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家和萬事興:蔡禮旭:老師講(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長輩,諸位教育界的同仁,諸位同胞、朋友們,大家早上好。每次在向著我們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行禮,都會有一句夫子的教誨在我們的腦海裡浮現出來。昨天我們說到夫子的志向,希望「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希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人家可以安享晚年,夫婦、親戚朋友能誠信對待,小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夫子的理想是世界的大同。其實世界大同是可以達得到的,夫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初任當官短短一年的時間,就把那個地方治理得非常的好。我們真正對聖賢教誨有信心,就能夠做到身修、家齊,進一步可以讓整個社會安定下來,這是絕對做得到。最重要的是人要有倫理道德的思想,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而這些正確的思想價值觀都必須靠父母老師來傳承給學生、給下一代。所以剛剛在向夫子行禮我們就想到,夫子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教誨學生不疲不厭,而這分耐心、這分愛心深深印在他學生的心中。
昨天在吃飯的時候,有位長者我們看他整個氣宇非凡,應該也是很成功的企業家,他有提到他的小學老師就好像他的父母一樣。你看一個老師在學生心目當中如父母一般,可見老師的教誨對他人生一定會產生很大的作用,影響他的一輩子。而我們接觸很多教育界的同仁,有很大的比例都是因為他在小學、他在求學的過程遇到很好的老師,他覺得做老師非常有意義,所以他繼續承傳老師的志向,也去當老師。這在古籍裡面提到視師志如己志。我們中心有位老師他任教非常用心,而他就回想到他在讀小學的時候比較沒有信心,剛好換了一位新的老師,那天上課突然叫到他回答問題,他站起來非常緊張,腳都發抖。結果一回答問題答錯了,他習慣性的正准備接受批評,很難受。突然老師對他說:你能站起來回答就很不容易、很有勇氣了,老師相信你下一次會答得更好。突然這個孩子感覺到內心有一股暖流在他的全身流動起來,所以跟老師就建立起很好的信任關系。
後來這位老師還帶他們到一些孤寡老人的家裡去照顧這些老人,把他們的家裡打掃乾淨,還給他們送一些生活的必需品。這個老師回想起來,並不是老師在課堂當中講了哪個生字,講了哪個數學題,而是老師的不言之教,老師那種對學生的愛護,以及對社會、對老人的那種關懷,傳承給了他的學生。老師們還回想讀小學的時候,老師怕很多同學學習趕不上,所以利用禮拜六、禮拜天的時間,願意到老師家學習的都可以。結果後來還去了很多的同學,去得太多,桌子坐不下,還拿了一個暫時不用的房門,底下擺幾個椅子架起來,然後同學們圍在一圈一起吃飯。諸位朋友們,這個飯香不香?你們都吃到了吧,這個飯很香。你看那同學之間就跟兄弟姊妹一樣,老師就像他的父母一樣,相信他們的同學都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好兄弟。我們從事教育,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我們什麽樣的影像,這是我們給予孩子人生最大的價值。
我記得我念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一到四年級比較貪玩,成績不好。剛好五年級換老師,高年級編班我是編到五年七班,我的老師姚老師跟我母親有交談,說這個孩子學習怎麽樣?我母親說這個孩子不喜歡念書,不過很愛面子。我老師點點頭,好。那天編班所有的學生在操場中間,一唱到自己的名字,一班,這同學就跑到一班去,二班,就這樣子一個一個歸隊,我就到了七班。結果帶上班級,我的老師就說:蔡禮旭,你跟幾個同學去搬書。小學生最興奮的事就是被老師叫到名字,被老師委以重任,這是最開心的事情。所以馬上雄糾糾、氣昂昂,你看本來學習就不好,也沒當過什麽股長,突然被老師叫到,很高興,趕快去辦好事情。一件事情辦完了,坐下來,老師又說:蔡禮旭,跟幾個同學去拿掃地工具。我就這樣忙得不亦樂乎。
結果該處理的事都處理完了,接下來老師說,現在我們來選班長,我提名蔡禮旭,其他的你們提名。諸位朋友們,大家知不知道誰選上了?我就這樣選上了班長。班長在小學生的心目當中等於品學兼優,所以老師不費吃灰之力就把我一個不愛讀書的孩子,一下子就推上,成績從此就沒有掉到三名之後。所以夫子講的因材施教,那很重要的是老師有這分愛心可以因材施教,又有這分智慧可以洞察出來孩子的內心狀況。所以韓愈先生說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西漢的楊雄先生是個大儒,他也說到,「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老師啊!老師啊!您影響下一代的命運太深遠了,孩子的思想觀念、孩子的智慧是受到老師的教誨。
有個研究生,也是很知名的一個大學,他念到了研究生,念得很苦,他就想到孔老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奇怪了,怎麽我讀書是愈讀愈苦?所以他提起勇氣去請教他的導師。結果他的導師聽他說:老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怎麽這麽苦?老師聽完之後皺著眉頭對著他說:老師跟你一樣。他聽完以後,心裡還是覺得不踏實,他找到學校裡面很受歡迎的一位老師,又去請教他這個問題,為什麽學習應該是悅乎,為什麽變成苦?結果這位老師斬釘截鐵的告訴他,人生本來就是這麽苦。好,諸位長輩、朋友們,這個學生聽完老師這段話,他走回自己的寢室這段路好不好走?這段路會走得非常的沉重。假如人生怎麽樣都是苦,那他怎麽去追求幸福快樂的人生?
