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88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老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好,我們開始。

  學生:《無量壽經》學習班心得報告,「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得大自在」。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同修大德,大家好!慚愧弟子黃柏霖報告:弟子感恩師父上人教誨之恩,於二00九年七月,囑咐弟子專弘三個根中因果;又於二0一三年六月九日慈示於華藏弘化網復講《太上感應篇匯編》網路講座,迄今一年余。弟子與東北《太上感應篇》共修網,及眾多同學共修共學,自己受益非常多。淨業三福,第一福「慈心不殺」,第三福「深信因果」,均與因果有關。弟子不揣陋劣,謹以自己一年學習《太上感應篇匯編》粗淺領悟,陸續提出心得報告。題目是「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得大自在」。

  《無量壽經.大教緣起第三》,「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諸佛如來,已破四十一品根本無明,入常寂光淨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事事無礙,所證首楞嚴三昧,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因諸佛念劫平等。證得一體三身佛,應化身,現而無現,作而無作。故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自性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因每一尊佛均究竟覺,故能於一切諸法境界中,成就最殊勝自在功德緣故。

  《太上感應篇匯編》,「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有經文:「蜀漢張裔。少與楊恭友善。恭卒。遺孤未及數歲。裔迎恭母事之。為恭子娶婦。買田宅與之。人重其義。後為益州太守。」這一段說蜀漢有一位張裔,他年輕的時候,跟楊恭非常的友好。楊恭後來死了,留下幾歲孤兒,張裔就恭迎楊恭母親,還有孤兒來扶養。張裔把孤兒養長大,為他娶媳婦,而且買田地房宅給他。這個張裔心量非常廣大,把楊恭母親當成自己的母親在孝敬,把楊恭的兒子當成自己的兒子在教養,當時的人非常敬重他的道義,後來他擔任益州的太守。

  這一段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兩個只是朋友關系,楊恭死了,他把他的孤兒跟母親迎接來奉養。如果是今天換成我們的話,我們做得到嗎?我們為什麼會做不到?能做得到的是菩薩,做不到的是凡夫。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假如我們做不到,要找出原因,這跟我們修學有關。修行就在破這個執著,破這個自私自利,破這個我執,難道不是嗎?破我執,就證四果阿羅漢;破法執就成菩薩;再破一品根本無明,就成法身大士。如果不破我執,還是在三界六道輪回。所以我們學佛,其實我們的目標就是成佛,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讀到這一段的故事,我們必須要消歸自性。什麼叫消歸自性?就是它跟我們性德有關。

  如果換成我們是張裔,我們為什麼會做不到?障礙是什麼?我引用師父上人的開示,首先必須要知道,這個障礙來自執著。為什麼會執著?因為自私自利,我們總是為自己!我們迷惑了,忘記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因為沒有往生極樂,沒有開悟,所以與生俱來的習氣我執,就會造成自私自利。我貪、我愛、我瞋、我癡,所以往往你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我」、「我怎麼樣」,無明自然就生出來,我就跑出來,第一念的見聞覺知,到第二念就變成五蘊。

  師父上人說,障礙來自於自私自利,我們就是要把這個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來,你跟菩薩其實是沒有兩樣,生佛不二。那麼你跟菩薩學,你也可以學得很像。我們稱發心菩薩,我們叫發菩提心,我們就是要學習作菩薩。所以自私自利,它是菩提道上的最大障礙。師父上人說,自私自利的念頭,自私自利的行為,我們得到的利益太少。因為只要自私自利一起來,功德沒有了,福報只剩下一點點,福德只有一點點,真正的是微不足道。能把這個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掉,你所得到的利益是無量無邊,你所享受的環境是華藏世界、是極樂世界,為什麼貪戀五濁惡世而不肯捨棄?

  所以只要執著,你就是娑婆世界的眾生,只要自私自利,你就是五濁惡世的眾生。只要放下自私自利,你就是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菩薩,就是這樣而已。所以往往我們都是美其名叫「度眾生」,但是你知道什麼叫眾生嗎?其實你一個妄念、一個自私自利,就是眾生。所以到最後成佛的時候,就是《金剛經》講的,「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為什麼?因為你恢復性德了。所以《心經》裡面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智慧是本具的!就是六祖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迷了以後叫無明煩惱,悟了以後叫菩提自性,叫覺!迷了以後叫眾生,悟了以後叫做佛。

  所以你透過修行,返迷歸悟,從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最後成佛,是恢復性德而已,本有的東西!本自具足,本不動搖,本不生滅!所以《心經》說,「無智亦無得」。你有一個得跟失,那還不是智慧的東西,不是自性的東西,為什麼?它還有對立,還有能所。你不是說我得到一個智慧,那就有一個能得的心跟所得的智慧,那你還有能所,沒辦法入不二法門。所以你恢復性德以後,連智慧也不可得,你就是一心的體用而已。一心的體相用,就是恢復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如此而已!你恢復成阿彌陀佛,你本來是凡夫,後來恢復變成阿彌陀佛,你就過著阿彌陀佛的生活。

  所以「無智亦無得」,到後來連無所得也不能夠執著,你說「好,那我什麼都沒有得到」,那連那個念頭也要打掉。「以無所得故」,你說我得,那還有一個得,對不對?你說我無所得,好,我連無所得也不要執著,連那個也要放下來。「以無所得故」,放下無所得的那個心,就是「菩提薩埵」。菩提薩埵是印度話,薩埵它整句叫菩提薩埵,事實上就是菩提。所以你證得「以無所得故」的時候,那個心叫做菩提。

