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慈誠羅珠堪布:皈依佛教的三種目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特別提示:本文全文轉載自大德慈誠羅珠堪布的著作《慧燈之光》“五加行開示錄”中的《皈依》部分。
雖然皈依的具體目的千差萬別,但歸納而言,就有三種不同的目的。 第一個是下等的發心,即想望這一世能健康、長壽、發財,或害怕下一世墮入地獄、惡鬼、旁生等惡道,希望自己能得到人天的安樂。他恐懼的不是整個輪回,只是輪回裡的一部分,所以就皈依三寶。這是最下等的目的; 第二個是中等的發心,即小乘阿羅漢的皈依目的,已經能意識到,整個輪回,從地獄到無色界的三界六道都充滿了痛苦,沒有可以躲避痛苦的地方,所以他厭離整個的輪回,希望自己一個人能從輪回中得到解脫,所以就皈依三寶。這是中等的目的。 第三個是上等的發心,也即大乘菩薩的皈依目的。大乘菩薩與聲緣阿羅漢共同的地方,就是大乘菩薩同樣意識到輪回充滿了痛苦,不同的是,阿羅漢因此而希望自己能得解脫,大乘菩薩卻拋下自己的利益,而希望其他的眾生能夠解脫。 阿羅漢不是沒有慈悲心,他也有慈悲心,但他的慈悲心是怎樣的呢?佛經裡有兩個恰如其分比喻,充分地說明了大乘菩薩與聲緣阿羅漢慈悲心的差異。阿羅漢的慈悲心,就象沒有雙手的母親,當他的兒子被無情的巨浪淹沒的時候,她雖然對兒子有很大的慈悲心,但因為她沒有雙手,所以無能為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兒子慘遭不幸。阿羅漢的慈悲心就如同軟弱無能的母親,當他看到眾生遭受痛苦折磨的時候,也生起了悲憫之情,但是他卻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去救度他們,只能尋求自己的解脫。 大乘菩薩的慈悲心,卻如同勇敢的父親,當他看到自己的兒子在戰場上寡不敵眾、命在旦夕的時候,知道如果不去救援,自己的兒子,就會被敵人殘殺。因此而生起了難以堪忍的慈悲心,所以就披掛上陣,奮不顧身地去拯救兒子。他不但有極大的慈悲心,而且有所向無敵的能力和勇氣。大乘菩薩就如同堅強無畏的父親,他越感覺到輪回的可怕,就越有勇氣和決心,不顧私利、毫不猶豫地去渡眾生。這就是形容大乘菩薩與聲緣阿羅漢,在慈悲心方面不同的兩個比喻。 為什麼他們有那麼大的差別?這個差別的關鍵在哪裡呢?就在於慈悲心。聲聞、緣覺雖然有慈悲心,但是他們的慈悲心深度不夠,所以他不去度眾生。大乘菩薩的慈悲心,已經達到了視眾生為獨子,決不容許自己對眾生的苦難視若無睹、袖手旁觀,即使粉身碎骨、肝腦塗地,也要拔濟眾生於水深火熱之地的深度,這種義無返顧的決心,已經足夠他去度化眾生了。所以,大乘菩薩皈依的目的,既不是為了得人天的果報,也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解脫,而是想去幫助眾生。 怎樣幫助眾生呢?不僅僅是在眾生饑餓的時候,給他們一些吃的東西,生病的時候給予醫藥與照顧,雖然菩薩們也不排除建立慈善機構等等提供世間幫助的行為,因為這些也是饒益眾生的方法。但他清楚地明白,這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要想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只有首先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調整好以後,才有能力去度眾生。調整的方法就是修法,修法的基礎就是皈依,所以他就皈依三寶。上等的皈依目的就是這樣的。 要做到這樣的皈依,必須要有一定的慈悲心的基礎,如果我們沒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即使口頭上說得再冠冕堂皇,內心深處也不會這樣想。所以,首先要培養強烈的慈悲心,當慈悲心生起以後,你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其他眾生,根本沒有自私的成份。有些人會不以為然地認為:自己還是一名凡夫,也同樣需要解脫,如果這樣發慈悲心,自己又如何解脫呢? 