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強調恆心、精進?因為我們是求智慧,而在求的過程當中,“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往後退了。甚至於是什麼?有一秒鐘不覺照,他就退得很厲害。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一不留神,都不知道飄多遠去了,再抓回來,可能三十秒、一分鐘都過去了。
所以經典當中強調,“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一個人行善、提升自己,就好像登山一樣,得要突破自己的習氣、慣性,一步一步往上提升,像爬山一樣。可是從惡,起了個惡念、惡言惡行,就像爬山一步沒有跨穩,滑下去了,一下子就跌得很快,“從惡如崩”。這個一崩,崩到哪裡了?山腳?那太慘了。一覺得滑下去了,趕緊要把樹枝拉起來,是吧,就不會跌得那麼慘了。那個樹枝就是正念,趕緊拉住,“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這個是讓我們警覺到,不能小看這些妄念,要不放松對治。
而且我們的目標是開智能,還沒有開智慧以前,鐵定放松不得。所以不能一秒鐘空過,一有時間趕緊聽經、趕緊讀經;有工作了,盡心盡力用仁愛的心、道義的心去做每一件工作。都用仁愛、道義的心做,應該是沒煩惱。有煩惱了,可能又是因為自己的一些妄念起來了。是啊,做利益別人的事情,哪有說會痛苦的?雖然身體有點累,心裡踏實。所以什麼時候也是修行?服務大眾、工作的時候不離修行,都處於精進狀態。但是工作一放下了,趕緊繼續聽經,趕緊提起正念,不能松懈。
做一個比喻,修學就像鑽木取火,大家鑽過沒有?真的有鑽過,那是很好的經驗。請問在鑽的時候,他能不能鑽了三分鐘,哎呀,手好酸,休息一分鐘再鑽?一分鐘休息完了,又三分鐘,又休息一分鐘。請問大家,他什麼時候鑽出火?若干年之後都很難講了。這個火代表什麼?智慧。人修行,假如修行三天,休息一天,那不知道啥時候才能開智慧,用功要不間斷才行。所以我們假如覺得最近的狀況比較不好,鐵定精進出問題,不夠用功了。而且“行百裡路半九十”,往往要突破一個坎的時候,那個時候是特別困難,咬緊牙關才能突破。
所以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篑”,只剩下最後一篑土就可以把這個山給形成了,但是我們停止不做了,“止,吾止也”,那就“功虧一篑”,就是這麼來的。那所有的努力可能就化為烏有了。“譬如平地,雖覆一篑,進,吾往也”。譬如,這裡有一個大洞,我要把它填滿,雖然倒進去一筐土而已,可是我繼續這樣子前進,繼續倒進去,鐵定可以把它填滿。所以這個都是強調有恆心、精進。假如不能精進了,可能到最後一步,最後還是失敗了。
曾國藩先生有一段話,對這個恆心批注得也非常好。他提到,“敬字、恆字”,是徹始徹終都要保持的態度。“大凡進德則持之以敬”,進德是求學問;“修業則貞之以恆”,要有永不放棄的恆心,才能成就這個道業或者是事業。所以我們在我們的念頭當中,有沒有時時保持敬跟恆?“曲禮曰:毋不敬”。這是第四個,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