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家和萬事興:蔡禮旭:老師講(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貴賓,諸位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同胞們,大家上午好。我們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題目是「家和萬事興」。每次來到馬來西亞,我們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因為家是溫暖的地方,是有愛的地方,是有感恩的地方,是無私付出的地方。我們走進大會的現場,感受到的就是愛,就是無私的付出、團結,就是感恩自己的祖宗、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我們都說我們回到了馬來西亞有回家的感覺。看到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我們感覺到在這一刻我們的祖宗非常欣慰,「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我們以祖宗的心境看著所有的炎黃子孫,我們再來力行這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團結在一起,我們的祖宗在天之靈感覺非常的欣慰。

  而一個人最大的福分就是能接受自己祖宗、接受自己是古聖先賢教誨的子孫,這是最有福氣的人。福在受谏,能把祖宗的文化當作瑰寶一樣來領受、來實踐,進而去弘揚。我們的人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五千年的文化之上,來走我們的人生,相信我們的人生一定會產生無窮的價值,一定能家和人樂,進一步能治國平天下。這都是我們這一生只要能領受聖賢的教誨,我們這一生都能產生這樣的價值。剛剛跟大家交流到,最大的福氣就是能接受聖賢教誨,就是能接受真理的引導。我們五千年文化傳承下來,那都一定是真理,它已經經過時間、空間的考驗,而這個真理在任何人的生命當中都能夠顯現,這才叫真理。

  我們不能在讀這些聖賢書的時候,讀到這是孔夫子才做得到、這是孟夫子才做得到,我們這樣的心境去學習,可能都被自己給障礙住了。孟子告訴我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是聖人,只要我們有進取向上的心,我們這一生也可以成為堯舜、成為聖人。諸位朋友們,孟子會不會騙人?諸位同胞們,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這個問題這麼難嗎?我突然聽到有人在掉眼淚,孟子在掉眼淚,你們居然不相信我。孟子會不會騙人?這些聖賢人都不可能騙人,他是契入了這個真相,非常真誠,非常呵護我們、護念我們,講出了這句話來,我們確實可以成為堯舜。

  大家都非常的好學、用功,一定常常念《弟子規》,諸位老師們,您念《弟子規》念到哪一句的時候精神特別好?念到那一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是不是念到這句最大聲?對!為什麼最大聲?好不容易念完了是吧?不是,是這句話最能夠砥砺我們,最能夠激勵自己。要提起這樣的正念、心境,確實我們是做得到。我們相信古聖先賢,進一步效法古聖先賢,我們用不懷疑、至誠恭敬的心來領受這些經典的教誨,相信一定能開我們的智慧德能,有了智慧德能,身修了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孝經》裡有一段話,「孝悌之至」,我們真正有孝悌的精神,那可以「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這個孝心,恭敬老師,恭敬兄弟、長輩的心,可以把我們的智慧、潛能都給激發出來。這句話已經把如何成就自己的方法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的目標是家要和,而《大學》裡面告訴我們,身修而後家才能齊,所以修身是因,齊家是果,要種好的因,才能結好的果。我們首先要身修,自己要有好的修養,這樣才能把家裡經營得和樂。但現在問題來了,我們連跟自己在一起的時候都很沒信心,甚至還會跟自己過不去,發脾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看自己很不順眼?這樣的情況我以前非常多這樣的情緒反應。一個人連自己都不信任,連自己跟自己的身心都相處得不和諧,那就根本談不上齊家。

  所以《大學》這本經書一開始的這段經文對我們的人生講得非常的透徹,「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我們有誠意、正心,有真誠的心,才有可能讓家裡面和樂。怎麼達到誠意?必須要致知、必須要格物,才能夠做得到。所以我們要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首先下手處還在格物。這個物是我們的壞習慣,物欲。所以要齊家,首先一定是成就自己的德行,改掉自己的壞習慣才對。在還沒有接觸到聖賢教誨以前,我們是不是認識了自己?我們常說我很了解我自己,其實我們真的了解嗎?甚至於我們了解自己還得透過別人的看法,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有時候沒有信心到還得透過一些心理測驗來了解自己。

  我記得在念師范院校的時候,同學寄了心理測驗,說可以了解自己的個性。比方三十個題目,做完之後,得了三十分,它會下一個結論,說你的個性很像老虎型的;比方說得了四十分,它會說你的個性很像孔雀型的;得了六十分,你的個性很像無尾熊型的,所有的結論都是跟畜生很像。大家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心理測驗?你們都沒有嗎?我們做完那個心理測驗之後,很高興,到處告訴別人,你看我像孔雀、你看我像無尾熊。沒有讀聖賢書,人生會過成什麼樣子?跟畜生很像的時候還很高興。愈活愈回去了!這是不讀書之過,不讀經書。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做人的道義忘記了,居然去跟畜生學習。

  怎麼沒有人設計出來的心理測驗它的結果是,你的仁慈跟周文王非常像,稍加努力你可以成為周文王;你的智慧、你的深謀遠慮跟周公相近,可以制禮作樂,造福千年以上的子孫;你的度量很大、很宏觀,跟唐太宗很像。諸位老師,這樣的測驗不是更激勵我們成聖成賢嗎?真的,我們看什麼樣的書、學什麼樣的思想,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生命運。我是比較幸運,先讀了古書、經典,才去讀師范學院。結果在讀師范學院的過程,看到一些心理學的書,把我嚇了一大跳,因為這些心理學的書,它做出來的理論結果是從動物的實驗當中結出來的結果,他們拿狗做實驗,他們拿貓做實驗,他們拿老鼠來做實驗,做出來的結果拿來教誰?教人。

  諸位朋友們,我們知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一代不如一代?有沒有抓到凶手?我們教給孩子的思想不是成聖成賢,是成為跟動物一樣。諸位朋友們,我們定目標是成為動物,保證教出來的結果會成為一句常常好像是罵人的話,叫「禽獸不如」。這句話現在不是罵人,你看我們現在打開報紙,看到很多傷害父母、傷害自己至親的事件。我們不要看到這個結果在那裡憂心而已,那樣的行為根源是思想決定的,我們沒有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慈博愛的精神教給孩子,所以我們不能埋怨下一代,我們必須反求諸己。

