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祖語錄

今之口談大乘,自命悟道。謂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煩惱即是菩提,何必斷煩惱。YIN怒癡即是戒定慧,何必斷YIN怒癡。由是之故,出言則高於九天之上,行事則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為佛怨。

不通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亦要念。雖通沒有證,總要念佛了脫生死。

學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獨上下手。既能慎獨,則邪念自消,何至有所不如法處。若有則當力令斷滅,方為真實行履。否則學在一邊,行在一邊,知見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學佛自稱通家者之貼骨大瘡。倘能以不貳過是期,則學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實益矣。

欲利他,先須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譬如溺於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中下之人,隨分隨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於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門,有六度萬行故。自未度脫,利人仍屬自利。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跡上做,其於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則由有外行,內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為德,則所損多矣。

淨土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

世多有用功修行,發癫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諸位欲得實益,當按佛菩薩祖師所說而修,決得真實利益。古德教人,只為人說用功法。誰將自己所見境界,搬出來示人?遠公大師,為蓮宗初祖,至臨終時見佛,方與門人言,我已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其往生矣。若論遠公身份,豈唯三睹聖相,別無一點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時,又何境界之有?所雲心佛相應,心佛雙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無念而常念,即念而了無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此處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淨境,徹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於此更能得益。決不至生大歡喜,誤認消息,以致著魔發狂。倘未到一心時,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現,決定受禍。楞嚴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歡喜,謂為證聖,便成魔子。況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聖乎?

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別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見人,稍有一點好境界,便自滿自足,以為我得了三昧。此種人,十有九人,著魔發狂。以心念與佛相隔,與魔相合,故致然也。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於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谛(詳審也)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亦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谛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必不他視,鼻必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淨念。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故須自量。

佛法要義,在無執著心。若預先存一死執著得種種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別無一念可得,則庶幾有得矣。以初心人率皆不在一心至誠憶念上用功,而常欲見好境界。以急切之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為現彼所慕之境。及乎一見此境,生大歡喜,怨家隨即附體,其人即喪心病狂,佛亦不奈何彼矣。

生死大事,須當預辦。若待臨行方修,恐被業力所奪。閉方便關,拒絕不急事緣,甚為有益。羅台山之不往生墮福處,在於文字習氣重耳。此習既重,則雖曰念佛,實念念在文字裡做功夫。念佛功夫,只是支撐門面而已。此文人通病,非台山一人而已也。世智辯聰,佛謂為八難之一者,正為此也。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又現在見佛之志,可謂真切。然此事頗不容易。當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期一心不亂,為決定主宰。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志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未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功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世間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懷越分期望。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於磨,而但望發光。全體垢穢,若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補書所以耳。永明雲: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例其詞曰:但期心不亂,不計見不見。知此當能致力於心與佛合之道矣。

某人豈念佛所誤乎,以彼心存速證,故得魔鬼附體。從茲妄造謠言,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彼之學者,皆以彼為活佛,故彼有百日成佛之說。凡去見者,有時預知其心,有時面受人欺。足知彼之神通,乃魔鬼作用,鬼來則有,鬼去則無。凡親近彼者,有得心地清淨者。有未得謂得,妄自稱尊者。亦有發狂不能令愈者。世之矜奇好異者多,故彼得售其技。使一切人皆能恪守本分,則彼之巧技無得而施。現已往北平去,聞其蟻聚烏合之勢,不亞滬地。光於彼亦不贊歎,亦不立說破斥。以光系啞羊僧,不足以啟人信而折人疑。只好彼行彼法,吾守吾道。

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YIN百千萬億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厘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炫,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愈,魔自遠離。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YIN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攪擾。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自然業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長矣。看經典切不可照今人讀書之毫不恭敬,必須如佛祖聖賢降臨一般,方有實益。汝果能如是,則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無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則以邪招邪,何能令彼遠離不擾也。他心通,鬼神雖有,小而且近。若業盡情空,則猶如寶鏡當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卻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種。譬如寶鏡,無絲毫塵垢,自會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塵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塵封深厚之鏡,斷不能發光,或有發者,乃妖光,非鏡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墮水火,如救頭燃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綿綿密密,長時憶念。凡有忿怒,YIN欲,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即作念雲,我念佛人,何可起妄念乎。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而起。終日由佛不可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若只偶爾念一句兩句,便欲見效,則是自欺欺人。雖亦仍有功德,卻欲由此愈病,則決不可得。凡事均以誠為本。修持可不用其誠,而欲得愈病滅苦之利益乎。

修淨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

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為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

問,有雲出聲念追頂持,有雲金剛持,有雲默持,有雲記數,有雲隨息等。欲得一心不亂,可是專持一法否。答,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致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

末世眾生,根機陋劣,捨此法門,其何能淑。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願,非願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以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願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他)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接受,喪心病狂,以致於此。淨業行者,所當切戒。至於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又須心念仁恕,氣象渾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莫論人非。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忏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縱有修持,皆屬魔業。如是之人,切勿親近,免致日久,與之俱化。直須守定念佛宗旨,不隨經教,及善知識語言所轉,捨此別修也。

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顱上,掛在眉毛間。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上一篇:她懂得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真干
下一篇:道西法師:無上清涼睡眠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