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任重道遠
海勃灣區教研室 郝文軍
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規定全國的中小學堂外語課以英語為主, 由此開啟了以英語為主的外語教學。蔡元培 1912年“壬子癸丑學制”廢止了教育中傳統中的“讀經”課程。國人在學習英語百年之中,雖然也學到了西方的一些現代文明成果和先進科學技術,同時西方殖民主義文化價值觀和所謂的“西方民主、自由”也一起進入了中國,從而矮化了中華文明,鞏固了西方文化的話語權,在部分國人思想裡,尤其部分知識分子中,留下了深深的“自卑感”後遺症,在社會生活中,處處拿西方的標尺,量中國的人與事,甚至個別人墮落成了西方文化、西方利益的代言人,在社會上造成部分民眾思想上的迷失。
萬幸的是,中國共產黨人打破了對西方文化的崇拜,破除了對西方“民主體制”的迷信。黨的十七大黨章首次把“科學發展觀”寫進黨章,在高度概括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時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日前,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程和教材,並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綱要》針對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目標:小學低年級要初步感受漢字美,誦讀淺易的古詩,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小學高年級要熟練書寫正楷字,體會漢字優美的結構藝術,誦讀古代詩文經典篇目,培養學生對傳統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初中階段要臨摹名家書法,初步了解古詩詞格律,閱讀淺易的文言文,欣賞傳統音樂、戲劇、美術等藝術作品;高中階段要閱讀篇幅較長的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鑒賞能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
這是一個令人十分振奮的消息,這標志著將以本土文化支撐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傳統文化的傳承將成為國家意志。
一個民族的崛起,一種價值觀被認可,離不開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也是中華民族最突出的優勢和最強的軟實力。
文化是民族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包括歷史名勝、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價值理念、道德習慣、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等,其深深根植於一個民族,融進了民族的血液,貫穿於民族發展過程的始終。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進步和發展的永恆標尺。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無不镌刻著文化進步的烙印。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文化軟實力的積極引領,沒有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文化創造力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能長期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
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經濟和政治的復興,更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硬實力(如軍事、經濟和科技等)的支撐,更需要潤物無聲的軟實力(如文化、思想和價值觀等)的積澱。文化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有利於引導社會價值理念,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於匯聚浩氣磅礴的正能量,有利於增強“中國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海勃灣區從2006年開始,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在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誦讀的內容從蒙學讀物的“三、百、千”《弟子規》到《論語》、《大學中庸章句》,並且還穿插安排了小學階段、中學階段必背的詩詞、毛主席詩詞和《古文精華》中的文章。這個課題的設計是想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借鑒傳統的語文教育經驗,改變當前語文教學的局面。考慮更多的是語言的積累、記憶能力的培養、和經典對孩子德行方面遷移默化的影響,沒有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作過多的考量。
我們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了傳統教育真正是以“德育為首”的教育,從規范孩子的日常行為舉止著手的。我們也逐步體會到了古人的“學問”精神,學問更多的是指人的德行、修養,而非知識、技能,所以古人一直講的是“做學問”。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熟悉文化經典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人們身體力行。在這方面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需要加強。
此外,我們在借鑒古人的漢字教學中的做法,識字教學中,強調講究字理,寫字訓練中強調“描、摹、臨”循序漸進的做法。
對照《綱要》來看,我們在傳統文化進課堂方面,雖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更應當看到,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尤其是在傳統體育和音樂、美術、戲劇等藝術方面還有大量有工作要做。
2014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