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陳兵:大乘根本加行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加行,又譯方便,或稱前方便、方便道、前行、道前基礎,指正式修行之前的必要准備。就象行軍之前的備辦糧草,出車之前的加油打氣,正式修道之前所修的一切行,都可叫做加行。佛教各種修行道,都有其加行為前提和基地,如三乘修定以持戒為加行,神通禅以四神足(欲、念、精進、慧)為加行,天台止觀以具五緣、诃五欲等為前方便,法相宗菩薩道五位中以資糧位後、見道位前的煖、頂、忍、世第一四位為加行位,等等。本文所言大乘根本加行,指大乘顯密諸宗共同作為修行之根本、初學者入門必先修習的各項修學課目。

蓋房立捨,必先打好地基,地基不固,房捨難免崩塌。學佛修道,必先修好加行,加行不修或修而不固,便無資格進入正行,邋等修學,必多障難,難以見道證果。大乘多種經論,都強調加行的重要性,闡述了加行的內容和觀修方法。入門先修加行,本是佛教諸乘修道之通途。藏傳佛教直承印度晚期成熟的佛學,十分重視修學次第,強調道前加行的修習,有系統、嚴整的加行修持法。如噶舉、寧瑪以觀人身難得、思惟無常、觀輪回苦、觀善惡業報為顯密相共的“四共加行”;格魯派以淨信、修四無量心、思無常、發菩提心為四共加行,以出離心、菩提心、正見為“道之主要三根本”。  

漢傳沸教本來亦重加行,天台宗的修學次第尤為系統。但自唐宋以來,禅、淨二宗盛行,禅宗專接上根利器,不立階漸,以掃蕩一切為方便;淨土為諸宗歸宿,以信願二門為加行。禅淨二宗,尤其禅宗,出於應機設教的特殊方便,對大乘根本加行的修學,強調不夠,未建立嚴整的加行觀修法儀。影響至於今日,難免產生諸種弊端:一些學人雖人佛門多年,卻連三皈依都不能清淨,拜祀神鬼,迷信卜筮,歸依氣功師,認三教學理為一致;或則雖念佛、誦經、持咒、布施,而無出離心、菩提心,貪求世間福報,器量狹小,停留於低層次的神道信仰;或則雖然證道心切,急於打七閉關、人山住洞,而因正見、資糧不備,業障未除,久修無獲,乃至入魔發顛,喪身失命。尤其是近幾年來一批從練氣功轉入學佛的人,往往執著氣感,希冀神通,只把佛法當作一種“功夫”來練,結果不是難以深入,便是被鬼魔所附著而不自知,或者被氣功界的歪風所誘,急於為人之師、受人供養,假佛法為旗號,辦班教功,牟利撈名,狀若巫祝,行類方士,敗壞佛法與氣功的聲譽。如此種種,皆是加行不備、因地不真所致。  

有鑒於此,筆者認為欲提高佛教徒的素質,令眾生如法修學而得佛法實益,應吸收藏傳佛學之長,嚴格修學次第,首先建立諸宗相共的大乘加行道,這是重建中國佛學至為重要的一著。本文特總結漢藏佛學諸加行說,將初學必修的加行歸納為堅固淨信、發菩提心、得正知見、忏罪積福四條,名曰“大乘根本四加行”。

四加行的修習,應以在禅觀中“思惟修”和日常生活中隨時觀察而“數數修”相結合,以由師長講說引導、集體觀修為殊勝方便。此應有詳備的儀軌,可制成磁帶以廣流通。本文僅舉其綱要,以供有緣者參考。  

 一、堅固淨信

《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能歡喜人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對佛法僧三寶的正信、淨信,是學修佛法的起點,進入佛道的門坎。無信或信心不堅固而修法,狐疑不定,見異思遷,三寶加持的信息無法打入其身心,難以得到佛法實益,《大智度論》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菩薩道以十信位為初門,天台教以起圓信為解、行、證的基礎,即示堅固淨信為入佛初門。乍入佛門或有心接觸佛教,無論受三皈依與否,皆應先著力解決信的問題,祛除疑惑,生起正信,堅固淨信。生起、堅固正信,略有三種方便:

一、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指能引導、幫助人修學佛法的師友,這種人起碼須解了佛法,具正知見,有德行、有修持,與自己有緣,對之能生起信任。《華嚴經》喻善知識為趨向佛果的眼目與導師,對修學佛法極為重要;《瑜伽師地論》卷六四以親近善知識為三皈依所修四正行之首。所親近的善知識,須謹慎觀察選擇,僧俗不拘,不依名望,重在實德。對善知識應尊重欽敬,謙誠咨問法要,求其解答疑惑。更須觀察善知識的身教,從其智慧、德行、人格,去認識學佛的利益。

二、聽聞正法。《瑜伽師地論》列為三皈依所修四正行之二。這是對佛法獲得正確認識而生起正信的根本途徑。初學者應多聽講經說法,先讀一些佛學概論類的書,如太虛法師、蔣維喬同一書名的《佛學概論》、印順法師《佛法概論》、張澄基《佛學今诠》等,對佛法獲得一整體性的大概了解,然後再由淺入深,研讀經論原典。《心經》、《金剛經》、《淨土四經》、《楞嚴經》、《起信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有條件者皆應熟讀、讀懂。文化程度高、有余暇者,應更廣閱教典,將佛法與各種世間法反復研究,認真思擇,確認佛法為無上的真理。

三、閱讀佛傳、僧傳、佛教史、佛教感應故事等,從佛教流傳和實踐的歷史,認識佛教、佛法產生及經久流傳的根源,及佛教淨化人心、促進社會文明發達的作用和價值,認識佛法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應閱讀有關佛法與現代文明、人文科學、人體科學、自然科學等比較研究的文章著述,認識佛法歷久彌新的寶貴價值。  

生起、堅固淨信,須對三寶的功德和皈依三寶的利益、必要性進行觀察思擇,由正確認識三寶,出生對三寶的由衷敬信,從而以三寶為真正究竟的歸依處。

觀佛寶功德,應依佛傳和佛典有關記述,觀釋迦牟尼佛非同無可稽考的天帝神祇,而是真實的歷史人物,生當人智大啟的文明盛世,貴為太子,為求徹底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大道,捨棄王位妻子,出家苦行,窮諸外道之所證,終由禅思而證大覺,說法教化,創立僧團,言傳身教,班班可考。道流全球,澤及萬世,被尊為人天導師,歷代自帝王將相、英才智士到庶民百姓,鮮有不欽崇敬仰者。其道德、智慧、人格,圓滿無比,堪為我人之師表楷模。應依佛本生故事等,認識佛歷劫勤苦,為追求正法、利益濟度眾生而精進不息、不惜身命的精神。應依佛典記載,確信佛諸惑盡淨,萬德斯圓,具三身四智、三明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超人的功德。確信佛化身雖已示現滅度,法報二身長存不滅。由釋尊之修行成佛,確信無始以來、無量世界中,必有無數人早已、現在成佛,釋尊所說十方諸佛及其功德,真實不虛。確信大乘經所言皈依佛、念佛、供養佛,必為佛所護念加持,得世出世間的殊勝利益。

觀法寶功德,應觀佛陀教法,尤其是以涅盤法為核心的緣起、四谛、三法印、實相印等,不同於僅依思辯而建構、以理性解釋世界為旨的諸家哲學,不同於專究物質現象、為人類生活問題服務的諸門科學,不同於依神啟天降而建立的各種世間宗教,佛法乃是佛陀及無數佛弟子通過禅思等修行實踐所證實,真實不妄,顛撲不破,如實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實相,指明了徹底解決人存在的根本問題——生死問題之道,超越世間法而又包含世間的倫理、政道、哲學、宗教,超越理性而又不離理性,堪為我人的人生司南、安身立命之大本。思惟如此正法,乃是佛陀長劫追求、歷盡千辛萬苦,方才證得;經卷法本,凝聚著求法、翻譯大德們的血汗與虔誠,來之不易,遇之甚難,應當尊重頂戴,以為究竟的歸依處。思維佛法的心髓,在指示眾生皆具佛性,應確信自心有無盡寶藏,只要依法修持不懈,定能不斷開發,圓滿成佛。

觀僧寶功德,應觀一切賢聖僧,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大菩薩,捨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歷代祖師,大德高僧,傳佛家業,見道證果,見地齊佛,梵行清淨,分證佛德,住持佛法,堪作我人最為可靠的師友、助伴,為究竟的歸依處。  

觀三寶功德而生正信,未受三皈者,應依住持僧受三皈依;已行三皈者,應觀三寶功德而修三皈依,以堅固淨信,達到對三寶生起信根,根深難拔,任何外緣皆不可轉移。如《優婆塞戒經》所說:“若皈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皈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皈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