關於此理,佛經中有兩個的比喻:農夫種莊稼的時候,他的目標就是收獲糧食,他在得到糧食的同時也會得到稻草,而不用專門去種稻草,豐收的時候稻草自然就有了。還有一個比喻,一個人燒柴做飯,當他把飯做好了以後,灰自然就產生了,只要燒火做飯,就會有灰產生。他不用專門去追求灰,自然能夠得到。 同樣的,如果你的目標真正是為了度化眾生,就不用專門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在度化眾生的同時,你自己的成就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想法,只是為自己的事情而奔波,一心一意為自己打算,結果不但自己不能成就,更不能度眾生。 數不勝數的事例可以證明,佛菩薩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事情,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他的一切目標都是度化眾生,但是卻已經成佛了。凡夫從無始以來到今天,經歷了無數的生生死死,卻一直是在為了自己的事情而辛勤操勞,從沒有想過別人的解脫,即使有過一些幫助他人的行為,也不過就是類似社會上的慈善機構,所做的那麼一點點有限的幫助,根本沒有考慮過眾生的解脫。這樣為自己盤算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從無始以來到今天,始終一無所獲。 有些人會滿不在乎地說:別人夢寐以求的名譽、地位、財產、眷屬,我都已經應有盡有,所以,我並沒有徒勞,並不是一無所獲。但我們可以靜下心來環顧周圍的人,當他們命喪黃泉的時候,不論地位多麼顯赫,財力多麼雄厚,也只能兩手空空、茕茕孑然地踽踽而去,跟普通的平民百姓沒有兩樣。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他們下一世還得從頭開始,以前的這些名譽金錢都沒有用,不但沒有用,而且,今生他們為了獲得這些金錢名譽,必定造下了嚴重的惡業,後世他們就必將為這些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因為我們是凡夫,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都是這樣串習下來的,根本沒有什麼利益眾生的概念,所以現在要放下習以為常的一切執著,而一心一意地去考慮眾生的解脫,立竿見影地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很難。但是,如果你不以極大的勇氣和毅力克服這一困難,仍然執迷不悟,不想去度眾生,不願意拋棄自私自利的念頭。如果永遠都有機會做人到是另當別論,但這純粹是異想天開!要想再次得到萬劫不復的人身,猶如蒸沙成飯、磨磚成鏡。所以,當我們已經了知我執的過患以後,就一定要珍惜這難得的人身,竭盡全力發菩提心。菩提心非常重要!非常關鍵!希望你們最好能選擇第三種最上等的目標。 即使發一個造作的菩提心,也會受益無窮。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可以從一開始的造作走向不造作!所有的佛菩薩,以及古往今來眾多的高僧大德,都是從造作走向不造作的,他們沒有學佛之前,都像我們一樣,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凡夫。都是從凡夫薄地,走向最顛峰的佛地,沒有一個是先天成佛的。所以,我們也不必因此而心灰意冷。高僧大德們不是神仙,都是人,他們可以做到,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到?關鍵在於你能不能夠接受,願不願意下不下功夫。我們也清楚,世間的普通工作,一旦不投入,都將一事無成。越投入就會得到越豐厚的回報,就會越成功。同樣,如果在菩提心上下功夫,是絕對會成功的。如果想修的時候蜻蜓點水地修一點,不想修的時候置之不理,肯定永遠都修不起來。 如果我們修皈依戒的時候發這樣的菩提心,就叫做大乘菩薩的皈依。
|
|
|
|
|
|
上一篇:如何修習菩薩道的忍辱行
下一篇:怎樣修學最殊勝的【無相念佛】法門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