所以孟夫子有說到,古代的這些讀書人是以他的明白來引導學生、引導孩子來明白,那現代我們沒有明白道理,就不可能帶著我們孩子走上明白光明的人生。所以我們昨天有提到,一個人一定是自己有了修養才能夠齊家,才能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而要修身,最重要的是自己不做壞習慣的奴隸,自己去掉了這些自私自利,去掉了壞的脾氣,慢慢的我們自己的明德才能夠張顯開來。我們本有本善、本有智慧,這是我們要非常堅信的一點,這些聖賢人絕對不會欺騙我們。而也要去掉自己的愚昧,要有智慧才行。智慧在哪裡看出來?在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我們做任何事情,根本要抓到,先後順序不可以顛倒,先後顛倒了,這個道就顛倒了,倫常之道就顛倒了。
大家很冷靜的來感受一下,三十年前,晚上吃飯是孫子叫爺爺吃飯,這個先後順序對了;三十年後,誰叫誰吃飯?變成爺爺、奶奶叫孫子吃飯,而且叫回去之後還得要跟他跑馬拉松賽跑,先吃一口,然後要陪他跑半圈,然後再吃下一口。你看先後倒了,教出來的孩子是小皇帝、是皇太後。這些生活細節都不可以顛倒,以至於整個學習的次第不可顛倒。《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今天學了不去做,只是堆積知識,慢慢的言行就不一致,會說不會做,「長浮華,成何人」。諸位老師們,這幾句話對我們的一生,以至對我們的家庭、家族影響太深!長浮華,他有了傲慢,他這輩子什麽都做不好,這個我們不能有任何懷疑。
在歷史當中,中國有本非常有名的歷史書,《史記》,從黃帝時代記錄到漢朝,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本《史記》當中。而《史記》裡面有個篇幅是專門講歷代的帝王,叫本紀,專門敘述每個帝王他的好風范,或者是他的過失在哪裡。其中有一篇是項羽本紀,項羽是漢朝還沒建立以前,楚漢相爭的項羽。奇怪了,他沒有當皇帝,但是他卻在本紀裡面?這是司馬遷在警誡我們後世的這些子孫們。是因為項羽跟劉邦在爭天下,而項羽有絕對的優勢可以取得天下,因為項羽百戰百勝,劉邦幾乎都打敗仗,但是他們很不同的一點是項羽居功自傲,非常傲慢;劉邦很謙虛,懂得把功勞讓給別人。滿招損,自滿、傲慢一定會吃大虧;但謙受益,謙虛的人受很大的利益。
項羽他傲慢到從歷史上的幾個情況我們可以推斷出來。當時候劉邦被項羽的軍隊團團圍住,逃不出來。結果劉邦底下有個忠臣叫紀信,就對著劉邦建言:這個情況幾乎逃不出去了,所以君上,我穿著你的衣服,坐著你的車子,從東門沖出去,這樣你就可以從西門逃走。你看忠臣面臨這麽大的危難,生死關頭,都是毫無畏懼,殺身成仁。後來就因為忠臣的犧牲,劉邦才幸免於難。
諸位長輩、朋友們,假如你是項羽,你會怎麽處置這個忠臣?看大家的表情,都沒做過皇帝。面對這樣的忠臣,連命都不要了,結果項羽居然是很傲慢,勃然大怒,當場就把他給燒死。你看他本來有這麽大的軍隊,這麽大的勢力,這個動作做下去,他失去多少人心。孟夫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假如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自私,脾氣又大、又很傲慢,他這一生哪裡來的人和?而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就是團結互助的精神,才能把一件事情辦好。我們的孩子、學生現在具備了人和的心態沒有?所以我們父母、老師都應該以孩子的一生來著眼,甚至更有格局的是以孩子的生生世世後代子孫來著眼,這是更有遠見。
項羽做出這樣子的行為,他自己都不知道問題很大,其實人心一點一滴都退喪掉了。後來還抓到了劉邦另外一個大臣的母親,把他母親帶來,是為了要讓這個大臣從劉邦那裡來投靠他。諸位老師們,這個方法好不好?不好,這不夠道德的風范。結果這個母親她居然自己自殺,她不願自己的孩子背叛自己的領導,你看這些女子都是深明大義。這個母親自己自殺了,結果項羽居然又很傲慢、又很生氣,把他母親煮來吃。
司馬遷先生就是舉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個人有再大的福分,只要他傲慢,他也會敗得很慘。歷史是一面鏡子,啟發我們的人生。後來項羽兵敗到了烏江,大家應該比較熟悉,項羽到了烏江講了一句話叫「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在《史記》當中還有另外一句話,就是項羽要自刎以前說到,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的錯,不是我不會打仗。你看他在臨死以前毫無反省,還把責任推給老天爺。所以我們很冷靜的來觀察,我們的學生犯錯的時候,他第一個念頭是什麽?是反省自己嗎?當我們的學生面臨任何的錯誤都是推卸責任,縱使他現在的成績名列前茅,他以後也不可能有大作為。
我之前在教學的時候,學生發生沖突,我把他找過來:你為什麽打人?孩子下一個念頭:老師,他也有。你看都不先正視自己的問題,顧左右而言他。孩子這不肯認錯的態度從哪裡學來的?很有可能是他在家裡,他一犯錯,爸爸要教訓他,馬上媽媽就過來了:沒事,沒事;或者爺爺奶奶就過來了:沒關系,沒關系。讓孩子在犯錯的當下,他的聰明是用到我只要找誰,我就不用負責任;我只要躲在誰的後面,就不會受處罰。所以他那種直下承認錯誤的心態沒有建立起來。
我們從事教育,愈深入了解教育,愈感恩自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誨。小的時候犯錯,父親教訓我的時候,我的母親從來不插手,我只能默默的聽父親的教誨。結果我父母常常跟我談話的時候說到,奇怪了,我們兩個都這麽沉默寡言,怎麽生你這個兒子這麽會吹牛?我就跟我父親講:爸爸,你有所不知,我每次犯錯,你教訓我的時候都是辯才無礙,都是左右逢源,罵我都罵得很順。而且我們不單是看到爸爸罵我們罵得很順,更感受到的是父親那一分恨鐵不成鋼的心境,讓我們覺得很慚愧,不能再讓父親這樣生氣。所以我自己後來從事教育,我有幾次的情況是罵學生罵到我自己太感動了,眼淚都掉下來。所以父親那些教誨都印在我們心上。我母親都不會插手,甚至於我的爺爺奶奶也不會插手,每次我要被教訓的時候,我的爺爺就對我講:誰叫你要犯錯,活該。然後還把我奶奶一起帶上樓上去,因為我爺爺怕我奶奶撐不住,會過來袒護我,把我的後援全部都斬斷,援軍都砍掉了,我只能老老實實接受教誨。
