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日巴在圓寂前跟弟子說:“又有某些只有少量福德的學佛人,為了今生的名聞恭敬,表面上東做佛事,西做功德;實際呢,他供施一百,心裡卻想收回一千。這些貪求果報而行佛事的世俗人,就等於把毒藥混在美味裡進食一樣。所以你們不應該為了今生的名聞恭敬而飲下這個‘好名’的毒藥。那些表面上是佛法,而實質上是世法的事,你們都要徹底捨棄,一心精進,修行純淨的佛法才好。”
諸弟子又請問尊者說:“如果對於眾生有利益,我們是否可以行一點點世法?”
尊者說:“行世法的動機,如果絲毫也不是為了利已,那是可以行的。可是照這樣行,實在是太困難了。如果為了一己的貪欲而行利他,則自利尚不成,更談不到利他了。就像不會游水的人去游水,不但游水不成,反而為水所淹死一樣。所以在沒有證得實相空性以前,最好不要談利生的事業!已無修證,就要利生,等於瞎子引盲人,最後終究要墮入自私的深淵中去。
虛空無盡,眾生亦無盡,自己修行成就了以後,度生的機會實在太多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度化眾生。在未成就以前,你們應該以‘清淨意’發‘大悲心’,為利益一切眾生的緣故而勤求佛果。放棄衣食名利的思想,身耐勞苦,心負重荷,如是修行才是。這就是度眾生,也就是修行入道完成自他一切的究竟利益。
達真堪布開釋說:現在很多人都說,“我是為了眾生,為了佛教的事業”,但都只是在嘴上這麼說說。沒有看破沒有放下的時候,真正要做到很難。如果你完全是為了眾生,為了佛教的事業,這樣你在精神上不會有壓力,心裡不會有煩惱,因為你放下了。沒有“我”,沒有我執,就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不會有失望,沒有盼望就不會有絕望。你失望了、絕望了,心裡難受了、痛苦了,說明了你這是空話,不是完全為佛教、為眾生的。
現在說這種話的人特別多,“我是為佛教事業啊,我們要弘揚佛法,沒有資金不行。”雖然也是這麼回事,但是你心裡還有那麼多煩惱痛苦,這都不是真正清淨的發心,別找借口。你想做買賣,卻沒有那個能力,怎麼做啊?再找借口也沒有用,還是沒有這個緣分,沒有這個福報。
饒益眾生也是,應該從身邊這些眾生做起;做事情也是,應該從身邊這些小事做起。連家務都干不好,還想做其他的事情,這是不可能的。機緣成熟了,你就能做;機緣不成熟的時候,你再著急也沒有用。有什麼樣的緣就結什麼樣的緣,這就行了。暫時沒有什麼事做,那就是這樣的緣分,就在家裡呆著呗!現在有事做了,那也是這樣的緣分,就去做呗。包括做家務,都不能懈怠懶惰,這是造業,是一種過錯。你不懈怠不懶惰的情況下,也盡心了盡力了,不賺錢就不賺錢呗,餓點就餓點呗,沒有事!其實我們還沒有完全按照佛的要求,沒有完全按照佛法去做。如果完全按佛的要求,這都沒有什麼。
我們要學習米勒日巴的精神。我們誰都沒有窮到米勒日巴的程度。實在不行,我們可以不住樓房,可以去住平房;實在不行,我們可以去蓋草房。人都有欲望,有欲望就不行了。住別墅,住草房,就這麼個緣分,這麼個因果。但是我們的心不行。住草房的時候,你覺得能住上瓦房就行了,要求不高。你真住上了瓦房,又不行了,想住樓房。你真住樓房了,還想住別墅。你真住別墅了,還想住皇宮裡。你現在覺得,我有一千萬就夠用了,可以做這個、做那個,可以舒舒服服地活著。現在你的欲望就能達到那麼個層次,你真有了一千萬的時候,你的要求和欲望就高了,一千萬對你來說什麼也不是,還想要一個億,又追求,又痛苦。真有了一個億,還不行。人就是這樣,貪得無厭,沒有知足的時候!現在我們看,住別墅和住草房有什麼區別?如果沒有欲望的話,都一樣行;有欲望的話,一樣不行。
佛法豈是廉價的交易品,我們和佛菩薩的往來,是信仰清淨的增長,是積厚善法功德的勢力,是踏入選佛場的門檻,不過是借用經咒的淨化和諸佛感應接心。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一百兩黃金,送到寺廟給誠拙禅師,說明是要捐助建築講堂之用。禅師收下黃金,就忙著處理別的事,信徒對此態度十分不滿,心想:一百兩黃金可不是個小數目,怎麼這個禅師拿到這筆钜款,連個謝字也沒有?於是就尾隨禅師的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口袋子裝的是一百兩黃金呀!”
禅師淡然的應道:“你已經說過了,我也知道了。”信徒更是生氣,提高嗓門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是一百兩黃金呀!難道你連一句謝謝也沒有嘛?”
禅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就停下:“你捐錢給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布施當成一種買賣,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從此你和佛祖銀貨兩訖!”
憨山大師小時候在家門口偶然看見幾位腳僧,肩挑著瓢笠等什物,遠遠地走來,便跑去問母親:‘他們是什麼人呀?’‘哪些是行腳的掛搭僧。’他聽了暗自高興,又到門外去看,見行腳僧來到樹下,把擔物放在樹邊,然後向他母親問訊化齋,母親忙著去烹茶燒飯,對僧眾非常恭敬。行腳僧吃過齋飯後,挑起擔物,舉起一只手向他母親致謝,母親見了急忙避開,恭敬地對僧眾說:‘勿謝!’僧眾便徑直上路去了。
當行腳僧去遠後,他不解地問母親:‘僧眾如何如此無禮,吃了齋飯也不說一句感謝的話?’‘僧眾要是感謝我們,我們就求不到福了。’母親解釋說。聽了母親的話,他心裡暗自想:‘這樣看來,僧眾的確是人間最高尚最偉大的人了!’從這以後,便時刻發心想出家修行了。
這這兩故事,警醒我們布施時要能不住相,不可以把布施當成銀貨買賣。三寶是無上的福田對境。佛陀把布施福德的果喻為虛空,果亦是從因中來,在布施時心如虛空坦蕩無為,沒有親疏好惡的揀擇,果報就能像虛空廣大殊勝。要如何做到視一切眾生如赤子,能內破悭吝心,外行利益事,有三種妙觀可以培養我們如虛空廓然的平等心。
《解深密經》裡觀世音菩薩問佛陀說:“世尊,如果一切菩薩都具足一切無盡的財寶,用來資助眾生,成就他們的悲心,那麼為何世間仍然有貧窮的眾生呢?”
佛陀告訴觀世音菩薩說:“善男子,這是眾生自己本身的業力使然啊!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切菩薩都是懷著饒益一切眾生的心,又具有無盡的財寶,如果眾生不是因為自己本身的業力障礙福報的話,世間怎會有貧窮眾生呢?這種情形就像餓鬼道眾生,受極大熱渴苦惱的逼迫,即使他們見到大海水,才一張開口,整個大海水都干涸枯竭了,這並非大海的過錯,而是餓鬼道眾生自己業力不可思議的緣故啊!所以十方世界菩薩所布施的財寶,猶如大海般無窮無盡,菩薩的悲心,也無半點分別,是眾生自己本身業力之故,才會有貧窮眾生啊!如同餓鬼道眾生,因自己惡業業力招感,才無水可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