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無量壽經(第19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一次是法藏比丘第十二大願,願往生的眾生定成正覺,當往生之後一定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決定,這個分量很重,決定成等正覺,沒有含糊,這是絕對的,這是決定成,證大涅盤,這是第十二願。善導大師稱彌陀四十八願裡頭這五願是最真實的,稱為真實願,就是剛才我們說過的第十二願,底下就是無量光、無量壽、諸佛稱歎、十念必生這四個願,加上前頭一願,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今天我們正好,剛才談了十二願,這是其中五個之一,底下就要進行其他四個,這是大願的根本。

  第十三願是「光明無量」。「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第十三願就到這,底下是第十四願。這個就是光明無量的願,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五個真實願之中的第二個,下面這個願叫「觸光安樂願」、底下「壽命無量願」。無量光和無量壽是相連系的,無量光就是橫遍十方,遍照一切,光明遍一切處,他的功德妙用也就遍一切處,所以這個攝眾生、度化眾生是無盡的。這個就是什麼?是大悲的方便之本,是報身的實德。我們要大悲度眾生,我們要有方便,而這個是根本。怎麼度?佛以光明遍照,這個光明就攝受眾生,這是報身的實德。所以這個願中,佛自己就發了誓願,自己是無量光、無量壽,光壽都無量。也實在是為什麼?自己的無量光、無量壽,實在就是願一切眾生都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光明遍照一切就是為了去度化一切,遍一切處。底下《往生論》這個,我們說了多少次了,我們不重復了。

  我們底下講《甄解》這一段,它的意思說,「若約佛所證」,從佛所證來說,「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整個的四十八願都可以融入在無量光、無量壽這個願裡頭、這個法身裡頭,都是從無量光、無量壽這個法身所流現出的這一切願、一切功德。它的意思是什麼?極樂世界的依報,就是寶池、寶樹、宮殿等等,這是依報;正報,彌陀、觀音、勢至等等,都是從彌陀的法身所流現。四十八願就包括一切妙用,極樂世界的一切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這一切莊嚴都是彌陀的法身所流現,所以它說歸到光壽法身。所以四十八願完全顯的是什麼?顯的是法身功德。我們有很多人,從前最初我也覺得,好像談這些個極樂世界的黃金,尤其是黃金為地等等,覺得沒有什麼興趣,實際這並不是說咱們世界的黃金,這都是法身。所以初步的,是要離開相才見真。《楞嚴》也是如此一個過程,真要離開這個妄才顯真,進一步到徹底之後,妄就是真,當相即道,一切相都是道,這個又高一層了,大家要知道。所以極樂世界這個,我們往往把它看得很淺,就沒有體會到是當相即道的精神,這一切相,相就是道,全顯的是法身。

  從法身來說是如此,從度生來論呢?《甄解》(日本這部書不錯的,可惜我只有半部,明年去日本的時候看還能不能把它找到),是為攝生的,「則願願皆為眾生」。無量光為什麼?為了光照一切處,度一切眾生。為什麼要無量壽?眾生老有所依止。一切願都是為眾生。所以下面就說不入三惡道,往生能夠得種種神通、種種妙用,都是從眾生著想。「四十八願,攝受眾生」,四十八願全顯法身,四十八願全是攝受眾生。所以就是說顯法身、度眾生互攝互融,不可截然劃分,這一願是顯法身,這一願是度眾生,圓融起來看就是如此。整個這個願的意思就是說,我法藏成佛的時候是怎麼樣?願我的光明無量無邊,不可說,沒有邊際(不是說照到什麼地方光就沒有了,那就有邊了;你要求一個邊不可得,這叫不可思議),普照十方一切淨國土、穢國土,一切處。日本望西師他就做了一個樓沖著西邊,它叫「望西樓」,他自己也號為「望西」,就是這個人,他是元代的。我們都是恭敬,都不提他本人的名字,都是提他這些號,望西是號,他是日本人。他有一部注解,很厚,這個我是全的。他說要「橫攝十方虛空無邊」,虛空是橫攝(時間是豎的,空間是橫的),空間橫著就攝受十方的虛空沒有邊際,虛空沒有邊際所以國土也沒有邊際(虛空中有國土),國土沒有邊際所以眾生也沒有邊際,有無量的國土就有無量的眾生。

  所以這個願大!不是說一個地球上的全人類,是各種眾生。還不是一個地球,無量的地球、無量的天體,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所以佛的大悲也無邊。這個心量他們別的教就不能相比,像耶稣教就說魚蝦是上帝造給人吃的。它也有生命,殺的時候也很痛苦,為什麼造了它給人吃?就解釋不過去這個道理。大悲無邊,大悲無邊所以光明無邊,也可以說是光明無邊所以攝受眾生的這個利益,給眾生這個利益也就沒有邊。光照到一切處,底下就觸光安樂,大家都得到好處,所以這個利益沒有邊,無量的眾生都可以得。而這個利益之深也沒有邊際,底下也可以看到。「以要言之」,他歸納起來,因為想這個利益沒有邊際,你看從眾生出發,要讓眾生得到利益是沒有邊際的,所以光也要無邊。這就把無量光解釋得很好。底下觸光安樂正是如此,觸光他就得到利益。

  底下是「絕勝諸佛」。佛佛平等,怎麼又說阿彌陀佛絕勝諸佛?我們底下來看。勝於日月之明那是沒有問題,千萬億倍,那還不止這個數目,絕勝諸佛,這是什麼道理?咱們這個經的「光明遍照品」裡頭有說明,「諸佛光明」,都有光明,人也有光明,你看耶稣教畫的那些,不但耶稣有光明,耶稣那些個大弟子都有光明,小的天使,戴兩個翅膀的小孩,都有圓光。現在上海交通大學已經科學證實人體場,人體就有個場,這個場它就有放射,它就有一個勢力范圍,它有產生作用,超乎體外的作用,科學證實。所以,說光也行、粒子流也行,等等也行,總之我們這個身體不是局限於皮膚之內。佛更是如此,佛的光明那是大光明,不是凡夫的這些光所能比的。

  諸佛光明所照的遠和近是根據什麼?「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就依據他前生,他在因地中修行的時候他的願,所發的願的功德大小,他願望要度無邊眾生,彌陀就是發了這個願,願我攝受這個佛土超過一切佛國,上次我們不是介紹了嗎?他的願力大,光明也是如此。所以這個願有大有小,各個的願力也不一樣。你看釋迦牟尼佛到世間來,是咱們這個世間很不好的時候,是減劫;彌勒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彌勒來的時候是增劫,人都多高多大。所以等到將來彌勒成佛,迦葉從雞足山出定,把釋迦牟尼佛的袈裟獻給彌勒,這個袈裟只夠彌勒搭兩個手指頭,釋迦牟尼佛的袈裟。迦葉出來禮拜,大家很驚訝,怎麼來個像人的蟲子,這個小蟲怎麼長得跟人一樣?因為那時候人大,看見迦葉還是釋迦牟尼佛時代這樣的一個身形,覺得很奇怪。後來迦葉涅盤升空,大得那就不可思議了,這個袈裟已經變成大的袈裟,迦葉給彌勒披上。那時候人都不用勞動,地上自然長東西,三會龍華都度脫了。這是各人的願不一樣。彌勒他是求福,多生求福,他發心在前,成佛在後,他盡去修福去了,因此他成佛的時候是一個很有福的時候。因為各人的願不同,這不能去比較。你說釋迦牟尼佛比彌勒低,這個話不行,不是從這比,願力的不一樣,各個的願力。事實我們每一個人也是如此,每一個人的前途,每一個人將來走的道路,每一個人的歸宿,每一個人的成就,各個不一樣。何以故?現在大家每個人的心願、志向不一樣。

