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五種修行心態錯不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五種修行心態錯不得

佛教是個重實踐,重自力的宗教。所謂“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在佛教的修持中,唯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解脫,如果佛陀能夠讓眾生成佛,那早在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把眾生給度完了,我們何必還淪落至此。佛教的終極目標終得個人去實修實證,而非只是終日求佛菩薩保佑加持,而自己又不努力。精進努力的修行固然重要,但其因地的修持心態更為重要,不然事倍功半。志公和尚雲:“勇猛精進成懈怠”,告訴了我們若修行走錯了路,哪管多精進也是枉用功夫,與懈怠無別,於事無益。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初發心時,我們務必把一些基本又重要的修行理念建立起來才是。

生死心:許多人把佛法當成了知識,或忙於參與許多佛事活動,把生死給忘了。

回顧佛陀當年初發心乃追求解脫,了生脫死;看看當今的凡夫都把生死問題看的太輕了,以為棺材裡躺的的是老人,殊不知棺材裡睡的是死人啊!至臨終時才慌,這可怕是晚了些吧。許多佛教弟子修學佛法時,沒把生死心培養起來,而不知不覺的把佛法當成了知識,只是一味的的分析、歸納、做簡表,要不然便參與許多佛教活動,把生死忘了。生死心是修行的原動力,若因聽了幾場弘法會或參與幾場法會後,感到法喜充滿才來修行,那恐怕只是五分鐘的熱度,因為如此的動力是外來的,故不長久。切莫如一般眾生,一味接受生死,任它生滅,不試著超脫,雖然口說“生死坦然”但更相似於對生死的無可奈何。佛陀在他臨終時說:一切正念禅定中,念死最為尊貴。能有真切的生死心是十分難的,所謂“修行無秘訣,貴在生死切”。大家但摸摸自心,一天有花上五分鐘的時間去思考過生死的問題嗎?

大信心:當今佛子們最可悲的就是學佛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成佛

其二,修行者的大信心是必要的,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僧璨大師說:“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學佛者應對於成佛做祖有絕對的信心。當今佛子們最可悲的就是學佛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成佛,要不然便把成佛推向三大阿僧祗劫的未來,如此未戰先敗,如何能打敗那閻王老頭呢?三大阿僧祗劫相等無央數或無限大,如此而言眾生就算有機會成佛也似乎是空談。其實談論成佛的時間對咱們都無多大的意義.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修了多久,但能夠肯定得是,我們肯定不是今世才開始修,不然大家不會對佛法感興趣。重要的是我們肯不肯好好下手修,努力以今生有限的生命與生命拼一場,所以切莫一直以為自己每一世都從零開始,若每世來到這人世 都如此認為,那待何時成就呢?如此佛教可就沒有希望了。

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開宗明義“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絕大多數的修行者都犯上揀擇分別的毛病,今日說末法,明日說業障重,再來便是根器差,如此不計其數的介面,看看只是為自己不肯實修實證的心態安個美名吧!再多個十年、二十年,我們終就原地踏步。中峰國師說“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可是許多凡夫也只滿足於化主樂邦的方便,錯認方便權巧為究竟,因此而不求提升,更不精進的力求今朝之成就,這可謂“辜負己靈”也。

無上心:一位修行者上求無上之佛果,才是修行者應具的氣宇,樂於小法,滿足於方便,修行不會進步。

修行另一個重要的心態是要發無上心,正覺之心或菩提心。當年六祖大師參訪弘忍大師時言“唯求作佛,不求余物”,這種單純又直接的求法方式對於現今的佛教而言怕是既陌生又另類,甚至令人不解的是竟然會有人認為這樣的方式是狂妄的。看看現在的佛教弟子,學佛多半不敢以“唯求余物、不求作佛”為發心的榜樣,這可是剛好與六祖大師的做法顛倒。怪不得我們修行不會進步。對於一位修行者而言,上求無上之佛果,是必然的,而這才是修行者應具的氣宇,只是我們已經樂於小法,滿足於方便。

大乘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現今的佛子只是終日忙忙 ,說是“下化眾生”,不說那是否真正的“下化眾生”,但又有誰真正的把“上求佛道”的心培養起來而於中更進一步呢?怕是泥菩薩過江吧!古尊宿雲:“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學佛須知果位之次第皆是權巧之方便,是修行位上幻化的城堡,而非真正的寶所,故《法華經》雲“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咱們不應對無上的佛果感到膽怯,反而應時時培養這樣的氣量才是。

思維心:祖師的語錄、法師的開示,終是他人的見地,自己有沒有實實在在的體認一番,就只能拾人牙慧,數他人財寶。

思維之心是正見的基礎。在修持佛法時我們不時會接觸許多觀點,而我們時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一味的接受,不多思維,不多問。當多數人都認為某個觀念是正確的時候,我們便人雲亦雲,自己亦不用心省思一番,如此便是迷信而非正信的典范。佛陀與祖師們的微言大意決非表面,而是須要大家去細細參究、深深的思維,而從中把正確的知見建立起來。一味的接受也只是拾人牙慧,數他人財寶。縱然經典、祖師的語錄、法師的開示是多麼的實在,說得天花亂墜,這終是他人的見地,自己有沒有實實在在的體認一番那才重要。終日論長論短,在他人的言語中討個分明而不自證是沒多大益處的。洞山良介大師曰:“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虛空步”。多思考、多探索、多自省才是成就的基石。想想當年的悉達多太子,不是一心的探索與思維這宇宙的真理嗎?

勇猛心:真正的佛弟子,絕不可以把修行當消遣,有空才努力一點,沒空改天再說。無常到時,不管有空沒空,忙也去,不忙也得去。

論雲:“至心學道,發大勇猛,決趨菩提”,《永嘉集》又雲:“勤求至道,不顧形命”,修行須要有一股發自內心的勇猛心,一種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縱使喪生失命都無怨無悔的心,。抱著怕東怕西,擔心這兒、擔心那兒的心態來修行,也可以說是因地不真。做為一位真正的佛弟子,絕不可以把修行當消遣,有空才努力一點,沒空改天再說,這樣的心態是要不得的,死期到時,無常殺鬼可不會跟我們論有空沒空,忙也去,沒空也得去啊!所以如果一位學佛者能夠深深的感受到生死的苦,三界猶如火災,世俗無常苦空,那他一定會有一顆勇猛的心。就像釋迦當年的“不成等正覺不起此座”的大勇猛心。而我們也應該有一股這樣的氣量。祖師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又雲:“除了吃飯是雜用心,其他時間都不雜用心”,這都顯示祖師在修行上的行持,後人應該視之為修行成道的楷模才是。

總結

願與大家共勉的是,若大家在這難得之人生之即不好好把握修行,而只是奔波於“佛教事業”,說是不忍聖教衰,但沒有把真正的正法眼建立起來,至終聖教亦不免變質。而正法之眼藏尚待大家親證一番始得啊!學佛的目標明確,佛教哪會有這麼多是非,咱們若真的感知生死之事大,無常之迅速,哪終有閒工夫去論他人長短,好事物是非。所以“生死心切,處處道場;心為道源,無事不辦;無上覺心,直趣菩提;思維參究,是非莫管”。大家若都能與生死心為源動,大信心為助緣,無上心為目標,思維心為方法,那我們才不至於辜負佛陀與大德先聖將這條解脫的道路傳遞至今,而能繼續流傳下去。共勉!共勉!阿彌陀佛!


 

上一篇:南懷瑾先生談八字與改變命運
下一篇:剃發出家者應具備的條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