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問答
‘萬法唯心’是什麼意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萬法唯心’是什麼意思?
‘三界唯心’是佛陀在《大乘入楞伽經》中說的一句話。但對這句佛語的解釋上,中觀論師和唯識論師有很大的分歧。中觀家認為這句佛語是權變之說‘不了義’,唯識家認為是究竟‘了義’。
中觀家為什麼認為這句佛語是不了義呢?因為按了義角度解釋,就要犯否定客觀外境存在,墮入外道數論派‘神我’說的邪見,但佛是遍知者,絕對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因此,佛說這句話是針對外道造物主創世說的一種權變之說。佛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三界並非神造,而是心造。’ ‘心造’就是‘業造’,因為無心不會有業,業是意識操縱下的善惡和中性行為。唯識家認為,‘三界唯心’這句話是究竟了義,並非權宜之說不了義。以佛陀的這句話為根據,建立了‘境空識有’的唯識觀。
對‘三界唯識’這句佛語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從發生學的角度解釋此話,認為這句話是‘業創世’說的同義語。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器世界和眾生都是眾生共同和各自的業力形成的,業是無明心支配下的行為,從業的發生根源上說主體是心,故說‘三界唯心’。從發生學的意義上解釋,並不排除與意識相對的客觀存在。另一種是從存在本質的角度上解釋此語,認為‘三界’的本質是觀念性的存在,沒有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前一種解釋出於中觀派,後一種解釋出於唯識派。但對觀念性存在中的‘觀念’,究竟是指集體觀念還是個體觀念呢?從經典唯識派的意向來看,是指眾生的個體觀念。例如在《菩提心疏》中說:‘雖然是一物,各見所不同,甲見為美色,乙見卻相反。’對同一事物,美丑各見不同的事實,是唯識派否定客觀存在的主要論據,眾生各見不同,也說明了唯識的‘識’,指的是眾生個體的識,個體的觀念,並非集體的‘共識’和‘共同觀念’。若承認眾生‘共識’和‘共同觀念’,就不可能產生對同一物件美丑所見各不相同的情況,若眾生有‘共識’,對同一事物,大家所見相同,也就無法否定客觀存在,因而,唯識說也就難以成立。
但從承認客觀存在的中觀派看來,沒有個體意識為基礎的所謂‘集體意識’,‘共同意識’是不存在的,把一切存在說成個體意識的反映和個體觀念性存在也是與理相悖。不妨舉個例子,例如說外境客觀存在,僅僅是一個個體人的意識外觀,或者觀念性存在的話,那麼,某甲未出生前和某甲死後,某甲所處的家庭環境和山河國土等是否存在呢?若存在,怎能說是某甲的‘意識外觀’或者某甲的觀念性存在呢?如果說不存在,就等於說某甲死亡的同時,整個世界也毀滅了。這符合事實嗎?難道某甲未出生之前,某甲的父母親也不存在嗎?如果說,眾生的意識是同一個意識,某甲、某乙個體的存在與否並不影響‘共同’觀念世界的存在的話,也避免不了更大的違背事實的過錯。假若眾生是‘同一個意識’的話,一人快樂,就該大家感到快樂,一人覺悟成佛,就該一切眾生同時成佛,一人有殺人之心,眾生都有了殺人之心。這符合實際情況嗎?現在有些講唯識的人說什麼‘三界充滿了我們的心’,‘除了我們的心,什麼也不存在’。這種說法離經典唯識論的觀點更遠,和外道數論派的‘神我觀’走到了一起。我們稱這種唯識觀為‘庸俗的唯心主義’。因為,經典唯識論在唯識觀的解說上有一套比較嚴密的思辨理論,有它解釋得通的理由,但現在的庸俗唯心論就連自己也不能自圓其說,與經典唯識論不可同日而語。
|
|
|
|
|
|
上一篇:‘空’是什麼都沒有嗎,佛教是虛無主義或唯心主義嗎?
下一篇:生命轉世之說,如何證明?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