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為次,人心為本。人與環境其實是雙向感應的,人的磁場會影響到這個環境。
有福之人住的地方這個環境自然會轉得越來越好,而同樣的,一個好環境也能夠讓人頭腦更清醒,也變得越來越有福德、有智慧,所以人與環境是雙向感應互相影響的。
環境是否吉祥是非常重要的,從小處來說,它會影響到人的運勢、人的事業興衰。從大處來說,其實這個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到一個國家,他的首都確定在哪裡,都與這個和諧居住環境息息相關。一個國家的首都要選擇在鐘靈毓秀之地,才容易人才輩出,才容易長治久安,實現和諧社會。
我們先來欣賞一首古詩,就能夠看到居住環境還是有相當的影響,對於選擇國都來說。
這首古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登臨緊靠長江的一個非常險要的西塞山古戰場的時候,他的懷古之作。
我們看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 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 故壘蕭蕭蘆荻秋。
為什麼要引用這首詩,因為這首詩其實就體現了居住環境有相當的一個重要性。但是當然人心為本,風水為次,關鍵的還是人心向背。
我們先看第一句“王濬樓船下益州”。
王濬是西晉初年的著名將領,他做過益州刺史,整個成都平原都屬他管。西晉的晉武帝准備伐吳,就派王濬在成都造了很多艘大戰船,那個大戰船造得非常大,大船上面是有樓閣、有樓房的,分為幾層的大戰船,每一艘這種船都能夠裝載兩千戰士。然後西晉太康元年,王濬就帶領大軍從成都出發,順江而下,浩浩蕩蕩來攻打東吳,這也就是第一句“王濬樓船下益州”。
第二句是“金陵王氣黯然收”。
南京,現在江蘇的省會南京在戰國時期叫做金陵,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改名為秣陵,三國時期孫權又把它改名為建業,其實它之所以改名都與風水學息息相關。
據說,戰國時期楚威王就滅掉了越國,滅掉越國以後,楚威王一看,這個南京有王者之氣,有紫雲常在天空中,所以他就聽信謀士之言在南京的紫金山埋下了大量的黃金,就使地氣的屬性就改為金氣。這個是利用火克金的原理,使揚州的火氣來克住南京的金氣,所以要在紫金山埋下很多的黃金,因此這個山就改名為紫金山。你看我們現在南京還有國家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是觀測天象的,這個山名紫金山就從此而來,城就改名為金陵城,因為紫金山下埋了很多黃金。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他到全國去巡視,那個時間已經是發生在楚威王在紫金山埋黃金一百一十年以後。
秦國最後滅掉楚國統一六國。於是秦始皇志得意滿,到全國去巡視,又看到南京有王者之氣,天子之氣,他坐不住了,馬上就召集謀士來策劃處理辦法。一個皇帝最怕的是除了自己的首都之外,自己的國土,另外有一個地方有王者之氣,那個地方能夠出帝王,會奪掉他的天下,所以他就很恐慌,馬上就把謀士召集過來,策劃處理辦法。有人就提議說,干脆把南京旁邊這個方山鑿開。鑿通方山,引淮河之水入於長江,就能夠把南京的王者之氣破掉,因此這座城市又改名為秣陵,一個禾字邊一個末。秣陵其實也就是暗示什麼?抹除,抹掉這個王者之氣,所以改名為秣陵。秦始皇下令開鑿引淮河入長江,而人工開鑿的河流就稱為秦淮河。
這條秦淮河從此就成為中國文化歷史上一條歷史文化底蘊、人文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文化之河。
我們看民國時候有一位著名的學者朱自清寫過一篇散文,還編入過教材,這個散文就是《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好了,這個“金陵王氣黯然收”也就是說西晉滅了東吳,所以說金陵王氣黯然收。
第三、四句是描繪當年王濬消滅東吳的場面,“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東吳之主孫皓為了阻止西晉的軍隊從長江水面上發起進攻,因此他就下令造了那種千尋鐵鎖,用鑄鐵打造很粗、很長的鏈子,從長江的北面拉到長江的南面,希望以此在長江上面布置江防來阻止西晉軍隊順流東下、攻打建業,所以千尋鐵鎖。沉江底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同時他還下令造了很多尖尖的那個大鐵椎,放在長江江底,一直突到江面上,船一過就會被這個鐵椎刮破,就會漏,就會沉船,所以千尋鐵鎖沉江底。但是雖然說他造了這些鐵鎖、鐵椎,放置在長江之中,但是仍然無法阻擋西晉水軍的進攻,所以“一片降幡出石頭”,一片投降的旗幡從石頭城裡面伸出來了。可見,雖然有長江天險可據,但是人心向背更重要。
第五、六句“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這個是描繪南京是六朝古都,它在東吳作了首都之後,接下來的像東晉,還有南朝的宋、齊、梁、陳,都曾經以南京作為首都,但是這些朝代都相繼滅亡了。這些歷史劉禹錫就高度概括地、高度精煉地把它濃縮為一句,叫做“人世幾回傷往事”,人世變化變遷已經很大了,“山形依舊枕寒流”。
第七、八句“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那麼就是國家重新統一了,就是指隋朝,隋滅陳,天下重新統一,但這個唐朝又滅隋,也就是劉禹錫所生活的唐代,叫做“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他登上西塞山的古戰場,看到這個秋天白色的蘆花、紫色的荻花在風中蕭瑟飄搖。
這個就是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一向很注重於和諧居住環境。你看透過金陵王氣,透過南京城又改名為金陵,又改名為秣陵,又有秦淮河,就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古老智慧之中,幾千年以來都非常注重和諧的居住環境,不單單是一套住宅,大到一個國家,怎樣去選擇首都,都會注重於與天地相應。
從劉禹錫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來國家的興衰,人心的向背是關鍵,心為萬法之本。
從個人事業的成敗來說,好的環境當然非常有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更為根本的是人生格局的開闊,生命境界的升華、提升。
要提升生命境界一定要能夠傳承文明,所以我們的執政黨越來越注重文化軟實力建設,越來越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有益部分,適應於時代的能夠促進人,能夠構建和諧社會,能夠開啟智慧增長福德的傳統文化。要能夠傳承文明,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他不可能憑空造出來自己的文化,一定是有繼承歷史的部分,傳承文明的部分,能夠使我們的心,能夠從迷失的那種狹小的格局中提升到一個高遠的境界之中來,提升到中國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忠孝節義”的境界。
——摘自《禅與和諧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