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故事
范仲淹的一生佛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北宋名臣范仲淹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以其高尚的道德和偉大的人格光耀千古,永為後世敬仰。他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氣,千百年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和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被後人千古傳誦。
范仲淹先生(989-1052年),字希文,江蘇吳縣人,卒谥文正,追封楚國公。先生幼孤家貧,即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他曾遇到一位相士,問道:“你看我以後能做宰相嗎?”相士說:“小小年紀,口氣不小。”范仲淹又說:“那你看我能否做醫生?”相士驚訝地說:“怎麼相差那麼大?”范仲淹回答說:“唯有良相與良醫可以救人。”相士贊歎道:“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先生年少時在山東長白山禮泉寺勤苦讀書,每日煮粥兩升,冷卻後切為四塊,撒上鹽和菜末,早晚各食兩塊,以此果腹。後來,先生游學於河南應天府書院,“五年之中未曾解衣就枕,起居飲食人所不堪,而仲淹不苦也。” 范仲淹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取進士,從此步入仕途,逐步實現他救國救民的偉大抱負。人們對先生一生的事跡頗為熟悉,而對他與佛教的淵源可能不甚了解。
范仲淹先生自始崇信佛法,與佛教頗有淵源。起初,先生在禮泉寺讀書時,偶然間發現寺中地窖內藏有金子,先生雖然家時,才對僧人言及此事,取金修寺。先生之高尚品格,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此時已自與眾不同。
先生事親至孝,母親去世後,請僧人誦經,孝心感應觀世音菩薩助念。藉菩薩之力,母親得以超升天界。 范仲淹先生一生莅任所到之地,必造寺度僧,興崇三寶。晚年時曾捨宅為寺,名為天平寺,並延請浮山法遠禅師住持。先生留心佛典,誦《金剛經》“辄有冥契”。值得一提的是,據《角虎集》載,先生“常修淨業,以養聖胎”。
慶歷初年,先生奉命宣撫河東,於旅途間,得故經一卷,名曰《十六阿羅漢因果識見頌》,內容乃是諸阿羅漢誦佛所說善惡因果,識心達本之法(因者,因緣;果者,果報;識者,諸自本心;見者,見其本性)。先生閱讀過後,法喜充滿,特作序贊歎,流通於世。序文中寫道:
“余嘗覽釋教大藏經,究諸善之理。見諸佛菩薩,施廣大慈悲力,啟利益方便門。大自天地山河,細及昆蟲草木,種種善谕,開悟迷途。奈何業結障蔽深高,著惡昧善者多,見性識心者少。故佛佛留訓,祖祖垂言,以濟群生,以成大願。”足見先生是深知佛家真谛的。他的兩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生還說過‘以萬靈為心,以萬物為體”、“進則盡憂國憂民之誠,退則處樂天樂道之分”,先生“不以己欲為欲,而以眾心為心”、“愛持眾同,樂與人共”,這些可以說都是菩薩境界,深獲佛法之益。先生善寫詩文,他的詩文頗有與佛法相通之處。而且他已經開始從佛法中汲取營養,壯大儒學。 范仲淹先生一如歷代士大大一樣,喜與佛門高僧大德交游。先生曾問道於琅琊慧覺禅師,且有偈贈予禅師:
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閒。
直欲與師閒到老,盡取識性入玄關。
宋仁宗景祜四年,范仲淹出守鄱陽,仰慕古禅師道風,多次拜訪問道。古禅師曾寄偈相勉:
丈夫各負沖天氣,莫認虛名污自身。
撒手直須千聖外,纖塵不盡眼中翳。
先生還與圓悟禅師相善,並且勉其參方行腳。圓悟禅師在先生的勸勉下,遍參諸方,卒成大器。先生還曾屢次為文表贊佛門高德。仁宗皇祜元年,天竺山日觀庵善升禅師入寂,先生為其撰寫塔記,表彰德行。浮山法遠禅師,曾住持天平寺,入寂後,先生為其撰寫碑銘。在碑銘中,先生贊道: “嗚呼遠公,釋子之雄。禅林甘澤,法海真龍。壽齡有限,慧命無窮。寒巖脊骨,千載清風。”
先生曾與起居捨人尹洙為莫逆之交,尹洙臨終之日,先以書信與先生告別,先生速來看望,恸哭不已。尹洙忽然又睜開眼說道:“已與公別,何用復來?且死生常理,希文豈不曉乎?”說完後端坐而逝。
先生得到眾多良師益友警醒與提攜,道業日進,深得佛法實益。縱觀范仲淹先生的一生,確實始終是立身行道,真正踐履了儒家兼濟天下和佛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令人欽佩不已。先生為官則勤政愛民、獎掖人才,居鄉則自奉儉約、樂善好施。修水利、舉人才、置義田、興義學、濟貧困,先生一生的善行義舉,不勝枚舉。
范仲淹書法
|
|
|
|
|
|
上一篇:助建八座塔和轉經筒
下一篇:上宣下昌師父的詩偈(十九)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