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淨空法師等:念佛往生必須發利他菩提心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歷代祖師大多數開示都強調“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但少數開示說“不發菩提心亦能往生”。那麼,哪種特殊情況下“不發菩提心亦能往生”。

索達吉堪布:現在有些人說:只要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他任何條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極樂世界。對利根者來說(具備什麼條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碼過去世有菩提心的種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當的境界),當然不排除這種情況,但一般來講,按照佛經的教言,欲往生淨土者必須發菩提心。
藕益大師《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中說:為度眾生求生淨土,非為自身獨出生死。有此菩提弘願,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縱令念佛菩薩,與佛菩薩氣分不相契合,不能生淨土也。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開示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請注意,藕益祖師這裡提到的菩提願就是《大乘起信論裂網疏》的相關開示)
藕益祖師:或謂:十惡五逆,臨終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稱名。
此大不然!經雲十惡五逆得往生者,必過去曾種菩提種子。若無菩提種子,何能遇善友?縱遇善友勸發,亦何能頓生信願、稱念洪名耶?故凡修心淨業之士,急須薦取妙心,發菩提願,稱念阿彌陀佛,雖不斷惑,亦能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乃不可思議法門;十方諸佛;以無量舌,無量音,歎此法門,猶莫能盡。應當谛信而力行之。
索達吉堪布:現在有些人說:只要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他任何條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極樂世界。對利根者來說(具備什麼條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碼過去世有菩提心的種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當的境界),當然不排除這種情況,但一般來講,按照佛經的教言,欲往生淨土者必須發菩提心。
現在有些人認為:往生極樂世界不需要發菩提心。這種觀點是不合理的。《無量壽經》中講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輩往生者,發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原來我在講《藏傳淨土法》時,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漢傳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比如某人沒有發過菩提心,但他已經往生了。”我當時說:“你怎麼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許他口中沒有說要度化無量的眾生,但實際上內心已經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後在弘揚淨土法門時,希望大家要強調菩提心。
淨土法門畢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
淨空法師:阿公阿婆的菩提心
如果說只求自度,沒有度眾生的念頭,這個人去不了的。「若只求自度,不願度他,則是未發菩提心」,跟菩薩乘不相應。「不發菩提心,即不能往生」,所以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我們對於這些老太婆老阿公就產生懷疑,為什麼他念佛能往生?然後我們就曉得,藕益大師把這個問題給我們解答了。他沒有學過經教,他不懂什麼叫菩提心,他真發了,真發了自己不知道。所以那些老太婆老阿公,你去問問,他們在生的時候非常有慈悲心,無論什麼人有困苦,他都全心全力去照顧、去幫忙。所以他不是只顧自己的,他能夠捨己為人,這就是菩薩心腸,又是真信切願,他怎麼會不往生!所以發菩提心,他不知道他發菩提心,實際上他的心早就發了,所以他一向專念他就能往生。
五: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王子立居士書三說:
“《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 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則有發菩提心,下輩則雲不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三輩,通有發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謂下輩罪業深重,何能發菩提心。不思下輩絕無一語雲造業事,乃系善人,只可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將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在彼意謂,佛定將一切眾生攝盡,而不知只攝善類,不及惡類。彼既以善人為惡人,故雲不發菩提心。死執下輩即是下品,故將善人認做惡人。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經文義,而據《觀經》,硬誣蔑善人為惡人,竟以惡人為判斷。
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淨宗昙鸾大師《往生論注》(《往生論注》被藕益祖師收入到《淨土十要》,得到藕益祖師的認可。)
八: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
《勸發菩提心文》(被藕益祖師收入到《淨土十要》中)
念佛而不發大菩提心,不與彌陀本願相應,終不往生。雖發菩提心,不專念佛,亦不得往生。故必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緣,而後期生淨土,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九:淨土宗十二祖徹悟大師
《徹悟大師文集》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忏除。積劫善根。難已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廣欽老和尚開示:‘帶業不能往生,經典中之“帶業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樣,你有願心要往生極樂世界,臨終時,如業力大於念力那還是不能往生,但會因你的願力而轉為人身,再繼續念,如此轉了幾轉,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於業力,就能往生。’

