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地方人希望見佛,他就現佛身而為說法。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當時到這個地球上來示現。那個時候印度人,印度人知道有佛、有菩薩,這些念念都想佛菩薩能出現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出現了。
釋迦牟尼怎麼出現的?現在我們這個搞清楚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為法身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是常寂光。常寂光不生不滅,沒有任何變化,沒有生滅的現象,它就在我們面前,所以眾生心想他就現。
那我們想佛,佛為什麼不現?我們的心不清淨。佛是現了,我們沒看見;我們想菩薩,菩薩也現了。所以清淨心重要,只要有幾分清淨心就看到了。想看六道,六道的現象全讓你看到,統統在面前。哪一法能離開常寂光?沒有的。沒有任何一法能夠離開常寂光它會存在,沒這個道理。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常寂光太大太大了,無法想象,所以叫“不可思議”。不可思,你沒辦法想;不可議,“議”是言說,你說不出來,它沒有邊際,中國人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個話怎麼他說得出來,這是佛的境界。菩薩是八地以上,八地以下說不出來。
所以中國,咱們老祖宗古聖先賢,裡面有沒有佛菩薩來示現的?我們從理上講決定講得通,是佛菩薩來示現的。中國人喜歡聖人,那就應以聖賢身而得度者,即現聖賢而為說法,他們講的相同。《大學》裡面的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說什麼?自性,是“明明德”。以前李老師給我們講,“明德”就行了,為什麼還有個“‘明’明德”?“明明德”說明這個德不明了,迷了,明德就是自性,佛陀的教育、聖賢的教育,就要恢復這個“明”。所以“明德”是個名詞,第一個“明”是動詞,“明德”是體,是自性的本體。“親民”是作用,“親民”什麼意思?“親民”就是慈悲,愛心,自性裡頭第一德就是“愛心”,佛家講“大慈大悲”,中國人講“仁慈”。
所有宗教裡面講“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真主愛世人”,那個“愛”就是“親民”,對一切眾生平等的大慈大悲,沒有分別的。
後面“止於至善”,那個是智慧慈悲的大圓滿。“明明德”就是智慧,“明德”是本體、是自性,“明明德”是智慧,智慧、慈悲。那個“止於至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和”,和平,這是“至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整個宇宙的和諧。
佛法裡面講“六和”,“六和”是“至善”,“止於至善”,家和萬事興。大乘佛法帶來的整個宇宙的和睦,這個是佛陀教育最高的理念,佛弟子覺悟了,要把這樁事情完成,“止於至善”;自己三輪體空是“止於至善”,對待一切眾生,讓他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是“止於至善”,度眾生才到圓滿。離究竟苦,究竟苦是六道輪回,你要幫助他離開六道輪回,他就離苦了;你幫助他往生到極樂世界了,他得究竟樂,所以,阿彌陀佛被一切諸佛稱贊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不是沒有道理。
沒有阿彌陀佛,我們一籌莫展,別說我們感到困難,諸佛如來都感到困難,怎麼辦?幸虧諸佛如來當中法藏比丘真的覺悟了,真發這個大願,圓滿成就了“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怎麼來的?合情合理,現在人講合乎邏輯,他是到一切諸佛剎土裡面考察得來的,不是老師教他的,也不是自己胡思亂想的,實際上去考察,取人之長、捨人之短,成就了極樂世界。
我們要把這個經、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這些得講清楚、講明白。為什麼我們學這部經?為什麼我們連《華嚴》、《法華》,大經大論都放棄了,回過頭學這個經,學這個?這個經是真正能做到止於至善,其他經論理論上可以做到,事上太難了,沒有聽說哪一個完成的。
釋迦牟尼佛成佛,也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的,這是最穩當,最可靠的一個法門,所以可以成等正覺,都沒有障礙,那其他的當然更沒有障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