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經常會面對這樣的質疑——如果傳統文化真有那麼好,為什麼近代以來會長期落後挨打呢?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不都是西方文化或者學習西方文化的產物嗎?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先與否,都不是文化一個因素導致的。同時,任何國家的領先地位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盛就有衰,這是歷史乃至一切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因此,無論是近代以來的中國落後挨打局面,還是當代西方文明的強盛,都不應當成為我們漠視乃至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理由。
進一步看,西方文明在世界上保持領先不過才二、三百年,而且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最先崛起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早已退出競爭舞台,後起的英國、法國、德國等現在也只是陪襯角色,最新的霸主美國榮膺老大以來只有60多年。與此相對照,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的中華文明領先於東亞乃至世界的時間,到目前為止仍然遠遠長於西方文明,而且主角始終是中華民族。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唯一幸存者,中國還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唯一一個五千年未中斷的文明奇跡。按照一般的說法,遠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就已經是世界上十分強大的國家;直到1830年,中國的GDP還超過世界總量的30%。
惡劣條件下創造出的人類文明奇跡
更進一步看,相對於其他文明而言,中華文明的奇跡還是在非常惡劣的條件下取得的,誠可謂“生於憂患”者也。
首先,從資源禀賦上看,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地處尼羅河流域沖積平原,古巴比倫地處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的兩河流域沖積平原,古印度地處恆河流域沖積平原,都是沃野千裡,水源充沛,適合采集和耕種。現代埃及、伊拉克到處是沙漠的情形,是後來逐漸演變的結果,五、六千年前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印度的耕地面積今天仍為亞洲之最。
而中華文明發轫於黃河上中游地區,即甘肅、陝西一帶,多為山地、高原。直到今天,中國國土面積的70%以上都是山地。耕地資源,對於工業化前的文明來說,是最為重要的資源。可以說,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乃至與歐洲、美洲後起的主要文明國家相比,中國的資源禀賦都是最差的。
其次,從自然災害上看,中國恰好位於東亞季風帶,旱災和洪災異常嚴重。從後羿射日的旱災、大禹治水的洪災,一直到今天,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旱災、洪災,可以說數不勝數。中國還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小震年年有,大震時常來,可以說史不絕書。對於一個農耕文明而言,這些災害都是很致命的。
再次,從戰爭上看,在整個冷兵器時代,中華文明始終處在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威脅之下——這就是生活在中國北方大草原上的強悍而尚武的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的戰斗力是最強的,而戰馬是騎兵最重要的裝備,中國北方的大草原正好盛產優秀的戰馬。從秦漢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宋朝的契丹和女真,直到元、清兩代蒙、滿分別入主中原,可以說,中華文明所承受的軍事壓力之重、持續時間之久是世界主要文明國家中最嚴重的。
據史家考證,漢武帝反擊匈奴、唐太宗驅逐突厥,都導致了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民族版圖的大變革,原因就在於,在東方遭受重挫的匈奴人和突厥人,到了西方依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橫空出世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所率領的蒙古騎兵,更是橫掃亞歐,勢不可擋。實際上,正是漢武帝之後被迫長途西遷的匈奴人,給西方文明史上最輝煌的羅馬帝國帶來了毀滅性的軍事打擊,以至於當時的匈奴王阿提拉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由此可見,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軍事力量之強大,絕對是世界意義上的。
此外,中華文明內部的改朝換代戰爭也十分殘酷,基本上每隔二、三百年就要來一次,其規模、烈度和頻率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世界上很多文明都毀於戰火,古希臘、古羅馬概莫能外,反倒是長期面臨強大軍事壓力的中華文明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在資源貧瘠、災害酷烈、戰亂頻仍的惡劣條件下,中華文明不但生存下來,而且孕育了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人口。據考證,在西漢末年,中國人口就達到了6000萬,占世界的30%;到1850年,中國人口達到4.3億,占世界的35%。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奇跡。
這樣的奇跡並非來自外在條件的優越,也非偶然的昙花一現,其奧秘究竟在哪裡呢?這個答案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但一定和我們祖先的智慧有關。而我們祖先的智慧積澱下來,傳承下來,就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代人類面臨的最根本的戰略性挑戰
從工業革命開始到現在二、三百年的時間裡,西方文明逐步領先於全世界。市場的建立、技術的革新、人性的解放,使人類在短短二、三百年內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過去一切時代的總和,這無疑是值得我們慶幸和驕傲的。然而,特別是在霧霾肆虐、油價飛漲的今天,我們可不可以說,人類過去二、三百年所消耗的資源、所破壞的環境也已超過過去一切時代的總和呢?這至少是個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二、三百年前,市場機制的探索和人性的解放還僅限於歐洲幾個國家,技術革新的代表不過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從整個人類的角度看,有意願、有機會、有能力搭上這趟物質財富快車的國家和人口都還很少。而今天,市場已經全球化,技術已經信息化,人性的解放成為常識,全世界70億人都參與到了消費趨於無限膨脹、生產趨於無限擴大的物質財富創造模式之中,而且其創造物質財富的手段和能力,亦即消耗地球物質資源和外在環境的手段和能力,遠非二、三百年前可比,真所謂“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是也。同時,地球的物質資源和環境容量卻又比二、三百年前匮乏了很多。人類的下一個二、三百年該怎麼辦呢?
因此,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人類面臨的最根本的戰略性挑戰。
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出路需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精神
西方文明領先世界不過二、三百年,就已經將人類帶到了可持續發展的懸崖邊上。在近代之前,中華文明至少在東亞已經領先數千年,而且擁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消費人口,卻並沒有把東亞吃干搾盡。無論是中國自己的,還是朝鮮、越南、泰國等周邊小國的,無論是農業資源,還是礦業資源,都沒有出現可持續發展危機。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中會不會有一種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呢?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先生認為是有的。他說過,“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備的,是兩千年來培養了獨特思維方式的中華民族”,“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
湯因比先生的話是否過於溢美暫且勿論,至少可以讓我們意識到,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出路需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精神。
編注:
2013年9月,文運先生作為2013屆友成小鷹計劃學員導師,與學員們分享了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見解,並從中西方文化的歷史沿襲到對人類最根本問題的認知差異分析,提出“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出路需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精神”。在此我們編輯整理,以供伙伴們思考探討。
新公益,心力量!——改變從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