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應該說勸谏別人,是吧?提出不同的看法,集思廣益,不要用批判。你比方說民主國家,不同政黨,你不是去攻擊對方,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目標不是攻擊對方,不然干嘛來從政。從政目標是什麼?利益老百姓。所以你是提不同的角度、建議給他,彼此是共同的目標。現在為了批判而批判,為什麼?德行不穩,全部攪進去習氣,攪進去是非人我了,哪還清楚人民的需要在哪裡?
所以各個行業,政治、教育、醫學、商業種種,根在哪?“道”,道德。哪一個行業最重要?教師。“師者傳道”,傳下去了,道在哪裡顯現?商業的商道、醫學界的醫道、教育界的師道、政治界的君道就恢復了。哪怕她沒有到社會去工作,她在家裡相夫教子,那她把婦道、她把母道都演得很好,她把媳婦道演得很好,那也是老師有把道傳給她了。
其實大家都在相上看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覺得,批判跟尊重有沒有沖突?批判跟服從有沒有沖突?請問大家,有時候在這些理論上探討,你突然間給他講個故事,很多可能感受就不一樣了。問大家一個問題,請問大家,魏征尊不尊重唐太宗?尊重。魏征服不服從唐太宗?服從。是不是?可是魏征給不給唐太宗提意見?他給唐太宗提意見的時候有沒有影響他對唐太宗的尊重?沒有。所以這個不沖突。是不是?《弟子規》也教了“親有過,谏使更”,所以他的心裡明明白白他在勸父母的目標是什麼?為父母好。所以他為人子是這個心態,他到單位去為人下屬,他不管怎麼給單位、怎麼給領導提意見,他的心是什麼?是愛領導、愛團體,是尊重領導、尊重團體,這是不違背的。
可是我們現在沒有學到尊重、沒有學到服從,然後就教他批判,一個比一個厲害,是吧?批評很厲害。那天遇到一個長輩,我們在聊的時候,他說,“我最近用了一個研究所的員工,很會提意見,這邊不好、那邊又不好,提一大堆。然後我接著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他說“不知道”。就是練出功夫來了,很會找問題,但是積極的意見不會。那我們話說回來,剛剛孔子提醒他的學生,“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功夫都用在批判別人,看自己就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