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讓心遠離批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觀察他人的缺點和過失,在自己心裡或者嘴上給予抱怨與惡評,除了會給他人帶來痛苦之外,還會給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制造無邊的痛苦。

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心裡的想法是天地間最神奇的東西——這是真正決定你命運的神,是判定你痛苦與快樂的唯一裁判,是你生命體驗的唯一描繪者。所以,我們應當對自心的想法或者念頭高度關注,即便用全部的熱情、智慧與精力去關注與改善,也不為過分。

實際上,一個人要想讓自心處在喜樂的狀態,讓自己外在沒有任何違緣和障礙,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徹底清空自己內心的批評,或者說抱怨、指責、不滿等負面情緒。

當一顆小小的老鼠屎出現在一鍋粥裡的時候,它毀壞的不是一丁點粥,而是一整鍋粥;同樣,當包含著怨恨與不滿情緒的批評出現在自己內心的時候,它毀壞的其實是當下我們全部的生命體驗。

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人,不愁吃、不愁穿,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但是內心卻沒有多少喜樂,其實,唯一的原因就是心中還有看不順眼的人、看不順眼的物、看不順眼的事,或者說,還有不能接受的人、不能接受的物、不能接受的事,也可以說,心中還有不能原諒的人、不能原諒的物、不能原諒的事。

孟子說過:“仁者無敵。”意思是,如果一顆心是仁慈的,那麼這顆心就不會有看不順眼的人和事,也沒有不能接受或原諒的人和事。也就是說,一顆仁慈的心,她會與世間的一切萬物和諧相處,不會有抵觸、粗暴和對抗。孟子說的這四個字,絕對值得我們反復思維與觀察,因為這四個字揭示了心靈的大奧秘——要想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快樂,就應當善待自心;而善待自心的唯一方法就是善待自心所面對的一切人、一切事。這應該就是“仁”字的真谛了!

對他人仁慈,就是對自心仁慈;對他人不仁慈,就是對自心不仁慈。看不順眼外面的人,就是虐待自己的心;看不順眼外面的事,也是虐待自己的心;反過來,柔和地對待外面的人,就是柔和地對待自己的心;柔和地對待外面的事物,就是柔和地對待自己的心。

所以,古今中外的智者異口同聲地說:“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對待外境,心如何付出就如何得到——這就是鐵的事實,也是千古不移的法則。

基督耶稣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如果我們拋棄宗派門戶之見,將這句話中的“你們的天父”理解成“心如何付出就如何得到”的因果法則,這句話就是一句值得我們關注的至理名言。

我們知道,孔子十五歲的時候“有志於學”——也即開始了修煉自心的人生之旅,到了六十歲時,終於修到了“耳順”的境界。什麼是“耳順”的境界呢?就是耳朵聽到他人的一切言論,心裡都能理解、接受、原諒,並且沒有任何抵觸了;不僅是耳朵聽到他人的話語心裡“順”,眼睛看到各種事情,鼻子、舌頭、身體等觸碰到任何對境,心裡都“順”。

想想看,體驗一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這是一種內心極其柔和的境界,一種內心徹底放下、全然釋放的境界,一種最大限度地善待自心的境界,一種最大限度地善待他人、善待世間萬物的境界;此時的心,像虛空一樣,沒有不能包容和接納的人和事,沒有一絲不滿和怨恨,這就是古人說的“仁者”的境界。

其實,學習佛法不為別的,就是學會讓自心柔和地與外境相處。當我們的心能夠與外境柔和相處的時候,不要忘了,此時的受益者,不僅僅是外面的人和事,還有自己的心——這是最大的受益者。

柔和地對待外面的人和事——這就是善待自心的唯一方法。迄今為止,所有具有大智慧的人尚未發現除此之外的另外一種真正善待自心的方法了。所以,我們應當像避免一鍋粥被一粒老鼠屎染污一樣,避免以批評抱怨為主的與外境對抗的負面思想在心中生起。

批評抱怨不僅毀壞自己當下內心的美好,還能真的吸引更多的讓你認為值得批評抱怨的事情出現在你的心前。所以,批評與抱怨實際上就是一個可怕的深不見底的泥坑,如果不知道迅速從裡面爬出來,而是在裡面掙扎,那麼越是掙扎,就陷得越深,直到自己被痛苦徹底埋葬。

愚昧的凡夫都以為外面的人和事等外境脫離自心而有,其實這只是一個錯覺而已。《華嚴經》中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境的真實面貌實際上就是“唯心所造”,就像夢心創造夢境一樣。粗暴的心做夢時所創造的夢境也一定是粗暴的,柔和的心做夢時所創造的夢境也一定是柔和的。所以,有什麼樣的夢心,就會有什麼樣的夢境。

古人說:“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得失。”意思說,用鏡子自照,就可以見到自己的長相和面目,用“外面的人”自照就可以照見自己內心上面的功德與過失。如果內心具有某種優點或功德,就會經常見到具有這種優點和功德的人,而且他們也會以這種優點來對待自己;如果內心有某種過失,就會見到具有同樣過失的人,他們也會以這種過失來對待自己。

俗語也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很顯然,以殺豬為生的人,當然會遇到很多以殺生來謀生的人;喜愛抽煙的人,就會遇到很多煙友;若是流氓,當然也就喜歡和其他流氓聚在一起。相反,學佛的人就會遇到很多佛友;善人,當然會和其他善人聚集在一起;愛學習的人,當然會遇到很多其他愛學習的人。

所以,外境就是自己內心的一面鏡子。如果你的內心具有粗暴的習氣,你會發現你的家人,甚至你在公共汽車上遇到的人,都會時不時地粗暴地對待你;如果你虛偽,實際上你周圍會有很多人都對你很虛偽;如果你背後抱怨批評,也一定會有人在背後抱怨批評你;如果你敢當面抱怨和批評,你會發現對方當場就會以牙還牙,也來抱怨和批評你。

相反,如果你的內心徹底釋放掉了對他人的不滿與挑剔,你會發現周圍的人對你也是很柔和與包容的;如果你的內心對每個人都很真誠,你會發現對方對你也是真誠的;如果你經常真誠地贊美他人,你會發現贊美你的人也多了起來。

要知道,我們內心釋放出的一切,最終都會沒有任何走樣地回到自己的身心上來。《太上感應篇》雲:“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個人的禍福,都不是無緣無故偶然來到面前的,都是自己內心的狀態所招感的。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招感什麼樣的事,這個規律一點也不會出現偏差,猶如有什麼樣的身相就會有什麼樣的身影跟隨一樣。

所以,我們應當靜下心來,仔細反躬自省:“我心中還有不能原諒的人和事嗎?我心中還有不能接受或者看不順眼的人和事嗎?我還在挑別人的毛病去批評抱怨嗎?我的心中還有不滿的情緒嗎?”如果有,徹底釋放掉,並且發願:“從今以後,不再找他人的毛病,不再批評與抱怨;要心如虛空,包容一切;善待自心,善待他人!”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明如居士:停止惡評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一切責任自己承當,是自己做得不好,從這個地方回頭,改過自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