  張裔把楊恭的兒子當成自己的兒子在養,這是什麼?這就是忠,他對他朋友很忠!他朋友已經往生了,可是他把他的孤兒當成自己的兒子,這是真正的忠,非常忠誠、非常真誠。所以我們以前有研討過,忠跟至誠心是相應的,跟真誠心是相應的,那至誠心跟真誠心就是菩提心。所以他把楊恭的兒子當成自己的兒子,這是忠;把楊恭的母親當成自己的母親在孝養,這是孝。這已經不是說我只孝順我自己的父母那個孝,當然他這個是有緣慈,我們最高的目標,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他把楊恭的母親當成自己的母親在奉養,這就是孝。換句話說,張裔把忠孝做到圓滿極致了,盡善盡美,自然而然就是性德流露,那他當然得到大自在。所以諸佛菩薩得大自在。老法師說,佛在經論裡面,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講得太多太多,我們要細心體會,要認真努力,希望能獲得一個自在的轉變。這個自在轉變就是說,你怎麼樣可以從凡夫的不自在、不能做主,變成到佛的可以做得了主,可以自在的這個境界,這個叫自在的轉變。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得大自在,他什麼自在?我們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三十二應就是大自在,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打個比方說,不是只有順境才叫大自在,逆境那我就不自在了,不是!他順境、逆境都大自在,這才了不起。菩薩讓我們尊敬、讓我們敬佩,就在這一點。譬如說郭惠珍醫師,我常在講座裡面提到這位道證法師。在台灣,她是一個修行的成就者,在二00三年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她捨報往生,往生極樂。她在生前著作了很多很多的講經的光碟跟書籍,留在人間。她示現癌症,為什麼?她本身就是癌症的醫生,叫郭惠珍醫師,榮民總醫院的醫師。今天讓你學佛,讓你行菩薩道,突然間你得癌症,你說我為什麼得癌症?

  就像我們台灣的樞機主教單國玺先生,他剛往生沒多久。當他知道自己得肺腺癌時,他說:「為什麼是我!」隨後向上帝忏悔,數十分鐘後說:「為什麼不是我!」這叫轉念。佛經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他到台灣南部一個地方去演講,突然間在演講席上,因為年紀大,他有那種症狀,就是會尿失禁,他就在那個講座講得正非常歡喜的時候,突然間那個尿失禁,就尿滿地都是尿,他當時那個「我」就跑出來了。那個「我」跑出來以後,他就非常的難堪,他說:「上帝開我一個玩笑,怎麼在這麼多人面前?我是一個樞機主教,怎麼可以讓我在大眾面前尿失禁?」他認為上帝跟他開玩笑,為什麼?這時候還有執著。

  到後來他怎麼樣大覺悟?又另外一場演講又來了,就是他往生前的最後一次的那個感悟。因為他不僅有尿失禁,大小便也不方便。也是有一次在演講,他旁邊有一個男看護,他要上淨房(就是洗手間、廁所),要上大號。結果他走到快接近廁所的時候,只差幾步路之遙,他糞便掉下來,那個男看護就非常的生氣。為什麼生氣?因為還要幫他整理,還要把褲子再卸下來,還要再擦糞便。當時那個男看護就罵他(他是一個樞機主教,他只不過是他雇來當看護的男看護而已),他說你怎麼那麼沒有用,只差幾步路也走不到。各位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要有心理准備,你將來老的時候,你在加護病房,在你家裡,你年紀很大了,恐怕連下床的力量都沒有,上廁所的力量都沒有,連大小便都沒有辦法,人到老時就有病苦。所以佛陀跟我們說四念處,「觀身不淨」。我們這個四大,這個身體,四大五蘊,這是苦!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有大麻煩,因為我有這個身體。每一個人都要經過這樣的一個生老病死的過程,是苦不堪言!

  能夠得到大福報,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自在往生,那是少之又少,那真的要修得很好很好。像鍋漏匠一樣站著往生,那真的要修得很好,毛病習氣都要斷盡,要「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你最少功夫成片。所以單國玺當時就被那男看護這樣一罵,他當時那個我也有跑出來,但是他馬上觀照,剩下的那個我就很微細了,後來他就悟了。你看順逆一如,逆境就是契機,順境也是契機,順境你不起貪,返照這念心,看到自性那就是契機;逆境不起瞋,馬上返觀自性,回光返照,那也是契機,那就是悟的契機。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根塵接觸時修,用聞性,用見性。境緣來聲音,聽到「怎麼那樣沒有用」,不執著,不起心動念,不生瞋,是用聞性,這是自性起用;生氣了,起心動念了,是用聞識。對成佛來講,善惡都是一如,貪瞋癡即戒定慧,順逆是一如。為什麼?因為他無我了,他一如了。所以當時,最後一次的時候,男看護再罵他:「你怎麼那麼沒有用,糞便都掉在褲子裡面?」當時的單國玺,已經不再用不高興的眼神來看這個男看護,而是帶著一個歡喜心,單國玺主教當下這一念心即是阿彌陀佛,這就是大自在。故阿彌陀佛即是大自在,也是《三時系念》中「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師父上人講日本中村康隆和尚開示,「全世界宗教領袖,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示現。」一點都沒錯,單國玺主教即是明證。

  老法師這裡講的大自在,單國玺主教大自在就現前。他怎麼返照這念心?他說,上帝的美意,把我這一棵枯老的枯樹,這棵樹木長得老了以後,上面就是枯葉。人老了就沒有用(枯葉),上帝的美意,把樹上剩下僅有的枯葉,就用秋風掃落葉把它掃得干淨,那就再生了,對不對?枯樹到後來是不是再生?逢春就再生!他當下就悟了,掃枯葉,即是放下那個最後執著,他放下了,「我」就破掉了。單國玺主教,他跟我們佛教界非常有緣,是一個大慈悲的修行者,雖然他是一個樞機主教,但是對於佛教他非常的敬重。他常常跟我們台灣的一些宗教界的人士對談。

