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一個人在學校和社會上的表現源於他在家庭所受的教育,源於他在家庭的關系模式。從這個角度看,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重要。
青少年學生存在的人際關系不良、心智年齡偏低、網絡使用過度、自卑、厭學、獨、撒謊、懶散、意志力差等問題,都源於家庭,只不過是在學校裡、社會上表現了出來而已。所以,如果不從家庭教育著眼、著手,中小學校進行的很多教育就會事倍功半。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拋出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格局重塑的命題。
對話嘉賓
穆培華: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區教體局局長
陳鵬宇:親子教育實戰訓練導師
董成權: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
《中國教師報》:我們很多人都是父母或者別人的“二手人”——過的都是父母或別人的人生。這樣的“二手人”是如何形成的?
陳鵬宇:所謂“二手人”就是自己的心靈空間被擠占而失去了主觀意志的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成長密碼。可鮮有父母有耐心和智慧了解孩子的獨特,他們總是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讓他去做;告訴孩子什麼是錯的,不讓他去做。孩子為了生存,為了得到父母的愛,特別是在生命的初期,就會允許父母的“教導”進入自己的生命。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在情緒沖擊之下的“教訓”行為,比如吵、罵、打等,就會加劇孩子的恐懼,令孩子不再相信自己的直觀、直感和直覺,而是根據父母的信念和價值觀做出人生的選擇。這些心靈空間被父母擠占的孩子,其精神領地在學校會輕易被老師侵占,走向社會會輕易被專家和老板侵占,而唯獨不再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判斷。“二手人”就是這樣形成的。
穆培華: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地看,一方面,我們得承認,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會遇到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這個“重要他人”的影響對我們的一生至關重要。一般來說,父母毫無疑問地最有條件和機會成為這樣的“重要他人”,因此,很多孩子看起來就像父母的“復印件”。從這個角度講,父母要想把孩子教育好,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然而,在當下,父母缺位的情況相當嚴重,這樣的父母自然也就失去了成為孩子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機會。本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優秀的教師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成為學生生命的“重要他人”,然而,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能夠成為孩子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教師也越來越少了。
另一方面,父母盡職盡責,給孩子做好示范引導,但這並不意味著讓孩子重復自己的命運,或者代替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一面,每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父母可以示范引導,但更重要的是發現,發現孩子的特點,發現孩子的興趣點,發現孩子的“自我”,而不是把孩子“雕塑”成父母的樣子,也不是把孩子“改造”成某一個優秀人物的樣子,更不能把孩子交到“鑄幣工廠”一樣的學校,按照統一的標准塑造成“書呆子”。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孩子“還原”,“還原”成為他應有的樣子,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中國教師報》:當前,中國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什麼?解決的策略與方式是什麼?
董成權: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有三:第一,家長片面追求經濟收入,忽略子女的成長陪伴,造成孩子的身心焦慮問題。他們或者表現為內耗,不善言語,不能與人正常溝通,內心壓力無處宣洩;或者表現為外顯,生活無秩序,不懂得與人正常交往的規矩,不能正常完成學業。第二,家長過度重視知識教育,忽略孩子人格的完善,造成孩子的成長危機。孩子生活能力欠缺,自信心受傷,不能全面地思考問題,魯莽、沖動、易走極端。第三,評價機制單一使得孩子在人性發展方面很受傷。人們對於成年人是否成功的評價標准是經濟收入的高低,而對於孩子的評價就是考分的高低、考試排名的前後,這種單一的評價機制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陳鵬宇:中國家庭教育存在最突出的問題是:過多地強調了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學習,而忽略了對教育規律也即教育之“道”、教育之“本”的追尋。
花是需要“澆”的,當你不知道花需要怎麼澆時,你知道澆花的方法越多,越努力地澆,澆死它的可能性就越大;孩子是需要“教”的,當你不知道孩子需要你怎麼教時,你知道教孩子的方法越多、越努力地教,教出問題的幾率就越高。家長都很關注“怎麼教”的問題,其實我們更應該追問:為何教?誰來教?教什麼?何時教?何為教?這幾個問題哪一個都比“怎麼教”重要,哪一個沒搞明白,再好的方法都可能是教育傷害。
解決的方式是由學校組織家長系統地學習,令家長反思教育行為,轉變教育觀念,了悟教育真相,增長教育智慧,媽媽學會“養育”孩子,爸爸負起“教育”責任,家校共建,才能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
穆培華:教育是一個體系,包含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諸多方面。中國教育的落後,首先是理念的落後。因此,解決這一突出問題的策略,只有一條,那就是發動一場“革命”,一場理念上的、思想上的、文化上的“革命”。“革命”並不都是危險的。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我們的家庭,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我們的民族,我們號召全體家長(其實也就是全體國民)發動一場關於“什麼是正確的教育”的全民大討論,進行全民反思。只有所有的家長都清醒了,都有改革的欲望和訴求,才會產生強大的“倒逼”力量,來推動學校、政府、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這一點,在很多國家都有鮮活的例子,太多的改革(不僅僅是教育)都是由民間力量推動發起的。我認為,教育的“主戰場”在家庭,而不在學校;中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學校教育;中國家長覺悟了,教育的春天才可能真正到來。
《中國教師報》:在您看來,什麼是家庭教育的真相?
董成權:今天人們普遍把家庭教育理解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生活中,家長也有不會、不懂的地方,也需要學習,可以向孩子請教。因此,家長有必要向孩子學習。
穆培華:我是這樣定義家庭教育的: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自我成長,讓每個成員都成為最好的自己。之所以這樣講,我想規避幾點:一、家庭教育,決不僅僅是家長教育小孩,小孩子需要向大人學習,大人也需要向小孩學習。二、家庭成員有多有少,不僅僅是父母和孩子,相反,多代同堂的家庭事實上更有利於孩子的社會化發展和健康成長。三、所謂的教育,代替不了孩子的自我成長,孩子不能“被成長”,正確的教育是引導孩子自我成長。四、家庭教育的目標,不能功利化,要麼考學,要麼當官,要麼發財,要麼有出息。其實,這個目標有三個層次:一是成“人”,二是成為“自己”,三是做最好的自己。
陳鵬宇:家庭是讓孩子成“人”的地方,學校是讓孩子成“才”的地方,家校合力,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人才”。而“人”是各種“關系”的總和,所以家庭教育的真相,就是父母處好和孩子的親子關系、相互之間的夫妻關系、和自己的自我關系。先有關系後有教育,關系就是教育。
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著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和媽媽關系和諧的孩子心會很“安”,和爸爸關系和諧的孩子神會很“寧”,心“安”神“寧”的孩子就會很“靜”,靜能生慧。現在很多中小學生坐不住,學不進,坐臥不安,心神不寧,就是和父母的關系出了問題的表現。
父母之間的關系品質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生命狀態。爸爸是天,媽媽是地,生而不養,“天昏地暗”;父母斗爭,“天搖地動”,父母離婚,“天崩地裂”,父母冷戰,“天寒地凍”。父母各自的生命狀態則透過和孩子的點滴相處,被孩子消化、內化,從而轉化出打著父母烙印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和情緒情感模式,影響孩子一生。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透過自我成長,改善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從而支持孩子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