三皈依不但初學必修,在從凡夫地至佛地的整個修行過程中,皆不可捨離。密宗皈依偈雲:“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大乘各種禅法,密法各種儀軌,皆以觀修三皈依為首。這是得到三寶護持指導,以如法修學、不起魔障的根本保證。  

二、發菩提心

菩提心亦譯道意,具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誓願。《金剛經》謂發菩提心者,當生“我應滅度一切眾生”之心。《瑜伽師地論》卷三五謂菩薩最初當發如是願心:“願我決定得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盤,及以如來廣大智中。”要之,立志成佛,並盡度一切眾生皆共成佛的願心,謂之菩提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種子和本因,是修行菩薩道的本源動力。《大日經》雲:“菩提心為因。”《集一切福德三昧經》雲:“一切福德無有不入初發心中。”發菩提心為大乘根本四加行中最重要的一門。此心一發,即入菩薩之數,若更護持不令忘失,則隨其所作,乃至工作學習、談說戲笑,皆成出世間之修行,皆成菩提資糧,有如仙丹點石成金,將人的生活點化得極富價值。菩提心不發,或雖發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密、坐禅習定,皆成世間有為法,不能出生出世間果報。《華嚴經·離世間品》甚至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為魔業。”  

菩提心為大乘之本,大乘以人天乘、小乘為基礎。菩提心的發起,應以發人天乘的向善心、小乘的出離心為基址。

向善心,謂立志奉行諸善,不作諸惡,現世完善道德人格,後世保住人天果報。此心主要依觀善惡因果而發起。觀行善必得善報,能做好人,受人尊重,身心安和,得諸福報,後世得人天善果;行惡必得惡報,現世受國法處罰,遭世人嫌棄,身心不安,贻害社會,後世墮入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長受饑寒交迫、楚毒加身等巨苦。須通過聽聞研讀有關經論,參閱歷史上因果報應的事實,觀察現實生活中善惡報應的事例,一一觀十善十惡的因緣果報,深心畏苦趨樂,決志棄惡修善。  

出離心,指永遠出離三界生死的願求。此須由觀身過患、觀生死無常、觀輪回苦、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生起。

觀身過患,謂觀我人由業所感得的血肉之身,多諸缺陷,危脆不堅,穢惡不淨,為大系縛,能生種種苦惱,為不理想的生命形態,不值得執著貪戀,應立志變革升華。《發菩提心經論》說觀身過患有五事:一觀我身五陰四大皆能興造無量惡業而欲捨離,二觀身九孔常流臭穢不淨而生厭離,三觀身有貪瞋癡無量煩惱而欲除滅,四觀身如泡如沫念念生滅而欲棄捐,五觀身無明所覆常造惡業輪回六趣。禅門五停心觀中的不淨觀、四念處中的身念處觀等,初學者尤貪戀肉身者應予修習。  

觀生死無常,謂觀人命無常難保,身心活動念念生滅,無一常住之我體可得,經中喻如山水、奔馬、逝波、風中燈燭。生死去來,全不得自主,獨生獨死,無伴無依。長壽難過百年,轉眼即過,常多病天橫死,誰能預卜;試觀古往今來,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誰能免死;請看相知親友,漸漸所余無幾。死,終有一天會降臨自己頭上,親屬兒女,從此永訣,人生幸福,從此終結,事業財富,一樣也帶不走。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最大的不幸,豈容麻木無知,不思超離!禅門十想中的念死,為觀生死無常的具體修法,應予修習。  

觀輪回苦,謂觀由緣起法則所規定,死後必有生死相續、業果相續,必然被生前所造的業力所驅牽,輪回於六道之中。生於善道者甚少,墮於惡道者極多。佛曾譬喻說,人死後墮惡道者多如大地土,生善道者少如指爪上土。惡道眾生,餓鬼恆為饑寒所迫,較人中最極貧窮者,其苦更劇,且壽命長於人數百千倍。地獄眾生常受镬湯爐炭、刀山劍樹、鋸割碓磨等劇苦,其壽命更長於餓鬼多倍,易入難出。畜類愚癡無知,或受人奴役鞭撻屠宰,或互相食啖,常懷驚恐怖畏。三善道中,阿修羅常為嫉妒斗爭所苦,身心不得安寧。縱生為人,經住胎之迷,改頭換面,不記前世,又從頭受八苦交攻,而且人間甚多聲色名利的誘引污染,造惡易而行善難,最為危險。諸天雖樂,能往生者極少,縱能生天,壽長經劫,亦終有五衰相現、墮入下五道的一天。即使貴為天帝,也有墮入驢胎馬腹之虞,墮落之苦,其苦尤劇。當思世間諸苦中,輪回之苦,最深最巨;世間諸可怖畏中,輪回一事,最為可畏。怖畏輪回,當志求出離。  