  願力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你就得到和願力相稱的這些殊勝的果。「自在所作,不為預計」。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不由你安排打算,你發的是什麼願,你做的是什麼功德,到時候所得的果實就是這樣,不需要安排。「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這就不用說了。這就說明各個的願力不同,彌陀的光明絕勝諸佛者是因為什麼?就因為他前生的願力超絕,所以自然得到。現在你看彌陀發的就是這個願,願「我作佛時,光明無量,絕勝諸佛」。所以經中後頭就說,「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所以阿彌陀佛稱為佛中之王,稱為大願之王。密宗也說,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這個就是說明絕勝諸佛,後頭得到的果實也正好是如此。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這個話是誰說的?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介紹的,告訴大家阿彌陀佛是如此,都是真實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沒有任何誇大,沒有任何誇張,沒有要捧一個誰、壓一個誰,真是十方諸佛都贊歎,大家往生極樂世界贊歎阿彌陀佛,所以釋迦牟尼佛也不能例外。

  又根據《大法炬陀羅尼經》,這是密部的經典,說佛有兩種光,一種叫做常光,一種叫做放光。放光就是有時候放,有時候不放,為了某一種因緣,或者使人覺醒,或者給人加持,或者如何如何,為某一種因緣而放,不是老放的,這叫做放光。比方講這個經的時候,釋迦牟尼就放光,阿難就驚奇、稀有,我跟佛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是放光。為什麼佛放光?這就是要驚醒大家,我說這部經你們要重視,而且佛也就是歡喜,要說這部經之前佛就放大光明。「自在所作,不為預計」,我們這麼一說好像有所安排,就是這個殊勝的經要說,自然佛的光明就顯現,這是放光。常光就是老有的。現在我們說這個光是什麼?是常光。因為根據玄奘所翻譯的《阿彌陀經》,稱為《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彼如來」,這個彼如來就是說阿彌陀佛,彼如來就是翻譯的《阿彌陀經》,他換一個名字,因為這個名字更適合於釋迦牟尼佛給定的這個經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你看這個名字裡頭就是稱贊淨土,佛攝受,佛在攝受你,顯出他力。現在很多法門都是靠你自己,你自己要辛辛苦苦去努力。這個是從果實上開始,從果實上開始是他力,就是難信。能信就是你的自力,你不需要另外的自力,其余他力,你只要真正肯信,他力在你身上就顯出作用。「信力圓時,全成佛力。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所以疑跟信這兩個字,大家千萬千萬要好好的檢點,還有什麼地方有疑。這個疑不等於參禅那個疑,參禅那個是大信之後,對於佛法負責任到極點他起的疑。現在大家如果是一般人所謂的疑,到底佛有沒有?佛經上的話是不是都是句句真實的?這種疑就是罪根。疑根要不斷,偶爾一起都是沒斷,即是罪根,罪業之根。「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彼如來就是阿彌陀佛,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彼如來是恆常在那放,所以這是常光,佛的光明是常光。這就把第十三願解釋了,這個光明當然要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不能比了,日月的凡光。而且還有一個特點,日月的光你敢看嗎?你敢看太陽嗎?那個光刺眼。魔光出來也是刺眼的,佛光是不刺眼的。這個將來大家真的要有所分別,這也是勝之處,不只是光度強,種種的殊勝,不一而足。

  第十四願是「觸光安樂」,你接觸到這個光,你就得到安樂,所以這個光是給大家利益。為了利益無邊,所以光無量,這個利益就顯出來了。「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我的光明照到他、碰到他身上,「莫不安樂,慈心作善」,沒有一個人不安樂,心中當下就安,快樂。所以這種安樂不是世間的任何安樂所能比的,這是一種清淨的、真實的、極殊勝的安樂。慈心作善,自然就引起他的慈心,生起了慈心自然就會作善。他憐憫眾生,他要愛護眾生,他當然就作善。而且怎麼著?「來生我國」,他會生到我的國家裡來。所以真正見到阿彌陀佛光的人,就得這樣的利益。

  有時候大家也見光,不見得你見的是佛光。就是儒教,許多讀書人他也靜坐,這些文人他們說虛室生白,虛就是一間空的屋子裡頭,生白就是光;又說常觀鼻端一點白,也就是他坐的時候鼻子放光,他看這個。我剛剛說人體有場,人體可以放光。我看見一個和尚,這個和尚我年輕的時候曾經陪我住了幾天,就是郭鵬的老師。他在太白頂修道的時候,他覺得滿山的光,後來覺得這滿山的光是從他身上放出去的,因為他正在下座,一收的時候光就回來了。都有光,所以你見的不見得是佛光,你見的是阿彌陀的光那就殊勝了。

  這是他的願,法藏比丘發的願,這個願成就了。所以在經文裡頭下面就講,「光明遍照品」就講,「遇斯光者,垢滅善生」。願都成就了,不是我們的狂願,我們大家有時候是發的狂願,因為你這個願沒有行動跟上去,那是個狂願。遇見這個光的話,這一切的污垢、惡濁、煩惱等等的都消滅了,善心就生出來了。「身意柔軟」,有的人就剛,脾氣你碰不得,一來就爆炸,是這樣子,那就不是柔軟,這身和意都很柔軟,不是那麼的倔強、那麼剛烈。「若在三途極苦之處」,在三途就是三惡道裡頭,極苦的地方,見到這個光明的話,「皆得休息」,他都可以不受罪。而且「命終皆得解脫」,就是離開他的本道,地獄道可以出地獄,鬼道可以投胎,畜生道可以不變畜生,轉到更好的地方,變成人等等的,都得解脫。這就是「莫不安樂,慈心作善」,這個願的成就。

  這個《禮贊》是善導大師的,「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他本來就發了一個很深、很重的誓願,「以光明名號」,拿光明和佛的名號這兩樣,來「攝化十方」。所以名聲普聞,大家聞名,底下你看聞名發心、聞名得福,都是聞名的功德,聞名就十念往生等等,以這個名字來攝受眾生,那就是光明。所以光明可遍照到,這是遙控你要知道,多遠的世界你沒有見到佛,但是佛的光明在這,照到你他就攝受你,這是最殊勝的遙遠控制可以說是,使得你不為邪惡所侵染,念念向上,最後一直到極樂世界。這些我們拿《觀經》來證明,「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所以我們說這個念佛是有他力。光明遍照十方的世界,一切凡是念佛的眾生,都在那攝取他,而且從不丟開他,不是說你退步了就不要你怎麼樣,繼續還是在攝取,希望你再回頭來。而且遇到這個光的都可以得生,這就是說明什麼?說來生我國這個成就跟他的願文是相合的。所以這顯光的利益,這個利益有這麼大,三途極苦之中都可以得到休息,而且當時就得到安樂,而且得到向善,而且願意往生,得到往生。所以可以看到光明無量是佛身放光,佛身的功德,這個光明是為利益眾生的。既然是佛身之德,所以四十八願全顯法身;既然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四十八願每一個誓願都是為眾生。這前面所說過的,這個地方我們再回顧一下。這個上面是第十三、第十四,是關於光的。

