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一”、“止”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是正法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541集 2013年12月16日講於香港
“厭離心切,於世無求。心懷空寂,淨無垢染,猶如虛空,故雲‘捐志若虛空’,亦即萬緣放下也。”
我們把這個“也”字換一個字,“萬緣放下‘了’”,就是“捐志若虛空”。萬緣放下之後,“勤行求道德”。什麼是道德?念念老給我們解釋:
“‘道德’者,正法名為道。”
“道”是什麼?道路。這條道路通哪裡?通大般涅槃,通往成佛,成佛之道。正法,哪一法是正法?你看看“正”字是什麼意思?中國文字妙,外國文字沒有。你看這個字的含義,上面是“一”,下面在“止”,“止”在“一”就是正法。不定什麼法,只要你是一法,就是正法;你二法就不正了,三法、四法那就不必談了,你不能成就。這個“一”、“止”就是我們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是正法。為什麼?“一”就是戒律,你守住,一直下去的時候你就會得定,定就開智慧,智慧就圓滿了。“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一”、“止”,我得到“一”,我就止於“一”,決定是一門深入。
不僅是佛經,依儒家四書、五經行不行?行!我能把心止於一部《論語》,能不能成佛?能!決定能。只要你遵守這個方法,“止”於“一”,你天天念誦,手段是“讀書千遍,其意自見”。這部《論語》,《論語》不長,能夠背的大概半個小時。那麼一天念多少遍?我們用時間算,一天至少念十個小時,那半個鐘點可以背一部的話,就是二十遍,這叫攝心。《論語》長,攝心越短越好,所以古人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越少,就越簡單、越容易。你看佛就四個字,“阿彌陀佛”,六字大明咒還六個字“唵嘛呢叭咪吽”,比這個長,阿彌陀佛比那個簡單,越簡單越有效,越簡單越不容易。不容易是什麼?妄想、雜念進不去。你念一部經,妄想、雜念容易進去,念佛號不容易進去,它綿綿密密,沒有空隙容納你。古人這個方法妙絕了!得定之後,功夫繼續不斷,不定什麼時候一下就開悟了。這一開悟,全明白了,不但佛法明白了,世間法明白了。
這是中國人讀書,求的是智慧,不是知識。有智慧自然有知識;有知識,沒有智慧。知識解決問題有局限性、不圓滿,而且有後遺症。今天全世界學校裡頭所教導的全是知識,沒有智慧,所以人心浮躁,他定不下來,妄念很多、雜念很多,所以表現出來的是心煩氣躁。真正有學問、有道德、心地清淨的老師太少了。我遇到這三個老師,在一般上比較,是比人高一等,也就是說他們的妄念少、雜念少、心地比較清淨、操守好。方東美先生,他每天讀書沒有中斷,特別喜歡《華嚴經》,在這上用的功夫很多。章嘉大師,他持咒,可以說大概除了睡眠之外,他是分秒不捨,金剛持,口動,沒有聲音,無論在什麼時候你見到他,他都是這樣的。確確實實給我們示現的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了,我見到了。再就是李老師,李老師的心沒有章嘉大師那麼專、那麼清淨,沒有!李老師的事情多,辦的事業太多了,沒有好的得力助手,所以不能不操心。我們在他身邊想幫忙幫不上,有障緣、有人障礙,我知道,他也知道。在台中創辦蓮社,一切是台中人為主,董事會裡面大部分全是台中人,老師雖然是董事長,得聽他們大家的意思,不能違背,所以難!
這“正法”兩個字,我們得認識它。如果學淨土不能夠一門深入,學淨土,還得學《華嚴》、學《法華》、學唯識,學一大堆,這就不是正法了,到哪裡去了?末法去了。正法是一門,“止”於“一”。中國這個文字好,你看教你的,“止”於“一”就是“道”。這個“道”通大涅槃、通成佛之道、通菩薩之道。
“得道而不失,謂為德。”
我真正明白了、我真正依教奉行了,我做到了,這就是“德”;我真的一門深入、真的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就是“道”,“道”跟“德”你都得到了。
“‘勤行求道德’,亦即一念單提也。”
“一念單提”是禅宗的話,不許有第二個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