出離心為出世間之因,若無出離心或出離心不堅定,必貪著三界,縱修行塵劫,至多成長壽天之果,不可能超出生死。然痛發出離心,尚僅局於小乘,發大乘菩提心,還須進一步推己及他,廣觀一切眾生而發報恩心,觀眾生苦而發大悲心,觀佛果功德而發向上心,觀佛及自性而發增上意樂,觀佛法衰微而發護持心。  

觀一切眾生而發報恩心,謂觀我與眾生互相緣起,眾生於我皆有大恩,理當報答。此可從父母觀起,思父母養育劬勞,恩深難報,衣食贍養、瞻慰侍奉,只能令其得現前的些小利樂,不堪令其永出生死,享受常樂。欲徹底報恩,唯有修菩薩行,獲得利益濟度、令其得究竟利樂的福慧與方便。又觀六道眾生,自無始以來輪回不休,莫不曾有過父母眷屬的關系,皆為過去世父母。佛即以慧眼觀見“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人皆我母。”而十方諸佛,亦皆為我過去世父母,其恩深德厚,更逾生身父母。我現在的生存,亦有賴大眾的勞作服務。眾生於我皆有深恩,應平等報恩,誓願普度一切眾生皆共成佛,唯此能報佛的深恩。《楞嚴經》偈雲:“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觀眾生苦而發大悲心,亦可從父母觀起,觀其現前有生老病死等苦,有無常無我之苦,死後有輪回不休的無盡之苦,一切眾生莫不如是。設身處地,體其苦痛,深發悲愍濟度、拔苦與樂之願。觀眾生雖本具佛性而迷昧不覺,執持邪見,不信因果,恣情縱欲,被聲色財位牽著轉,貪贓劫奪,殺盜YIN妄,造諸惡業,妄受苦果,污染社會,贻害人間,歪曲人應有的形象,空辜負難得的人身,實可悲愍,我當喚其覺悟,濟其脫苦。這種大悲心,為菩提心之根本、成佛的根本,《大日經》雲:“大悲為根本。”四無量心觀中的悲無量心觀,便是專門觀眾生苦而增廣悲心的禅觀。其余三觀,慈無量心觀觀令無量眾生受樂,喜無量心觀觀令無量眾生受樂而歡喜,捨無量心觀觀於無量眾生住平等捨心,皆能對治瞋嫉,改造心理結構,養成慈悲喜捨的情懷,增長菩提心,初入門者應作觀修。  

觀佛果功德而發向上心,當觀佛圓滿開發了自性潛能,得大自在、大解脫,永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永斷無明,具有無所不知的大智慧,衽席眾生的無緣大悲,住無住處涅盤境,盡未來際利益、濟度無量眾生而不休息,實現了生命的最高價值、人生的至上理想。我人應以佛為楷模,以成佛為鹄的,向上趨求,立志臻於圓滿正覺之域。

觀佛及自性而發增上意樂,應觀我身本具佛性,與佛無異,“彼既丈夫我亦爾”,應學佛發心,學佛修行,以濟度眾生為已任,以行菩薩道為光榮。《發菩提心經論》說思惟諸佛有五事:一思維諸佛初始發心,亦如我今具煩惱性,然終成無上道;二思惟諸佛終得菩提,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應得;三思惟諸佛於無明殼建立勝心,自拔濟出於三界,我亦應如是;四思惟諸佛為人中雄,度生死煩惱大海,我亦丈夫,亦當能度;五思惟諸佛發大精進,捨身命財求一切智,我當隨學。  

觀佛法衰落而發護持心,應觀佛法為無上的真理,能令眾生得現世、後世、究竟的利樂,最宜於從根本上針治各種社會弊病,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莊嚴國土。佛法的盛行,曾促成過東方古國的鼎盛繁榮。然時當末法,衰微不振,積弊漸深,遭世人誤解,障難迭起,人才凋零。我當奮起護持,為如來使者,肩弘法重任,盡心盡力,自度度人,以我在正法在的氣概,令佛日重輝,法門光大,促進民族振興、人類進步、世界和平。