  底下就是壽,這正是善導大師五個真實願中的第三個。「我作佛時,壽命無量」,這一句就是「壽命無量願」。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就是佛的壽命無量。而且不但佛的壽命無量,國中的這一切眾生,聲聞、天人,一切人(就是凡夫去了他都還是凡夫,只能稱他為人)都包括在內,這一切所有(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壽命都是無量的。所以佛說佛要無量光、無量壽,就是願意眾生也都得到無量光、無量壽。所以每個眾生,只要往生的,都得到無量壽。所以這一上來就是佛跟佛土的一切人都是無量壽。我們是十五願就是一個願,《魏譯》把它分成兩個願,「可見今此會本之四十八願,所攝彌陀願德,廣於任一古譯」。

  「第十五壽命無量願中,首為彼土教主壽命無量。如《法華》說山海慧如來: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佛的壽命無量,為什麼?那是哀愍眾生的緣故,所以這個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我們道教修長生不老,希望自己長生不死,羽化,一次一次的羽化。我一個朋友,他們家裡頭就認識已經羽化過三次的人。羽化一次就換一個新的人,又羽化了一次,你看明朝的人,在清朝的時候還在世間,他已經羽化了三次。他是為自己能夠存在,我們這個是以愍眾生故。因為教主住世的時間很短,眾生不容易遇;教主長住,老存在在世間,眾生就有依靠,而且度化的緣就無窮,利生也就無盡。所以日本澄憲他就稱贊說,「佛壽無量,化道至德」,佛老在住世,化道至德。

  大家倒過來說,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不行?不是,這是因緣,咱們這是五濁惡世,不能跟那個淨佛土比,這是穢土。咱們這個地方叫做剛強難化,我們這的眾生是剛強難化,教化,大家要很大的耐心,要忍辱。釋迦牟尼佛忍辱,他成了佛之後化緣,遇見多少障礙,人家把大便埋在他的缽裡頭給它蓋點東西給釋迦牟尼佛,不能吃,還擱毒藥、還誣蔑,剛強難化。諾那祖師在母親肚子裡就哭,人家後來問他說:活佛,你為什麼在母親肚子裡哭?他說:我哭眾生難度,剛強難化。所以這個不可一概而論。這稱贊長壽是德無量,釋迦牟尼佛短壽你就說是,不能這麼比較,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所以十方佛都贊歎,釋迦牟尼佛能在這個地方說這個法,不可思議,稱贊釋迦牟尼。這是特殊的情況,我們這個地方是五濁惡世,這個眾生心之險惡,我都快八十歲了,我還沒吃透。這個無量是無量的無量,不是相對的無量。有人是相對的,因為這個數太高、太大就說無量。道教所謂的長生不老,他能貫徹到八萬劫,八萬劫還存在,他就說永遠不會死了。它這個是有量的無量,因為八萬劫之後他不知道,可是八萬劫之後還是不行,還是要墮落。我們這個是真正的無量,絕對的無量。

  底下說,人民也壽命無量。所以,日本的澄憲他又稱贊,「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淨土的功德這是第一的功德,讓人民壽命無量。他底下打個比方,說極樂世界這樣殊勝,如果人到那之後不久就死了,這像什麼?像是一個玉的杯子沒有底。一個杯子沒有底那有什麼用?再好的杯子也沒有用。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再好,但還是要死,這樣的情形就像一個玉的杯子沒有底。所以這個去了之後就壽命無量,這是淨土第一的功德。

  望西,也是日本人,他就說「諸樂根本,只在此願。」極樂世界無有諸苦,但受諸樂,這個樂的根本就在這個願,就是壽命無量。底下是同樣的意思,我們就不再多引,書上寫的有。到了極樂世界,壽命無量的好處在什麼?見著佛聞法,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增上的因緣,都是使你增上。你在那洗澡,水也在說法,樹也在說法,到處聞著香,香也增益你的善根;你吃飯,飯也是增長你的善根,一切一切,處處使你增上。而且你想聽什麼法就聽什麼法,而且一聽你就懂,你再壽命無量,焉得不成佛!現在很多人聞法他不懂,佛法難聞不是說你沒有機會聽見,而這個難聞的意思是你聽見了你不懂,這是又進一層難聞的意思。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解如來真實義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武則天多大的智慧、多大的才學,她這句話寫得,所以現在還用她的偈子。這個人,以其德而論早就不應該選用,但是她這幾句話還是很好,所以不以人廢言,開經偈還是念她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極樂世界就是這樣,一聽他就懂,焉得不成佛!又沒有退緣,壽命再無量。所以不管你根器如何,你五逆十惡,臨終念佛能往生,都是阿鞞跋致,都決定成佛,極樂世界之殊勝就在此。所以不管什麼品,只要能往生就不可思議。

  底下是第十六願,「聲聞無數」。彌陀是三個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眷屬無量。所以我們不要擔心,在極樂世界人都去了,人口密度多大,得蓋多少層的樓才住得下。愛因斯坦跟大家說了,物質是咱們的錯覺,咱們不要把這個錯覺把它絕對化。極樂世界的國土沒有邊際。不但極樂世界,連地獄都如此,多人亦滿,一人亦滿,哪裡是像咱們這樣的形式邏輯看問題的?地獄中受苦,一個人地獄也是滿的,到處都是人,很多人,地獄也是這樣,同樣。地獄也是化生的,生地獄也不需要有父母給你生出來,你直接就進去了。地獄就是化生,這有什麼奇怪,哪裡說地獄中還要投胎,還要一個地獄中的父親、母親,還要報戶口?你只要一命終,那就下油鍋了。

  「或疑」就是懷疑,《悲華經》說,「彼佛國土,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是菩薩,無量無邊。」《悲華經》這麼說,而現在咱們的第十六願說「聲聞無數」,豈非矛盾?這個進一步我們就可以理解,所謂的聲聞、緣覺是就他斷惑的情況來說的。因為凡夫都可以往生,但什麼惑都沒有斷。斷了見思惑就是聲聞、緣覺,斷了塵沙惑、無明惑就是菩薩,無明要斷盡就是佛。所以可以參考《宋譯》,《宋譯》的原文是這樣,法藏比丘說的,「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成了佛以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這個令生我剎就是有攝取之義,叫他來生,有佛力在那加持之義、攝受之義。「雖住聲聞緣覺之位」,雖然他斷惑所證的位是聲聞、緣覺,可是他能夠到「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之內,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聲聞、緣覺是什麼程度?他能到這麼多這麼多的寶剎之內都去作佛事,作什麼佛事?讓那樣的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他能作這樣的佛事,那這個人還是聲聞、緣覺嗎?當然不是,當然是大菩薩。所以說他這個斷惑他還沒有達到破塵沙惑、破無明惑,但是他已經能到無量國土去作佛事、去救度有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正的聲聞、緣覺不聞他方佛名,也不是想度生,也不是想將來眾生要成佛。所以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所謂的聲聞、緣覺是他斷惑剛到這個水平,實在他已經是回小向大,已經是大菩薩了。