所以歷史上這些故事對我們教育孩子都很有啟發。剛剛跟諸位長輩、朋友們講到這個先後順序,一定要先有德行,後有才華、技能,不然這些才華、技能、知識只會長他的傲慢。我們冷靜去觀察,失業率最高的往往是學歷高的,離婚率最高的也可能是學歷高的。因為增長了知識,但是他們的道德學問並沒有跟著長,這時候反而他的學歷會變成他人生的障礙,因為學歷會變得傲慢。前不久在台灣有個企業家寫了一封信給台大的校長,台大校長看了以後,發給全校的教職員工還有大學生看。這封信裡面提到什麽?提到這些很好的大學出來的學生很不受教,企業覺得很難提拔。
這個訊息給我們教育界一個啟示,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孩子,現在很可能被企業界退貨,他們覺得不好用。那是不是我們整個教育界應該要調整的時候到了?內容裡面提到,大學生出來有些不好的習慣、心態,其中好幾點都提到不夠謙虛,然後都以高學歷的光環不肯從基層學起,然後腰也很硬。你看這些心態,難道是他讀大學形成的嗎?這樣的人生態度絕對不是在大學的時候形成,往往是在他甚至是小學的時候慢慢形成這些傲慢的態度。所以我們教導孩子、學生,不只看到他外在的表現,更重要的要從根本,這個本很重要,教育的本是他那一顆心地。你看我們都一直在強調希望孩子有素質,素質從哪裡看?從他的心地看,絕對不是從他的外在的一些行為、才藝來看。
曾經有學校強調素質教育,然後就讓小孩學烹饪,炒青菜、炒土豆絲,大陸的土豆絲就是馬鈴薯絲。這個初中生,這是回家作業,他炒好之後,剛好有位老師到他們家,他就端給這個老師品嚐一下。這個老師吃了一口,嗯,炒得還不錯。結果這個學生馬上從他的口袋裡面掏出一張紙來,對著這個老師:你給我打個分!要給他評分。這個老師就對他說:今天你學這個家務事,學炒菜,很重要的一點是去體會母親對家裡的辛勞,進而去分擔母親的工作,你用這樣的心態去炒這個土豆絲,你縱使炒得不是很好吃,老師都給你一百分;但是假如你只是為了要打這個分,你並沒有這樣的孝心、沒有這樣的感恩心去炒這個菜,那你炒得再好吃,你也不及格。結果這個學生聽了點點頭,老師你講得很有道理,不過你還是幫我打個分吧。
我們自己在推展倫理道德教育的過程發現了一個現象,一般中學生,當我們在跟他講孝道,講這些聖賢人仁愛存心的故事的時候,發現成績中等、甚至忠厚的孩子,聽的時候眼神發亮,覺得聞所未聞,很感動;反而是名列前茅的孩子聽這些做人的道理,眼神呆滯,甚至於講了五分鐘之後,他會舉起手來:老師,你為什麽還不上課,你講這個考試又不會考?我們假如不啟發孩子的善心、孩子的道德,我們很可能栽培出的一個孩子是考試的機器。這樣的機器能夠把家庭經營好嗎?能夠做成功的事業嗎?進一步他能教出好的下一代嗎?都有待商榷。
所以今天我們不單是看到學生的分數,而是他的智慧、他的善心有沒有在啟發,還是在退步。所以老祖宗講教育是長善救失,長他的善心,救他的過失,改正他的壞習慣,這是教育的大根大本。這個老師看他還是不懂,接著又問他:你炒完菜,你有沒有把鍋子洗一洗?他說:奶奶現在在洗。又問他:那你炒土豆絲是不是你自己切的?他說:媽媽幫我切好的。你看這媽媽跟奶奶懂不懂教育?全部都幫他准備好了,就讓他放下去表演一下,然後去得個分,這樣能提高他的素質嗎?提高他的責任心、提高他的孝心嗎?所以素質從心地來看。
最近很多知名大學生跳樓自殺,這個心地都早出問題了。我曾經遇到一個朋友,他現在在大學教書,他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成績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這樣的人他的內心世界可能連父母、老師都不知道。他後來考上很好的研究所,結果因為高手雲集,當第一次考試,他的成績是中後,他一下子不能接受這個結果,他說那段時間,他走到走廊上都有一種要跳下樓去的沖動。你看,在我們的眼裡他好像很健康,可是其實他輸不起,他忍受挫折的能力很低,我們都沒有察覺到。所以患得患失的心如何能夠調整,這就很重要。而這些重要的處世態度,往往都是老師跟學生生活相處的每個情境,都可以把這些正確健康的人生態度傳遞過去。但是我們老師要有這樣的覺悟、覺照才有可能教得出去。
我也是個患得患失很嚴重的人,我記得初一有次考英文,我考了九十八分,結果我哭了一下午,因為差兩分一百分。諸位長輩、朋友們,您看到一個初一的學生為了兩分哭了一個下午,請問您覺得他的人生會幸福嗎?他幸福不了。我記得初三的時候,我的同學給我寫畢業紀念,有個同學跟我三年都是同班,他在這畢業紀念冊的最後面畫了一張圖,就是一個學生看著一張考卷掉著眼淚,你看我那個同學都還記憶深刻。結果我這個患得患失幸好有我父母的引導,才把它慢慢的改掉。我記得那時候我很傷心,打電話給我爸爸,我爸爸一聽,兩分的事情有什麽大不了,下一次再加油就好了。爸爸根本就不會計較這些分數,都是很平常心來看學習、看成績,反而我們都覺得繼續哭下去好像是大驚小怪,慢慢性格就轉化過來。所以父母、老師是孩子人格健全最重要的老師、最重要的保護傘。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之後,就會關注到孩子心靈的成長。
我記得我們在發考卷的時候,你看拿著考卷走進教室裡來,正准備發下去的時候,其實當下全班的氣氛非常緊張,我們都可以看到孩子當下他那個心髒跳動很快速。其實這時候是最好的機會教育。諸位長輩、朋友們,人生什麽時候是考試?隨時都在考試。諸位朋友們,我們現在坐在底下有沒有考試?有,考我們的仁愛心,你看這時候蔡老師講得不好,實在很想打瞌睡,但是又怕他難過,傷害他幼小的心靈,所以這時候還是仁慈一點,還是不能打瞌睡,這時候考試就過關了。而且打瞌睡還會起連鎖反應,這腦波會影響。因為我有次跟一位同仁,我們開了八個小時的車要去講課,結果在路上我實在是有點困就睡了一下,才十幾分鐘,我突然醒過來。他好像開悟了,他說:剛剛我幾乎快睡著了,結果你一醒過來,我精神就來了,原來你打瞌睡都會影響我。
