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類的世界以來,不知經過多少的宗教緣起緣滅,組立掘起又解散、恆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但是到目前為止,被世界公認的宗教很少,主因也是離開了戒律及教義。
宗教要被人肯定,必須要有明確的圓滿教義,與明確的戒律,因為戒律的功用,不止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夠增進大眾的福祉,否則,便會遭受社會自然的淘汰。每一個宗教都有它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與其它宗教的戒律是不大相同,因為佛陀是在人間自體證,親身體證世間苦、親身了解苦的原因之後,用修行的方法來滅除苦,所以他是了解苦的主因起源,了解修行的方法滅掉苦,即是於人間自體證,滅除一切煩惱及憂悲苦惱,所以他不違背人類道德利益標准而制戒。也就是說佛陀在人間生活、在人間成道、依人間需要制戒,所以佛陀所立的戒符合眾生所需要。
佛陀成道後的最初數年之中,佛陀弘法其間尚無戒律,根本沒有所謂的戒律,因為初期佛的弟子,都是根器道德很好,聽聞佛陀說的法,都能馬上悟出真理,而信受奉行,所以佛陀就不必制定戒律來約束大家。直到佛陀成佛以後的第五年,有一位比丘由於俗家母親的逼迫,聽說其父母准備要供養比丘,所以叫他出家的兒子比丘帶著所有比丘回去接受其父母供養,結果其母設下圈套,迫使他與其未出家時所娶的太太行YIN欲而犯了YIN戒。同行比丘告知佛陀,所以佛陀才制戒,佛教的戒律就從此陸續的制定下來。佛陀制定戒律目的是要維護僧團的清淨莊嚴,若教團內有所犯錯,隨犯隨制,從此以後凡有違犯僧伽團體清淨生活者,即制下定律大家遵守,所以佛陀制戒的動機,是為僧伽團體清淨的緣故、和合的緣故。只要進入佛門,我們一定要了解制戒的動機,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嚴與遵守,所以凡是佛弟子,不論是出家或在家,只要踏入佛門,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必須受戒及守戒,若是無者,雖然自稱為信佛、學佛的佛教徒,也不過是被稱為佛教徒,卻是徘徊佛教門外的人,因為你只是嘴巴說信而已,對佛教的戒與律不清楚,那只是說信而已,是信仰的信,這樣是不會被佛教所承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