  底下他就接著說,他說壽命無量,聲聞也無量,聲聞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都成了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在一塊都來計算,就好像大家的計算機都來開動,都來算,這麼多,你要能算得出這個數量我不成佛。它因為無限大,你怎麼算?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大家知道,我這就不重復了。我們可以假定這麼說,我們圍著太陽,我們一個太陽系假定它是一個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個世界?有十億個這麼多的世界。假定單位是太陽系,這麼多個太陽系。現在很巧,咱們太陽系是銀河系裡的一員,太陽也旋轉,圍著銀河的中心在旋轉,這個中心咱們現在也假定是黑洞。黑洞這個天體大家聽見過沒有?這是一個力量極大、極強的這麼一個空間,是空的,稱為一個天體的中心,可能是個黑洞。太陽圍著銀河的中心轉一圈,所謂公轉,太陽圍著銀河的中心公轉一圈得二萬萬年。咱們圍太陽轉一圈是一年,太陽圍它的中心轉一圈二萬萬年。而這個銀河裡有多少個恆星?有一千個恆星,三千大千世界是十億個世界。

  但是現在我們是這麼說,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是銀河的一員,星雲的一員,宇宙裡有許多星雲,而銀河也在運動,我們圍著銀河中,銀河也在運動,再大一層的宇宙是什麼?大到哪算為止?現在科學已經告訴大家,其大是不可窮盡的,大到哪一層是最高了,沒法再大了,沒有這個事,是不可窮盡的。這個小也是不可窮盡的,小到原子,原子裡頭有原子核,原子核裡頭有中子、有質子、有電子,這些東西都可以打破。不是什麼電子是最小的,現在有比電子小多少億億倍的東西叫中微子,中微子是不是最小的現在也不敢說,往小裡說也是不可窮盡。總之宇宙是大極了,而且現在可以觀察到。這個你們要看可以翻後頭,我這本書後頭有個再記,稍微談了一點科學,談了點天體什麼的,很多現象,很多星,有的星都老了,要衰了,有的正在出生。而且這個宇宙將來就是一個大爆炸,像這類學說大家比較公認,大爆炸就是佛說將來一個最大的劫,什麼世界都毀了,天都毀了。大家對於佛法要生信心,不要懷疑。大,主要是一種大智慧,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都在向佛教裡頭去鑽研,得點啟發,一個是為了他的科學研究找出一點方向,一個就他所研究出的果實能找到一點解釋,所以將來就是說,愈來愈證實釋迦牟尼佛所談的這一切是真正的真理。我們這麼來看,無量大千世界的眾生都來,多少劫(劫的時間長極了)一塊算算不出,說明聲聞也是無量。

  第十五願、第十六願就都說過了。底下我們就到第十七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這一願很殊勝、很重要,法藏比丘說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無量佛剎之中無數的佛,假若他不共同都在那稱揚贊歎,贊歎我的名號,贊歎我的國土、我的功德,要不是這樣的話我不成佛;換句話說,我要成佛的時候,十方的佛都在那贊歎稱揚我的名號、我的功德、我的國土之殊勝。實際也是如此,十方佛都稱贊,都勸各個國土的眾生都去生極樂世界。現在有些人都是立個山頭,首先學法就是跟我學最好,跟別人去學就不好。這些佛就不這樣,都勸他那裡的人你們去生極樂世界,去找阿彌陀佛。在《漢譯》裡頭是這麼說,「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於弟子眾中,歎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蠕動之類」。你看這裡,十方佛都稱贊,說我國土功德的好,在弟子中。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蠕動就是小爬蟲,它才蠕動,小爬蟲之類的)聽見我名字都踴躍來生我剎。所以佛之普度,不光是惡人,連蠕動的小爬蟲都在內。《漢譯》是如此,《吳譯》也跟這相類。

  所以望西師說,「六八願中,此願至要」,六八四十八,四十八願中這個願最重要。他底下又說,「若無此願,何聞十方?」如果沒有這個願,阿彌陀佛的名號怎麼能夠十方都知道?「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是望西說我等,現在咱們也可以用我等,我們今天能碰見往生的佛的教化者,能夠也得到「偏此願恩」,這是日本人的文法,咱們中國人不大這麼用,就是偏屬於這個願的恩德,因為彌陀有這個第十七大願,所以我們才能夠在今生遇見這樣一個殊勝方便的教化。「善思念之」,大家好好的想一想。法藏當時求願求的名聞十方,為了什麼?就是要普攝十方的一切眾生都往生極樂,往生極樂之後究竟成佛。如果沒有這個願,十念必生的願也同於虛設;十念就成佛,大家根本沒聽到這個名號,大家不知道。所以《會疏》,這也是日本人著的(《無量壽經》日本人研究很多,功德做得很多),他說「稱我名者,此有三義」,諸方稱贊。「一、諸佛稱揚彼佛德號」,一個是一切佛來稱揚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是諸佛稱歎的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是諸佛稱歎稱名之人。咱們現在,就是咱們在座中有人你要念阿彌陀佛的,現在十方的佛就在稱贊你,「稀有稀有,他在持名」,也是在被稱歎之內。第三就是諸佛也稱歎自己。為什麼?三世諸佛都依了念佛三昧,念彌陀三昧成等正覺故,他自己也正是稱名之人。這就是說這個稱歎裡頭包括三義。

  稱歎為什麼?為大家持名,為了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諸願的根本。過去正果法師,人家請他講淨土宗,他就講這兩個內容,一個是講第十八願,一個講出世三福,《觀經》的出世三福。「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就是最有名的,所謂第十八願,稱為「十念必生」。臨終如果有十句名號相繼,決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稱為十念必生。日本淨土宗古德,日本淨土宗的著作很多很多,日本現在淨土宗是五、六千萬人,占它的國民人數的一半,差不多。他的古德做了很多工作,所以我這裡頭有好多都是日本書。日本人說,「余經中《華嚴》獨真實」,這是真實之教,佛一成佛就說了。佛是悲愍眾生,既然把自己所得所證和盤托出告訴大家,大家不懂,連阿羅漢都如聾如盲,跟瞎子一樣、跟聾子一樣,佛就沒辦法,我沒用我就涅盤。所以《華嚴》是獨真實之教,佛的大慈大悲沒有保留,大家不能接受,所以只好再委曲,開先修班、預備班,講小乘、講始教,法相什麼什麼這些,然後講終教,一步一步的講下來。

  《華嚴》是獨真實,「若與此經相較」,拿《華嚴》跟《無量壽經》相比,「則此經為真」。這是日本人說的話,在中國人說恐怕還要吵架,就在這個客廳裡頭曾經幾乎要辯論,我還沒說得這麼多。如果本經就真實於《華嚴》。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的說法是這樣,我是遵蕅益的說法,這個比較,日本人說的咱們很多人不能接受,他要毀謗;蕅益說是《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都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裡頭。這個不至於遭人反對,日本這個說法就有人接受不了。本經要跟全部的願來相比較,那願就是真實的,余的經文就不如這個真實;願裡頭各個願來比較,那就第十八願是獨真實。所以第十八願是整個釋迦牟尼一代時教中真實裡頭的真實,這是日本淨土宗的評論,和咱們中國蕅益大師這個提法也是吻合的。《華嚴》、《法華》的一切精髓,都在淨土法門裡頭。

