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五種可以隨時隨地修行的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每個人因為環境不同,興趣不同,有人歡喜這一種辦法,有人卻以那一種較為適宜,所以我提出的辦法,只是供各位參考而已,各位舉一反三,一定可以自己想出更多更好更適合的方法,來做這種有意義的修行的實驗。

  哪幾種方法呢?

  第一、利用各種機會安定你的心境

  各位中如果有過晚上睡不著的經驗的,一定能夠了解安靜的心境是何等的重要。安定心境的好處,不僅是修佛法的正道,而且對於你的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全都有莫大的關系。定心並不是叫你不要有思想,而是叫你的心不要散亂。佛法中有兩種辦法,可以幫助你將心安定下來,不會胡思亂想的散亂:第一種是“松”字訣。隨時隨地記著這個“松”字。肉體要盡可能放松,精神也要盡量放松。心裡一緊張起來,肌肉緊張了,要馬上放松;聲音提高起來了,心情暴躁起來了,要馬上放松。總之,緊張是散亂的主因,而“松”能助你安定。所以“松”是第一個妙方,隨時隨地,都可記得。

  佛法中的第二個安定心境的方法,是集中思想。佛法是講因果的,所以非常重視願力。諸佛菩薩都有救度世人的宏願,如果人的心境,和佛菩薩的願力相應,正像收音機轉到某一波長,能夠收音一樣,會得願力的感應,助你定心。所以佛法中頂簡單也頂普遍的教人集中思想,安定心境的方法,是默念或誦佛號。譬如一心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都是頂有效的好辦法。

  第二、遇事試作進一步觀

  這類庸人自擾,以幻想為真實,弄得坐立不安,睡眠不穩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對這類事,若能夠透過表面作進一步的觀察,則自會煙消雲散。

  神經緊張,疑神疑鬼,屬於情感。進一步觀,透過一層去想,是理智的作用。隨時隨地能夠作進一步觀,即是訓練理智與情感並起。這種修法,可以減少許多的無謂煩惱,使生活愉快輕松而有趣味。

  第三、將你自己比作佛

  佛是大智大悲的人格,是理智和情感同時達到最圓滿境界的人格,是至善至美至真的人格。同時提到,人人原本具有和佛一樣的本性,只是受了分別思惟和幻覺的影響,以致埋沒了本性。

  在要發怒時:應立提正念:這樣是不是順乎佛性之道呢?如果佛陀處於這樣的境況,他會不會像我一樣的發怒呢?我們雖不能和佛陀一樣,但我們既以仿效佛陀的言行,以開顯本具之佛性為我們的人生觀,則我們的一切努力,也應照這方向去發展,對此當前之境,就不致於像平常人的容易放肆發怒。如果我們能常將“仿效佛陀”四個字記在心裡,一切言行,自會與本性相應,與佛法相應了。

  習慣此點之後,更進一步,就要放棄比較和仿效,而將自已直接想作佛。“我是佛,我遇到這種境況,將如何處置?”佛說人人本具佛性,你把自己想作佛,並沒過份。切切不要自已畏懼,不敢自比作佛,放棄一個極好的修行方法。

  第四、時時要想到因果

  相信因果,是佛法中一個頂基本的理論。人在沒有成佛之前,是沒法跳出因果圈子的。有這樣的因,一定會產生這樣的果,絲毫不能勉強。有的人做了壞事,硬說不相信因果,這種人只是自己騙自己,其實他心裡毫無把握,只是口硬心裡慌,一旦惡果成熟,亦無人能替他代受!

  還有,一個人的種因,並不一定全是善因或者全是惡因,往往是多種善惡的因都有;有的果也可能由於緣的不足而消沉,因此單看某個人某件作業(因),就很難說他一定會得如何的果。

  明白了上面所講的道理之後,看到世界上往往有許多害人利己的人,終身享樂;而不少忍讓樂善的人,卻常常吃虧,就不會有因果無信的感慨,更不必恨人生無是非,無果報,而生悲觀傍徨的斷見。

  佛法說任何因,不論大小,一定會產生它應有的果。《法華經》上明明講,任何微小的功德,如向佛像低頭稍稍致敬,如小聲唱念一、二句經句或佛號。這種小因,都會漸漸成熟,最後得成佛道。所以我們倘若能隨時隨地想到因果,就自然而然的會種下多種善因,無論其大小;至少也可以少種點惡因。此種隨時隨地想著因果的習慣,一旦養成,力量是很大的。各位不妨從今天起,就試試看,在做任何事時,都想想此事的可能因果如何,即是一種極有力量的修法。

  第五、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佛學裡的一個專門名詞,需要解釋一下。簡單的說來,就是你觀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樣,要盡你的可能來解脫一切眾生的痛苦,使一切眾生都能有佛的知見和成就。

  隨時隨地發菩提心,就是隨時隨地連想起這種普救眾生的決心。普救眾生,也可以說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悲願,我們在做任何事,遇到任何人,都能時時想到將這了脫生死,解脫苦痛的佛法,判紹給人,即已經在佛法譬修持上,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我這裡要想著重的是我們應時時提醒自己,檢討是否時時在興起這普救眾生的悲願。倘若在做任何事時,能提醒檢討:這件事究竟對解除人類痛苦或眾生沉迷有何幫助?這樣你的菩提心已經不小,用佛法的術語來說,你已經具有菩薩心腸了。

  菩提心並不是一下子就會發起,普通人只好慢慢的增進。第一步不要待存害人。第二步常常自已提醒,我做這件事,與別人有益沒有。第三步進一步想是否能夠幫他脫離人生種種的痛苦。開始時的對象,每每是很狹窄的,也許只及到你的至親好友,慢慢及到你認識的一小群人。但倘若對這一小群人,你能時時興起這種助人救人的念頭及行動,你的菩提心,可已經就不算小了。

  隨時隨地,做任何事,起任何念,都念念不忘於普度無數無量無邊的眾生。救度一個眾生,即救度無數無量的眾生;救度無數無量的眾生,還同於救度一個眾生;因為諸佛、眾生及我,本是一體無別的。虛空無盡,本性無際,到此境界,你的理智和情感已平等一味了!

 

上一篇:追溯佛門素食觀的起源
下一篇:教你在生活中處處修行的三十五個辦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