  當初我在學校教書,感覺到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一屆不如一屆。這是值得我們要非常慎重的事情,一屆比不上一屆,孩子的素質下墮的速度非常快。我們從事教職的老師們都是遵循這些理論來教孩子,孩子的道義之心起不來。我們常常會說到一句,求學問當中我們要思考的一句提醒,叫「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自己道德、學問什麼時候在進、什麼時候在退?你看一屆不如一屆,這退得很嚴重。而其實我們每個念頭都有進退,這個念頭隨順欲望,自私自利,當下我們就在往後退;這個念頭提起的是孝心,提起的是愛心,我們人生的道德、學問就往上升。我們有這樣高度的警覺,這是有智慧、有覺照,不愚昧。

  那天剛好我們在湯池廬江文化教育中心鎮民學校前面看到一幕,有個母親帶著她的孩子正要走回去,結果孩子在那裡鬧脾氣,在地上打滾,不肯走。這個母親有點不好意思,孩子在那裡胡鬧,她又看到我們的老師站在門口,她馬上露出了有點詭異的笑容,接著稍微屈下她的身,從她的皮包裡面拿出了一枝棒棒糖,就把這枝棒棒糖擺在這個孩子的前面。這個孩子本來在那裡打滾,突然看到棒棒糖的時候,聚精會神,一動也不動盯著那個棒棒糖。結果這個媽媽以非常純熟的動作把這個棒棒糖往上一拉,這個孩子馬上從地上就站起來。接著媽媽就對他說:想不想吃糖?孩子點點頭。想吃糖就跟我回家。孩子就乖乖的跟她走了。然後這個媽媽回頭看著我們的老師,露出了很得意的笑容。

  諸位朋友們,你看,這個母親覺得她很有本事,她把問題解決了,孩子跟她回家了。這麼看,看結果看不准,教育是長善救失,長他的善心,救他的過失,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核心。我們不能只看到孩子跟著回去,我們要看到的是孩子的內心,他生起的是孝心還是貪婪的心。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為人長輩要冷靜,母親的地位已經比不上一根棒棒糖,這個媽媽有沒有警覺到?你看現在三、四歲,要用一根棒棒糖把他拉起來,諸位朋友們,等他小學的時候要用什麼把他拉起來?可能是一台腳踏車;上初中的時候要用什麼把他拉起來?一台計算機;等到他念大學的時候要用什麼拉起來?等到他要結婚的時候要怎麼拉起來?那不得了,麻煩!我們看到我們引導孩子是成為他欲望的奴隸,而不是增長了他的善心。

  所以家要和一定要出好的下一代,才有可能家和。中國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不是說沒有生男孩叫無後,是沒有好的下一代,沒有有德行的下一代承傳家風,這叫無後。沒有好的下一代,幾代人的努力可能就化為烏有,甚至干出一些贻害子孫,斷子絕孫的行為出來,那個更麻煩!所以一個家庭當中首要的工作,至要莫若教子,最重要的要教好下一代。以至於把這個家再放大,到一個企業,到一個民族,甚至到一個宗教團體,最重要的也是要有好的下一代、好的接班人,這樣才能承先啟後。所以人生的智慧就在於懂得取捨輕重緩急,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好的下一代,要把教育做好。

  閩南話裡面有一句提到說,「好子好游玩,歹子不如無」,你有好的孩子,那你一生都很自在輕松,可以「跷腳拈胡須」,在那裡很悠閒摸著自己的胡須,太好了,孝子賢孫;沒有好的下一代,坐立難安。所以齊家,首先要把下一代教好。而要教好下一代,我們一定可以非常敏銳的看到教育的核心,啟發孩子那顆善心。當然我們要啟發孩子的善心,首先我們自己的善心要啟發,教育都是身教重於言教。這個教字在《說文解字》上說到,「上行下效」。看到一屆不如一屆,我們反思,到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他缺乏了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引導,短短三、四十年,怎麼從一個純樸、有孝悌承傳的家庭狀況,甚至是整個民族狀況,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退步得這麼嚴重?

  我們很冷靜在這二、三代人當中去觀察,在我父親那一代,生孩子五個是正常,七、八個是有實力,十二個也不算多。你看,生這麼多的孩子都不會出一個敗家子,都懂得要好好努力,父母太辛苦了,我們要回報父母的恩德,讀書還用人家推嗎?我父親那一代,我聽我爺爺他們在說,有時候讀書讀得比較晚,我爺爺去跟孩子講,去睡覺,別讀了。結果孩子很孝順,懂得順父親的意思,也去躺下來,等爺爺去睡了,孩子們才又爬起來繼續念書。我父親他們兄弟姐妹五個都是這麼做的。所以讀書從來不用父母擔心,做事業也從來不用父母擔心。在我成長的過程當中,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父親跟這些叔叔、姑姑們他們的家庭、事業不讓自己的父母操心。所以孝悌的心開了,百善接著都開了,這是抓到根本,教育下一代就很省力;但是這個孝心沒有長養開來,不進則退,孝心沒開,他自私自利的心就開了。

  所以現在的孩子讀書,縱使是一個獨生子女,都要父母盯著讀書。以前這麼多孩子都沒有敗家子,現在生一個、生兩個,一不小心就有敗家子。這都是很值得我們冷靜從當前社會狀況來觀察,到底問題出在哪!問題絕對是出在思想問題,才會延伸出這樣的行為跟命運出來。我在大學跟一些年輕學子們交流,我都會問他們,你們是大學一年級德行比較好,還是大學四年級德行比較好?他們頭低下來沒有回答。諸位朋友們,我們來反思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是小學的時候德行好,還是長大以後德行好,還是大學的時候德行好?你看小學生看到紙屑就撿起來,我們現在看到紙屑,年紀大了,腰比較硬,彎不下去。你看我們的心都不單純,沒有從善如流,當下要彎下去不是想著愛護這個班級、愛護這個小區,當下想起來的是我的面子會受不了,你看,我們的心性是在提升還是在下降?學貴自知,我們自己要很了解我們自己的狀況,自知才能夠知人,才能夠進一步去幫助孩子、幫助他人。

  是!我們受的教育假如是讀得愈高反而德道、學問愈下降,那這個就是我們要反思的地方,接受教育愈久應該是愈有道德、學問,這才是正常的軌跡。所以一屆不如一屆的原因所在是在於沒有把倫理、道德教給他們,缺了倫理、道德教育,只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這沒有抓到根本,德行才是根本所在。假如這個根本沒有抓到,那就是俗話常講的,本末就容易倒置過來,人生本末倒置,一輩子的努力會徒勞無功。所以人生開智慧很重要,不然一生努力化為烏有會很遺憾。