  十念必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至心有很深的解釋。《金光明經文句》就是注解,「至心者,徹到心源」,徹底達到你本心的源流處,「盡心實際」,心的實際全部都在內,所以叫做至心。這就很深。底下咱們再淺一點說,至心信樂是什麼情況?就是你以一種真實誠滿的心,很真、很實、很誠、很圓滿的心,一種很願意、很愛悅的心,很歡喜、慶幸的心,我能聞到這樣的法非常慶幸,這樣來信,這樣來感覺高興,就是至心信樂。

  至心,回到這個至心,底下我再把它解釋,咱們現在引了兩種,一個很深,一個就是契近於一般的情況。所以修淨土也各種根器都有,那個至心那就是上品,這個就是說你以這一種至誠,誠誠實實的。至心,所有的善根,所修的善根,我們解釋過了,這不再說了。「心心回向」,一心一心的,純一的心,心心兩個字是純一,也表示相續。「回者回轉,向者趣向」,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把它趣向於你的目的就叫回向。《華嚴大疏鈔》就說,「回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己的萬行趣向三處,趣向到哪?趣向三個地方,一個是眾生,一個是菩提,一個是實際。把你所有功德趣向於什麼,回到哪裡去?回歸到眾生,我把一切功德回向,願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還有回向於菩提,求無上正覺;還要求實際,我要明心達本,這叫回向。《往生論注》的回向就適合於咱們淨土宗,「回己功德,普施眾生」,我願意我這個修法、看經、說法、種種的布施,一切一切的功德,持戒等等,普施給眾生,讓大家「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就是這樣回向。這個就是說我們這的回向跟《往生論注》就很恰當,跟這個經就很配合,因為它是淨土經的,昙鸾大師的。

  「願生我國」就是咱們的目的地了,「願我共一切眾生」,都生到極樂世界。十念,乃至十念,乃至十念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念得不多,乃至你只念了十念(念多就更好),乃至是這個意思。十念,《觀經》說,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第十六觀,眾生在臨終的時候看見地獄,叫他觀想,觀想不成,他說你改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了十句,地獄就消滅了,他就往生了。我一個老朋友他的弟弟就是這樣,地獄相現前,叫他趕緊念佛,大家助念,他自己也念。這個時候我跟你說,還真誠懇!你地獄都看見了,你還信不信?轉眼油鍋裡頭就是你了,刀山上的就是你了,這時你想不想躲開?這個念就真誠了。他弟弟念之後,大家助念一段時間之後,說地獄沒有了,佛來接了。這就是二、三十年之內的事情,這個人姓王,他告訴我這個事情。他是名醫,中醫學院請來當輔導,是江蘇省人民代表,他弟弟的事情。所以十念稱阿彌陀佛就可以。這個十念怎麼解釋?引證《觀經》的話,就是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箋注》,這是丁福保的,他說十念就是「十遍稱名」,也是這個解釋。望西的解釋說,「經十念頃,專稱佛名,為十念」,也是稱佛的名字。

  底下有人也可以這麼問,說經中只說十念,沒有說持名,為什麼要解釋為持名?念佛還有四種念佛: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這十念焉見得就是持名?我這引了一點證據。《宋譯》說得很清楚,《宋譯》是《無量壽經》的原文,因為翻譯有的時候有局限性,「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志誠心,堅固不退。彼命終時,我令無數比丘現前圍繞,來迎彼人。經須臾間,得生我剎。」《宋譯》這裡頭說念吾名號只能解釋為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能做任何其他解釋,所以這是有根有據的。還有《般舟經》也說,阿彌陀佛對著菩薩說,「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觀經》我們剛才說過了,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可以證明,這所謂的十念,我們可以確信無疑就是指的念阿彌陀佛名號。

  但是古來有些注經家,對於這個十念也有不同的解釋。淨土宗,我們的善導大師是一個大德,有大的功勞,他改正了一些在他以前古人的一些錯解。古人有人認為三輩往生那個上輩是菩薩的事情,不是凡夫的事情;所以有人也就認為這說的十念指的是上品的事,上品他十念可以。因為他已經,剛才說至心是窮盡心源,後頭《無量壽經》也有,以一念心也可以往生,專指這一種,他們認為不是指下品,他不承認下品十念可以往生。他認為這十念是什麼?就是《彌勒發問經》裡頭,彌勒所問十念。彌勒將來還是弘揚淨土的,大家不要以為彌勒就是法相,將來他來娑婆的時候就是說法相,不是如此。法相當然他要說,咱們《無量壽經》最後就托付給彌勒,而且彌勒所問的還是淨土法門。在《彌勒發問經》裡頭佛答覆彌勒的話,這個十念講得很深,我們也簡單的說一說。「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養國土。凡有十念。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終不得生。二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意。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說。八者,於世談話,不生味著心。九者,近於覺意,生起種種善根因緣,遠離愦鬧散亂之心。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根。」所以這裡頭它很深,你要除去諸根,正念觀佛。所以《宗要》就說,「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當知初地以上菩薩,乃能具足十念。」菩薩也往生極樂世界,無量無邊菩薩都在往生,這是指的那些說的,這樣的十念。如果說是阿彌陀發了這第十八願,是要這樣程度的人十念才能往生,凡夫怎麼辦?所以這些說法不合於淨土宗普度的本義。

  日本的義寂就說,他就是拿《觀經》下品的這個十念,就是念阿彌陀佛,來注解第十八願這個十念,這很對的。望西他也是反對上面這種說法的,這個十念要這麼深,望西說,「宗家」,宗家他們稱善導,他們對於善導非常尊崇,就稱為宗家,是他們本宗,我們本家,宗家。「今之十念,但是口稱」,這是善導大師的意見,善導大師是改正了一些前人的錯誤。所以日本最尊敬善導,他們有的日本人就說阿彌陀佛是第一代,善導是第二代,他們日本就接著第三代;他們還要一個中國人,這個中國人就是善導。他們都尊稱善導,是中國和日本都共同的,說善導是彌陀化身,蓮池也說(蓮池大師,雲棲),善導縱然不是彌陀化身,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之流。善導說這個十念就是指的口稱,沒有包括那麼多內容,那麼多內容要菩薩才能做得到,你就是嘴裡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裡也想著南無阿彌陀佛。「上者」,你根器好,你一生都在念,最低的你就是只念一聲也可以往生,是臨終,臨終有一念。所以經中還有說的「一念淨心」,你達到窮盡心源,極清淨的心,發這樣的淨心,這樣念一句,這個功德也可以往生。這就把過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這個十念到底指深指淺,我們還是歸到淨土宗彌陀、釋迦牟尼的本意,就是指的口稱就是了。