所以當老師拿著全班的考卷就對著學生說:同學們,考試剛剛要開始,今天這個考試卷發下去,你是第一名,你馬上覺得很了不起、很驕傲,你失敗了。你都想不起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導,甚至很多人的幫助,所以你考一百分,你考第一名,都是失敗,不是成功。今天你考了第一名,你還肯把你懂的這些方法、這些經驗去告訴同學,那你更成功。你看「己有能,勿自私」,你把你懂的東西再去告訴別人,你的聰明智慧會愈來愈高。你看這給孩子很重要,他今天成績很好,他是長了傲慢,還是長了謙卑、長了仁愛心?這個心境影響他的一輩子。老師有了這個明白,就能真正把孩子引到更寬廣的人生大道上面去。
我曾經聽過一個真實的例子,有對姐妹,這姐姐從學校回來,姐姐就對妹妹講到:今天有個同學問我數學題,我不告訴他。結果妹妹就對姐姐說:假如是我,我會告訴他。姐姐這麽一聽,有點慚愧,喔,你會告訴他。接著妹妹說到:我會把錯的告訴他。你說孩子假如都是這種競爭的心態,那不得了!我聽到這些故事,內心都很慚愧,因為這些事以前都干過。所以你看人家有福報的人,臉都是圓的,像我們這個就是沒福報的臉。但是大家不能看現在,要看我十年以後的長相,這是現在在種好的因。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我們這輩子最大的福分就是遇到好的老師,師長的教誨,告訴我們把聰明智慧無私的告訴別人,你的聰明智慧就會愈來愈提升。
以前會的東西不告訴別人,小鼻子、小眼睛,人的悟性都被阻塞住。後來聽到師長的這些教誨,心境轉變了。那時候我到補習班去學習,其實離那些課程都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沒有讀過了,我在准備考師范院校,在台灣叫做師資班,要考十三個科目,那時候我們只剩下四個多月的時間就考試了。但是雖然時間很短,我們也把自己會的東西去告訴同學,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因為考試的女同學比較多,她們對這些理科的理解力起得比較晚,而不是理解力不好。所以學生有差異性,我們不能操之過急,有時候他是大器晚成型的,這時候你要鼓勵他。所以老師堅信「人之初,性本善」,非常重要。
我那時候念到小學四年級成績都不好,都是我老師的鼓勵,另外還有一位自然科老師葉老師,他現在是一個學校的校長。我記得那時候我成績不是很優秀,但是他對我很鼓勵。後來我上高中的時候,他還去到我們學校,我趕快興高采烈去找老師。剛好我的葉老師跟我的導師姚老師他們在一起,兩個老師在那裡談話的過程,我在那裡恭敬的聽著。結果葉老師就說,這個禮旭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他是用閩南話講的,他說這個禮旭是大雞晚啼。那個雞很大只,所以牠叫得比較晚,因為那個雞很大,牠要吸一口氣要吸很久,咕咕咕。老師這句話鼓舞我們一輩子,每次覺得比較喪氣的時候,一想到老師說我是大雞晚啼,怎麽可以丟臉。你看那是源源不絕的動力。
我在補習班的時候,有體會到這一點。我們有個同學,他大我七歲,他的物理、化學、數學程度很差。那時候我覺得他非常善良,人生走得很坎坷,但是對任何人都沒有責怪。這樣的人我們覺得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就帶著他學物理化學,逼得很緊,逼到他對我是又恨、又尊敬。結果後來這個同學,物理、化學、數學學到可以回到補習班當老師。真的,我們要相信每個人有本善,每個人有潛能,只要我們有至誠的愛心跟耐心,都可以把每個人的潛能激發起來。所以老師這分愛護、關懷他人的心境,會影響整個班級的班風。這「己有能,勿自私」,我們會的能力要無私的教導給我們的同學。只要老師非常照顧這些成績不好的同學,這個風氣自然就帶起來了。一些成績比較好的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愛心,他說:老師,這兩個同學我來教,你這樣太累了。你看《弟子規》的每句都可以變成我們的家風,變成我們的班風。
楊老師在廬江湯池有教弟子規、教學生書法,其中有個孩子,初一來學習,他初一的成績總分考了十七分,成績算很差的。其實當我們看到十七分的時候,不能只看到分數,要感受到的是一個孩子放棄了學習。我們看一個孩子放棄學習,我們產生的是一種憐惜的心,因為他只要不好學,這人生就毀掉了。結果後來上了老師的《弟子規》,上了老師的書法,孝心啟發了,對老師的恭敬心啟發了,成績就開始提升。而孩子放棄學習是結果,原因在哪裡?所以我們覺悟就是時時不在結果打轉,把原因找出來,這個結果就會改善了。
經過這麽一了解,因為這孩子讀五年級的時候,老師把成績好的統統調到前面坐,照顧前二十名的孩子,二十名以後的忽略掉他們。這個動作做出來,不平等的心,這不是愛心,這是好惡的心。人用好惡的心,任何人可能都被我們誤導、都被我們害了。當我們只注重成績前二十名的孩子,他們會覺得很驕傲,很了不起,結果這前二十名也被我們給毀了,他人格偏頗了;後二十名的孩子,他可能就沒自信,這還好一點,更嚴重的,個性比較強的人對老師就有對立、有不滿。
其實當一個孩子對老師不能產生恭敬,他的人生很可憐!誰願意跟自己的父母有隔閡?父子有親是天性,你看那個孩子一歲、二歲的時候,犯錯誤了,父母打他,他愈往父母的懷裡抱,天性。而這樣的天性為什麽最後十三、四歲的時候,變得這麽的叛逆、這麽逆反?他那個天性沒有被保護好。而尊重老師也是一種天性,居然這個天性最後是變成跟老師有隔閡,甚至是不滿,這對他的人格的影響太大!一個人對老師都不尊敬,他很可能形成對社會的一種不滿。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孩子放火燒一些公共場所,燒人家的摩托車,他的行為確實是錯誤的。但是我們要了解到一個孩子的內心為什麽有這麽多的怨恨在,這都值得我們家庭、學校,甚至整個社會來思考。
當老師是平等的心、愛心,傳遞給孩子的都是這一分善心。後來這個孩子心境轉變了,孝親尊師提起來。初二的考試考了五百八十六分,你看成績馬上一下子就拉上來。他的母親非常高興,跑到我們中心來說救了我的孩子,我要到中心做義工,不給我薪水都沒有關系。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母親,孩子學好,她內心的喜悅跟安慰,進一步她要把這一分得到的利益希望讓更多人去分享。我們這樣的例子很多。有位母親他的孩子學習之後孝心提起來了,轉變了,她把家裡超過一半的存款都捐出來。所以人這顆本善的心,只要有好的榜樣出現,這個善心就起連鎖反應。