作以上觀修而發菩提心,應具莊嚴儀式,面對佛天,依發願文鄭重發願,發願之後,須時時護持,念念不失,隨時注意觀察人生疾苦、社會弊病、佛法衰況等,不斷增長鞏固。  

 三、得正知見

得正知正見,為佛教諸乘諸宗修道之前提與導首。四谛中八正道以正見為首,菩薩行六度,度度皆須以般若為導,禅宗只貴見地不貴功夫,天台宗以開圓解為起圓行的前提。蕅益大師雲:“先開見地,後可言修證。”(《靈峰宗論》卷二)不得正見,諸宗皆說無資格修行,無正見而修,稱為盲修瞎煉,難免墮坑落塹。尤其是無正見而修禅定、密法,危險最大,容易著魔。經雲:“無智不禅”,在定心中以正智修觀,以所得修慧斷煩惱,為佛道通途,不得正見,就無從修觀。佛法之所以稱佛法、出世間法,唯在正見。無正見而修持,三學六度皆成世間法,至多只得有為福報,不成波羅蜜,不能度到涅盤彼岸。

得正知正見,一般須通過聞思經教,先聽聞講經說法,研讀經論,由聞而知,由知而解;次須對所知所解深思細察,反復抉擇,並在禅觀中思察,觀心中體會,獲得領悟,生起決定勝解,確認所解為絕對無謬的真理,成為自己的思想見解,方能運用於修持,指導修持。若從禅宗參究而入,起碼應有解悟,其見地經善知識印證,或與經教之說相符。  

用以指導修持的見地,以對真實或實性的見解為核心。大乘諸宗的實性說,自不無頓漸偏圓之差,作為諸宗共以為基的見地,大略以緣起論為本,包括真谛、俗谛兩個方面。俗谛主要講業報因果,是修戒學的主腦,不深信因果,難以嚴淨毗尼。真谛講諸法體性,明緣起性空、諸法無我,為修觀以實證真如的指導。真俗二谛是同一緣起法的兩個方面,二谛的統一,謂之中道、中觀,中觀正見,貫徹修行道的始終,貫徹顯密偏圓,最為重要。藏傳諸派,皆以中觀見為根本。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總攝頌》雲:“業果非無我非有,正見發生除邊執。”對作為修道三根本之一的正見,作了簡明的概括。  

觀俗谛,應如前觀善惡因果而發向善心所述,依緣起法則,缜密推論,深明業由緣起、緣起法必生滅無常、因果相續故,同類業因必招同類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作自受,不由於他,報通三世;因果報應雖屬必然,然業由心造,業性本空,故亦可隨心回轉,可通過忏悔等方便清淨宿業,或新造強業以遮止宿業。

觀真谛,應觀一切法由緣起故,當體無自性、無我,無一實常本有的自體如名言分別所執取者,一切名相,皆不離自心分別,一切萬法,終歸唯心識變造,而心識亦空。不但一切有為法空,念念生滅,有如電光,即無為法,如佛果、涅盤、淨土莊嚴等,亦皆空無自性,如幻如夢,乃至空亦復空。真如、實相超絕一切名言戲論,離四句絕百非,不可說不可說,唯可離念自內證。諸法實相雖空,而非斷滅之空,乃是即相而空,性空而緣起,緣起而性空。  

若論大乘終圓之教的圓解,則更須進一步觀真空即是妙有,即心即佛,自性本來圓具三身四智等一切佛果功德,無欠無余。天台之一念三千、華嚴宗之一心四法界、大手印之任運現成、大圓滿澈卻之本來圓滿等見地,皆屬此類。欲入圓宗,頓修頓證,起碼須依學教觀心而開圓解,對圓滿佛法無絲毫疑惑,如從自己胸襟中流出,方才有入圓頓法門修止觀的資格。蕅益大師《教觀綱宗》雲:“未開圓解,不應辄論修證,縱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謂通達實性,“以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謂堪以指導修觀的見地,起碼須通達教理,透徹諸法無我之理,最好是現證真實。現證真實,若由宗門參究而入,起碼須破了重關。  

