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佛、見菩薩都不離自心
摘自淨土大經科注(二次講)-第594集(淨空法師)
「凡聖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來成佛」。本來是佛,不甘墮落,跟大眾接觸我給他做影響眾,我來接引他,我來幫助他回頭,這個對,這行菩薩道,不會被外頭境界所轉。你在這上沒有建立信心,你不保險,你會被境界轉,不知不覺受外頭境界影響,你會墮落。堅定信心,一生不改變。「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心外別有信佛之心,那是妄心,不是真心,是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這個心是錯誤的,這個心靠不住的,生滅心。念老能夠把彭際清這段話,放在這個地方給我們來做解釋,放得太好了!念老對這幾句話是完全肯定,沒有絲毫懷疑,把它節錄在此地解釋,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具足一切智,都是本來成佛。「如是回向,是名唯心淨土,疾得見佛」。你往生見阿彌陀佛很快就成就,這個疾就是一生成就,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若於自心諸智」,這個諸智,前面講的五種智,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這是總,下面就是轉八識成四智。「猶滯疑情,不免心外見佛」,一定要曉得,見佛、見菩薩都不離自心。乃至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睜開眼睛看到這個世界,看到一切眾生,看到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虛空法界,全是自心現量,不斷之無,妙絕了,你見到真相。這個真相是佛見到的,法身菩薩見到的,我們也見到。凡夫見到,不知道;佛菩薩見到,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絲毫不迷惑,所以他不會把它放在心上。凡夫的過失,就是見色聞聲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錯了。為什麼不放在心上?無我,無我所,你怎麼放?你放,你是有我、有我所,這就是心外的妄心,真心以外的妄心。確實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從這個地方生起堅定信願,這個人真快樂,真的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這個人雖然於自心諸智,就是前面講的五種智,他還懷疑,「不免心外見佛,雖修諸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以不契佛智故」。這個意思就是說他生在邊地,五百年不能見佛。「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這個經文裡的這一段話,是彭際清居士《起信論》裡頭所引的,也抄在此地,「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自性本來具足,一樣不缺。具足什麼?具足遍法界。因為這整個法界是它現的,它要不具足,它就現不出來。十法界依正莊嚴,法界虛空界裡頭,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量無邊諸佛的剎土,全是自性所現,沒有一個是例外的。然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法身大士與諸佛如來的慈悲,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在我們娑婆世界來觀看,智慧、神通、道力、慈悲、方便,都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是性德。「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這就是佛在《楞伽經》上所說的「自心現量」。這個地方所說的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自心現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到這個地方用括弧,這一段是《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上說的。我們讀念老這個註解,等於讀了八十三部大乘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註疏。這個註解好,精華他都挑出來,就像《群書治要》一樣。念老用了六年的時間,天天在家裡翻,在家裡節錄,哪個地方解釋哪一段經文。這個工作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出來,所以我們對他感恩。
我們再往下看,這是《起信論》裡說的,「是則了知心量不涉程途」,這個程途就是佛比喻講的,十萬億佛國土,程是裡程、道路、路途,與這個沒有交涉。你要真正了知心量,都在一念之間,全在當下,當下就是,「一切功德具足成就」。「故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能不能往生,問誰?問自己。問別人,全錯了。統統要問自己。「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到這個地方,這是《起信論》裡頭的文。「是知信他不信自,仍是智短。既無決定智,即無決定信,是以意志猶豫,無所專據。」你沒有方向,你沒有目標。下面的文講得好,他還能夠繼續念念不斷,結得善願,續得往生,他能往生,生到邊地,生到疑城。《起信論》上這一段話比什麼都重要,學佛不能沒有決定智,決定不能沒有決定信,有決定信,決定能往生。我們就心安理得,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心定了,心安了。這才是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因緣。我們對這個世界盡心盡力,幫助苦難眾生,這是小事,這不是大事。大事是往生,去作佛,決定成就。小事,有緣我們要做,沒有緣,不必去找緣,不要攀緣。攀緣,心不清淨;隨緣,心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