  郭惠珍醫師,她剃度成為道證法師,她得癌症的時候,她從癌症病房的醫生出家以後,她便得癌症。還畫了阿彌陀佛五尊出來,還寫了那麼多勸癌症病人的勸化的書出來。譬如說《傾聽恆河的歌唱》、《毛毛蟲變蝴蝶》的故事,這蝴蝶就表示說自在了,翱翔天際!毛毛蟲就是我們。這就是什麼?都是觀世音菩薩示現。你也可以講說單國玺的那種領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對不對?為什麼三十二應,他這樣的一個應化身,他可以得到大自在?你看他在病苦現前的時候,就誠如聖嚴法師往生的時候,他也是癌症,弟子問他說:「師父,你痛不痛苦?」他說:「我有痛沒有苦。」有痛沒有苦的這些大修行者,他就是得大自在,才有辦法有痛沒有苦。我們呢?我們是痛苦。

  有一次我去關懷一個癌症病人,他喜歡釣魚跟釣蝦,朋友介紹的,在馬偕醫院。我第一次去跟他說法的時候,他非常的高興,他在病床上聽到整個人身體彎下去,非常非常專注的在聽我說法。後來他醫生跟我講只要不再給他打嗎啡,他就死掉了。後來我答應說我再去看他一次,大概那時候跟他講的時間是一個禮拜。所以你要是答應病人的事情一定要兌現,千萬不要遲到。後來我大概是遲到一、二天,因為公務太繁忙。我就到馬偕醫院再去看他,他跟我講什麼?他說:「黃警官,你不是答應我七天要來跟我說法嗎?你怎麼讓我多等了一、二天呢?」我跟他忏悔,我說:「對不起!我真的很忙。」他說:「我真的就是為了聽你這一趟法,我忍了七、八天,你知道嗎?」我說是是是,我就跟他忏悔,然後再說法給他聽。他聽得很法喜,後來就順利捨報了,我講完大概第二天、第三天就走了。我到他家去帶他的眷屬共修,我看到兩袋的釣具,像高爾夫桿的釣具兩大袋。你看他喜歡釣蝦、釣魚,癌症現前的時候,整個人身體彎得像蝦一樣,很痛苦。

  凡夫就會痛苦,聖人有痛沒有苦,就是因為他得大自在。就像谛閒老法師正在生病的時候,也是跟我們一樣會痛。沙彌就問他說:師父,你不是說這是臭皮囊嗎?你為什麼還喊痛?谛閒老法師跟沙彌講:沙彌,痛是真的。為什麼痛是真的?他講這句話的時候,那個痛就是見聞覺知,知道得很清楚。那個知道得很清楚就是我們的第一念,那就是我們的覺性。覺性知道痛不痛、酸不酸,它知道。他當然知道,他不知道的話,那他不就是沒有見聞覺知了嗎?他知道痛跟不痛、舒服跟不舒服,但是問題他不會迷在執著上。他知道痛跟不痛,痛的時候他沒執著,沒執著他的心就是得大自在,那叫三昧,那叫禅定,那叫智慧。

  老法師說,觀世音菩薩他有三十二應,就是大自在!三十二應,三十二種應身,隨類化身,隨機示現,他這個轉變自己做得了主,這就得大自在。我們今天轉變,自己做不了主。什麼叫我們今天轉變做不了主?你的東西我幫你拿來了,你痛苦得不得了,你做不了主,對不對?你的房子不見了,你的錢被人家騙走了,你的事業失敗了,你做不了主,你痛苦得不得了,這就是什麼?我們今天的轉變自己做不了主。那我們變成什麼?誰在做主?業力在做主,這是真的。六道凡夫他是隨業流轉,我們起心動念都是造業,造善業得善果,三善道受身,就轉到三善道;造惡業就轉到三惡道,轉變不自在,因為什麼?你自己做不了主。

  菩薩呢?菩薩是稱性而為,他是乘願再來,他得大自在。老法師說,諸佛菩薩為什麼轉變自在?說實在話,就是他盡忠盡孝,他把忠孝兩個字看清楚、看明白了。就像文章裡講的張裔一樣,他把忠孝看清楚、看明白!他跟他朋友楊恭的母親跟孤兒之間,他沒有分別執著,他才有辦法把他的母親當成自己的母親,把他的兒子當自己的兒子,那就是不分別、不執著。諸佛菩薩千經萬論,就是講這兩個字,講得非常圓滿、徹底究竟。所以我們要明白一部《大藏經》都是在說這兩個字「忠孝」,就是這兩個字詳詳細細的說明。慚愧弟子黃柏霖報告至此,祈請師父上人慈悲教誨,請各位法師、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老法師:黃居士的這篇報告我們聽到了,也很受感動。忠孝是中國古聖先賢很早就提出來了,這兩個字是一切眾生個個具足的,為什麼?它是性德。你要用真心,它就出來了;你用妄心,它就迷了,就不見了。諸佛菩薩覺而不迷,所以他用真心,用得很自在,用得很自然,一絲毫破綻你都看不出來。看朋友的母親,就像自己的母親;看他的兒女,就像自己的兒女,性德圓滿的流露。

  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哪些是性德?五常、五倫。從五倫講起,五倫是道,五常是德,道德,這是道德的標准。五倫第一個就是愛,在佛門裡面不叫愛,叫慈悲,其實慈悲就是愛。你看看許許多多宗教都說,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神跟上帝是什麼?能夠用性德的人,就是上帝,就是神。神跟上帝也有黃居士所說的大自在,有這個意思。你看中國神這個符號,字是符號,你能看得出來。它在左邊是個示字,上面一劃短,下面一劃長,古時候這個字叫上。下字,上面一劃長,下面一劃短,這下字。上,上是指什麼?指上天。下面三劃垂下來的,代表什麼?上天垂象。上天垂象的意思,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大自然的現象。大自然當中,我們看到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這三條就代表這個。右面是個申字。你看申,這個字當中有三個關卡,就是障礙,你就不能明了。神聖就是覺悟的人,他很順利的通過了這三個關卡,這申當中像一把劍一樣,這三個關卡都突破了。

