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雲,女人墮地獄者甚多,其中“嫉妒”、“貪欲”便是四大原因中的兩個。而隨喜正是破除“嫉妒心”和“有所得心”的利器。回想與她認識這麼多年,我這是第一次能夠完全像對待親姐妹一樣對待她,而不是把她當作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這種轉變,大概要歸功於“隨喜”這一法門吧。
初到寺廟做義工,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隨喜”。照字面的意思,一為“見人做善事或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二為“隨著他人之歡喜而歡喜”,都不難理解。但是,真正能夠做到在各種外境中隨喜他人,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一開始,我很難產生隨喜之心。比如,看到寺廟裡那些年輕大學生娴熟地承擔各種工作,我一方面很是羨慕,另一方面也哀歎自己處於他們這個年齡時,還在渾噩度日,煩惱纏身,無端浪費了大把光陰。因此,每次見到那些青春煥發的義工菩薩,我便有些自卑感。但是後來,遇到了幾位年紀較大的女眾師兄,她們看著我時,都非常真誠地說:“這麼年輕就來做義工,真有福德,真是太隨喜了。”她們臉上的笑容就像初夏的陽光一樣,干淨而溫暖,沒有一絲陰影。這樣的笑容勝過任何教義,我頓時心生慚愧,為啥自己的心量就那麼小、不能像她們這樣隨喜比自己年輕的人呢?
同修師兄們也時時不忘隨喜。某次龍泉夜話時,一位師兄問“念經很難堅持,總是會被各種事情耽擱,怎麼辦?”另一位師兄回答:“記得某位法師說過,我們每次念完經做回向時,要祈求一句‘願我做功課的順緣增長,逆緣違緣消除,能夠每日堅持定課’,這樣就能夠讓我們堅持下去。嘿嘿,大家隨喜一下我吧。”這位師兄時常在介紹完經驗後說“大家隨喜一下我吧”,以至於看到他,我就想起了“隨喜”。
法師也不放過任何機會,讓我們學習隨喜。比如,在站樁過程中,無論義工們有什麼收獲,哪怕是最微小的一絲進益,法師都會非常歡喜地說:“太好了,我們給他/她一點掌聲!”一開始,很不習慣,我一邊鼓掌一邊想著,他們怎麼有這麼多神奇的變化呀,而自己怎麼啥反應都沒有?到後來,也許是被周圍的氛圍所感染,我也能夠發自內心地為那些有進步的義工們感到高興。事情就是這樣奇怪,當我心裡沒有“己不如人”的雜念時,漸漸也能夠越來越多地體會到他們所說的那些身體變化。
學會了隨喜,生活中時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有一位老同學,這些年來一直比我更優秀、工作更好,所以我總有些自卑感,幾乎從不主動聯系她。最近她約我去看她家的新房,我去了。本來還擔心自己會心理不平衡,但是沒想到去了之後,我完全能夠發自內心地為她高興,很自然地稱贊了房間的朝向、窗外的綠地、孩子的影集……並非是客套,也不是羨慕,而是很欣慰她終於如願以償,有了安定之所。
沒想到飯後散步的時候,她向我傾訴了一些苦惱,並且說自己常處於煩躁的狀態之中。我於是給她介紹了一些佛教常識,勸她有空去山上做義工,她也挺感興趣,還問了很多問題。無奈我修為太淺,不能很好地解答她的有關家庭矛盾的問題。後來我在山上的法物流通處,看到一本連環畫版本的《了凡四訓》,覺得非常適合她和她孩子看,於是為她結緣,希望她能夠更快樂更自在一些。
《阿含經》雲,女人墮地獄者甚多,其中“嫉妒”、“貪欲”便是四大原因中的兩個。而隨喜正是破除“嫉妒心”和“有所得心”的利器。回想與她認識這麼多年,我這是第一次能夠完全像對待親姐妹一樣對待她,而不是把她當作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這種轉變,大概要歸功於“隨喜”這一法門吧。
每個人自性中,都天生懂得隨喜。記得上小學時,老師問了一個問題,很多人都答錯了。後來只剩下我與另外一名女生舉手。老師點了那位女生回答,她的答案與我心裡想的答案一樣。老師說她答對了。我於是放下手來,但我記得當時自己心裡很高興,因為想著“她肯定體會到了答對了難題的喜悅,這樣真好。”當時我完全不知道什麼是“隨喜”,卻能夠非常自然地“你快樂所以我快樂”——這真是令成年後的我汗顏。
我想,家長和老師們,實在不應該再弄什麼考試排名之類的玩意了,也不要經常惡狠狠地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訓、對比自家的孩子,這樣會讓他們產生煩躁之感,進而憎惡“別人家的孩子”,也會剝奪孩子一生的快樂與幸福感。其實,小孩子“隨喜”的天性,實在比任何知識都更珍貴、更值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