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而今一心念佛。】
『一心念佛』,就是這個法門,念佛要記住是一心,關鍵在一心。凡是念佛功夫不得力的,他不是用一心,而是用散心、亂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的心來念佛,這個不得力,這一生不能成就。怎麼不能成就?伏不住煩惱。你縱然不能斷煩惱,你要能伏得住!散亂心、妄想心伏不住煩惱,一心就能伏住煩惱。所以,這一點重要。一心就是沒有第二個念頭,這才叫一心。
再說個老實話,如何叫做孝敬諸佛、師尊三寶?一心念佛就是。因為佛菩薩、老師、三寶都希望你趕快出離三界,希望你趕快證得三不退,你果然證得了,這是最孝順的,這是他真正的期望。你如果一面念佛還一面想他,那糟糕了,這是愚癡,這不是孝順。一面念著阿彌陀佛,一面還想著老師的事情,譬如廣老圓寂,他的一些徒弟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還去想老師,這就大錯特錯,為什麼?你決定伏不住煩惱,你想就是妄想,就是妄念。他是什麼都不想,心地到清淨了,他才能出離,他也希望你清淨。可是我們自己心就不清淨。
我們讀《印光大師文鈔》,印光大師為什麼常常呵斥他的弟子,道理就在此地。他不懂!凡夫見解錯誤,總是拿凡情來做佛事,做佛事就是修清淨心,拿凡夫交際應酬感情這種心理來修清淨心,怎麼能修得成功?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你要是請他給你授皈依,多去看他幾次,他都要罵你,不准你來,為什麼?怕打閒岔,怕你心亂了,這叫真正的愛護弟子。你來這裡干什麼?我來看看老師。老師有什麼好看的,看過一次、兩次還不夠?有道理,實實在在有道理。老師都不准你常常來看,你想想看,他願意你去看別人嗎?老師的道場都不准你多來,他希望你到處跑道場嗎?為什麼禁止?就怕你不能一心,道理是在此地。
果然你是一心不亂,那你天天看老師也沒關系,什麼道場都跑都沒關系,你功夫成就了。真正做到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外面不著相,「不取於相」,內裡面不動心,「如如不動」,這個行,這個可以,這是你得大自在,得真正解脫,有這個功夫才可以。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是得這個功夫才有資格出去參學。如果外面還著相,內裡還動心,最好在家裡關著門老實念佛,連老師也不要去看。可是那業障重的人關不住,必須到外頭亂跑,跑不能成就,關又關不得,這個要成就太難了。所以念佛關鍵就是在「一心」這兩個字,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意思。
疏【萬緣自捨,即布施波羅密。】
一定捨,你不捨就不能一心。一心,六度萬行就圓滿了。你不捨萬緣,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你怎麼會得一心?一心就是無二念。不但世間五欲六塵你放下了,佛法也不貪圖,也放下了,這就是布施究竟圓滿了。『布施』就是捨,捨什麼?捨妄念,捨分別,捨執著,捨貪瞋癡。他心清淨了,沒有一樁事情牽掛著,這才叫一心念佛。你還想這個想那個,你是二心、三心,伏煩惱很難很難,伏不住,一定要一心念佛。所以念佛人沒有不能捨棄一切境緣的,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統統要放下,這是一心,所以布施波羅密圓滿了。
疏【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密。】
念佛人要不要持戒?念佛人持戒圓滿了,再去找那些戒律來的時候,把你圓滿的戒律破掉了,結果你持什麼?持一個不圓滿的破戒。一切戒條裡頭,你只能持個一條兩條,掛一漏萬,你就不曉得這一心當中戒律是圓滿的。「戒」是什麼意思?防非止惡。一部律藏的精神就是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一心念佛,諸惡自然是止,自然不做了。一面念佛一面還想著壞事,那就不是一心。一心無二念,不但惡念沒有,善念也沒有。惡念沒有,小乘戒律圓滿了;善念也沒有,菩薩戒律圓滿了,這就是持戒波羅密。
這樣說來,我們念佛人還要不要持戒?真念佛的人,戒定慧統統在其中,不要再找麻煩了。蓮池大師他老人家一天十萬聲佛號,其他的什麼也沒有。蓮池大師不念經也不念咒,一天就是十萬聲阿彌陀佛,他老人家念四個字,行住坐臥都是佛號,他也沒有早課、晚課,這叫一心念佛。我們看他什麼都沒有修,他樣樣圓滿,樣樣具足。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的。
疏【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密。】
如果還有事情不能忍的,我們心沒有一。心要是到一,「忍」這個字的念頭沒有了,還要忍嗎?沒有了。還要忍,心還沒有清淨,還沒有到一。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你還有「忍」這一物,可見得你的心還沒清淨,還沒到一。到了一,忍也沒有了,不要說辱了,連忍都找不到,忍辱就圓滿了。
疏【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密。】
祖師大德們一天十萬聲佛號,綿綿密密不間斷,這就是『精進』。不但我們初學要努力,就是到了等覺菩薩,佛號還是不中斷。《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勢至在楞嚴會上,他的身分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是這樣的身分;在西方極樂世界,他是等覺菩薩的身分。他理通不通?理早就圓滿了,事怎麼樣?事沒有間斷,佛號從來沒間斷過,這就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精進。執事廢理,能有成就,成就不高;要是執理廢事,必定墮三惡道。