  這三個關卡在佛法裡面講,就是三種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個東西你真正能順利通過,你就成佛了;你通過不了,你是凡夫。完全不能突破,是凡夫;突破一道,還有兩道,那是阿羅漢;突破兩道,還有一道,是菩薩,還有一道;三道都突破了,就成佛。神是這個意思。什麼叫神?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人叫神。神是什麼人?每個人都是的,迷了叫凡夫,悟了叫神聖。要怎樣才能通達?放下而已。放下執著就成阿羅漢,這三種煩惱突破了一種;再放下一種就是菩薩,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最後的無明都突破了,就成佛。佛經上叫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明心見性,全通了。三樣都不通,都沒有破,那是六道輪回。

  六道輪回是假的,不是真的,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執著,這個關卡就破了,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第二個關口破了是菩薩,菩薩這個境界裡頭,就是十法界四聖法界,它也不是真的。四聖法界從哪裡來的?從無明來的。所以無明煩惱一破,十法界就沒有了,這個東西阿賴耶變現出來的。它的本質是什麼?本質是一真法界,心生心現,唯心所生、所現的;十法界跟六道輪回是識變的,唯識所變。只有佛講得清楚。識是什麼?識是妄念。妄念沒有了,不用阿賴耶,轉八識成四智,十法界就不見了。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就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是阿賴耶。自性不生不滅,所以自性現的相也是不生不滅,它有隱現不同,它沒有生滅,有緣它現,沒有緣就隱,隱藏起來,不見了。隱藏不能說它沒有,它有緣現相,不能說那個相是有的。所以相是假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佛說得極其簡單,把真相全說出來了。學佛第一個要了解真相、通達真相,這叫智慧。然後放下虛妄,那叫功夫。不放下你得不到自在,放下就得大自在。

  我的緣分也是很稀有難得的,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就是章嘉大師。我向他請教第一個問題,我說,我從方東美先生課堂裡面認識了佛教,佛教確實了不起的大學問。我說佛教裡頭,有沒有簡單容易的方法,讓我契入佛的境界?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老師教給我看破放下,你就能契入。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哪一個在先?各人根性不相同,所知障重的人看破在先,煩惱障重的人放下在先。我們每個人哪個在先,都不定的,章嘉大師講得清楚。我繼續再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這我們真干。他就教給我布施,三種布施。布施是因,它有果報。財布施得財富,可是你不能夠貪,如果在這個上面起了貪心,你就墮落了,你永遠不能放下。

  真正沒有貪心,像中國大陸上供的財神,大家知道不?大陸上供財神供范蠡。台灣供關公,關公跟發財不相干。范蠡,真的。你看他是越王勾踐的大夫,幫助越王勾踐復興,那真不容易,亡國之後再能復興。復興之後,他知道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這是真有智慧,他就逃走了,改姓名去做生意去了。帶著西施,西施是他的妻子。你看,他能把他的妻子奉獻給國家,到吳國去做間諜。大功告成之後他們夫妻團圓,兩個人在一起做生意,沒做幾年發財了,發財之後散財,救濟一些貧苦,統統分給大家。從小本生意再做,過了三年又發了,在歷史上叫三聚三散。真放得下,這就對了。心目當中,你看他只有國家,只有民族,只有救濟一切苦難眾生,沒有為自己。所以他死了以後,中國人把他當作財神看待,會做買賣。發財原來是布施得來的,愈施愈多,可不能有一點點貪戀。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要真干,盡心盡力去干,不要有任何憂慮。

  我跟老師三年,一直到他圓寂,我跟他那一年他六十五歲,六十八歲過世的。我的這些基礎是他老人家給奠定的,我這一生走的這條路是他指導的。他走了以後,我把工作辭掉出家,章嘉大師教給我,因為我一個人在台灣,沒有牽掛,沒有後顧之憂,教我出家學釋迦牟尼佛。第一本教我讀的書,《釋迦方志》、《釋迦譜》,告訴我,你要學佛,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這非常重要。讀了之後才曉得,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教學,三十歲開悟之後,在鹿野苑教五比丘,七十九歲過世,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是義務教學,不收學費。多元文化,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也不分信仰,無論信仰什麼宗教你跟他學,他都教你,他沒有叫人改變宗教。為什麼?它本身不是宗教,這個我們得認清楚,我們這個路才不會走錯。所以我們各個宗教往來一點障礙沒有。宗教接觸最怕我們說我們這個教好,他那個教不如我們,把他的信徒拉過來,他最害怕的。他跟我往來,了解我們的思想,這個憂慮就沒有了。我們跟任何宗教都是非常好的朋友,能夠在一起共患難,能夠在一起幫助這個社會,化解沖突、化解災難,幫助這個社會走向安定和諧。真正做這個工作的人要有性德,如果沒有性德,都會有流弊發生,甚至於演變到不可收拾。

  性德多重要,佛教重視。你看佛教最高指導的原則,淨業三福,無論你修哪個法門、哪個宗派,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它是總的指導原則。從哪裡干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根,根之根,這完全世間法。如果沒有這個根,你就沒有辦法學佛,你怎麼學也不像,學了一輩子,不管修什麼法門,你還是搞六道輪回。這多重要!古人學佛容易成就,什麼原因?這一條他從小根就扎好了,父母教,大人教。每個人都有教小孩、照顧老人的義務,不管他是什麼樣身分,與我有沒有關系,看到老人在外面,有不方便地方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去照顧他,這是應該盡的義務;看到小孩,小孩在外面玩耍,吵架、打架,立刻要去勸導他們,要去給他們講道理,他都教,這小孩與他沒有關系。父母看到了,走路的人在教育小孩,都向他感謝、道謝。現在沒有了,現在人根本就不懂,所以社會愈來愈困難,基礎教育丟掉了。