  有一個單位的最高主管,他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兒子,老大,一個是女兒。兩個人讀書成績差異比較大,大兒子成績好,女兒成績比較沒有那麼理想。諸位朋友們,您的孩子呈現這樣的狀況您會比較喜歡哪個孩子?會比較照顧哪個孩子?這是關鍵。孩子跟我們相處可以直接感受到我們心靈的狀態,這個騙不了孩子。假如今天我們對大兒子,成績比較好,特別喜愛、照顧,女兒成績比較不好就比較忽略,這是不平等的心,這是偏心。偏心就不是智慧,偏心就不是真誠的理智,偏心就是習性在做主,壞習慣在做主。所以自己覺悟了才能幫助他人覺悟,自己迷惑了,那可能整個家庭的狀況都會不和樂。

  好,我們來看看,對大兒子比較照顧、愛護,因為他成績好,這麼樣一對待下去,這個大兒子很驕傲。你看,我的成績比妹妹好,爸爸、媽媽都疼我。爸爸說你去讀書就好,家裡的活都給妹妹干。我成績好,妹妹成績差就得干那些事。這個哥哥長養了傲慢的心,這很可能是家長在偏心的當下,他並沒有看到孩子心性在墮落。為什麼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心性在墮落?因為父母的心被虛榮、被貪婪障礙住了,他好那個面子,你看,我的兒子成績多好。所以這個虛榮心會把人的智慧給障住。

  在古書裡面有一個故事說到,說有一個人他動了壞念頭,到一個大戶人家去偷金子。光天化日之下就走進去了,然後拿著金子拔腿就要走,因為很多人都在旁邊,一把就把他抓住了,把他抓到了衙門去。衙門的縣太爺很納悶,問他,奇怪,你在偷金子的時候沒有看到旁邊有一大堆人會把你抓住嗎?結果這個小偷說,有嗎?我只看到金子,任何人我都看不到。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假如我們只有虛榮心,我們只有追名逐利,我們孩子的內心我們看不到,甚至我們另外一半的心跟我們都離得愈來愈遠,我們只有自己的自私自利,父母的感受、父母的需要我們完全都看不到。所以家庭要和樂,家庭應該是彼此了解、彼此幫助。

  所以我們要反問我們自己,我們了解我們孩子的心情、他的內心世界嗎?當我們很了解孩子,孩子對我們非常信任;當我們又很愛護他,照顧他的需要,這分對他的愛會成為他生命源源不絕的動力,他會覺得父母這麼愛護我,我絕對不能讓父母擔憂,要讓父母感到光榮,他讀書不用人家推。你看我們現在給孩子學很多的才藝,有的一個禮拜要學三樣、五樣都有。學鋼琴,我們學鋼琴是在啟發孩子的這種好的性情、良善的性情,還是為了去比賽,還是為了可以跟朋友講:你看,我的女兒學鋼琴學得多好,她都已經到第幾級了。是為了孩子好的性情著想,還是自己的虛榮、面子著想?這個我們要分得很清楚。

  因為我曾經看到一個報導,有一個孩子鋼琴比賽得了第一名,記者上去訪問他,因為他得了這麼大一個獎,一般的家長可能就會開條件,說他希望得到什麼樣的禮物,可能會這樣滿足孩子。所以這個記者就問這個孩子,你得到這麼大的獎,你現在最希望、最想要做的事是什麼?這個孩子說:我現在最想要做的事就是把這台鋼琴給砸掉。當場這個記者都很錯愕。你看這個孩子學鋼琴到底對他的人生是好還是不好?他都已經學得這麼痛苦了,我們為人父母能不能感覺得到?

  所以剛剛講到這個故事,你看這個家長看到的是孩子好的成績,但不見得能洞察到,他現在比較偏愛這個兒子,他的傲慢心已經起來了。甚至於這個孩子在讀書過程,成績優秀的時候,父母親都買很好的東西給他,他的貪心可能已經在增長;而這個女兒因為成績比較不好,被忽略掉了,所以她就比較消極,比較沒自信。所以父母的心偏了,對任何一個孩子都沒有好處。家要和,要用平等的心去愛護子女。比方說當老師的就要用平等的心去愛護整班的學生,一個公司的負責人、領導也要用平等的心去愛護員工,不然很容易心理不平衡,造成之間的遺憾、對立都有可能。

  這個父親栽培兒子到了博士畢業,還出國留學,女兒只讀到專科畢業。後來這個兒子從海外回來,這個父親本來還想帶著這個兒子到親朋好友的家裡繞一大圈,給這些親朋好友說道,這是我兒子,某某知名大學博士畢業。父親這個算盤還沒打好,兒子已經來找他了,兒子對著父親講:爸爸,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你底下又有這麼多的房子、這麼多的財產,你早一點交給我!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這個兒子說的話對不對?大家都判斷不出來了,對不對?不對嗎?我們稍微來分析一下,他講說爸爸,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這句話對不對?對,人生無常,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他講得沒錯。厲害就厲害到每句話都沒錯,但是會活活把爸爸給氣死,這個才厲害。

  你看爸爸栽培了一個博士,他覺得這是他人生的成就,但是他卻不知道這個孩子的心性現在已經變成什麼樣子。當下他的爸爸聽完,沖擊太大,緩不過勁來,都已經在進精神病院的邊緣了。而這個兒子不僅不能感受到父親內心的痛苦,還馬上到郵局去寫個存證信函,聲明跟他父親斷絕父子關系。我們很冷靜的來思考,一個博士生,連他父親這麼大的痛苦他都感覺不到的時候,請問他有沒有素質?現在是全世界都在重視青少年教育、下一代教育,都在重視素質教育。而素質絕對不是去學炒炒菜、學唱唱歌,學一大堆藝術技能,這就叫素質,這個抓到枝末去了,素質是他有沒有啟發孝心跟善心。

  他感覺不到父親的難受,他不可能有素質。一個人連父親這麼痛苦都感覺不到,他還能感覺誰的需要?所以這個博士生會是一個好的先生嗎?會是一個好的女婿嗎?會是一個好的爸爸嗎?會是一個好的主管嗎?甚至於會是一個好的公民嗎?我們當老師的人聽到這些故事都要有高度的警覺,我們希不希望自己教出這樣的孩子出來?假如我的學生是博士畢業,居然對父親這麼不孝,我們不只不覺得光榮,還覺得自己有愧對。他的父母這麼信任我們老師,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們居然在他成長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孝道、德行忽略掉了。所以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省思。

