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人之辭寡”,善良吉祥的人,言語比較少,而且他講出來的話,一定是利益人家的話才講,話不多,言多必失。而“躁人之辭多”,性情浮躁的人,言語繁多,而且雜亂。所以這一句也提醒自己,自己斷自己的吉凶,自己是吉人還是躁人。再來,也時時觀照自己,講話的時候心定不定。而且要跟人家講話,要尊重別人的時間,拉裡拉雜講了一大堆,統統沒有邏輯,讓人家搞不清楚你的重點在哪裡,這個也是浪費別人的時間。所以毋不敬。尤其現代人時間寶不寶貴?大家有沒有感覺,二十四小時不夠用?坦白講,再用一倍,四十八小時,都覺得不夠用。所以應該“凡事豫則立”,講話以前先准備一下,我跟他談的重點是這幾點。不要談又重點沒提到,拉裡拉雜講一大堆,對方寶貴的時間又沒有掌握好。“誣善之人,其辭游”。誣害善良的人,他心中不安,而且他在找機會毀謗別人,在那察言觀色,看人的臉色,找機會,他眼神一定游移不定。“失其守者,其辭屈”,他擅離職守,或做出有損他的節義的人,他的言辭就理屈詞窮,因為他自己良心就不安。
在《論語》當中,我們了解到,孔門有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德行第一位,言語第二位,所以言語也相當重要。論語裡面談言語的教誨非常多,也可以從言語看出一個人的修養。當然,你聽了他的話以後,還要再判斷他有沒有做到。所以剛剛講到的,你聽言,你還要觀事、還要觀行。孔子也提醒,“不以言舉人”,不能你聽他說了就用這個人,還要先判斷他說到有沒有做到。我們有時候容易激動,他能講得這麼頭頭是道,講得這麼明白,我以前沒有聽過能講得這麼清楚的,一激動,馬上用他。到時候請神容易送神難,副作用就會比較大。而言語的修養當中,孔子的弟子當中口才最好的是子貢,子貢請問孔子君子的德行。“子貢問君子”,孔子講了這句很精辟、很契合子貢這個學生的需要,“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因為口才好,都講的比較早,講了以後到底能不能做到,又很難保證,所以孔子就提醒子貢,先去做到再講。而同樣的精神,其實在《論語》裡面提到多次。比方,《論語》又提到,“古者言之不出”,古人他的處世的態度,言語的修養,不敢話講太快。他怕什麼?講了做不到,“恥躬之不逮”。君子一言,驷馬難追,所以他言語保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