 四、忏障積福

我人自無始以來,輪回於六道,無不造諸惡業,惡業積澱,必然形成修道的內外障礙。內障者,惡業種子積澱於阿賴耶識中,形成習氣,左右行為,使人慣於行惡,難以嚴持諸戒;或則孳生疾病,障礙修持;或則於修定坐禅過程中,浮泛於心識表層,表現為種種定障、情障、見障,使煩惱熾盛,心理失調乃至變態,或邪見忽起,疑惑叢生,或出現逼迫、怖畏等禅中幻相,或耽著世間禅定而不知出離。外障者,因宿世的怨家債主討債或宿世障人修行的業報,形成人事、鬼魔等外緣干擾,妨礙修行。有比喻說,如有人長期住客店,若不言何時起身,店主人大概不會找他結帳,若一旦聲明要走,則店主必來找他算清總帳,不還清帳別想脫身。一個人欲期即身出離生死,必會有宿世的怨家債主來討債,不還清債,必多障礙留難,難得出離。因此,進入正行尤修大定之前,必須先通過消除業障的殊勝方便——忏悔,忏除無始以來直至今生所造的一切惡業,如《普賢行願品》所雲:“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仗忏悔力、諸佛菩薩加持力、自性功德力之結合,消除業障,清洗身心的積垢,卸除心理的負擔,掃除修道程途中的障礙。  

忏悔有事、理二種或兩個層次。事忏依儀軌,如大悲、金光明、八十八佛、淨土等忏儀,禮佛、念佛、持咒,在佛前發露所造惡業,求哀忏悔,保證永不再犯。發願度脫宿世今生所惱害的一切眾生,將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於彼。此須見相(見佛、得佳夢兆等),方表示罪業已清淨。理忏又名實相忏悔,為隨發露罪業而觀罪業實相,見業性本空,由心而起,心亦不可得,將業障消歸於自性空中,這種忏悔消業除障的力量最大。日常所造犯戒等身口意惡業,須及時忏除,莫使停積過夜。  

積福,指修供養三寶、布施、持戒、勸化等,積集見道修道所須的福德資糧。當知見道證道,是至為快樂幸福之事,不具有大福德,難以成辦。大福德,唯有靠修持來積集。皈依三寶者,應隨力供養三寶,捐資建寺造像、培育僧才,於經典修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十法行”。應修布施等諸度,工作盡心盡職,處處助人為樂,隨緣勸化,熱心為民眾服務,為弘法貢獻。積福所修諸行中,以持戒最為重要,出家眾應嚴持出家戒,在家眾起碼須嚴守五戒。戒基不固,定慧的修學不可能成就。  

以上四加行,為大乘諸宗學人所必修。至於淨土、密法的修習,在四共加行之上還須修特殊的加行。淨土法門的加行,須通過聞思抉擇、研究往生事實等,深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實有,相信自己深信切願念佛,必能仗佛力接引,遂往生之願;必須在發共同菩提心的基礎上,深發往生淨土成就方便、回人此土普度眾生的菩提心願,此可依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而發。不先修信願,縱使念佛不辍,亦難往生。密宗入門,須先訪求合格上師,求受灌頂,在大乘共加行的基礎上,修秘密的不共加行。秘密不共加行,如東密有十八道,主要修得本尊加持的方便。藏密有四不共加行:一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二上師相應法,培養對上師的恭敬;三金剛薩埵法,觀誦全剛薩埵百字明,以忏除業障;四供曼達,積集福資糧。四加行不修,無資格修本尊瑜伽等正行,而四不共加行的修持,應有顯教的共加行為基礎。

就整個菩薩道而言,見道方談得上修道,見道位前的所有修行,皆屬資糧、加行,是為見道作准備。按經教,只要具備了資糧、加行,專修止觀,達見道證果,並不需很長時間。古今多數學人久修不證,主要原因便是加行未備。故加行的修學,決不可忽視。現今的學佛人,一生修到見道以上者,已不多見,大多數人,實際上一生都在道前加行中。以上所舉根本四加行,得正見一行,最為不易。若有明師指導,根本四加行的修學,有可能在三年內完成。若無明師,則僅正見一行,便須歷時多年。道前凡夫欲圖即生了脫,唯有入淨土門,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往生西方。而欲往生,亦須以加行具備為資糧。

 

上一篇:眼見為實?佛菩薩是真實存在的嗎?
下一篇:洛桑陀美仁波切:寶貴的人生不要被無聊的事虛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