  這個父親這麼樣的痛苦,幸好他還生個女兒,這時候女兒站出來了。這樣的故事情節好像在這個時代很多,有沒有?比方說生了三個、生了五個孩子,成績最好的到海外去留學,後來都不回來了,最後跟在身旁照顧他到終老的往往都是那個讀書讀最少的,錢賺得也不算多的,反而是他在照顧父母,因為他沒有長養虛榮,沒有長養傲慢。他的女兒是後來有學《弟子規》,學傳統文化,旁邊的長者告訴她,這時候妳要全心全意盡這分孝心。帶著自己的先生,在這病房裡面對著父親講,父親,你一毛錢我們都不要,你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你的恩德重如山,所以我們夫妻倆會盡心盡力照顧你,把你接回去,而且每個月給你五千塊錢當生活費。這個故事發生在台灣,就是女兒這分至孝,才把父親的心病給調和下來,心情才能放輕松,把父親給救回來。所以教育孩子真的要用平等的愛心。

  後來他的兒子自己生了小孩,不到一年的時間,進出醫院開了好幾次刀。你看他不知道知恩報恩,積不善之家,當然不可能得到孝子賢孫。所以人生這些道理要搞得很清楚。諸位朋友們,他的孩子進出醫院這麼多次,好事還是壞事?不見得是壞事,很有可能要透過孩子生病,讓他突然感覺到養育一個孩子不容易,養子方知親恩,反而讓他醒覺到,我的父母把我拉拔到這麼大,他們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辛勞。可能藉由這樣他開悟了,那也是老天爺對他的恩慈。

  那時候我在學校任教,看到一屆不如一屆的狀況,覺得我們有責任來推展倫理道德的教育、祖宗的教育,所以開始深入我們祖宗的這些經典教誨。本來我是沒有自信的人,對自己比較多的否定。人一沒有自信,自己的潛力就發揮不出來,所以從小到大我也沒什麼才華,大家都看得出來!我記得我曾經參加過兩次比賽,也沒得過什麼獎狀,因為沒自信。有一次比賽是在大學一年級,去參加辯論比賽。口才不好怎麼參加辯論比賽?因為找不到人,所以學長看我憨憨的,又不會拒絕別人,所以他硬把我拉去,我只好趕鴨子上架。辯論比賽上台要講十五分鐘,我上去以後,台詞背一背才七、八分鐘,結果規定不能下台,我只好站在上面站了七、八分鐘,結果邊站邊笑。諸位老師們,我的傻笑就是從那時候練出來的。所以人生沒有壞事。

  另外還參加一次比賽,念台南師范學院的時候,運動會,參加八百公尺接力,得了第三名,因為只有三隊參加。所以我是真的沒什麼才華。然後大家都知道我的底細,你看念初中的時候,「老氣橫秋」都選不出來。念高中的時候,語文考了全班第二名,倒數第二名。有一次考試,我們語文科老師發考卷,發到他實在是被我逼得忍無可忍,他說你是瞧不起我的語文嗎?又有一次上課,老師突然把我叫起來,蔡禮旭,你給我站起來,你假如上我的語文課還打瞌睡,我就記你曠課。其實我那時候只覺得很慚愧,老師會講出這句話他已經是受不了了。之前我已經不知道多少次夢見周公!但是我們心事誰人知,我們也是很認真要把眼睛張大,就好像拿著牙簽把它撐起來,可是它還是不爭氣又掉下來了,因為我們找不到學習的動力。

  你看念初中,為了考上好高中拼命讀書,有時候讀到半夜十二點、一點都有;結果考上高中了,下一個目標又是考大學,這個勁快使不出來了。所以念高中就覺得不來勁。我記得那時候在學語文,我們不斷的用功利在引導孩子,你可以考上一個好高中、你可以考上一個好大學。那種功利的目標到最後會覺得無力,覺得那個目標不會讓人從內心喜悅,不會讓人從內心產生源源不絕的力量,就覺得使不上勁,你看多少人讀書的過程把身體都給搞垮了。

  那時候在教,比方教「岳陽樓記」,提到范仲淹先生,你看范公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時候縱使我們在打瞌睡,聽到這句話都會突然醒過來。結果醒過來多久?假如老師下一句話又說,諸位同學們,這句話一定要記起來,因為考試會考。本來眼前放光明,考試會考,馬上就變黑暗了。假如老師在教「岳陽樓記」,在講到范公的時候,是把范公他那分仁愛心,他如何齊家、他如何愛人民,從老師的這分感動的心娓娓道來,很可能那堂課上完之後很多學生立志要以范仲淹先生為榜樣,他那種向學的心就從內心的志向當中流露出來。所以教育啟發孝心,擴寬心量,這是很重要的根本。

  所以我自己活了二十多年,自信沒有建立起來,潛能也沒有激發起來。後來因為讀了經典,真正開始認識自己,不然讀那些理論之後都跟貓、跟狗去學習了。現在市面上還賣一本書,就是要把孩子教成狼。我們有一次到一個師范院校去講課,有一千多個學生,這一千多個學生都是師范院校的學子,他們都是准老師,以後要教書。結果台上老師問,要把孩子教成狼還是教成羊?結果右邊的孩子說狼,左邊的孩子說羊,還比誰比較大聲。諸位長者、諸位朋友們,要把孩子教成什麼?不只要教成人,要真正教成有人格的人。

  什麼是有人格的人?是能與天地並列三才的人,這個才叫人。你看我們老祖宗這個人字,頂天立地,所有的動物當中,大家看過哪種動物可以頂天立地?有沒有看過其它動物可以頂天立地?有朋友說企鵝可以頂天立地。企鵝是頂一下就塌下去了,人是真正能頂天立地。當我們看到經書上寫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本有本善;「三才者,天地人」,這才是我們人生的格局。所以看到這些教誨很感動。

  而我們對老祖宗也很信任,我記得那時候聽師長教誨,老人家說到,我們的民族為什麼能夠綿延五千年不衰,而且這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綿延五千年不衰的民族。諸位老師們、諸位朋友們,這是偶然的嗎?《易經》當中把真相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因為我們的祖宗有德能、有福分,他們成為後代的好榜樣,所以才能讓一個民族綿延這麼久不衰。所以這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對我們人生有非常大的啟發。我們感恩我們的祖宗,因為有他們的德能才有我們後代子孫的存在。我們要承先,我們也將是後代的祖宗,所以我們人生的本分,承先,進一步要啟後,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希望後代也以我們為榜樣,把這個家道綿延不絕。