所以學生對老師信任很重要。我記得我第一年教書的時候,其實教導孩子不只是自己在教,我們整個同仁之間的關系孩子都看在眼裡。我那時候帶班,那個班也算是比較調皮的,所以我也是緊迫盯人,時時在關注他們,我都不敢離開教室。結果同仁們有提到,這班的學生這幾個月變得有禮貌。我們自己沒有察覺,因為老師走前面,學生走後面,而我們看到每個同仁,都主動的跟他問好、跟他鞠躬。孩子這樣潛移默化,我們這一分對他人的禮敬就傳遞給他們,自己沒發現,但孩子已經在變。所以同仁之間的和諧都是給孩子最好的影響。
我到了這所學校,看到有些同仁他家裡小孩還很小,剛好那個禮拜他又得站導護,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們進校門,還要過馬路,所以他必須起得很早,很匆忙。這時候我們看了也覺得不忍心,自己同仁就像家人一樣。其實家和萬事興,整個學校就是一個家,整個公司也是一個家。當我們的學校、公司都像家一樣溫暖,工作都不累,彼此都會互相幫忙、互相切磋、互相成長。所以我就主動跟這位老師說:我看這幾天我幫你站導護好了,你就別這麽趕,好好照顧你的小孩。所以同仁也很歡喜,反正我住在學校裡面,早上就起早一點就好。
不只是希望多去幫幫我們的同仁,更重要的還有一點,我剛到這個學校,也要跟這些孩子們、跟這些家長建立信任。所以站在校門口,這些家長帶著孩子來了,我記憶很深刻,有個孩子他母親騎著摩托車載他來,他的母親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好像人家欠她滿多錢的。結果更讓我驚訝的,我往後一看,她兒子的臉跟她一模一樣,這個潛移默化太厲害了。當下這個孩子下了摩托車,母親正要從前座籃子裡面把書包拿出來,我馬上快步向前幫她把書包拿起來,親自幫孩子把書包背上去。第一天面無表情,第二天我照樣早上好,然後又幫她的孩子背,第三天、第四天笑容出來了。接下來,不是我先說,是這位母親先跟我問好。所以人的善心確實是能夠互相感染,敬人者人恆敬之。
很多孩子就這樣我們在真誠的問候跟協助他們之下,慢慢的建立了信任。當家長愈信任老師,他就愈安心把孩子交給我們,他就愈尊敬老師;家長愈尊敬老師,孩子就愈受教。所以老師教孩子孝順父母,父母教孩子尊敬老師,就把孩子德行的根紮得非常的穩固。其中還有個孩子跑過來跟我說:老師,我跟你講一件事,你不要生氣。我說:沒事,你說。他說:老師,我媽媽說你笑起來就好像要選議員、選立法委員一樣。我們笑得很燦爛,好像去拉票一樣。好,結果這個孩子本來都不笑,現在會笑了。
後來考試,三個同學不及格,我就很好奇,這題目不難,他就是其中一個學生。我就把三個學生找過來,然後給他補考,結果一補考,才知道這些孩子不是不會做題目,是他語文程度比較差,有些題目字看不懂就寫錯了。所以我就一個字、一個字他不懂的就告訴他,後來一考,三個都及格了。所以教語文很重要,它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而我們也唯有靜下心來關懷孩子,才能夠看到他的一些狀況。
後來這個孩子有一天走到我的書桌前,他就突然單膝,一個膝蓋就跪下去,他說:參見師父。這個學生跟老師真是心與心交流,他態度很認真,一跪下去我沒有笑,我反而感覺到很嚴肅。然後我就很慎重的告訴他,我說拜師可是很嚴肅的事情,你可要考慮清楚。我就把他扶起來。這個孩子在那裡若有所思,想了幾秒鐘,突然又很慎重的跪下去:參見師父。這個孩子後來學習,上我的課很認真,對我們有信任,他感覺到我們對他有愛心,所以在他的內心起了化學反應,他覺得老師這麽愛護我,我不能讓老師傷心。第二次月考他考了九十幾分,本來不及格。
孩子有好的表現,我們就要多肯定,給他送禮物。所以頒獎的時候,九十分以上的我都給他們頒獎,最後我就留一個獎,我說:最後這個獎叫最佳進步獎,同學們,你知道進步最多的是幾分?同學在那裡猜十幾分、二十幾分。我說:都不對,三十幾分。然後他們就,哇!然後我就念出這個同學的名字,突然就看到一個同學矮矮胖胖的很可愛,走出來的時候走路有風,就接過了這個禮物。這孩子從此到我離開這個學校,他這一科的成績都沒有掉到九十分以下。所以你看只要把孩子的孝心、恭敬心提起來,這個孩子的成績你不用擔心。但是我們現在假如不啟發他的孝心、恭敬心,只是盯著他的成績,老師累,家長也累。
我們再冷靜觀察一下,請問家長能盯多久,他去讀大學,你能盯嗎?多少大學生離開家之後就像脫缰的野馬一樣,他沒有孝心、善心。大一還可以,在大陸流行一句話叫,一年土,還土裡土氣、還老實;二年洋,大二的時候就有一點崇洋,好虛榮;三年不認爹和娘,四年不願回家鄉。你看,為什麽不回家鄉?他沒有感恩的心。所以我們很冷靜去觀察一個現象,不管在大陸、在台灣,最好的學校,家庭社會付出最多的精神栽培的學校,出國留學不回來的比例最高。我們要這樣的結果嗎?你最照顧的人居然是最不念恩的人。
在煙台有個孩子他在小學,他的母親得了尿毒症,後來他的父親因為太太病重,他自己就覺得承受不了,就跑掉了,離開了妻兒。他的母親病重,又遇到先生的背離,一下子禁不起打擊,就自殺了。結果這個孩子很孝順,母子連心,很快的發現母親的狀況,送醫,把母親給救回來了。這個孩子跪在母親的病床前,對著她說:母親,你不能死,我以後要當醫生,我一定會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母親你要答應我,你要等我。這個母親當下被孩子至誠的孝心感動了,對著孩子講,母親絕對不再輕生。
這個孩子從此必須扛起照顧母親、照顧家庭的責任。但是這個孩子並不覺得苦,因為他孝心起來,只要母親能歡喜,母親能活著,就是他生命最大的安慰、最大的幸福。後來這個孩子,你看他除了照顧家庭,還得要學習好,所以這樣的孩子他在課堂當中他是告訴自己,我沒有其他的時間再復習了,我回去就得要照顧母親,老師講的我當下要全神貫注學會。你看現在很多孩子,家裡有錢,都把他送到補習班、安親班去,這個孩子坐在教室裡面,心裡還在想反正今天老師教的補習班還會教,晚上再聽好了。這個孩子可能就不專心了。而當他在學校不專心,養成習慣,他在補習班能專心嗎?
其實我們這個時代有個非常嚴重的思想錯誤,就是覺得錢可以解決事情。其實學習好,不見得是因為有錢學習好,而是有孝敬心、有責任心才學習好。我們再來看發展一個事業,難道是錢決定勝負嗎?不是。一個年輕人因為有錢而沒有德,他會自視甚高,最後把事業給搞垮了,甚至連家裡面的人都被他拖累了。我們曾經都遇過年輕人好高骛遠創業了,把父母的退休金統統都給卡進去。父母退休金沒了,七十幾歲還得走上法院的階梯,那樣的人生晚年不勝唏噓!
