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淳淨溫和 寂定明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淳淨溫和』,「淳者純也,好也。淨者,清潔也。淳淨,指內心之清湛離垢。溫者,良也,善也,和也。和者,平和。溫和,指儀態之溫良和美」,我們念到這裡。前面我們讀到「擊法鼓,建法幢」,這幾句經文非常重要。我們今天生在亂世,整個世界社會動亂不安,地球許許多多的災變,我們在這幾個月看到很多。無論是哪個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對這些事情都非常憂心,都在想如何應對,如何能夠消災免難。讓我們看到經上這六個字,「擊法鼓,建法幢」,真的就能應對,就能達到我們理想當中的目標。擊法鼓是什麼意思?講經教學,這是擊法鼓。所以古時候,包括日本,我這次到日本去講經,日本法師告訴我,他說四百年前日本的寺院老和尚都講經,還有古人的遺風。在中國一百五十年前,寺院都有法師講經,雖然經忏佛事興旺起來,但是講經教學還在,還是常常有,只是到最近一百五十年,經忏興旺,講經說法衰沒,沒人講了。從前的社會為什麼那麼好?講經的人多,聽經的人多,心地安定。儒呢?儒到處有私塾、有書院,規模大的是書院,小的是私塾,這些讀書人在講四書五經。所以學習的機會多,很普遍,社會安定,災難不興。因為災難,現在我們很清楚的明白,科學家也告訴我們,災難從哪裡來的?是我們不善心行所感,不是別的。心行要端正,心地要善良,像此地講的淳淨溫和,怎麼會有災難?不可能;怎麼會有動亂?也不可能。

  由此可知,中國千萬年前老祖宗教導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講經教學是擊法鼓,辦書院、辦私塾、建寺院這就是建法幢。法幢是什麼?學習的中心,學習的場所。擊法鼓偏重在老師教學,建法幢偏重在硬體設施。今天擊法鼓、建法幢不必在寺院,寺院幾個人聽?一、二百個人就不得了,這是我們過去經歷過的。我初學佛講經,聽眾三、五十個人,到以後景美圖書館成立,聽眾大概二百多人,不到三百人。現在這個建法幢應該是衛星電視、網路電視,網路電視的成本低,效果跟衛星電視差不多,全世界都能夠收看到,現在要建這個法幢。擊法鼓,我們要培養老師,要有人講。有少數人真修,講得真好,天天在表演,天天在講學,全世界人都看到,這個效果太大了!據我們的估計,我們也是有根據的,如果真的要有傳統文化這個電視節目,有各個宗教講經的這些節目,任何時間都能收看得到,我相信地球上這個社會,動亂的社會,應該在一年的時間可以化解,三年可以恢復正常,安定和諧。不是做不到!擊法鼓、建法幢就見到,就可以做到,效果就是人人都能做到淳淨溫和。

  淳,淳好!我們中國人講老實,淳是老實,老實是一切安穩、和諧最重要的一個基礎,人要學老實。老實的反面是刁滑。我們要回歸到老實,老實是性德,誰不喜歡老實?誰不願意老實?本來是老實,現在學,學壞了,變得不老實,教學是幫助我們回歸到老實。淨是清淨,注解裡面講清潔。淳淨是內心的清湛離垢。湛也是清淨,像水一樣,沒有污染,沒有動蕩。水是干淨的,是不動的,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良是善良。內心清淨、善良、和諧,這是指外面的儀表,就是說清淨心、真誠老實的心表現在外面是溫和的。孔老夫子,學生大家觀察老師,肯定老師有五種德,他表現在外面,溫良恭儉讓。肯定孔夫子第一個是溫和,對待任何人他的態度、言語和霭可親,每個人都喜歡接近他。這是他的修養,內心的清湛離垢,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溫和,儀態指溫良。夫子除溫良之外,良是善良,恭是恭敬,對人恭敬,對事認真負責,這都是從恭敬裡頭來的。節儉是美德,不浪費。讓是禮讓,不跟人家爭,別人要爭,夫子就讓。