  諸位長者、諸位朋友們,你有見過秦桧的後代嗎?有沒有見過秦桧的後代?保證沒有。因為秦桧陷害忠良,弄權一時,所以他已經是積了很大的罪惡,「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他後代就絕滅掉了。我們現在能坐在這裡,代表我們的祖宗都是非常有德行。之前我看了數據,舜王的後代,古月胡,胡姓是大舜的後代;耳東陳,陳姓是大舜的後代;田地的田,大舜的後代;虞美人的虞,大舜的後代。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舜的後代舉手,好,請放下。這些朋友們待會走出去的時候走路都有風,大舜的後代,而且生命因此改變,我不能給大舜丟臉,所以他開始謹言慎行。

  我記得有一次在讀《德育故事》,《德育故事》是蔡振紳先生寫的,我們很榮幸跟蔡夫子是同姓。結果在《德育故事》的最前面有一篇教誨,是蔡氏最先的祖宗,叫蔡仲,管仲的仲,對我們後代的叮咛。裡面就提到,蔡氏是周文王的後代,所以那天我走在路上,感覺氛圍都不一樣。諸位老師們、諸位朋友們,你們也不用羨慕是大舜的後代還是周文王的後代,我都幫你們去調查過了,我敢給大家保證,你們不是堯舜禹湯的後代就是文武周公的後代,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就是有這樣的祖宗,我們才能綿延這麼久不斷,所以我們有責任弘揚我們祖宗的教誨。我們提起這一分對祖宗的孝心,提起對所有炎黃子孫同胞兄弟之愛,就能開啟我們的明德,這個明就是智慧,德就是德能、就是福分。

  當然,對於古聖先賢這些教誨我們不能有懷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踐以後,真理就會在我們的人生顯現出來。那時候師長提到,因為我們的祖宗傳的是真理,是真智慧,而且又發明了文言文這樣的工具,言語跟文字分開來,假如言語跟文字是一樣的,言語很容易改變。比方一個人離開他的故鄉三十年,他再回到自己的家鄉跟這些親朋好友談話的時候,有時候一些遣詞用語都得稍微解釋一下才比較容易理解。代表言語三十年就有一個小的調整,假如三百年,那就有很大的變化。言語有很大的變化,文字又跟言語一樣的話,那三百年前人寫的文章我們就快看不懂了,更何況是四、五千年的承傳,那就更是無法了解。所以祖宗高度智慧能夠看幾千年、上萬年,所以創造了文言文。透過文言文這樣的工具,我們可以直接用至誠的心跟孔夫子學習,跟堯舜禹湯這些聖王學習,因為他們的教誨都透過文言文傳下來。

  當我聽完這段話,本來對文言文是很無奈,很沒辦法,但是體會到這是祖宗的恩澤,心境轉變了,流下了很慚愧的淚水。你看祖宗把最好的寶藏、智慧全盤托出,毫無保留的,甚至是流血流汗傳給我們,我們不只沒有珍惜,還把它糟蹋,這是很大的罪過。所以家庭的亂、社會的亂,根源在我們沒有知恩報恩,根源在我們不聽老人言,吃虧很可能會在眼前。當下這個淚水就禁不住掉下來,這個淚水洗刷了我們心靈的污垢,洗刷了我們自私自利的心、不知恩圖報的心。後來我們再拿起經書,覺得再也不是距離了,覺得倍感親切,覺得這些經文就是祖宗的庇蔭,祖宗的護佑、護念。所以真正讀這些古書,學習傳統文化,每個人都能學好,那個障礙都是我們自己內心預設的。所以我們只要放下自己的想法,隨順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自己的道德、學問提升就會指日可待。

  老祖宗已經告訴我們,我們有明德,我們有本善,我們有了這分自信,進一步去依教奉行。這些明德就是因為被我們的欲望給障住,所以《大學》裡面才說要格物,把物欲要節制,要能夠調伏下來。這些習性調伏了,善心就增長,智能德能就出來了。大舜是我們的好榜樣,你看大舜確實孝悌之至,他的孝心,他對兄弟、對長者的恭敬友愛提起來了。在《中庸》裡面孔老夫子非常稱贊大舜,說大舜是孝到了極處,他的德行到了聖人的境界,「德為聖人,尊為天子」,他福報很大,他是九五之尊,做了天子,「富有四海之內」,他非常有財富,「宗廟飨之」,你看他的後代子孫都祭祀他,「子孫保之」,到現在四千年了,他的家道不衰。諸位長者、諸位朋友們,我們現在看每句經文要有一個心態,聖賢人做得到的我們也一定做得到。而且不只是學他的言行而已,更重要的是學他那分存心,「慕賢當慕其心」,我們非常崇敬聖賢人,最重要的要把他們立身處世的那種存心要印在我們的心田,我們也用這樣的心去待人接物,這是直截了當跟聖賢人學。

  記得當初,兩年前我們在廬江湯池成立文化教育中心,師長勉勵我們所有的同仁們,說我們是學儒,我們不是儒學。師長一句教誨就點到了我們求學問的核心、根本上,我們是去學古聖先賢的行持,我們不是來搞學術研究的。聖賢人的孝心,聖賢人的責任心、恭敬的心、仁愛的心,我們要去完全領受過來。我們在當下讀到這些經句也要有信心,我們剛剛說到的《弟子規》的最後一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當我們在念到大舜這段話的時候,我們就要定位自己要做大舜,要用這樣的心境去領受每句經文,我們都是當機者。不能看歸看,那都是古聖先賢的事,不干我的事,那就很難學到精髓。

  孔夫子在《論語》當中跟學生的應對,都在給我們求學問很重要的提醒。我們在看《論語》的時候不要想著,那是子路的事、那是子貢的事,不干我們的事。這些聖賢人都是為了成就我們給我們表演的。冉求是夫子的學生,曾經就對夫子說,夫子,我不是不推崇、不效法您的道德、學問,我是能力不夠,我學不來,他說他「力不足也」,他力量不夠。結果孔夫子馬上告訴冉求說,你不是力量不夠,力量不夠的人應該是做到一半然後覺得做不下去了,這才是能力不夠、力量不夠,你現在是自己畫地自限,你不是力量不夠。所以我們也不能畫地自限,每個人都能成聖成賢,任何世間的道德學問,以至於家業、事業要有成就,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之上,沒有這個信心不行。我們用這分信心,對自己沒有懷疑的心,再來學這些經句。

