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賢法師:“世間倫理選擇趨入道階”的中觀定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明賢法師:“世間倫理選擇趨入道階”的中觀定義


  在中觀見的范疇內,如何理解“由世間倫理選擇趨入道階”這件事呢?儒道兩家的學人,在沒有弄清佛教的中觀與唯識兩個派別之間的微妙聯系與差異之前,是不敢用佛教思想去解讀這個問題的。


  其間的關鍵,是唯識與中觀的差別。主要是對於“清淨名言”的判攝,唯識將其判為勝義谛,中觀則判為世俗谛,所以依唯識宗的看法,一乘佛教為權,三乘佛教為實(這是唐三藏玄奘大師的所宗);


  以中觀(天台二祖北齊慧文尊者因讀《中論》至《四谛品》“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而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此後,無生宗旨、三觀行門,開天台一代時教)的看法,一乘佛教為實,三乘佛教為權(《大正新修大藏經》,50,284c)。


  事實上,都只是對於作用部分的判攝方法不同,對於菩提道體的判斷則沒有多大的差異。


  《法寶論——入中論未名疏》中,引用月稱論師著作的《入中論》,解決了佛教歷史上代表根本說一切有部思想的《大毗婆沙論》與代表經量部思想的《成實論》之間的激辯。


  《大毗婆沙論》主張“一切諸法皆是實有”,《成實論》堅持“緣無實體”,其余相異觀念,難以盡數。於是,月稱論師著作了《入中論》,依龍樹菩薩“諸佛依二谛,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谛。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及《父子相見經》“世間知者此二谛,非從他聞自證悟,所謂世俗勝義谛,離此更無第三谛”的主張,以建立“世俗谛”及“勝義谛”的方法,解釋了世間萬物是“緣起”關系的世出世真實智慧。


  他認為,凡人世間現象界的一切事物(實有法),能被確定實有無疑而真實存在的,均是“世俗谛”所見;凡呈現事物空性本面全無實體的,均是“勝義谛”所見。


  而“世俗谛”有兩部分:一為“暫時世俗”,是修行人獲得證境之前的“世俗谛”真實所見;二為“究竟世俗”,是修行人以“世俗谛”為目標作觀察獲得空性證悟以後對於“世俗谛”的空性所見,雖然這就是“勝義谛”,但因為基於“世俗谛”,所以命名為“究竟世俗谛”。


 


  以月稱論師的判攝模式,“世間倫理選擇”實即修行人在對“暫時世俗谛”作取捨和觀照;“趨入道階”實即修行人在以“暫時世俗谛”為目標作取捨和觀照時,獲得了空性證悟以後對於“世俗谛”形成了空性所見。


  “世俗谛”是觀察目標,“勝義谛”是對“世俗谛”進行觀察時的呈現!


  此中對“世俗谛”的觀察取捨,便是: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這種理解,可以完全確定,雖然有“觀察取捨”的行動,但這些全然屬於“深度認同世間不圓滿性”的實踐,就是因為認同,所以才取捨;只有不認同,才會不取捨、不觀察。世人昧良心而坑名盜利者,便屬此類!


  那麼,“為無為,則無不治”,這自然相應於修行人以“世俗谛”為目標作觀察獲得空性證悟以後對於“世俗谛”的空性所見。假如“無為”的老子證悟水平,能夠齊平於“空性的般若”成就,那就不是“相應”,而是“等同”了。這,是還不能確定的事!

 

上一篇:把所有的情緒責任放回自己身上
下一篇:科學家證實佛門咒語有神奇的力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