  我們今天提倡這個根本教育,學的人都十幾歲了,十幾歲的是補習教育,他不是從根本扎的,所以他會變節,遇到所謂高名厚利,他就把握不住,就出問題。為什麼古人不出問題,你給他再高的地位,給他再多的金錢,他不動心,他如如不動,那是什麼?小時候的根扎下去了。現在都是半路出家。中國文化要真正復興,需要多久?至少要一百年以後。這一百年當中,一百年至少三代,三十年一世,三世,認真努力來補救,到一百年之後人都覺悟了。這個扎根教育,《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從小,從什麼時候?他一出生,眼睛睜開他會看,耳朵他會聽,從這裡教起。扎根到什麼時候?到三歲,從出生到三歲,一千天。這一千天做父母的人很辛苦。所以母親的恩大,孝是把母親擺在第一,父親在第二,母親照顧他時間最多,用心最懇切。凡是負面的、邪惡的決定不能讓小孩看到,就這一千天。他看到都是正面的,負面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要看一千天。一千天他就養成習慣,他就有能力,雖然只三歲,他有能力辨別是非。他見到是,他會接近;非、負面的呢?他會排斥。他有這個能力!所以中國古諺語有一句話說「三歲看八十」,三歲的時候教好了,八十歲他都不會變節。

  黃居士舉的這個例子,他為什麼能把忠孝做得這麼好?小時候的根扎得牢,對待朋友跟親兄弟一樣。現在學校學生的感情沒有了,全是利害,有利的是朋友,沒有利是敵人。跟我們這一代不一樣,我們這一代從小的同學,真的跟兄弟姐妹沒兩樣。但是現在學校看不到了,不但學校看不到,我們佛門道場裡看不到,道場師兄弟能像親兄弟一樣嗎?不像,這就佛法衰。

  佛法能興旺起來嗎?一定做到和,家和萬事興。如果不能和,佛門四眾弟子天天干的什麼?滅佛。如果真正能走向和,和必須要修忍,和的底層是忍辱,能忍才能和,不能忍不能和。忍是根,敬是本,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尊敬,才能真正達到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把佛陀的教法落實在生活,佛法才有救。不從這個地方下手,講什麼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佛法還是繼續要衰下去,到最後消失了,在這個世間消失了,那真可惜。這是大學問,性德,德行做到究竟圓滿,在這裡頭。

  出家不容易,出家人要把佛菩薩、祖師大德這個法承傳下去,這就是佛的孝子賢孫。真正肯發心的人,我們要全力擁護照顧他,一定要知道,他的成就就是我們自己的成就,是一不是二。你要是不幫助他,甚至於障礙他,為什麼?嫉妒心生起來,想盡方法障礙,你將來到哪裡去?無間地獄。你現在不知道,地獄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

  黃居士本身是高級警官,深信因果。台灣的警察都相信因果,刑事案件能夠破案,他們自己告訴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靈,那個亡人或者是托夢,或者是附體說出案情,屍首在哪裡,他們才能找到,才能破案,所以他們最相信這個。他退休下來之後,我就請他,你一生不要搞別的,專講因果報應。別人講人家不相信,你講我們都相信。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道德教育學了之後,有時候高名厚利還會動心,還把持不住。因果報應就把他嚇到了,不敢做壞事,做壞事你肯定要接受報應,就不敢了。

  中國這個社會、這個文化,幾千年到今天還沒有滅亡,靠什麼?古聖先王提倡三個教育:第一個是祠堂,祠堂教孝;第二個孔廟,孔廟教忠,跟你講倫理道德;第三個城隍廟,城隍廟講因果報應。就這三樣東西,把社會就擺平了。你能說他沒有智慧嗎?你能說他是迷信嗎?他迷信,社會安定,人民生活過得幸福美好。你今天破除,不要迷信,社會動亂,亂到你自己沒有方法處理,這多痛苦。所以要回過頭來找老祖宗,你才能解決今天社會上這些復雜的問題。老祖宗有真實智慧,記住他五千年的經驗沒中斷。好,我們再看第二篇。

  學生:《無量壽經》學習班報告。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同修大德,大家好!慚愧弟子黃柏霖報告,題目:「教育,人人畏因果、知廉恥」。

  《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二十句,「正己化人」。「宋司馬溫公。忠厚正直。名聞海內。其居洛也。風俗為之一變。莫不敦尚名節。羞談貨利。人人知畏廉恥。後生欲行一事。必相戒曰。無為不善。恐司馬端明所知。」這一段的白話解說,宋朝的司馬溫公,就是司馬光,他為人忠厚正直,德風遠近聞名。他居住在洛陽的時候,當地的風俗因為他而改變。「莫不敦尚名節」,就是說沒有不崇尚節操、愛惜名譽的。也不好意思談財利的事情,就是談貨利的事情,大家不會互相爭利。那麼人人都知道敬畏,知畏就是知道因果,或是敬畏法律,而且有廉恥心,就不敢去做壞事。他的後代子孫想要做一件事情,都會互相告誡對方,不要做不好的事情,不要做壞事,恐怕司馬端明會知道,就是司馬溫公會知道這個事情。

  這一段的重點是,為什麼司馬光住在洛陽,那個地方風俗為之一變?這裡我們引用《群書治要》裡面有一段開示。為什麼聖人能夠這樣?就像師父上人提倡三個根,提倡傳統文化一樣的道理,雖然老法師人在香港講經說法,但是只要他提倡三個根,全世界所有學佛人士,以及學儒家傳統文化的這些弟子都能夠響應。你看在大陸的劉素雲老師、陳大惠老師,還有很多傳統文化的老師,他們大力的推動傳統文化的論壇,風起雲湧的展開,影響的層面非常的廣。

  中國國家領導人習主席,他到歐洲去參觀訪問,特別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湯恩比博士也講,「唯有大乘佛法、孔孟思想,可以救全世界」。我前幾天聽他們講,現在在中國大陸,把傳統文化的課程也列入了小學、國中跟高中的課程。所以司馬溫公他住在洛陽,能夠改變當地的風俗。在《群書治要》裡面就有提到,「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先王就是我們老祖宗,我們祖先的智慧、孔孟的思想,這些就是我們的先王,就是我們的老祖宗,他們知道我們的人性裡面有好善尚德之性。