所以老祖宗告訴我們禍福相倚,今天我們有了福分、有了錢財,而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沒有德行,這個福會變成禍。有一句話說到,「成家猶如針挑土」,一個家族經過二代、三代努力才能夠有所成,都是像拿著針,幾粒土這樣慢慢積累起來才成為一個沙堆,成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水推沙」,敗家子就好像那海浪拍過來,一下子就把土全部卷掉了。很可能幾代人的努力就因為孩子無德,一下子就敗光了。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現象,「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本末不能倒置。
這個孩子在學校非常認真學習,一有聽不懂的趕快跑去問老師、問同學,他馬上吸收,回到家就可以全心全意照顧母親、照顧家庭。後來這個孩子成績都名列前茅,然後上了初中都還代表學校去參加全國性的比賽,成績都優越。所以我們要從根本的善心抓起,德行好了,成績一定會好。我們能時時用心去跟孩子的心交流,孩子絕對能感覺得到,教育絕對不是淘汰人,教育是成就人。所以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缺乏愛的孩子,沒有壞孩子,沒有人喜歡自甘墮落,沒有人喜歡自暴自棄。
我們馬來西亞有位老師,剛好有天遇到一個學生,這個學生全校是出了名,常常出狀況,都被叫去訓導處去給他一些警惕。而這個老師,那天剛好遇到他,也不是他班上的,遇到的時候,這個學生的行為也不是很妥,所以這個老師當下就要引導他一下,要教訓他一下。結果看到這孩子的表情,一副就是被你看到了,要罵就罵吧!就是那一副左耳進、右耳出的表情。當我們看到孩子是這樣的態度還要不要罵?這時候罵沒什麽效果。我們用任何方法一定是對孩子有所幫助啟發,我們絕對不是好像是情緒伏不住了發洩一下。所以要教孩子絕對不能發脾氣,發脾氣了,就趕快先離開一下,不然留在孩子心中的不是我們講的道理,而是他覺得爸爸媽媽、老師脾氣很大。一發脾氣了就不可能有理智的交流、理智的引導,所以我們說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掌握了自己的未來,也掌握我們孩子的未來。
當下這個老師很有警覺性,看孩子這樣的態度,他話就稍微伏住了。接著又看到這個孩子全身髒兮兮的,老師心裡想,我也是人家的父母,假如我的孩子是這樣我也很不忍心。這種感同身受提起來了。接著就問這個孩子:你吃早飯了沒有?這個學生本來是准備給老師罵一頓,突然關懷的言語出來,讓他愣了一下,他沒想到,愣了一下之後,突然這個孩子頭低下去就開始掉眼淚了。後來了解到,他家庭情況不理想,父母幾乎不關懷他,所以他聽到這種關懷的話語,覺得離他生命很遙遠,突然這個話聽到了很感動。這位老師看他流淚,就帶著他去吃早餐,也沒有說什麽話,其實當下無聲勝有聲。後來這個孩子跟老師建立很好的信任,老師給他交代什麽,給他引導什麽,這個孩子都非常歡喜接受,後來成績就提升得很快。所以真正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也觀照學生的心。
剛剛跟大家提到,發考卷很有學問。你看,可以讓成績好的孩子不傲慢,還有心照顧別人。今天你考最後一名,你是什麽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成績?假如這個時候你自怨自艾,你就失敗了。假如這個時候你能夠提得起來,「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這個孩子提起的是見賢思齊,我成績不好,我要主動的去請教好的人,他就不是在情緒當中了。我們在成長過程當中,假如有老師這樣的引導,我們人生可以省掉多少耗在消極情緒當中的時光,不得了!不知道有多少都是面對一些情況的時候,我們就在那裡唉聲歎氣,沒有積極向上、自我反省、見賢思齊的態度,忽略掉了。
這個孩子他懂得去請教成績好的,進一步檢討自己,我成績不好是結果,原因在哪?因為我上課不夠專心,因為我作題的時候太粗心,所以這些孩子在他的考卷背後都是反省自己的心態,而不只是執著在分數的高低上面。當他每次遇到這些情況,都能把結果找出來,他是理智的,他是能時時記取教訓,積累經驗,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面的事情引以為戒,都將成為我們往後生命的經驗、老師!考最後一名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去面對。
再來,你面對第一名的同學,你應該是什麽心態?不是去谄媚、不是去巴結,而是去向他學習他的優點。你面對最後一名的同學你是什麽心態?你應該是去照顧他、去幫助他,而不是去嫌棄他、去瞧不起他。都是《弟子規》,「勿谄富,勿驕貧」。不能谄媚有錢人,不能欺負沒錢的人;不能谄媚成績好的人,也不能欺負成績不好的人;不能谄媚漂亮的人,也不能瞧不起長得比較有特色的人。你看都不以貌取人,對人都是一分尊重。這都是靠老師的引導,建立他們健康的人生態度。甚至於是你隔壁的同學,兩個人坐一起,他考得比你高,你應該要肯定別人,成人之美;他考得比你差,你應該敦倫盡分,盡我們一分好朋友的心境,去把我會的分享給他。
諸位老師們,我們再冷靜下來從整個企業來看,現在企業家最缺具有哪些做人做事態度的人才?企業家現在最缺的人才是懂得付出的人、懂得承擔的人。而當成績好的人被引導的是「己有能,勿自私」,他就具備了付出以至於去成全他人的存心。有這樣一個員工,抵得過十個人,他還可以團結整個團隊。假如這個孩子是傲慢,加上又是嫉妒心,縱使他學歷再高,他在團體裡面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你看從一個發考卷所引導出來的人生態度,足以成為一個傑出的企業人才。一個人在從事事業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他是一蹶不振,還是馬上檢討自己的問題,還是馬上主動去請教別人?天差地別的結果。所以做人做事都能從這生活的點滴當中教給孩子,只要我們父母、老師有這樣的覺照,有這樣的智慧。
所以一開始跟大家提到,智慧就在知所先後,了解本末次序,不本末倒置。有句話講到,欲知人者先自知,欲教人者,自己要先教好自己;欲愛人者,諸位長輩朋友要配合一下,欲愛人者怎麽樣?先自愛。我們把自己搞得亂七八糟,我們自己都是壞習性的奴隸,我們又怎麽引導我們的孩子成為他自己的主人?成為他生命的主人?不可能。所以欲覺人者要先自覺,欲悟人者自己要先自悟。我們在學習《弟子規》,學習傳統文化,這不是孩子先學,是我們父母、老師要先學。俗話說,教兒教女先教自己。我們談到素質教育就想到祖宗有一句話,讀書人要先有肚量,「士先器識」,這個器就是肚量,識就是有見識、有智慧。所以一個讀書人要先有寬廣的心量,有智慧,後面才來發展他的才華、文藝的能力,「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你看這個次第就很重要。