  這說的「至心信樂」,《觀經》說的,那個人見了地獄之後告訴他念,「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咱們這個願文說的是至心,《觀經》也說的至心,令聲不絕。大家又懷疑,這個至心到底指的是什麼心,到底怎麼算十念?這個裡頭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地方引鸠摩羅什大師的話,這個最恰當,我們就可以明白我這是不是至心,我怎麼叫十念。他打個比方,譬如有人在曠野中,曠野荒郊,沒有人救你,碰見強盜了,他拿著槍、拿著刀要來殺你。這個人趕緊跑,「勤走」,就是趕緊跑,看見有條河,要過河,這可麻煩了,後頭有追兵,前頭有河,如果不過這個河那就命難保,這個時候就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時候,我到了江邊,你得體會這個,你這時是什麼心情,怎麼體會這個心情?後面有人來追,前面是條河,你這時候想什麼?心裡全想著怎麼過這個河。我穿著這個和尚衣裳渡,不好過,脫也來不及,他追上了,怎麼辦?所想的就是這個事,怎麼過河,沒有別的。他不再想我還有兩萬塊錢的帳你還沒還我,怎麼找他要帳,不想,什麼事也不想了,這個時候就是想渡河,就這樣的一個念頭,沒有其他的念頭。你修行念佛就是跟這個一樣,這就是對了,就是至心。這個很具體。不是一會又想到東,一會又想到西,一會又是這,一會又是那,就是這個,唯獨就是這麼一個想法,就是這麼著沒有間斷的念,以至達到有十句就叫做十念。上頭都是鸠摩羅什的話。底下就是我說的,「蓋謂此時心中所思」,就是怎麼樣過河,沒有別的念頭,這樣的念頭叫做一念,這樣念頭累積到十個就是十念,這樣念佛念到第十句就是十念。

  底下再引申一下,前頭不是說兩種嗎?把它圓融一下。《宗要》它又說,它說現在這個經的願文裡頭說的十念具有「隱密」,不大明顯叫隱密,「顯了」,明顯,這兩個意思。顯了的十念,說得很明白,大家都能夠懂,就是剛才我說的羅什大師所說的十念,隱密就是上頭彌勒十問那樣的十念。義寂他說,「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這話說得很好,他就說你按照鸠摩羅什所說這樣的十念,你自然每一念裡頭就具足彌勒所問的十念的內容。這個意思也就是《華嚴》的意思,一和多,你真正能夠專一,那個多就出來了,所以寂就能照。你真正一了,所謂萬法歸一。大家很喜歡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你現在管一歸何處干什麼?你先得歸一再說,你萬法現在沒有歸一,你歸一。所以真正能到鸠摩羅什這樣的十念,彌勒所說那十念,那些功德也都在裡頭,一就是一切。你一切垢染都沒有,不念其他的事,無所住,而這個念還在,生其心,一念生心,這樣念的功德那就不可思議,就無限大。所以就在顯了之中,這樣的十念自然隱含深密之意。所以說這句話就道破了淨土宗玄妙、微妙的意思。世上人多喜歡談玄說妙,不知道最玄最妙的是什麼?最玄最妙的就在平常之中,所以宗門說「平常心是道」。「但當平平常常、老老實實、綿密念去,自然暗合道妙」,你念念之中就離念,念而無念。「故雲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為最易」。你要靠打坐、靠坐觀,靠什麼看經研究教,困難很多。只有這才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底下,「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實相故。」暗合道妙,自然契合了無住生心。無住生心要到了別教的菩薩才能達到,凡夫怎麼能做得到?凡夫如果說我能無住生心,我就告訴你,你犯了大妄語戒,那是入地獄的保證。大妄語戒,未得謂得,沒有證說是證,沒有開悟說自己開悟,大妄語。這個十念我們就清楚了,你真要這麼念的話,修積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蓮池大師他說,《觀經》說的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他說念念是理一心,這很難懂,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念念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要去想一想,八十億劫是多麼長的時間,這個罪是什麼罪?生死重罪。八十億劫這麼長的時間所犯的無量無邊的生死重罪,一句就消滅了。蓮池大師也是稱為彌陀化身,這是理一心,到了理一心,總之是不可思議。所以夏老師就說,有兩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你不知道,總喜歡玄妙,不知愈玄妙就愈遠。

  這又一個問題:十念就生,可是唯獨要除開五逆跟誹謗正法。《觀經》是五逆他都往生,這說五逆為什麼不行?這很好解釋,因為多了一個「誹謗正法」。五逆還可以往生,五逆再加上誹謗正法,這是除外,這一條他不適合。誹謗,誹的意思跟謗一樣,就是把人家的罪惡說得過其實就叫做謗。別人的壞話不是不可說,但是你不要說得過實,添枝添葉,添葉就成為謗;你要是謗的是法、謗的是大德,你的罪就很大。五逆可以往生,加上謗正法就不能往生。有人就設問:如果有人謗正法,不五逆,能不能往生?五逆不謗正法可以往生,他只謗正法,他沒有五逆,可以不可以往生?一般人總想,這個沒有那麼嚴重,只是說說而已、寫寫文章而已,沒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等的,他可以往生。恰恰你想錯了,不行。這是昙鸾說的,二祖。他說為什麼?他沒講理由,只講個事實,因為五逆十惡入了阿鼻地獄,剛才我們說的,這個世界要毀滅的時候,一個大爆炸,都沒了,地獄也空了,地獄的人也都解放了;但是謗法的人,碰見這個情況,他照樣不解放,換一個地方,轉移了,還有沒爆炸的地方,還有地獄,到那去受罪去。為什麼?毀謗正法罪極重,別講理由了。你們還問為什麼罪極重?佛法都是有據有理,沒有武斷的,不是說我的法你觸犯了就怎麼,不是這個意思。你不知道,昙鸾大師說得很好,五逆罪是為什麼會犯五逆?就是因為他沒有正法,如果人知道因果報應,知道為善得福、為惡要受報,要求解脫,解除這些貪瞋癡,他聞了這些正法,他就不會五逆了。所以五逆它的根源就在於沒有正法,因此你謗正法,你的罪就比五逆還重。這個地方,咱們把這個跟《觀經》的分別解釋了。

  底下還一個解釋,又一個新的意思,善導大師的,他這個更慈悲了,他說這都是為了讓眾生,首先警戒他不要犯這樣重的罪,所以說你五逆、毀謗正法,因為這兩個罪太重了,就不得往生。不是說犯了這個罪的人佛就不再攝受你,如果你造了這個罪,你還是可以忏悔,你還可以得到攝受,但是你生了之後有三種障礙:你在蓮花中不能開,你見不著佛跟聖眾,第二聽不到正法,第三你更不能出去供養諸佛,就沒有別的不好。日本的《合贊》也說,「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什麼原因?是就沒有造的人來說的,沒有造這個罪的人說,警戒你不要造這個罪,是一種止惡之意。但是已造者,已經造的你能夠回心向善,「忏悔念佛」,還是攝取,沒有遺漏,還是攝取。所以彌陀的大願是「攝機無盡」。他又引了善導大師的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善導大師說的,釋迦牟尼佛所以出到世間,就是要說阿彌陀本願海的功德。所以善導大師對於淨土宗的這個看法,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的出現就是為了說這個來的,說《阿彌陀經》、說《無量壽經》、說《觀無量壽佛經》。

  上面看來這兩說矛盾,一個說不行,一個說也還行,那到底怎麼樣?這個我們可以這麼看,《論注》之說就是一種抑止之意,令人千萬不要謗法,不要五逆十惡。《論》裡頭說,「此生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這樣愚癡的人他在那毀謗,他還會發願求生淨土嗎?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不得往生。這話當然成立,他既然都在謗法,他怎麼能夠明白?他認為佛法都是不對的。而《觀經疏》說的是什麼?就顯這個彌陀的願力是無盡的,你五逆謗法果然臨終還能念佛,你就是忏悔發心,你還可以往生。但是這種人,億億之中難得有一個、二個。你想想看,他的觀點、他的思想都是不贊成,他到最後他會求往生嗎?難得又難得。所以兩說並存,可以並存。