  大舜孝達到了極處,「大孝也與」,由於他的孝心開了,他的德行就可以達到極處,他的福分、德能也達到極處。你看大舜能夠讓後代子子孫孫都祭祀他,我們看到這段的時候能不能想說,我希望我去世之後一、二百年還有後代子孫煮好吃的給我吃?這句話不是這個意思,這句話是舜的德行能夠讓千年以後的子孫都來祭祀他,都來緬懷他的德行,來效法他的德行。我們讀到這段,也定位自己能夠這麼樣子去做。我們有這樣的定位,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會提起高度的警覺,因為都要給後代子孫當榜樣看。有了這樣的定位、有了這樣的志向,我們就不難去對治自己的壞習慣。我們要能把自己的壞習慣去掉,我們的智慧德能彰顯了,身就能修,進一步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去為家庭、社會做最大的貢獻。

  怎麼樣去掉習氣、去掉壞習慣?一定要先從去掉貪心、去掉壞脾氣、去掉愚昧無知、去掉傲慢、去掉懷疑,這些壞的習性把我們的明德給障住了。就好像太陽時時都在那裡照耀大地,但因為烏雲密布,它的光芒照不出來。只要我們能撥雲就能見日,而這些烏雲就是我們貪瞋癡慢的這些習氣。貪心我們可以轉成孝悌的心,可以轉成付出的心、責任的心,就能把貪心給去除掉,貪心轉成感恩的心。一開始跟大家分享到哪裡是家,有付出的地方就是家,有感恩的地方就是家,而有這樣的心境,人的貪心就能伏得住。

  我記得當時候在二00三年九月份,楊老師帶著我到了海口,海南的海口。我爸爸在臨行前交代我,說你出門在外要好好學習,跟在楊老師的後面,要好好跟三年。爸爸的提醒我們也記在心上。結果後來到了海口之後,因為我們是要弘揚文化,所以我們在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老師帶著我們到山東曲阜去祭祀孔老夫子。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所以能承傳悠久,就是因為夫子承先啟後,夫子承接了從黃帝到堯舜禹湯這些聖王的德行智慧,又啟發了我們後代兩千多年的子孫,所以夫子被尊為是我們民族的至聖先師。

  後來到了曲阜之後,感覺也非常深刻,也非常難過,因為很多碑文都被摔壞了,很多解說員在那裡介紹的時候,對夫子、對古聖先賢都有很多的曲解。每年八百萬人口會去參觀曲阜三孔,但所傳遞的卻是對自己民族、對自己祖宗教誨的誤解。看了實在是非常傷感。所以後來楊老師回到北京之後就立下了誓言,身為炎黃子孫的一分子,面對自己文化遇到這樣的斷層、這樣的浩劫,有責任、有義務要盡此身來弘揚自己的民族文化。這樣的心願發出來了,就像老子說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祖宗也能感受到我們這些子孫的這分赤子之心。所以很快的速度又得到我們北京一些同修、一些大護法的幫助,把大方廣文化公益網就給架設起來了。真的我們這分赤誠的孝心發起來了,一定會得到祖宗冥冥當中的庇蔭。

  那時候老師就對我說到:我必須留在北京繼續把這個文化網站做下去,讓所有全球的華人都能有一個學習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網絡就沒有時空的限制。所以老師就叫我自己先回去,自己回海口去。諸位朋友們,假如叫你一個人回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敢不敢回去?那時候我們沒有什麼恐懼,也很歡喜就回去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預設,沒有自己的這些煩惱想法,因為我們跟老祖宗學就一定相信老祖宗的教誨。在《論語》裡面告訴我們,「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又是回到自己的祖國,那就更不用害怕了,而且「德不孤,必有鄰」,一定能夠結交到很多好朋友。

  其實我們念到這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們希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能夠契入這樣的境界?當然很希望;我們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到哪都能夠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所以四海之內皆兄弟它是結果,原因?我們要種這樣的因才能感那樣的果。在《論語》裡面講得很清楚,「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們對人都純是一顆恭敬的心,走到哪一定跟人結一分善緣,就像家人一樣的互相尊敬、互相照顧。有了這樣的明白,我們就不擔心,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恭敬的心去對待他人,因為敬人者人恆敬之。

  我記得有一次我坐電梯的時候,剛好有個朋友他推著一些貨物,看起來還滿有重量的,推進電梯來。我們很自然的,請問您上幾樓?當我們伸出關懷的手,這分和諧的氣氛馬上就顯現出來了。他對我微微笑,剛好跟我們上的樓層一樣。等到電梯到了,我們感受到他行動比較不方便,要推這麼重的東西,所以馬上我們把電梯按著,來來,你趕快先出來。他也微微笑,就把貨物推出來。我走在他的後面,走了沒有幾步,他突然把這個車推到一旁,然後回頭看看我,對我笑一笑,然後手勢比著,雖然沒有言語,但是那個手勢出來我們就感覺到他是請我們先走。你看我們才一面之緣而已,但是他就能夠馬上替我們著想,因為他推的是重的東西,他怕擋住我們的路,所以馬上讓到一旁給我們走。

  所以我們自己都能夠在生活的點滴當中印證老祖宗這些教誨都是真實不虛的,而唯有我們去做了,我們更有體會、更有信心。我記得今年過年的時候,大年初一我在廬江湯池過年,也很熱鬧,我們年夜飯三百個人一起吃。大家有沒有吃過三百人的年夜飯?像一個大家庭一樣,一起吃。隔天要去拜年,結果走在路上,見到人我們就跟他新年好,跟大家拜年。結果迎面而來的人,很有意思,表情有很多種,第一種,你跟他說新年好,他馬上看看後面,他覺得一定不是在對我打招呼。你看,人與人應該是非常有人情味,住在同一個鄉鎮,以前的話幾乎都會互相認識,哪一家有困難都是一起來幫忙。

  以前,三十年前有台小摩托車,這都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但是你看他騎著小摩托車要出去以前,都是問問這些鄰居們,你有沒有需要什麼東西,我到城裡去幫你買。你看他就這邊記一下,那邊記一下,把所有人的需要都記錄下來,然後鄰居要拿錢給他,他說不用了,買回來再拿。當下人跟人的互相關心、互相付出,非常和諧。一買回來,開始在那裡挨家挨戶發東西。現在大都市裡面有沒有這樣的氣氛?你看圍牆都架得那麼高,對面姓什麼、叫什麼有時候都還不知道。所以我們人心在退步,我們要有這樣的警覺。

