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朋友,為什麼要講話?表達自己的心聲,希望別人了解,溝通。那溝通的目的在哪裡?相互了解,進而互相幫忙,互相成就。所以我們講話還是要能利益對方再講,不要講太多廢話。一個人假如話很多,給你的感覺是什麼?所以一個人為什麼言語很多?他的心態有問題。《易經》裡面提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眾。”諸位朋友,我們這幾天的課程,你有沒有覺得經典裡面句句話都很有分量,都對你一生立身處世都是很重要的提醒。《易經》裡面我們這幾天的課程提了好幾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只損自己還損什麼?後代子孫。這些道理你明白之後,你整個的立身處世的態度絕對會有大的變化。因為你能夠看得更深,看得更遠。
《易經》裡面提到,吉祥的人言語很少。因為他的心靜得下來,心一靜下來就懂得審時度勢,察言觀色,所以話不多,但是話一出來就會讓人家覺得很能夠信任,所以他都在適當的時機才開口。“躁人之辭眾”,言語很多代表內心怎麼樣?很急躁,好像不講話自己就沒有安全感,好像很不舒服。很多人回到家裡只有自己一個人,坐著發慌,要趕快找朋友打一打電話心才不慌,有沒有這種傾向?其實根本就是人生完全沒有目標,活一天過一天。一沒有目標,常常就會覺得很急躁,找不到方向,所以一定要找人家來陪自己一下,才比較有安全感。假如你交這樣的朋友,你會覺得怎麼樣?很累,常常要聽他講一大堆,然後時間怎麼樣?耗掉。假如說聽他講對他還有幫助,那我們還聽,但一點幫助都沒有。
所以我們講話還要練什麼功夫?練他在那邊發牢騷的時候,一句話就要把他切斷。但是切斷的時候,要從他的混沌當中引出一些正確的思維,要引導他。所以這也要我們有功夫,要提升自己的學問。你切掉他的話然後慢慢把他引出來,他就會說,你為什麼都能這樣想?這個時候你就告訴他,因為我都有讀《弟子規》,所以面對問題不會打妄想,不會想一大堆煩惱,能提起理智去面對。
人心急躁話才會多,所以“話說多,不如少”。因為你急躁話又多,沒有考慮清楚,所以言多必失。所以言語太多了就會形成很多無形的障礙,自己都搞不清楚。到一個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群,話一定不能多,要先多看多聽。一個人能多看多聽還要心怎麼樣?靜得下來才行。所以心靜的功夫是時時都要練的。當我們很急躁的時候,趕快把《弟子規》拿起來念,趕快把經典拿起來念,伏自己的煩躁的心。而其實一個人常常能夠看到對家人的本分,對朋友的本分,對工作的本分,他就不會想一大堆事情,他會趕快去學,趕快去做。所以能看到自己本分的人就不會浪費時間,不會讓自己的心飄到九霄雲外去,拉都拉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