十:弘一法師
《淨土法門大意》(一九三二年於十一月在廈門妙釋寺講)
修淨土宗者,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雲,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十一:李炳南老居士
修淨土必須廣為人說,只求自了,不能往生。
補充:淨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又其去取舊文,亦有未盡。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雲未盡。”
索達吉堪布:13、若已具足信心和欲求心,但不發菩提心可否往生?請從不同角度解釋。
  答:不能往生。雖然《淨土教言》中用了大篇幅建立“僅僅依靠信心和希求心也能往生”的觀點,但這是從主要方面而言的,並不是說往生極樂世界不需要出離心和菩提心。本論在講往生四因時也說過:“主要的因素就是憶念阿彌陀佛和渴求往生極樂世界,積累善根與標志著大乘種性的發無上菩提心作為它的輔助因素。”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可缺少菩提心。
22、有人說淨土法門是專求自利及自我解脫的法門,你怎麼看?
  答:這種說法極不應理。因為往生四因之一就是發菩提心,即為了利益眾生而往生極樂世界,倘若菩提心不具足,根本無法真正往生,由此足以說明淨土法門根本不是專求自利及自我解脫的法門。
29、經雲:“僅以信心、願力便可往生。”這種說法了義嗎?是否一定要生起聖者證悟智慧才可往生呢?請詳細分析。
  答:這種說法了義,不一定非要生起聖者證悟智慧才可往生。
  假如是不了義的,一是要有所為(必要),二是要有理證的妨害。但是淨土經中所講的“依靠願力和信心力即能往生”,沒有任何的理證妨害。我們在外氣已斷、內氣未斷這麼短的時間內,如果能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依靠佛的力量和信心的力量,一剎那便可遣除無始以來的業力,當下就具足聖者五根,現前神變神通等無量功德,圓滿百千萬劫的資糧,這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威神力所致。
  就像以咒語加持的種子很快就會成熟一樣,不用經歷一個阿僧只劫的苦行,以頓超的方式在極快時間內圓滿所有的地道功德,這種情況也是有的。若不承認這一點的話,那些明咒的甚深功德以及佛陀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幻變力,都應該成為懷疑之處了。
36.僅憑信心及希求心就能往生,對此你是否能生起誠信?
  答:請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闡述。
索達吉堪布:現在有些人說:只要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他任何條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極樂世界。對利根者來說(具備什麼條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碼過去世有菩提心的種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當的境界),當然不排除這種情況,但一般來講,按照佛經的教言,欲往生淨土者必須發菩提心。
現在有些人認為:往生極樂世界不需要發菩提心。這種觀點是不合理的。《無量壽經》中講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輩往生者,發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原來我在講《藏傳淨土法》時,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漢傳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比如某人沒有發過菩提心,但他已經往生了。”我當時說:“你怎麼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許他口中沒有說要度化無量的眾生,但實際上內心已經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後在弘揚淨土法門時,希望大家要強調菩提心。
索達吉堪布:淨土法門畢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

印光祖師: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願生西方,須以菩提心為本,則可冀高登上品。若只有願生心,無菩提心,則功德微劣,難登上品。《印祖文鈔》復峄縣宋慧湛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麥彭仁波切也講過,雖然往生淨土的條件有四個,即淨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兩個。如果能具備這兩個條件,往生就沒有什麼問題。第一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第一因);第二是對極樂世界的渴望之心(第四因)。在對阿彌陀佛的信心當中,包含了信任的成分,所謂信任,就是類似“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我肯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之類的信念。
信心有三種:清淨信、勝解信和現求信。其中的現求信,就是指渴望之心。所以,作為第二個條件的渴望心,即強烈渴望往生極樂世界,希望變得像阿彌陀佛一樣的希求心,也應當屬於信心的范疇。
如果對阿彌陀佛根本沒有信心,就很難往生,因此最首要的,就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麥彭仁波切還說過,若能具備這兩個條件,卻不具備其他條件,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不需要積累資糧了呢?
麥彭仁波切就此告訴我們:積累資糧是肯定需要的,但以對阿彌陀佛的強烈信心和對往生的熱切渴望,就可以積累無以數計的資糧,即使沒有專門去修七支供等法也無妨,因為這兩個因素其實已經包含了積累資糧。
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為了使這個修法成為大乘佛法,且往生極樂世界之後,能繼續做菩薩,就需要有菩提心。但如果沒有菩提心,也不曾專修七支供等,而只具備前面兩個條件,也是可以往生的。

 

上一篇:淨空法師:妄想雜念是消耗能量的主要因素
下一篇:明賢法師:辟除末日謠言佛教應當出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