  你看以前買個大西瓜,幾十年前買個西瓜,剖開來誰先吃?爺爺、奶奶先吃,然後切一份,給隔壁阿姨家送去、對面的伯伯送去,一個大西瓜分下來自己孩子才吃一點。但是甜不甜?很甜,人多東西好吃,人多吃起東西來特別甜,有沒有?你看都是這樣,時時都是想到家裡的長者、想到這些鄰居們。改天鄰居家有什麼好吃的,同樣也是送到每戶人家裡面。甚至於父母不在,孩子都能到鄰居家裡面去吃飯,吃得都很香。人與人都是互相關懷、互相幫助。出門去哪用鎖門,都是隔壁家的阿姨、叔叔們,我幫你看就好了,敦親睦鄰。這麼好的社會風氣,我們應該帶頭來做,不要只想到自己,不要只是自私自利,要有這分主動付出的心境。對人有愛心、對人有恭敬心,我們當下就是在影響自己身旁周遭的人。

  所以我們拜年的時候,他一看到我們跟他打招呼,他往後看一看,旁邊也沒人,他突然會回過神來跟我們點兩下。還有的是面無表情,你跟他打一次招呼,沒表情,再打一次,他還是沒表情。諸位朋友們,這時候我們會不會有內傷的感覺?我們時時不要只看到外在的行為跟結果,我們要能感受到對方的心境。你看,一個人他小時候,大家有沒有到嬰兒房,孩子剛出生沒幾天,放在嬰兒房裡面照顧,有沒有去看過?應該都有這個經驗!我這個沒有當過爸爸的都有這個經驗,因為我的外甥、外甥女出世的時候我們都有去看。結果看了都覺得每個孩子都很可愛。大家去看的時候,有沒有看哪個剛出生的孩子說,這個人以後是殺人犯,大家沒有看過這樣的孩子吧!這個人以後對人就是很冷漠,給他拜年拜了好幾次,笑都不笑,我們不可能看到這樣的小孩吧!

  帶著孩子,一歲、二歲的孩子,你帶他到公園去玩耍,孩子跟孩子之間也不用你介紹,也不用遞名片,他們一下子就玩在一起,你看彼此之間都很和善。但為什麼這樣的孩子到了三十歲、到了四十歲他就變得這麼冷漠?當我們從這個原因去找,我們對人就沒有那種批判、沒有那種嫌棄。當我們看到一個熱情的臉對他,他還這麼冷漠的時候,他在他成長過程中已經遇到很多的煎熬、很多的不如意,甚至於自己的父母對他都是冷漠,都是沒關懷,所以他那顆天真的心慢慢就封閉起來了,進而變成不笑的臉。以至於我們在教學生的過程當中,看到一些行為比較偏頗的孩子,我們往往了解原因之後,這個脾氣就不見了,用一分寬恕的心對待他,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曾經我遇到一個學生,他讀六年級都換了好幾所學校。結果這個孩子有一次也犯了一個滿大的錯誤,被學校裡面的老師們給他一些教誨。這個孩子很落寞坐在樓梯口,我剛好那節沒課,就陪這個孩子坐了一會兒。結果後來這個孩子說話了,他說:老師,我很想死。你看一個六年級的孩子說這樣的話,我們也覺得很難受。但是不管孩子的心情怎麼樣,我們很重要的不能讓他情緒化,要讓他建立理智的人生態度,要從結果把原因找出來,他才能夠面對自己的錯誤。我是先引導他,我說:你為什麼很想死?這個孩子說:都沒有人喜歡我。這時候情緒比較起伏,應該稍微安慰一下他的心情,對著他說到:福裕老師不會討厭你吧?他沒有說話,學校有幾位老師對他比較關心,我就舉了這位老師。接著我又講到:蔡老師會討厭你嗎?他搖搖頭,不會。這時候情緒就比較平和下來。情緒比較平和了,我們還是要讓孩子建立理智的態度,把自己的問題找出來。

  我說:你為什麼很想死?他說:人家都不喜歡我。那人家為什麼不喜歡你?他說:老師,我都打人,我都罵人。他自己也很清楚問題在哪。接著跟他說到:你就不要打人、不要罵人,那人家就不會討厭你了。這個孩子聽完話之後,皺起眉頭對著我說道:老師,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這個孩子從他內心流露出來的無奈,這個表情、這分心聲深深印在我們從事教育的老師心中。一個孩子才十幾歲,十來歲,他就已經無奈的被他的欲望所控制,我們絕不願意我們的小孩、我們的學生成為欲望的奴隸。而孩子說到「我很想改」,那是他的善心,那是證明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我改不了」,那是告訴我們,就像《三字經》說的,「苟不教,性乃遷」,沒有好的教育,他形成這些壞的習慣。所以這樣的孩子的行為是因為(我們後來去了解)他沒有好的家庭教育,整個成長過程缺乏倫理、道德的引導,才會變成這個結果。

  所以當我們面對學生、面對社會大眾的冷漠跟無禮,我們都能想到他們小時候都是這樣的天真,他們就是因為失教才會變成現在的情況。不只不會有對立,不只不會看誰不順眼,反而面對來到生命中的每個人都是有一種不捨,一種憐惜、憐憫,進一步是有一種協助、成就對方的心。這時候心平天下就能平,自己的心能平,氣又能和,自然能感到和諧的家庭、和諧的團體。所以其實我們遇到的每件事對我們人生都很有啟發。剛剛講到的去拜年,很有啟發。而還有些我們跟他拜完年之後,他本來是左看右看,確定我們跟他拜年,他很高興回禮之外,突然就跑進他的家裡面去了。我們也不知道他去哪,我們就接著走。突然後面追來了一個人,捧著他們家的這些糖果、瓜子、餅干,就一路追過來,然後說:來來來,吃一點。你看人這一分對人的友愛,就在我們的主動當中都能夠喚醒起來。所以敬人者人恆敬之。