  讓比爭好!讓,我們不就是很大的損失嗎?不是。這個道理只有大聖大賢知道,佛菩薩知道,愈讓愈多。為什麼?你讓,別人服你,別人願意親附你,附近這些小國家都依靠你,都願意受你的保護,為什麼?你靠得住,跟你往來大家放心,你不爭。你看看中國,唐朝的版圖很大,你看唐朝時候的疆域,西面包括現在幾乎到伊朗,俄羅斯靠近中國這邊全都是中國的附庸國。不是靠武力,靠中國帝王的德行,那是唐太宗的時代。他那東西從哪來的?《群書治要》裡頭學來的。他們最大的好處,學了馬上就落實,他就用上。所以那種親和的力量太大,把敵人都看成親人,化怨為親,真變成親人了,真的相親相愛;化敵為友,感化敵人變成最好的朋友。這是外交裡頭最重要的兩句話。跟外面交涉往來,一定要能夠用德行感召,化敵為友,化怨為親,不需要用武力,不需要用手段,要用真誠心。所以夫子這個五德是中國人讀書大家共同承認的,也是大家必須要學習的,學溫良恭儉讓。以後這變成君子之風,君子的標准是什麼?就這五個字,做到這五個字是君子,比這個更高的是聖賢。

  『寂定明察』,寂定是清淨,身心清淨,明察是智慧。有定才有慧,愈是做大事情的人,心愈要定。為什麼?他一個決策影響的面太大,影響的時間太長,如果這個決定錯誤,受害的不曉得多少人。所以中國大人物,國家最高的領袖需要什麼?需要定,需要清淨,不能去擾亂他。他看事情不要看太認真,聽東西也不要太清楚,只抓到綱領就行了,瑣碎的這些細則下面人做的。所以君王有權,大臣有能,大臣要辦事,那些細則是他們的事情,君王不要。君王的權是任命大臣,他能夠選賢與能,國家這些大臣辦事個個都有能力,個個都有才華,這個國家治理得很好。上面皇上垂拱而治,沒事,每天沒事干。把它縮小,一個家裡的家長要清淨,跟國王一樣;一個公司的老板要清淨,你這個公司會興旺。授權給下面,辦事是下頭人,他要能辦事,你只掌握到權力就行,這是個總原則、總綱領。所以領導人一定要寂、要定、要明察,明是智慧。

  「寂定者,實際之理體。明察者,智慧之照用」,明是智慧,察是照用。如果用佛法來講,明是根本智,察是後得智。明是照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可是明察是從寂定來的,所以心不寂定,智慧就沒有了。心如果要亂,事情如果要繁,他生煩惱不生智慧,煩惱來決定政策很少不出亂子的。中國這套學問妙絕了,外國人沒有,外國人的確很少。我們在二次大戰,只看到艾森豪,歐洲戰區的總司令,盟軍的總司令,指揮歐洲十幾個國家的軍隊,把軸心國打敗了。我聽人家說,艾森豪天天都打高爾夫球,若無其事。他有定。別人問他,你每天處理那些事情,那麼多,你還有心思在玩嗎?他說我沒有事情,我只指揮四個人,陸、海、空、聯勤四個總司令,我只管四個人,別的都不管,不聞不問,那些事情他們管的。管四個人好管,所以每天空閒的時間很多。很冷靜,決策就不會錯誤。

  我們看到《資治通鑒》裡面有一篇文章,司馬光寫的「淝水之戰」,很有名的這篇文章,我們以前學校念書,國文裡都選這篇文章。那是寫什麼?寫謝安,晉國的謝安。謝安他是晉國的軍隊只有二十多萬,苻堅的軍隊有七、八十萬,晉朝那個時候的人沒有不慌張,從上到下。這個宰相沉得住氣,若無其事,還跟朋友下棋。有定他才有智慧,對敵人狀況完全了解,雙方情況了解。統帥晉國軍隊的是他幾個子侄、晚輩,教他們怎樣去應付敵人。那一仗打贏了,苻堅也在敗後被他部下殺掉,也篡位了,八十多萬軍隊就瓦解掉。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這個頭要一亂,整個就慌了,那就真的失敗;頭不亂,有定功,他不會失敗。寂定明察,治家不能少它,公司老板要學它,國家領導人更要學它。