大家去翻翻歷史,很多禍國殃民,書都讀得很好,但是他的心量狹窄,沒有智慧,害了自己、害了大眾。唐朝出了四個人叫唐初四傑,寫的文章非常好,當時候的社會很推崇。但是有個很有修養的人就說到,這四個人太年輕就出名,德行的根基不夠,少年得志大不幸,這幾個人可能不會很長壽。結果真的王勃,唐初這四傑都很短命。你看,都看得到他未來命運。我們從歷史上來看,你看范仲淹先生他很有肚量,甚至於在他念書的時候,他都是想著我以後要當宰相好好愛護人民。他這種肚量來看書,跟是為了自己的功名讀書所體會到的這些聖賢人的智慧,一定是有很大的差別。范公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他的家道傳了一千年不衰。
諸位長輩、朋友們,您曾經想到過家道要傳多久的舉手?大家都很客氣、很謙虛。假如我們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就好比帶著孩子走在後面,走了一段路孩子說:爸,我們要去哪裡?這個爸爸回頭說:你問我,我問誰?我們都不知道要把人生的格局,把子孫的未來帶到哪裡,我們從沒有想過。范仲淹先生他讀聖賢書,他對聖賢書非常有信心,所以他只要身體力行,他的家族一定可以興旺。他在他的家前面種了兩棵松樹,松樹旁寫到清蔭大庇,我這個樹蔭可以庇蔭我們子孫千年之後不衰,他有這個信心。諸位長輩、朋友們,我們現在的行為風范有沒有把握我們家道承傳百年、千年不衰?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就能把這一分精神傳遞給我們的後代。
剛好我有一次在桃園講課,底下來了一位長者,他看起來很有福報相,一看就是做大官的。他一進來,很認真在那裡聽課,時不時還在抄筆記。我被這個長者的態度感動了,我們做他的兒子都綽綽有余,他的年紀都是我們父親的年紀,還這麽謙恭。所以我們戰戰兢兢在那裡分享,剛好後半段半個小時我們講到范仲淹先生很多的風范。後來我下台來,果不其然這位長者是桃園縣的副縣長,我們就請父母官上來給我們致辭。這位長者的第一句話讓我們非常感動,他說: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諸位老師們,千年之後的子孫稱呼自己的祖宗如此的恭敬,范文正公。在歷史上,封為文正公的讀書人屈指可數,當他的子孫念到自己祖宗的封號,那對他的生命都是一種洗禮,我要以祖宗為風范,不能讓祖宗丟臉。這個副縣長第二句話說,我這輩子慚愧,還不能達到我祖宗的德行,但是我這輩子沒有讓我的祖宗丟臉。這位長者造橋鋪路一輩子,做了三十多年的公務員,台北捷運也是他做下來的,他是重要的主管。所以連范仲淹的後代一千年之後,選擇職業他們都考慮再三,一定是利益社會國家的。
我們冷靜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留在我們孩子、留在我們孫子心目當中的是什麽樣的影像?這個就非常重要了。這都是范公給我們的啟發。范仲淹先生的家族可以承傳一千年,他的經驗都記錄在《范仲淹全集》裡面,我們要有志氣把他的經驗承傳過來,我們也能夠再開創一個千年不衰的家道,這才是知恥,有羞恥心。我們有這樣的定位,那范仲淹先生也很欣慰,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同胞們都能夠對國家社會有一種責任、有一種承擔。你看范仲淹先生的家道傳了一千年的子孫,人家一個敗家子都沒有,我們這麽一不小心就生了一個出來,差那麽多,差在心地的肚量。范公的後代有次到我們中心去學習,當他站上台去,他說我很慚愧,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底下的學員們聽到以後自自然然響起一片掌聲,還有人忍不住激動站起來鼓掌。
諸位長輩、朋友們,這個麥克風告訴我們接下來講的是重點,希不希望一、二百年之後,有個年輕人站上台去說我是某某人的後代,底下響起一片掌聲?希不希望你的子孫走到哪都是受到人的歡迎、受到人的愛戴?我相信在我們馬來西亞只要這個年輕人站上去說我是沈慕羽老先生的後代,底下一定響起一片掌聲。我們只要把聖賢人的精神承傳下來,我們就是聖賢人實質的子孫,我們也是范公的子孫,我們也是沈老的子孫。因為這些老人家他覺得文化的承傳比他的家庭更重要,他格局很大,所以面對我們這些年輕人有這分志向要承傳文化,疼我們就跟自己的子孫一樣。
那天我們一起去看沈老,老人家九十五歲了,看到我們去,高興,居然一連唱了十幾首歌曲,愛國歌曲,而且還自己彈琴。這股精神已經跟我們的生命融成一體。老人家說到教書是沒有錢途的行業(這個錢是金錢的錢),但是民族的利益比錢更重要。民族的利益只要喪失掉了,很可能再也沒有回來的機會。確實世界有這麽多的古文明,之後都滅亡了,再也找不回來了,就是因為沒有承傳下來。所以我們整個民族能夠綿延五千年不衰,都是有這些聖哲人的浩然正氣,這一分對民族的道義、孝心,才能讓文化不斷,才能讓後面的子孫都能得到這些智慧的庇蔭、加持。
我相信絕對沒有人會站上來說,諸位朋友,我是秦桧的後代。他假如這麽說,還得帶一支雨傘,不然會被東西給砸到。但是諸位朋友們,絕對沒有秦桧的後代,因為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出不好的行為會斷子絕孫。所以真正愛護後代子孫,最重要的是積陰德給子孫,積最好的德行風范讓後代子孫效法,這是真正的慈愛、真正的智慧。范公有高度的智慧,他的這一分愛心,他那時候義田,捐了很多的田地供大眾來過生活是一千畝;到了清朝,他的子孫是發揚光大到了四千畝。現在范公的後代,聽說估計已經超過一百萬人,而且我們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公務員、老師居多,都有承傳讀書人的這分風范傳下去。
剛剛講到先有肚量、先有智慧非常重要。你看曹操肚量太小,曹操有一次逃亡的時候,遇到他父親的一個朋友,保護他、照顧他,他很有懷疑心,以為這個長者會出賣他,後來他就把他們給殺害了。了解到自己誤殺了這個長輩,曹操不只沒有慚愧,他居然是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以天下人負我」,心胸狹隘。曹操能當宰相,絕對是祖上最起碼要有好幾代的積德,他才能當宰相。但是假如這個福現前,子孫沒有德就麻煩了。曹操後來年老的時候頭痛,結果華佗來給他看病。曹操為什麽頭很痛?時時都是算計別人,怎麽可能不頭痛,是不是?常常看人都很順眼,心廣體胖不會頭痛。華佗看完之後說,我能幫你治,但是要把你的腦袋剖開來。這個曹操一聽,說你是要我的命嗎?他不信任神醫,還把華佗打個半死,結果華佗就因為病重死在監獄裡面。