  我那時候在海口一開始推展《弟子規》,楊老師有交代,你在那裡也不要多想,老師給我兩個提醒。她說第一出門在外不能讓師長丟臉。這是把我們的責任心給喚醒,這樣我們就不敢放縱自己的習性,深怕「德有傷,贻親羞」。第二個重點,老師說到,你什麼都不要多想,先講三百場再說。簡單明了,我們就不打煩惱,每天在那裡算饅頭,第一場、第二場,這樣算過來。老師又交代,三個人、五個人都講,沒有半個人也要講。最好是沒有半個人你在那裡講,還能夠讓那個椅子跳起來說還不錯。我們古聖先賢有榜樣,生公說法,頑石都能點頭,也有榜樣給我們效法。

  結果真的,那時候剛開始講也是很有得失心,都在那裡看今天會不會沒有人來。結果有一次來了十幾位朋友,其中有一位老太太七、八十歲了,才來個十來個人,每個人就像珍珠一樣。然後我們在那裡一邊講,這個長者坐在底下就一直跟我們點頭微笑,一邊講就覺得很感謝她。結果兩個小時結束之後,我們馬上箭步如飛就走到這個長者的面前,跟她噓寒問暖一下,關心她一下。結果我一開口,才知道這位長者是海南人,她聽不懂普通話。聽不懂居然還能坐兩個小時,還在那裡點頭微笑。所以長者這分對我們成全的心,她那分笑容時時印在我們的心裡面,我們要對得起長者對我們這分支持。我們能時時想到一路走來,多少人的協助、多少人的成就,眾人的恩德太大了。我們從一個站在台上傻笑不會講話,現在還能夠為文化盡點綿薄之力,有無數的人在這個過程當中用他的微笑、用他鼓勵的言語,甚至於用他的精神、財富來支持著我們。

  我們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受到世界各地同胞們的愛護支持。東北有個老太太她省吃儉用,只吃粥配鹹菜,把錢省下來寄給我們。老師們收到這個錢都掉眼淚,裡面有五毛的、一毛的、一塊的。我們不只是看到這個錢,我們是感受到老者的這分對我們的愛心,所以我們不敢懈怠、不敢退縮。這些長者對我們的愛護甚至於比他的孩子還要愛護,為什麼?因為這些長者他們的人生過程,看到自己民族、自己的社會,從這樣的淳樸,居然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變成現在的狀況,這些長者都很焦急,都很心痛。所以只要有年輕一輩的人願意出來扛起這樣的民族責任,他們都是傾其所有的呵護我們。所以長者的這種至誠的愛心,把我們的貪心、把我們自私自利的心都給洗刷干淨。

  記得今年,煙台出的蘋果是全中國大陸最好的,那邊的長者運來了一卡車的蘋果給我們,希望給我們所有的同仁吃。結果我們的同仁,那時候每個禮拜都是下到村莊裡面,還有到鎮中心裡跟所有的這些鎮民交流,所以收到這些蘋果,我們首先挨家挨戶一戶發兩個蘋果。大家也是發得不亦樂乎。後來煙台這些長者知道我們把蘋果全發下去了,他們又到各個果菜市場去買最好的蘋果,收集來又給我們發了一卡車過來。後來長者打電話來對我們說到:這次載來的蘋果就沒有像上次這麼好吃,所以對你們很抱歉。我們接著電話都不知道怎麼回長者這句話,真的是把我們視如己出的愛護。這些長者都是以一種祖宗的心境、民族的心境在對待著我們。

  所以我們去掉了貪心、去掉了自私自利的心,我們的明德才能彰顯。我們要去掉壞的脾氣。這個怒,上面一個奴,下面一個心,所以這個字老祖宗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發脾氣,他就變成奴隸了,心變成習氣的奴隸。我們絕對不願意做奴隸,所以要轉怒為恕,寬恕的心。這個恕字,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其心。當我們面對這些學生行為的偏頗,我們能如其心感受,原來他是整個成長過程當中缺乏家庭、學校的愛護,當下我們的怒氣就不見了,寬恕的心、愛護的心就提起來。所以寬恕能夠去掉我們的壞脾氣。而且時時懂得自我反省,也能夠去掉我們的壞脾氣。人與人當中,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往往發生沖突了,可能都是彼此有錯誤。而會起沖突的原因是因為都覺得是對方錯,假如有一方先反省是我自己不對,這個反省、忏悔的心起來了,也能夠讓對方的怒氣就消下去,就吵不起來,沖突不起來。所以反省的心能對治我們的壞脾氣。

  剛好有兩對夫妻住對門,很有意思,住在同一棟大樓,但是整個家庭的氛圍(氣氛)差很大,一戶人家家庭夫妻和樂,相敬如賓;另外一對夫妻,小吵天天都有,大吵三六九,三天、六天、九天就會吵一次大的,有時候三天沒吵一次大的,渾身不自在,今天好像哪件事還沒有做。所以不行,吵架也會變成習慣。可是人都有希求幸福美滿的心。諸位朋友們,你們有沒有遇過一個人跟先生吵架,吵得很凶,然後對著你說,今天真痛快,跟我太太吵了一架,跟我先生吵了一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假如遇上了可能要送他去醫院,那不大正常。

  所以這對常吵架的夫妻看到沒人看到的時候,趕快跑到對面去,去請教另外這個太太,你們是怎麼相處的,怎麼能這麼和樂?這個太太對著她說,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都是壞人。這個話講出來,另外這個太太有點聽蒙了,我們家都是好人,每天都吵架,你們家都是壞人,這麼和樂,有點聽不懂。這位太太看她的表情可能沒聽懂,進一步跟她說,比方說今天我給我先生倒了一杯茶,我先生剛好不小心走過去把這個茶給撞倒了,當下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對先生說:對不起,我自己這杯茶沒有放好,害你給撞倒了。邊說邊拿著抹布趕快把桌子擦干淨。你看都是反省自己。結果先生聽到太太這麼講,自己也很內疚,馬上就說,太太,都是我自己走路不小心給撞倒了,害妳一片心意都給我糟蹋了。所以夫妻在那裡搶抹布要擦。諸位長輩、朋友們,這樣的氣氛有沒有在我們的家庭裡面出現?你看在那裡爭著要擦桌子。

  諸位朋友們,這杯茶撞倒了,好事還是壞事?夫妻之間能互相彼此反省,彼此尊重,經歷的任何事情,只會讓對方更加敬重我們、更加信任我們。
…………  

上一篇:家和萬事興:蔡禮旭:老師講(二)
下一篇:《歷久彌新的生活教育》主講:蔡禮旭:老師 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