什麼叫執理廢事?理上彷佛懂得,事上不念,自己認為不必要念佛,這大錯特錯了。真正是理上通達的人,他事決定不廢;凡是事上廢棄的,他那個理並不是真正通達,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要檢點的。所以我們心裡面的佛號不能中斷,口裡面斷沒關系,口念久了會累,心裡面不能中斷。而口念,能調身也能調心,當我們昏沈,佛號提不起來的時候,大聲念幾句,精神就提起來了。所以念佛緩急高低隨自己的心來調,沒有一定,怎樣念得舒服、念得不昏沈就怎樣好,這一點很重要。
疏【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羅密。】
『禅』翻成中國意思是靜慮。靜就是沒有妄念,慮也不是無念,非有念非無念,非有念是沒有一切妄念,非無念是有一念,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它比禅圓滿,比禅殊勝,這一點諸位能想像得到,比禅容易!它只是一句佛號,不需要用參究的功夫在裡頭,這就是『禅定』,與禅家所修的沒有兩樣。諸位要是看看《六祖壇經》、禅宗語錄,他們所用的功夫跟念佛人完全相同,只是方法不相同,他們用觀心、參話頭,用那些方法,能達到這個境界,行住坐臥都是禅。
真正用功的人,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在黃梅始終沒有進過禅堂。五祖給他傳法是在方丈室,也不是在禅堂。他那個禅在哪裡修的?在碓房修的,他一天到晚舂米劈柴,那就是他的修禅,他就在那裡修禅定。他一天到晚都要做事情,他是在修禅定。我們在這裡要明了禅定是怎麼修法,不是盤腿面壁,盤腿面壁坐在那裡是做個樣子。
《壇經》對禅定這個定義,在「教授坐禅」那一章說得很明白,禅是什麼?不著相,定是什麼?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叫做禅定。所以坐,因為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他是不動,取這個意思,不是叫你真的一天到晚坐在那裡,他是叫你不動心!心不動就是坐,心不著相就是禅。所以六祖一天到晚在那裡工作,一天到晚忙到晚,他就在那裡坐禅,為什麼?他不取相,他不動心,並沒有妨礙他的工作,這叫坐禅。念佛人這個功夫比他還容易,還要殊勝,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不管你做什麼工作,你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那不是禅是什麼呢?真正一心不亂。所以這就是禅定般若波羅密。不但修禅定,而且是究竟圓滿的禅定。
當年李老師在台中講《楞嚴》的時候,那時候他在台中講經已經講了十一、二年。同修們心不定,以為跟著李老師這十多年,所聽的都是些小經,人家那邊講大經大論,都是講禅密,法門都是高水准的法門,我們在學老太婆教。所以一聽,自己心裡很難過,好像不如人,自卑感很重,看看別人是高不可及。所以李老師在那邊講個《楞嚴經》,大經。講《楞嚴經》,說:念阿彌陀佛就是修楞嚴大定。《楞嚴經》上做證明,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統統修的是楞嚴大定,大勢至菩薩用念佛的方法修楞嚴大定。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修楞嚴大定,自己還不曉得!所以你修不成功。
你要是真正曉得,對於一切法門,我們贊歎,我們不學。為什麼贊歎?因為是佛說的,我們贊佛;修那個法門的人,我們對他贊歎,贊僧;法門我們贊歎,贊法。我們贊歎三寶,我們學不學?不學,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達到目的地,你喜歡走那個路,好!我走這個路也沒錯,都好!我不勉強你走我這個路,你也不必勉強我走你那個路。我們各人走各人的路,看誰先到!能到得了都好,沒有不好的。所以我們要贊歎三寶,決定不能毀謗三寶,要懂得這個道理。
疏【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密。】
『般若』是智慧,智慧就是覺。念佛人心清淨,一心,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見到、聽到、接觸到,沒有一樣不明了,沒有一樣不通達,這個明達就是『正念』。雖然明了,雖然通達,在一切境界當中決不起分別,決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叫做正念。如果起分別、起執著、打妄想,那就是邪見,邪思邪見,不叫正見。所以一心念佛的人,他不迷惑,他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他樣樣都曉得!反過來說,散心念佛、亂心念佛的,一切法擺在他面前,邪正是非他都辨別不清楚,他都會錯認,那是愚癡迷惑,不是般若智慧。
一心念佛,六波羅密就統統圓滿,統統具足。諸位想想,我們還要修什麼?前面說得很好,你修其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進,你修恆沙劫都修不圓滿,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果然一心念佛,統統圓滿了。最容易圓滿的修行方法你不相信,你還要去尋枝摘葉自找麻煩,那有什麼法子?所以這個法門你真正相信,那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真正不可思議。祖師給我們說得這麼詳細,不容易!我們之所以不肯學,就是放心不下,自己沒有肯好好的去修學。下面這一句話說得尤其是好:
疏【推而極之,不出一心,萬行具足。】
不僅前面講的六度,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具足了。不但具足,正如前面所講的,究竟圓滿的具足,那就是一心。所以在一切行門當中,這部經、這個法門就是直接修一心的,它的殊勝處就在此地。經文上明明白白,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直接教你修一心。直接了生死的,直接出三界的,直接成佛的,沒有拐彎抹角。愈是這樣直接就愈容易、愈單純,可是眾生愈不肯相信,眾生總喜歡奇怪,好奇骛怪,這是難信之法。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五十四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