  最後就是贊歎這第十八願,善導大師的話寫在裡頭。《甄解》這個話,「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遍攝一切。它又說,「謂由此願故」,因為第十八願,使眾生能夠生到無三惡趣的國土,沒有惡趣,也不再轉生到惡趣;而且都具相好,都有神通,都還得到滅度,圓一切德,消一切障,「入光壽海故」。為什麼如此?因為他入了無量光、無量壽這樣的大智慧海之故。所以此願殊勝,因為此願就是攝受眾生都能得往生的願。《箋注》也說,這一願是大願中的王。所以這個願就顯出彌陀的之究竟方便,一乘願海,這個大願之海是一乘,一切眾生讓他成佛。這個願也就指出了六字洪名,讓大家稱名,淨土宗就是「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功德」。這個名號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名號就是佛所證的實德,聲字也就是實相,「聲字皆實相故。」這是密教的話,聲音和字,也就是說在楞嚴三昧的境界裡頭,「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先就破妄,後來地水火風空都是性德,妄也就是真,所以聲字都是實相。因此從你持名的功德,因為這個都是佛的果德,而且聲字就是實相,所以第十八願的功德不可思議。

  底下就講發菩提心了。「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這是「聞名發心願」,後頭還有「臨終接引願」,就這一段。發菩提心,我們就把元曉師他在《宗要》裡頭的解釋拿出來跟大家介紹。元曉是朝鮮人。關於《無量壽經》,我們中國古來只有兩本,另外兩本都是朝鮮人的,一個是元曉,一個是憬興。所以我們國內對於《無量壽經》的研究很不足,現在我們要回頭,很不足。元曉他對於淨土宗著作還不止一本。朝鮮他們的佛教很不錯的,他們禅宗也很不錯的,他們都有著作,當時的水平都很高,覺悟很高的。

  元曉的特點,他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裡頭,他特別重這個發菩提心。所以他講發菩提心,我們就把它拿來給大家介紹。他也講兩種,一種是「隨事發心」,一種是「順理發心」。隨事發心,在《往生要集》裡頭,稱為「緣事菩提心」。這個叫做隨事發心,在《往生要集》稱為緣事菩提心,密宗稱為行願菩提心,這是一種。第二是順理發心,順理發心就是《往生要集》裡頭的「緣理菩提心」,也就是密教的勝義菩提心,殊勝,第一義谛,勝義谛,勝義菩提心,兩種。第一種就跟四弘誓願是一致的,「煩惱無數,願悉斷之」,這是如來的斷德正因,斷德;「善法無量,願悉修之」,都要去修,這是如來的智德,你能夠修這麼多的法,很大的智慧;「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是恩德的正因,他對於眾生有恩。所以這三個德,斷德、智德、恩德合起來,「無上菩提之果」。所以,「無上菩提,誓願證之」。這樣就是三心,就是無上菩提的因。

  因、果,雖然是一個叫做因,一個叫做果,當然是有不同,但是這兩個都無所不包。經裡頭說,「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先心難」。發菩提心,剛初發心是一種,畢竟成就又是一種。初發心是因,畢竟成就是果,這兩個雖有不同,但是兩個沒有分別,因為從這個因必定得這個果。我們從黃河的因發源起,這個水一直流到大海,要從地圖上看,大海跟黃河不就是一片水嗎?哪能畫出個界線來?都是連著的。因和果,只是言字區別一下而已。所以「畢竟發心二無別」,黃河的水必然流到大海裡頭去;「如是二心先心難」,大家要知道,這兩個心裡頭,初發心那個難。所以我們也要珍重自己,真正要是發了菩提心,千萬要護持,不要退失,都要好好的護持。如是二心,在這樣的煩惱惡濁之中你能發起菩提心,就跟火裡頭生出蓮花一樣,如是兩個心先心難,成就你就必然,你只要護持它就可以了。但你能在這種情況之下,邪說紛纭,種種的群魔亂舞,在這種情況你能發出一個很正的求正覺之心,正的覺悟,那個難!「自未得度先度他」,大乘心先要以利他出發;「是故我禮初發心」,經裡的話,對初發心的人要頂禮。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這就是發菩提心。他說這個心的果報是以成佛為果,但是也有花報,花報就是往生淨土。因為菩提心是廣大無邊,無有極限,所以他就可以得到往生,以成佛作為實果。這就是隨事發菩提心,斷德、智德、恩德。

  順理發心,大家看看書上的文字,「信解諸法皆如夢幻」,你要相信、要理解,一切諸法皆如幻夢。《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相信,要理解。有的人讀是讀,他並不信,得了點美金,拿來不當作是幻夢,他就當作那是命根子,你這個就沒有真理解。要真正相信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那就不落二。這個原理很高,前頭理解很難,成佛還要先受頂禮,而這個它又還更不容易一些。非有非無,他離開這二邊,一般人不是著有邊,就是著空邊。「佛說諸法空,為除諸有故;若復著於空,諸佛不能度。」佛跟你講諸法空是干什麼?因為你著了有,告訴你是空;你就執著空,那樣佛沒法度你。所以這叫非有非空,不落這二邊,叫邊見。見惑中頭一個是身見,第二個就是邊見,總是落在二邊,不是此就是彼,不能圓融。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離開言說,沒有思慮,絕慮,思慮之路絕了。所以他這個「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這是一個行不到的地方,不是你走所能達到的地方,你怎麼能夠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你得除盡有所得的心。所以《心經》說,「以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有所得,有所求,好的還是想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說法利眾生,成為什麼什麼,這都是有所得的心。這在思慮之中是離言絕慮。「依此信解」,這樣的信解,來發一個廣大之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沒有煩惱善法的分別,不見煩惱和善法,不是說無,是不見,不見什麼?不見他們的分別,「而不撥無可斷可修」。一位老居士他說你這錯了,不知道這是高麗(朝鮮)人的漢文。撥無我們在《義注》裡就是排除,撥不就是排嗎?無不就是除嗎?不排除。不見有煩惱善法,但他也不排除有煩惱可斷、有善法可修,中道。有人他有善法可修,有煩惱可除,他就看到煩惱、菩提的分別,就著那一邊;因為沒有分別,他就沒有可斷,也沒有可修,著到這一邊。

  底下發願,我願意煩惱誓願斷,一切善法誓願修,雖然你有這個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所以我們要體會這個經,經中也有好多句子是這樣的,我們都要圓融。雖然是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我要度無量的有情,而沒有能度與所度之別。「故能隨順於空無相」,這才是隨順於空,隨順於無相。所以一般都把這個空和無相體會偏了,成了頑空,把這個無相當作沒有講,當成龜毛兔角了,斷滅見。「如經言」,如《金剛經》的話,「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緣理發的菩提心,如是心不可思議,這樣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這個是順理發菩提心。

  「隨事發心,有可退義」,這是一個缺點,隨事發心有的時候你還可以退。像捨利弗到了六住,他發了大乘心,人家跟他要眼睛,後來挖了一個,又挖一個,第二個挖了之後,人家說是臭的,用腳去踩。他說不行,這個事我辦不了,算了,我別度人了,他就退了。所以隨事發心,有可退義,捨利弗是很好的例子。而且是「不定性人,亦能得發」,沒有定性,沒有決定成就叫不定性,也可以發。「順理發心」,你沒有退轉,因為他合乎理,沒有什麼可退轉之因。「菩薩性人,乃能得發」,換句話說,決定成菩薩的人,叫菩薩性,不是他已經證了菩薩。「如是發心,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諸佛窮劫來說這個功德也說不盡。這就是兩種發心,現在咱們這的發菩提心就是這兩種都可以。所以品位有不同,就是這。所以品位都是智慧的問題,智慧再差只能生邊地。我們現在有人稀罕神通、稀罕入定,不知道智慧比禅定、比神通重要得多。