  「《宗鏡錄》曰:以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這個一心為宗就是寂定,照萬法如鏡就是明察。佛在經上講了多少次,「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把心放在一個地方,放在一處,生智慧,什麼事情都能解決。如果心要放在很多瑣碎事情,亂了,那怎麼行?公司有許多部門,每個部門有總經理,就像宰相底下部長一樣,每一個部門由每一個部門總經理去策劃。總經理像宰相一樣,他要一心不亂,他要有明察,這個公司才能經營得好,他是面面都顧到。治家、治國、管理公司一個道理。所以在中國古時候都常說,會治家就會治國,因為中國古時候家是大家庭,五代同堂。中國有講六親,六親有一種說法,上三代、下三代,上面三代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上三代,下三代是兒女、孫(孫女)、重孫(重孫女),這叫六族,很有道理。

  制心一處,今天用在科學上,科學的激光就是制光一處,光是散亂的,它是往四面照的,你把它收集起來照一個方向,那個力量多大!光分散了,一張紙它都透不過,都把它遮住了;如果把它聚成一處,一條激光,鋼板都能穿透。這就是佛在經上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不要以為我什麼都不管了,我就把心收在一處,什麼都不知道,錯了。那個力量太大,制心一處就是只生智慧,決定不生煩惱,一心不亂。我們念佛的人要是把這個功夫學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是在凡聖同居土,至少他是方便有余土,功夫稍微好一點、高一點的肯定是實報土。也就是說明,凡聖同居土是散亂心去往生的,不是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一心太重要了。

  中國自古以來學東西,學一心。老師教學生,老師有智慧,哪一個學生可以栽培,將來能夠負重大責任;還有一些素質稍微差一點的、普通的,那就可以放縱,為什麼?他學不成功。真正有天分,素質好的,有孝心,有敬心,孝順父母,尊重師長,這個人會有成就。那一定要幫他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老師每天督促他的,那是戒律、規矩,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守規矩,一門,制心一處。教你一部書,教你什麼?先教你背,背書是修戒定慧,目的在此地。守老師的規矩,這就是持戒。讀一本書,從頭到尾都把它念背那是修定,因為你要打妄想就背不出來了。所以背書是修定。這個定叫根本智,這個定得到之後起用處,他觸類旁通,智慧就生起來。所以這個智慧我們只能講「明」,起作用的時候「察」,從小訓練。這一部書統統會背了,再換一部,還是教你讀背,為什麼?你沒有大徹大悟,你這個背誦不能中止。到什麼時候才中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要再背了。所以背書是一種手段,修定的手段,開智慧的樞紐。現在很多人反對小朋友背書,背這個干什麼?有什麼用處?他不知道古人背書是修定,用背書做一個手段,有好處。為什麼?書都記熟了。記熟了它是附帶的,它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你得定,教你不要胡思亂想。清淨心生智慧,這是真正的目標。古人用心比現在人細,觀察比現在人周到,這些現在都疏忽了。不解釋清楚不知道古人的智慧,不知道古人的觀察,微密觀照,這古人。「寂定如鏡之體,明察如鏡之用。」這個鏡子就代表智慧,鏡之體,根本智,鏡起作用是後得智,就是照見。「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這看透了。「寂定明察者,寂而常照也」,純粹是智慧的作用。

《淨土大經解演義》489集

 

上一篇:陳靜瑜老師《科注》學習班學佛報告:逆境成就了念佛信心
下一篇:淨空法師:調伏自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