  如果用佛家來解釋,「人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也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本自具足跟本自清淨就是好善尚德之性。所以儒家從這個角度來談的話,跟佛家講的其實是無二無別的。「而又貪榮而重利」,老祖宗知道,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好善尚德。「性相近,習相遠」,那個性相近,本性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習相遠,就是下面這一句話,而又貪榮而重利。貪榮是貪慕榮華富貴,重利是重利輕義,在利益當頭的時候,就忘記了人人本有的覺性跟智慧。

  在六根接觸六塵的第一念,沒有問題,那個是見聞覺知,但是第二念,就生起無明煩惱習氣,我們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常常比喻的,你喝酸辣湯,第一口,舌根碰到味塵,你知道它是熱的、是冷的、是溫的,那個「知」就是我們的靈知性,《三時系念》裡面講的靈知性,就是我們本有見聞覺知的妙用,就是我們的自性。但是第二念的時候,我們就守不住了,為什麼?我們沒有三昧,沒有定慧等持,沒有禅定智慧。所以第二念,妄想分別執著就現前,那個煩惱習氣毛病就來了。那麼第二念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這個酸辣湯是冷的,沒有熱騰騰的;我們的習性告訴我們說,熱騰騰再加點辣椒跟胡椒粉,很好吃,對不對?那就是什麼?那是我們的習性、毛病。我們習慣養成而不自覺。所以禅宗裡面講說「知見立知,即是無明本」,那個知見如果能夠保持不動,那是三昧,是甚深禅定!那個見聞覺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來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但是第二念起來的時候,那個知見再立一個知。本來第一個知是佛知佛見,清楚明白,就是我們本有的覺性,就是好善尚德之性,但是第二念,知見立一個知,我知,我要、我貪、我愛、我瞋跑出來了。我愛就出來了,我貪也出來了,如果沒有熱的話那就我瞋了,「老板這一碗我不要,我要熱的,我不要冷的」,他不為你煮的話,你就我瞋了,你一定是這樣的反應。為什麼?因為毛病習氣在阿賴耶識裡面,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這些都是累世以來所累積習氣毛病的阿賴耶識的種子。

  所以第二念「知見立知,即是無明本」,就是煩惱的由來,聖人知道,先王知道,所以我們佛家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習氣毛病這麼重,怎麼辦?來認識佛教,來三皈依,三皈五戒,三學六度,修戒定慧三學,修六度菩薩萬行。那我們透過忏悔,透過持戒念佛,透過改過,學習這個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樣的話,慢慢的就可以去除我們那個習氣,那個貪榮而重利就是我們的名聞利養。貪榮而重利事實上就是什麼?就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

  儒家的聖賢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任何一部傳統文化的善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群書治要》,所有善書都是在講這個重點,「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來顯揚、顯發、開發他本來這個性德。這個好善尚德的這個性德,善的一面把它先開發出來,我們講善有善感、惡有惡感。而「抑其所貪」,抑就是什麼?壓制、降伏,調伏他的習氣,他的貪欲。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倫理、道德、因果?你學倫理道德,你就不願意去做壞事,不願意去做惡事,羞於做惡事,羞於做壞事。但是你如果明白因果,你就不敢去做惡事。「貴其所尚」,能夠把他的性德開顯出來,能夠把他善的一面開顯出來。那麼禮讓興,「故禮讓興」,那麼禮讓的心就能夠發展出來,「興」就是興盛的興,就是發展出來。「抑其所貪」,能夠調伏、壓制他的貪欲習氣,那麼他的廉恥心就會存在。司馬溫公用的就是先王的道理,他用這樣去教化眾生。

  《群書治要》裡面講的,「治民之道,務笃於教也」,還是要教化。今天科技這麼發達,媒體網路這麼發達,物質生活不斷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欲的生活,往往會喪失了我們本有的清淨的佛性,也就是剛才講的,崇尚善跟德行的那一面就會消失掉。所以必須要透過教育,老法師說聖賢是教育出來的,好人也是教出來的,壞人其實也是教出來的,壞子孫也是教出來的,好子孫也是教出來的。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定要透過教育。看陳大惠老師舉辦聖賢教育論壇,謝總「道德講堂」,你說有沒有感應道交?有,影響層面太大了,把人性善良的那一面開發出來,把孝順的那個天性開發出來,把那個恭敬心開發出來,這就是教化。所以治理老百姓最好的方法,不是法律,不是武力,是文化,文化的力量影響太大了,而且正法的力量影響更大。這樣你就一心一意的去推動教化,你就能夠改變這個民風,就這裡講的,讓民眾能夠敦尚名節,他就羞談貨利,那麼人人就知因識果,能夠知道禮義廉恥。

  台灣發生一個案例,這個事情對於全台灣人心影響很大。台灣的佛教、傳統文化不能說不興盛,但媒體污染嚴重,電視台一百多台這麼多,可以算得出來的就有五、六台佛教電視台,也不過兩千多萬人口而已。那台灣現在的年輕人,跟全世界的年輕人都一樣,受網路的影響很大。所以老法師說,我們正法的力量,應該透過網路、電視去影響人心,你不影響人心的話,那魔的力量就透過網路的力量去污染人心。小孩子他不能夠辨別是非,人之初是性本善的,那要看你給他什麼樣的環境。小孩子現在喜歡上網,隨便都可以上聊天室,可以上色情網站。

  一個鄭姓大學生,家庭環境很好,住豪宅。他竟然從小時候就有念頭想要殺人,你說可悲不可悲?那我們的教育功能在哪裡?所以當他那一天,在幾個月前,他是念我們中部的一所大學名校,私立很有名的一所名校。老師都沒有發現,他當那一天准備要殺人的時候,只有他在網路上跟同學講說他想干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沒有一個人發現,但是他已經有很怪異的行為、怪異的思想,在他的網站裡面就有被發現。然後那一天他准備殺人的時候,從台北板南捷運線,從龍山寺到這個板橋新埔站,中間經過淡水河,中間最長三分鐘、五分鐘?報紙講三分鐘。他利用這個短短的三到五分鐘裡面,殺死四個人,傷了二十五個人。聽說有一、二位還在滑手機,怎麼被殺都不知道,這樣一捅,捅下去就死掉,手機就滑掉,連命也滑掉了。這麼悲哀,怎麼死他都不知道,你看多可憐!所以這個污染的力量,惡的種子,你必須要給它淨化跟教育。

