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窠禅師與白居易的故事
鳥窠禅師,浙江杭州富陽人。俗姓潘,本號道林,法名圓修。出生於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晚年移居福清白嶼(今江陰鎮),圓寂於唐大和七年(833年),享年99歲,僧齡達80多年。
據傳,其母親朱氏,有一次夢見陽光直射口中,感而有孕。鳥窠禅師出生的時候,“異香滿室,遂名‘香光’”。《宋高僧傳•唐杭州秦望山圓修傳》中說:“釋圓修,姓潘氏,福州閩人也。生而岐嶷,長而俊邁。”
鳥窠禅師9歲出家,14歲到河南嵩山會善寺學習佛經。他“儀表容與,日新厥德,研窮經論,俄約觀方。”21歲時到湖北荊州果願寺受戒。後又到陝西長安西明寺跟從復禮法師學習《華嚴經》、《起信論》。最後投到福建長樂人、著名佛教改革家百丈懷海法師的門下,“根教相符,遂明心要”,頗得法師的真傳。
鳥窠禅師雲游浙江杭州時,看到西湖背面的秦望山有一棵松樹枝繁葉茂,盤屈如蓋,於是就住在上面,因此有人叫他“鳥窠禅師”。又因松樹上有一個鵲巢,有人又叫他“鵲巢和尚”。鳥窠禅師“物我都忘,羽族馴狎,由茲不下近四十秋。”每一個太守到任,只能從樹下仰視。當時,太守裴常棣堅請鳥窠禅師下樹結庵,始終說服不了他。
宋•梁楷《白居易拱谒•鳥窠指說》
唐元和年間,著名文學家白居易到杭州任太守,與韬光法師常相往來。他聽韬光法師提起鳥窠禅師的怪癖,於是前往拜訪,果真看到他端坐樹上,就說:“禅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趕緊下來吧!”鳥窠禅師笑著答道:“太守,其實你的處境更危險啊!”白居易百思不得其解,反問道:“我在朝廷為官,位鎮江山,何險之有?”鳥窠禅師說:“薪火不停,識性交攻,安得不危?”意思是說官場沉浮,勾心斗角,危險處處皆在。
白居易似乎有些領悟,又問鳥窠禅師:“那如何禅解?”鳥窠禅師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說:“這三歲小孩都知道,不見得有什麼高見。”鳥窠禅師嚴肅地說:“三歲孩兒也解道得,百歲老人略行不得。”
白居易被他這麼一說,對鳥窠禅師肅然起敬,完全改變了那種自恃清高的態度,於是拜鳥窠禅師為師,先後為其寫了兩首《贈鳥窠和尚》的詩,一曰:
形羸瘦骨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
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一曰:
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
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白居易另寫一首題為《鳥窠與白居易》的詩: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還有一次,鳥窠禅師、白居易、白居易的三弟等人在一起論禅,旁邊一個侍從想離去,鳥窠禅師問:“你要去哪?”侍從說:“向諸方學佛法去。”鳥窠禅師一邊抽出一根布毛,一邊說道:“若是佛法,我這裡亦有小許。”侍從頓悟。白居易的三弟見此情景,作詩曰:
白頭居士對禅師,正是楞嚴三昧時。
一物也無百味足,恆沙能有幾人知?
白居易與鳥窠禅師結識之後,經常問禅於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語請教鳥窠禅師: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禅事問禅翁。
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鳥窠禅師以偈語答曰: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須更問此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白居易聽了鳥窠禅師的開示,愈加佩服,從佛法中領悟到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終成一位意境高深、修為脫俗的大居士,還在西湖旁邊建起一個竹閣樓,以便與鳥窠禅師“朝夕之參益”。晚年的白居易更是素養其心,將自己的住處改為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後來,人們把竹閣樓改造為廣化寺,將白居易的畫像掛在寺內。
白居易被貶蘇州為刺史後,鳥窠禅師也離開杭州,南歸於閩,並在福清江陰島瓊田山旁邊壘洞為家,作為隱居之所。閒暇時,鳥窠禅師常把白居易的詩念給村民聽。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鳥窠禅師自覺不久於人世,告訴侍從說:“吾今報盡……”“言訖跏趺而化”。江陰的老百姓為了紀念鳥窠禅師,在他仙歸後,把其隱居的巖洞命名為“鳥窠巖”。此巖洞的遺跡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