  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頭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善中之王。引了《華嚴》的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你忘了菩提心,你去修種種善法,這是魔做的事,《華嚴》的話。《無量壽經起信論》,這是彭紹升的論,「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菩提心是佛的本源,佛之為什麼能成佛,就是因為菩提心;「眾生之慧命」,是我們智慧的命,比我們身命重要,你有身命不見得有慧命,有的人是保存了身命,可是斷了自己的慧命,菩提心是眾生的慧命。所以咱們佛教中,師父的恩比父母的恩重,父母給你的是你的身體和身命,善知識給你的是你的慧命,菩提心是眾生的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所謂初發心時便成佛道就是這個意思,圓教就是如此。原話是這樣,「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前頭也說,如是二心先心難,他要頂禮初發心,所以初發心的功德很大。為什麼這個心這麼重要?因為經中後頭有五種智: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些智慧,菩提心跟這些智慧是相應的,所以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而且本經是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都是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見發菩提心是首要的事情。第十九願就是「聞名發心」,後頭還有「聞名得福、聞名得忍」。所以此願,我這原來是「亦可」,現在把它改一改,把「亦可」改為「理應」,理是道理的理,應是應當的應,亦可兩個字把它改成理應,更肯定一點。按道理說應當解釋為,因為你聞了佛的名號,蒙佛的加被,而你發了心。聞名得福,後面聞名得忍都是如此。這是講發心的重要。

  「修諸功德…晝夜不斷」,六度的功德都要修,「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以上的這種大願大行不退轉,沒有改變,「復以善根回向」,用自己所修的善根都來回向,回向什麼?「願生我國」,可以生到極樂世界。「一心念我」,一心過去已經解釋過了,這所指的就是堅定的信心,這個心不為他心所奪,不因為別的心,憎恨心、YIN欲心把你的念頭搶過去,被它所占領,那就不行。所以一心者就是一個堅定的信心,不為他心所動搖的。《教行信證文類》說,信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心無異念。《止觀》裡頭講一心是什麼?「修此法時,一心專志,心不余緣。」這不是講一心念我嗎?這又是講的一心念,怎麼叫一心念?就是一心專在這件事情上,心不余緣,不想其他的,這就是一心。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上面所說的就是事一心,你要是入了諸法實相就是理一心。這樣一心念我,沒有告訴你一定是事一心、是理一心,都好,就是現在你還談不到事一心、理一心,只要是先從不去想別的入手,這樣開始就可以。就照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遠,念念不捨。」就這麼專念,行也念、坐也念、臥也念,不管時間多少,念念不捨。所以善導大師他念佛,當年長安城裡頭沒有不念佛的,他就教大家念佛。他念佛,念一句佛就一道光。後來有位少康,他也是淨土宗祖師,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從嘴裡出一尊佛像。現在我們不以這個來標榜,但是確實會有這些事情。我們現在就是說,你現在不雜余念,專著這麼念,就已經合乎這的一心念我,你就這麼事念,慢慢自然而然也就會達到理念。所以《彌陀要解》裡說,「從事持達理持」。這個地方就是說,前頭是說聞名發心這個願,第十九願,「晝夜不斷」到這就是前頭第十九願,後頭是第二十願。因為聞佛的名號他就發菩提心,修六度種種功德,就不退,他拿一切善根都回向求生極樂,而且念,晝夜不斷的念,這就會往生。

  底下是第二十願,這裡頭是一段,一共二十四段,段是二十四,願就是四十八。「臨壽終時」,所以底下是「臨終接引願」,這很要緊,是臨終佛來接引。「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佛跟許多大菩薩都來接他,現在他的面前,他看見了。「經須臾間」,須臾之間是很短的一個時間,四十八分鐘就生到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他就是阿鞞跋致菩薩。這一願是臨終接引願。臨終這個時候人是昏亂的,宋朝的靈芝師,這是一個很有名的高僧,他講的,「凡人臨終,識神無主」,識神就做不了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你這一生所做的善事、所做的惡事,這些業種這時候都要發現。人在臨死的時候,一生所作所為都要在心裡頭出現,做一點好事心裡頭很高興,做了壞事心裡非常痛苦。「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有的人臨終忽然要吃肉,種種很多很怪的現象,「或生系戀」,貪戀什麼,「或發猖狂」,發瘋,「惡相非一,皆名顛倒」。所以臨終一般人是顛倒的時候,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苦不可言,再加上顛倒,這個時候要想用功,有很多人還希望臨終能用功,凡夫是很難辦到,你要沒有特殊的修持,一般是辦不到的。現在是仗什麼?仗彌陀大願加被。

  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說,「娑婆眾生,雖能念佛」,念佛的很多,可是「浩浩見思,實未伏斷」,沒有斷,不但沒有斷,伏都沒有伏,壓一下都沒能壓住,「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到臨終他心能不顛倒、能念佛,「原非自力而能主持」,自己的力量是沒有辦法。所以這就是一個很顯著的分別,你是靠自力還是靠他力,就是禅堂裡頭都要用「楞嚴咒」。《楞嚴經》講,你沒有咒的加持,打坐你不著魔是不可能,你不能念咒也要把咒寫在那。所以完全靠自力,種種的因緣來干擾。自力不能主持,底下就是《圓中鈔》的話,「全仗彌陀而來拔濟」,這個時候完全是仗彌陀來救濟你,你雖然不是正念而能正念,這個正念是佛的加被力。我們都不可能離開加被力,現在我們做一點事情,都在佛的加被之下你才能圓滿你的所願。

  我們再來引證小本的《唐譯》和《悲華》兩個經來證明這個臨終。玄奘翻譯得很詳細,比鸠摩羅什翻譯得差強人意,大家都念的是鸠摩羅什翻譯的,稱為秦譯。《唐譯》說「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都有,大乘、小乘都有,「前後圍繞,來住其前」,住在臨終人的面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佛慈悲你、加佑你,讓你的心不亂。《悲華經》就更清楚了,「臨終之時」,這是阿彌陀佛說的,「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現在臨終人的前頭。「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他就歡喜,或者放心,看見佛來接了。「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又說「所有眾生,若聞我聲,發願欲生我世界者,是諸眾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與諸大眾,前後圍繞」,佛這個時候入了無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而為說法」,這個臨終人「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他也得了寶窴三昧。你看,由於佛現前,佛以這兩種三昧力故給他說法,這個臨終人聞法故,就斷除了煩惱,一切煩惱、苦惱,心大歡喜,得寶窴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這時候證無生忍。所以這個加被力,這個加被力都證明。「命終之後,必生我界。」這就顯出他力門的重要。所以說臨終接引是非常重要。迎現其前,接引之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點就留下來,下一次,不多了。好,今天講的就到這。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大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第十九集)  1991  檔名:51-001-0019

 

上一篇:達真堪布:正確地選擇永遠安康的方法
下一篇:黃念祖:淨修捷要報恩談(第29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