  我曾經碰到一個企業家,他相信《弟子規》,他相信《太上感應篇》,他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他跟我講,黃警官,他說這個鄭姓學生本身是病態,他生病了,他是被這個社會污染,生病了,病態。他說如果不從教育下手,還會有很多的鄭姓學生們。他這個行為,是讓整個人跟人之間的互動跟信任完全蕩然無存,很可怕!我看報紙講,那段期間,板南線都沒有人敢坐捷運車。每個人上車都帶著雨傘,為什麼?要防身自衛!每個人一上車,先看對方眼神對不對。你看,我們本有那個習性,貪瞋癡慢疑那個疑就跑出來了,人的善良一面都不見了,只是因為這樣的惡的一個習氣、一個行為。

  所以不管是父母,不管是從事教育的老師,乃至於我們在從事多元文化教育的老師,我們都要深切的反省,為什麼社會上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大學生?你看他殺死人以後,他的父母向媒體、向大眾、向往生者跪哭,跪著一直哭,他不曉得怎麼辦。他家裡環境很好,他不愁吃、不愁穿。我那個企業家的朋友跟我講一句話,他說這個鄭姓學生在殺人的時候,聞到那個血的味道,他竟然說他很興奮,你說這不是病態嗎?他完全被網路媒體把他污染了。後來報紙把他的秘密講出來,鄭姓學生每天沉迷在什麼?格斗游戲,就是那個電腦游戲,大陸叫游戲機。就是網路那個電腦游戲裡面,有一種叫格斗生存游戲。什麼叫格斗生存游戲?就是在網路上殺人,就是把他干掉,把他殺死掉。

  有一次我在看陳大惠老師他們那個「聖賢教育改變命運」,裡面有一位家長在分享道理、分享心得。她就說,她兒子在拿那個玩具槍,然後就跑來跑去說,指著他媽媽說,我殺殺殺,我殺殺殺。他媽媽還搞不清楚,因為他媽媽沒玩這個電腦游戲。說小明你在玩什麼?什麼殺殺殺?他跟她講說,媽,你落伍了。她說為什麼落伍?他說殺殺殺是我們最時髦的名詞,他把網路的虛擬世界搬到人間來。所以你看現在小孩子在溝通上、在待人處世上,在行住坐臥、在言談舉止,統統失去本有善良的這一面。

  孔子就跟我們講,孔子在這麼久以前,他就講這一句話。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什麼意思?你要來管理這些老百姓,你可以用刑法去懲罰他,刑法來懲罰他。「民免而無恥」,就是民眾可能是怎麼樣?他可能不會去觸犯刑法,免於刑法就是免於觸犯刑法,但是他不會想到這是可恥的。「民免而無恥」,他不會覺得可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如果你用道德來教化他,你用禮義來做為人心的教化方法,「齊之以禮」,那麼「有恥且格」。所以你用德行來教化人民,用禮義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恥,而且能夠改過向善,這孔子已經點出來了。

  老子也曾經講過這句話,老子說:「法令滋章,盜賊多有」。什麼意思?就是說你法律政令愈繁復、愈苛刻,你規定得很詳細好了,但是走法律漏洞的盜賊,反而愈來愈多!就是我們講的你上有政策,我下有對策。所以還是一句話,必須透過教育跟教化,才能夠根本改變人心,讓每個人都能夠像司馬溫公在洛陽一樣,人人敦尚名節,羞談貨利,人人知因識果,知道禮義廉恥。

  慚愧弟子黃柏霖報告至此,祈請師父上人教誨。請各位法師、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老法師:黃居士的這篇報告,對當前的整個世界社會非常重要。現在社會亂了,這裡面講一個大學生殺人,我聽到過這麼一樁事情,沒有機會去深入調查。這種事情在這個世界,許許多多的地方常有,怎麼來的?確實是電視、網路教出來的。他把殺人當作游戲,他不知道這是犯罪,他不知道這是錯誤,他認為是很正常,他在玩電動玩具,你說這多可怕。這個事情已經普遍在社會上出現了,怎麼去制止?

  我也聽到一個消息。我的一個朋友,他們去參觀潮州黃河道德講堂,看了之後,也把他的心得感想寫了一篇長信寄給我。告訴我他親眼看到一個事實,就是在這個道德講堂學習的一個開網路的游戲的老板,她在當地開了四家。七天的課程,讓她深深的反省忏悔,決定把四家網吧關閉。我這個朋友說,你這四家網吧很賺錢?是很賺錢。你真的肯把它放下嗎?我要放下,我對不起這些小孩,把他們都教壞了,良心發現了。那你關掉之後靠什麼生活?她說以後再說,先關閉。這個七天的教學,能有這麼大的力量,叫一個人真正知過能改,這不是容易事情。我相信黃河道德講座裡面很重視因果教育。

  倫理道德讓你羞於作惡,不好意思再做壞事,因果報應讓你不敢作惡。你要認真想一想,人在這個世間是有期限的,不是無量壽,你壽命到了時候你怎麼辦?報應就現前。這個報應全是三途地獄,你能不害怕嗎?不害怕是你沒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道德講堂把這樁事情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了,還舉出過去現前許許多多的例證,讓你不能不相信,不敢不相信,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勸人回頭是岸。他這一生造的是罪業很重,他這一回頭罪業就化解了,徹底回頭它就化解。為什麼能化解?他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他能回頭,勸導社會大眾,做這個行業的人個個都回頭,這是好事,這就是他修的功德,這個功德能減輕罪過。它的影響要愈大,影響愈深,影響時間愈久,他的功德就愈大。

