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慧長老:生命是無常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生命是無常的,這給我們提供一個改造生命、解脫生命的機會;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變的東西了。
  
  要普度眾生,就要從愛護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苗、每一寸土地開始。
  
  有感恩的思想,才會知道我們有社會責任。
  
  一切使眾生受到傷害、引起煩惱的事情,就是惡業;一切令眾生歡喜、有利益的事就是善業。
  
  修行最緊要的目的,是要養成適應生命被動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歡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歡喜地接受,在一切打擊面前歡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歡喜地接受。
  
  戒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應該做的就不去做,這叫止惡;另一方面是應該做的就必須去做,這叫修善。
  
  慧,不是小聰明,不是世智辯聰,它是由持戒、修定而引發的一種高於一般的抉擇力、判斷力,是一種極其敏銳、透徹的洞察力。它能使我們斷除煩惱,趨於覺悟和解脫。
  
  禅在生活中,淨土也在生活中,八萬四千法門都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起觀照,在生活中得自在,我們才沒有空過的時間。
  
  學佛先從做人開始,把學佛落實在做人做事當中。這樣,信仰才有根底,學佛才有落實的地方。
  
  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者。對於患者而言,良醫、妙藥、看護者缺一不可。所以不論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從醫治身心大病的角度而言,三寶是缺一不可的。
  
  好事從心開始,壞事也是從心開始,轉變我們的心念是轉變外在一切不利因素的關鍵。
  
  菩薩的境界,就是菩薩道與生活零距離、菩薩道與生活成為一體。
  
  照體獨立,不是把外在的環境改變為符合我們內心的需要,而是要改變我們自心。
  
  禅宗所說的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對立、沒有分裂的那個完整的心的原態。
  
  不能將心待悟。將心待悟,永無悟期。要把全部心力放在做功夫上,不管悟與不悟,功夫照做不誤。這樣才是參禅人的本色。
  
  感恩是要從對待每一個人,做每一件事做起。感恩要落實到具體的人、事身上,才是實實在在的。
  
  心如虛空,就能夠包容一切。還有什麼東西能夠把虛空擠破呢。
  
  眾生都能夠從我們這一念善心當中獲得良好的信息和加持,我們個人的福德因緣才會由之而擴大。關鍵的一條,就是回小向大、回少向多。
  
  因果的定律,任何人都逃避不了。
  
  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般般具足。吃到苦的,忍受下去;吃到酸的,忍受下去;吃到辣的,忍受下去。吃到甜的時候,要反思,不能陶醉在甜蜜中。甜蜜總是暫時的,而酸、甜、苦、辣具足才是經常的。
  
  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無所求的心,就是無漏的心。
  
  假使每一個人都把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看作是神聖的,我們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愛護它們,那麼,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會日趨完善。
  
  精神的空虛用物質永遠也填不滿。精神的空虛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食糧,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獻的精神來填補。
  
  我們人類有責任協助其他生命都能獲得安全,這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分別完全是一種主觀計度。本來沒有的事,一分別、一計度,問題就來了,煩惱就起來了。煩惱起來了,我們的身心就不得安寧,就不得自在。
  
  世間的生態平衡,是以生命共融為前提的。如果我們不能自覺維護生命的共融,以掠奪的方式來開發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災難。
  
  信仰佛教是人類良心的保證。
  
  處處都把“我”放在前面,什麼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這就是煩惱的根本所在。
  
  人生的道路,不一定起步就輝煌。起步的時候,往往會很艱難,但是只要制心一處,一切都可以創造,一切都可以改變。
  
  能夠管好自己的心靈,就能管好一切。
  
  

 

上一篇:淨慧長老:滿目青山是禅
下一篇:淨慧長老:善意的微笑是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