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剛剛講到口業要非常的謹慎,口業容易破壞團體的和諧。其中提到孔夫子說到「君子有惡」,就是對這四件事要特別的警惕,第一是「惡稱人之惡」,第二是「惡居下流而讪上」,我們在勸我們的領導、上司的時候有一個心境,就是「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絕對不能在大庭廣眾批評自己的上司或私底下批評,這都不是很好。「谏不入,悅復谏,號泣隨,撻無怨」,其實「谏不入,悅復谏」那是無愧於自己的心。
所以當今天我們一再的勸誡,勸了不聽怎麼辦?臣子應該怎麼辦?這都很值得我們思考。在經典當中教導我們,「事君數,斯辱矣」,你勸告你的君王、勸告你的領導勸了很多次,他都已經煩了,你可能就會被他羞辱了,所以勸領導人勸三次就好,三次左右。假如領導人的態度是完全不能聽勸誡,這時候我們不只不會批評他,我們當下離開這個公司,這是一個讀書人的氣節。今天假如我講的話你不聽,忠言你不聽,我繼續留下來,那我是屍位素餐,我只是貪這個收入;讀書人絕對不是為了錢而效忠於人,他是為了那分責任、職責。所以當他講的話領導不能接受,代表這個工作上的職責我已經沒有辦法盡了,所以不貪戀這個官位。
范純仁在宋朝是一代的賢宰相,他就曾經講過「言不用,萬鐘非所顧也」,假如我的話君王、領導沒有聽進去,縱使給我萬鐘的俸祿,我連頭都不回一下。你看讀書人那種潇灑、氣節,絕對不是為了名聞利養才在這裡盡忠職守。所以勸,假如這件事情攸關整個企業,甚至是朝廷政府的安危,勸了三次他還不用,我們要離開,為什麼?假如我們不離開,他做的是大壞事,那就跟他一起造共業了,所以明理的人不干這種事情。很多人說老板叫我做假帳,我不做,我辭職,那我沒工作了怎麼辦?所以人真正要相信真理、相信因果不容易。當你面臨誘惑你能夠斷然拒絕,保持你的正直、廉潔,後福無窮。
我們有位老師,他就是在公司裡面,老板要求他做這些手腳,他人非常正直,他就把它辭掉了,雖然收入也不錯,他就不干了。後來一辭掉,馬上就跟中國文化的因緣、跟推展聖賢教誨的因緣接上了,他就是我們在廬江第一批的種子老師,現在也都出來負責一些部門的工作。反而接上的是聖賢的法緣,當生成就的因緣,還有同參道友都聚集。所以真正能有捨,真正能抵住誘惑,後福無窮,大家別擔心。甚至於是你今天離開這個沒有德行的領導,往後你就會遇到更有德行的領導,因為你的福愈厚自然你往後的因緣就會愈殊勝。所以真明理的人,只想著但行好事,不會有其他的憂慮、抱怨。
大家說「言不用,萬鐘非所顧也」,很潇灑,然後給領導講了幾句他不聽,「哼!言不用」,我就走了。這不能亂用,是領導他已經是完全是非顛倒了,那才是這個態度。當我們勸領導,領導態度也很好,但是他是在跟我們分析說你這個看法也不完全對,也抓住這個機會跟我們溝通,甚至於是教導我們一些看事情要有更多的深度跟廣度,結果我們還固執己見:你都不聽我的。領導有時候道德、學問很有可能比我們還高,當人家有雅量聽我們講,又回饋給我們一些看法,我們應該還是虛心的去體會、去了解。不能只是想著你都不聽我的話,就把這段溝通慢慢把它截斷掉了,甚至於還出去外面說領導都不能接受別人的雅言,那就會造更多的錯誤出來。因為不在其位,我們很難體會到在那個位置應該考量的方方面面。所以當上司還是很有雅量的跟我們溝通,這時候我們反而要很冷靜看到原來他考慮的角度還是挺多的,這時候可不能執著上司就是不聽我們的話。也不能說蔡老師說的,勸三次沒有用,我們就走了,那多潇灑,揮揮袖。所以很多情況都要靠自己用心去體會才行。不是說今天我們學了一句聖賢的教誨,就拿套子套上去,情況是有差異性、個別性在,都靠自己冷靜去觀照。
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06/12/20 台灣中坜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