  類似這種事情,辦講堂的謝總跟我說了很多,他繼續辦了三年。他年輕的時候也造罪業,也造很重的罪業,他能夠回過頭做大善事,搞個道德講堂,規過勸善。三年,他告訴我,接受這個講堂教育的有七千多人,七千多人回頭是岸,這功德不得了!真的是古人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他是人中的瑰寶,稀有難逢。現在一直做下去,愈做愈興旺。真干,決定沒有絲毫名利的念頭,自己不要名,這道德講堂誰辦的?共產黨辦的。誰來領導的?我們的書記市長領導的。你看看,利,不接受任何人捐獻,免得人家說是他用這個來謀財,不收人家捐獻。財源從哪裡來的?他自己還有一個小企業,這個小企業的收入完全做這個。來接受教學的人,七天供吃、供住,一分錢不要繳。他說我這個小企業能夠供給得了,而且企業的經營不但順利,年年上升,非常興隆。他是量力而為,他能夠接受,一個月大概接受三百多人,就是他能夠供給他吃住一個星期,一個月可以供給三百多人,他就用這個,人數現在就定的這個數字。

  我們學佛同學當中,真正體會到佛菩薩的教誨,真正把它落實在生活當中,這是我們第一個人,全心全力投入,自己經營的這個小企業做為他的經濟來源。佛法說,財布施愈施愈多,到他那就看到了。你再細細觀察,法布施,他干的是什麼?道德講堂是法布施,聰明智慧增長。第三個,他修無畏布施,他搞了個放生園。他們是全家、整個企業都是素食,在這個地方上學七天的人,七天完全素食。他有個放生園,要被宰殺的牛羊,他都把它買來放生。放生園的動物可多了,像動物園一樣。這個果報,健康長壽。三種布施拼命在干,三種果報天天增上,這個頭帶得好。

  我這一次回到圖文巴,也看了一些圖文巴的慈善事業,做得很好,我們也是全心全力的支持他們,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貧苦的人民。最難得的是照顧這些人的人,這些照顧者他們有真誠的愛心,這個是最難得的。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幫助他們恢復自信心,幫助他們再回到社會,做出貢獻,我看了幾處都很受感動。這一批善心人士,這個小城裡頭很多,這個小城有福報,這個小城前途一片光明。最難得的市長夫妻兩個熱心,帶頭,引導大家。

  我們在此地住了十三年,我們做了一樁好事,溫馨晚宴,這十三年有很好的影響。往下繼續做我就想到,我們要搞一個道德講堂,從這開始,淨宗學院的道德講堂,仿照潮州謝總的方法。我就問我們現在住宿能夠容納多少人?常住告訴我能容納一百人。我說行,我們就定下一屆一百人的名額,好好的選擇課程,圖文巴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講什麼,就教什麼。期限也是每一屆七天,希望每個月辦一次。謝總是一個月辦兩次,我們現在學習,辦一次。辦一年下來,經驗慢慢熟了,豐富了,我們就辦兩次。

  三年之後,我相信有很好的效果,我們就認真辦一個活動中心,淨宗學院多元文化活動中心,那這個講座就可以常年辦下去,不要中斷。這個活動中心我是希望建一個飯店,這個飯店裡面可以住兩百人,那我們的名額就限兩百人,有宿捨、有講堂,講堂有好幾個,可以分座講經。我們也很希望,其他的宗教、學術團體都能夠介入,我們一起來辦。我們可以設個基金會,讓全世界愛好道德講堂的這些人士接受他們捐助。因為我們是一個宗教團體,這個可以,這個錢專用,就用在這個方面。來到這裡學習的人,國外的,旅費自己負擔,到這邊來吃住生活我們不收費用。這個活動期限就可以長一點,有一個星期的、有二個星期的、有三個星期的、有一個月的,看你學習的內容,有淺深不同,有長短不一樣。

  甚至於你要求想學什麼課程,我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師資,我們可以特別為你開課。在這個裡面,我們就可以能夠吸收人才,真正學得好的、講得好的,我們把他留下來,准備再向上提升。再向上提升我想辦研究所,正式辦研究所。研究所是什麼?培養大學的老師。我們最後的目標,就是世界宗教大學,就可以在此地辦。有企業家肯幫助我們,辦大學的時候。所以我估計,我們從研究所培養學生,到辦大學,這個時間至少需要十年。認真努力,我們這一生沒有白過,在佛法裡頭,將這些功德回向往生,決定得生淨土。

  我們的目標、目的,是幫助這個社會化解沖突、化解災難,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回歸到文化教育。古聖先賢,我們是想像當中,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宗教是神聖的教育,我們專搞這個科目。其他的社會上做的人很多,不需要我們去操心,我們就救這一塊,怎樣把人教好。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我們專搞這一塊。現在認同我們理念的人,在這個城市的人很多。我以前這麼多年說說,沒有信心。這次來一接觸這邊的各行各業,大家都有這個想法、都有這個看法,好像緣成熟了。成熟了就應該做,我們隨緣不攀緣,攀緣很辛苦,未必能做得好,隨緣容易做。

  所以希望我們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心理上要有准備,那就是一定認真落實佛陀的教誨,要把經典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的工作,變成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標准。還要發心,我自己學好了要教別人,我們這個教學沒有止境的。首先要把心量拓開,要把自私自利放下,因為有這兩樣東西,就一事無成,到後來肯定失敗。沒有自己,自私念頭完全沒有,我們願意受苦受難,能吃苦,不怕苦,學習也很辛苦,不能苦學就不能成就,這個緣不容易遇得。淨土是難信之法,這樁事情也是難信,你跟誰說誰相信?沒人相信。我們要不看到這邊的緣分,我們也沒有信心。圖文巴做起來之後,會帶動全世界許許多多地方人士信心堅定,他們也會做。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八十八集)  2014/10/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42-0088

 

上一篇:淨空法師: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87集)
下一篇:劉余莉:怎麼樣視民如傷、愛民如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