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現在人為什麼造業比較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現在人為什麼造業比較多?

索達吉堪布

來源:《前行廣釋·第一O七課》

  藏地有句俗話:“順口順手也可隨行隨住也會造惡業。”其實,一個人若想行善,言行舉止中都是善法,走也好、坐也好,都可以念咒、觀修,說話也是慈愛的語言,即使是一起吃頓飯,他的話也能利益別人,增上修行。而滿身惡習的人正好相反,身口意都是不善,同樣是吃頓飯,罵這個、罵那個,心裡是貪婪、嗔恨、嫉妒,行為更是不如法,短短時間就造下無量罪業。 
  人和人的這種差距,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來,因為誰都有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一對一對的,似乎大家都一樣,但實際上完全不同。不過,人為什麼長成這樣呢?國外有種說法是,提醒我們做人要懂得平衡,不可偏墮、極端。而嘴巴只有一個,是指說話最需要注意。 
  既然一個人行善容易,造惡也容易,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會隨時隨地以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己:“我在做什麼?在說什麼?在想什麼?”認真努力地取捨善惡。否則,平時不注意的話,僅僅在游戲中、聊天中,也能積累下許多嚴重的罪業。 
  現在人為什麼造業比較多?就是因為他們從小沒受過這種教育,根本不知道如何取捨。所以我始終認為,學校裡最需要佛法,最需要心靈教育。如果沒有這一塊,孩子們就不懂得約束自己,遠離善的追求,那麼長大以後,只會將幸福乃至一切寄托於物質。這樣一來,除了長相不同以外,人與旁生又有何差別呢?旁生一輩子只是吃草、喝水,滿足身體的需要;而我們人類,除了從物質中獲得滿足以外,若沒有更高的理想,那從生命價值上看,與旁生其實是一樣的。所以,作為一個人,務必要懂得取捨。 
  不過,有些人雖知道要防護大罪,但卻輕視小惡,比如殺蟲子、說過失、行為粗暴、嫉妒、嗔恨,認為這些並無妨害,其實這是不合理的。《賢愚經》中雲:“莫想罪微小,無害而輕蔑,火星雖微小,可焚如山草。”《出曜經》也有一類似的教證:“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當謹慎取捨因果,不能將一些小錯視作正常,只有從一點一滴上改過行善,才能最終轉凡夫而為聖者。 
  懂得行善的人,隨隨便便中也會積累不可思議的善業,甚至看到路旁刻有觀音心咒的石堆,也立即脫帽、恭敬右繞而行,並以三殊勝來攝持,這樣一來,就成了圓滿無上菩提的無倒之因。 
  藏地行善的對境非常多,佛塔、佛像、寺院、出家人、瑪尼堆、經旗隨處可見。但在佛教不興盛的地方,到處是賺錢、吵架、殺人、堵車,至於三寶所依,則相當罕見。一旦你們遇到了,也應像藏人那樣,立即生起信心,摘帽致禮。 
  不過,藏地的良好傳統,也只能在老一輩人的身上看到了,如今多數年輕人都被漢化了。以前我在一篇文章中也提過,這些年輕人基本上不信仰佛教,到城市讀完四年大學回來後,對三寶毫無恭敬心,實在變得太快了。 
  但不管怎麼樣,真理是不會錯的,善行也應得到繼承。誠如《正法念處經》所言:“善行則應行,不善業應捨,善行受勝樂,不善行受苦。”而且在行善的過程中,我們不要輕視小小的善根,以為這些沒有意義。《賢愚經》雲:“莫想善微小,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出曜經》亦雲:“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所以,對微乎其微的善根,理應值得重視。我看到個別法師和居士,長年都手裡拿著念珠持咒,十年前如此,現在也是這樣,這就是不輕小善。但是有些人,兩三天還可以,心情好的時候,便“嗡嗎呢叭美吽”一直念,但過段時間就不行了,念珠也丟得不見蹤影了。這些輕視小善的人,只會談些大法、說些大話,慢慢地行為失去了約束,結果是非常可怕的。

 

上一篇:廣欽老和尚:境界折磨 才是修行最佳環境
下一篇:“活在當下”與“念死亡無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