所以曹操不是傷害了華佗的命而已,他把很可能讓華佗救活的成百上千人的命運都給毀掉了。他種了這個惡因結惡果,他自己的孩子後來得了重病,華佗已經不在了,他自己感歎,假如華佗還在,我的兒子就不會死了,我就不會白發人送黑發人。曹操死後,你看上行下效,你肚量太小了,他第一代就發生什麽?兄弟相殘,大家一定都聽過七步詩,曹操的兒子曹丕跟曹植。你看哥哥要置弟弟於死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所以你上面一代做不好的榜樣,下面一代馬上就變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要留與兒孫做好樣子看。曹操到了孫子第三代就被司馬家族給篡位,而且還誅了他三族的人,所以曹操的後代已經絕後了。
所以我們應該是開後代千年好的家風,是這樣的定位。有位老師他聽到這些過程,他就非常感動,他說到,小的時候看到他的爺爺,爺爺是村裡面的干部,非常愛護鄰裡鄉黨,人民沒飯吃了,都是把自己的先拿出去,自己吃一些比較粗糙的東西。印在孩子的心田裡面,也很佩服爺爺。這個老師有天,因為念中學必須住校,禮拜六、禮拜天回自己的家裡,那天他坐著摩托車,然後到了家門口。這個摩托車司機看到他們家,突然問了一句話,某某人是你的什麽人?他馬上說:那是我爺爺。這個摩托車司機聽了很感動說:你爺爺人很好,以前我們都接受過他的幫忙。然後說著說著他就坐上摩托車要離開。這位老師說:我還沒給你錢。他說:不用了,不用了。你看他的後代走到哪,都受到爺爺的庇蔭。諸位長輩朋友們,希不希望孩子坐摩托車不用錢?不是,不是。
這件事情對我很有啟發,我小時候成長的過程,求學的過程,走到哪都有親戚很照顧我,到台中、到新竹都有長輩照顧我。我以前以為可能是我長得很可愛,後來深入文化、深入教育、深入聖賢教誨,明白了,不是我很可愛,是父母對待這些親朋好友都非常真誠,親朋好友一有困難,能幫的一定盡全力去幫。在我的腦海裡,非常深刻的印象,親戚的孩子沒有錢讀書了,我父親二話不說一定把這個學費就送過去。而且我那時候年齡這麽小,父親對我們也沒有說,朋友有難、親戚有難,你要去幫助。整個成長過程,父親從沒有跟我們講過這樣子的話,也從沒有告訴我們要孝順爺爺、要孝順奶奶、做人要孝順,沒有用言語說過,都是做給我們看,而身教對人心的感動遠遠超過言語。
所以當父親把錢拿給親戚的時候,我們的內心都有感受到父親根本沒有想要把這個錢要回來。你看沒有言語的溝通,心靈都可以感受到。由於父親這樣的風范,我們自然對朋友都有這分的道義,所以三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人緣都還不錯。其實人際關系都是父母教給我們的,因為父母真誠的付出,所以這些親戚朋友都記住了這分道義、這分情義,一有機會,他的孩子來了,都是盡力的來呵護他們。真的我們這一生不知道得到父母、爺爺、奶奶,甚至我們的祖宗,多少的庇蔭。明白這些道理,人就常存一個感恩的心,希望透過自己這一生的努力,能夠讓所有愛護我們的人,甚至於我們的祖宗,覺得光榮、覺得安慰,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價值。
所以一定是先有肚量、先有智慧再發展才華、知識、技能,這都是智慧的關鍵。而智慧就是時時看到根本,一切言語行為的根本就是這顆心地。而福田也靠心耕,我們在經典當中看到一段話,對我們教育孩子、從事教職工作很有提醒。這句話提到,「得乎道而喜」,一個人是因為力行道德而喜悅,他這個喜悅可以延續很久:「得乎欲而喜」,他是因為欲望的滿足而高興,那他這個高興的背後,他人生的悲哀已經接近了,「悲可立俟」。這句話是讓我們看到,到底我們引導孩子所謂的幸福人生是循著道義幸福,還是滿足欲望的路?這個差異很大,孩子是欲望長了,還是德行長了?
在深圳的報紙報導到,有個六歲的女孩跟母親出去買東西,想買的東西還沒買夠,她母親的錢花光了,媽媽跟她說:這些東西家裡有了,別再買了。她當下脾氣很大就打她媽媽,把母親打得鼻青臉腫。結果旁邊的路人看不下去,就對她母親講:這孩子太囂張了,你要教訓教訓她。那個媽媽說:我捨不得打。她六歲會打母親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你看我們把她的人生倒帶,倒到她一、二歲的時候,同樣的情景,她給媽媽要東西,媽媽說:這些已經有了,別買了。她馬上在地上大哭大鬧,這時候媽媽說:好啦,買給你。你看她從流眼淚馬上變成什麽?破涕為笑。當她在笑的時候,母親知不知道她人生的方向錯了?欲是深淵,欲望不容易滿足,所以不要不斷增長孩子的欲望。
說到這裡,我就很感謝我的母親,你看我以前也是給我媽媽要過東西,然後還在那裡打滾。因為我跟我媽媽用講的,我媽媽還是如如不動在那裡看書,之後我想,好,使出渾身解數,就在那裡打滾。打了十五分鐘,結果我媽媽還是一動不動,你無理取鬧,不理你。突然我就站起來,我開悟了,開悟什麽?第一冬天的地很冷,第二其實打滾也滿累的,休息一下。你看父母很有原則,老師很有原則,孩子就不敢撒野,不敢無理取鬧,他就會順著正確的做人態度來走,循規蹈矩。所以愈明白教育,愈感父母老師的恩德。
我們看到這個女孩她自己的人生有悲哀,六歲就變成這樣,也是她父母的悲哀,甚至於是她往後嫁給誰,那個家就悲哀。所以諸位長輩、朋友們,你看,假如我們的女孩脾氣不好,我們能不能想說,氣死我了,趕快把她嫁出去吧。這樣沒有道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要教育好自己的女孩是成就別人的家庭、家族。
但是得乎道而喜,他是力行道德而喜悅,他那個喜悅是一輩子都快樂。我記得我小時候很吝啬,很難把我荷包裡的錢掏出來,但是我出外校外教學,看到我奶奶喜歡吃的東西我就會把它買起來。比方我買了豆腐乳,我把它抱在懷裡,從買就開始高興,因為我的腦海裡都想到,我奶奶接了這一罐豆腐乳不知道會高興成什麽樣子。你看一路高興,接著不只我高興,奶奶也高興,我看到大家的笑容,大家都高興。奶奶接完以後,真的一輩子都高興,每次都說到,我的孫子很孝順,尤其拿到豆腐乳那個禮拜,逢人就說,而且還會拿出來,來來,請你吃一塊。
一個人力行孝道、力行仁愛心,不只接受的人歡喜,所有感受到的人都歡喜,甚至於所有感受到的人他那一分善心也會產生共鳴。所以我們提到,我們修身,去掉自私自利,去掉壞脾氣,還要去掉愚昧,有真實的智慧,去掉傲慢,去掉懷疑,相信每個人、每個孩子都是人之初、性本善,都能透過我們行為的風范把他們的善心給喚醒。這樣我們真能身修而後就能家齊、而後治國,為這個社會國家做出真正的貢獻。好,今天早上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
|
|
|
|
|
|
上一篇:如何落實德行教育演講會:蔡禮旭:老師講(上篇)
下一篇:家和萬事興:蔡禮旭:老師講(二)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