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師主講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摘錄
什麼叫至心?我很至心在念,很認真在念,這樣是不是叫至心?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是不是至心在念?這就是我們要深入去理解的地方。至心這兩個字,我們在很多大乘經都會看到,包括《地藏經》,很多大乘經典我們都會看到這兩個字。怎麼樣才叫至心?它的標准在哪裡?以前我也一直去查這些經,後來我看到《占察善惡業報經》,它把至心解釋是最詳細的。此地我引用《占察善惡業報經》,佛解釋至心,《占察經》是佛請地藏菩薩講的,我把這個經文念一念,“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所說至心者,差別有幾種?何等至心,能獲善相?”這是《占察經》的一段經文。占察輪相要占到善相,要至心。堅淨信菩薩代替我們問地藏菩薩,請問地藏菩薩說:菩薩,你講至心差別到底有幾種?什麼樣叫至心?有什麼差別?何等至心,就是哪一個等級的至心才能得到善相?
我看到這個經文正是我要找的答案,下面地藏菩薩就回答了:“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地藏菩薩回答堅淨信菩薩,至心大略講起來有兩種,第一種是初始學習求願至心。初始學習就是我們剛開始在學習,求願就是大家很懇切的,這個願望很懇切的,求願,開始在學習,這個是求願至心。就像我們現在一聽聞經上講的,我們就發願很認真的來念佛菩薩的聖號。第二種是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這第二種至心才能獲得善相,也就是說,第二種至心它的效果才會現前。第一種至心還沒有感應,第二種就有了。
第二種至心又有三種差別,分下中上三種至心。“何等為三:一者一心,所謂系想不亂,心住了了”。這是第一種,第一種叫一心,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一心不亂。什麼叫一心不亂?系想不亂,心住了了。想就是妄想摻不進來,你這句佛號已經能夠伏住煩惱妄想,你一起心動念就是佛號,除了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觀音菩薩,其他什麼念頭都沒有,空空洞洞的,都不亂了,這是一心不亂,這是第一種,一心。“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第二種至心叫做勇猛心,這個勇猛心專求不懈,就是不懈怠,他不顧身命,拼了命在念的。但是這個勇猛心,現代的人有一些人去念佛,你不能說他不勇猛,真的很勇猛,我都自嘆不如,念了幾天幾夜他還不睡覺的,但是念到最後好像也沒有達到經典上講的這些效果。我出家二十七年,今年第二十七年,看到這些同修當中在家、出家的,也看過很多例子,看他很勇猛,有的人很勇猛,出了問題著魔的也有,著魔發狂;有的人他很勇猛的念,愈念煩惱習氣愈增長。
過去在華藏圖書館念佛,有些開計程車的居士,他們當時聽老和尚講經,開始念一天一夜的,一日一夜的,二十四小時念佛。他們真的很發心,原來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借場地,後來又到樹林光明寺去跟煜明老法師借寺院,念一天一夜的,大家也念得很法喜,後來又增加到兩天一夜的。後來一位許秋雄居士,有一次他跟我講,他念三天兩夜,晚上還去開清潔車,精神很好。我說你們真不簡單,很勇猛。但是後來在四、五年前,這個許居士跳樓自殺了。這個真的讓我感到很意外,我說這個念的功夫這麼好,念了這麼久,怎麼會這樣?有什麼事情讓他想不開?這個我也很納悶。後來再聽老和尚講經,自己再去看經典,學習經教,發現很勇猛的念佛,他初發心的心態不對,用心用錯了,所以正面的效果沒有現前,負面的效果現前了。負面效果就是增長煩惱,愈念愈我慢,愈瞧不起人,覺得大家都不如他,他功夫這麼好,你們一個一個功夫都不如我。這個我在同修當中看很多,他功夫愈高,他那個煩惱同步的增長,到最後煩惱比那個功夫更高。這就是錯用了心,他那個心態不對。
這個心態不對,也是江味農老居士講的,不懂得觀照。不懂得觀照,你自己有一些偏差錯誤的心態出現,你沒有發現。你沒有發現,以為是對的,然後就這樣發展下去,到最後就這樣一個結果。我們念這句佛號,你跟菩提心相應的去念,那一定達到經上講的效果。你跟煩惱心相應的心所去念,那你念到最後,真的就像灌頂大師講的,念佛念到阿鼻地獄去的,也有。那是不是念佛這個方法有問題?不是念佛方法有問題,我們用心用錯了。經上明明給我們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是發煩惱心,一向專念,那當然就是不但念佛沒有成佛,還念到地獄去,這個也是很冤枉的。所以這些關鍵性的經文,我們一定要了解清楚,不然你冒然的去用功,聽到至心、勇猛精進,大家來拼。拼什麼?你要拼去哪裡?……不顧身命,這個一定是跟了生死這個菩提心相應的心,相應的善心所你去念,那就會達到這個效果。不然,你看到人家不顧身命,你也不顧身命,人家念三天見到阿彌陀佛,你念三天可能見到一些妖魔鬼怪來了,你的心態不對,用心用錯了。
第三種,“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第三種是最高的,深心,深心就是於法相應,究竟不退。深心就是相應,斷煩惱,甚至破無明,與法就相應了。我們看《觀無量壽佛經》講,菩提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深心就是開悟了,跟這個相應,跟法相應,這是最高的。“若人修習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這個至心,你不能得下至心,就是一心系想不亂,好像我們講功夫成片,你沒有達到這個功夫,就見不到這個善相,見不到這個瑞相。
蕅益祖師對至心也有註解,我們也大概講一下:“初始學習求願至心,未離散動,未伏障種,乃名字初心,故未能獲清淨輪相”。初始學習求願至心,求願就是說有這個願望,開始在學習這個至心,但是我們這個心還沒有離開散亂妄動,這個妄念還伏不住,控制不住,好像我們念佛妄念還止不住。乃名字初心,這個名字就是天台宗把佛分為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名字位初心,初心就是剛開始,我們現在剛開始在學習,在念這個佛號,你還沒有伏煩惱,就是我們老和尚常講,你煩惱還伏不住。煩惱伏不住,我們往生沒把握,要看臨命終運氣好不好,臨命終運氣好,遇到善知識大家助念,有可能會往生;如果臨命終業障現前,往生還是有障礙。所以這個是初始學習求願至心,這個不能得善相。這就說這個至心還不及格,講這樣大家就比較容易明白,還不及格。
“第二種,中下至心者,即是攝意專精,能得欲界細住,或是初隨喜品,或是名字後心,故亦可得清淨輪相,多是冥益”。第二種至心有下中上三種,下至心就是最低的,最低的至心就是一心系想不亂,心住了了。每一種它的功夫層次也是有等差的,這是講個大類。攝意專精,意就是意根,你的意根收攝了,你很專精的定在這句佛號上,這句佛號一提起來,所有妄念就伏住了。能得欲界細住,欲界就是我們在欲界天,三界裡面欲界天第三層天以上的,欲界未到定,有相似禅定的功夫,但是還沒有達到色界禅定的標准,這個欲界。或是初隨喜品,這是天台的隨喜品,天台宗《教觀綱宗》裡面講的,功夫的一個層次。或是名字後心,名字即佛,剛才講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他是名字初心,初就是剛開始,後心就是他後面功夫深入了,我們一般講達到功夫成片,雖然還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所以他也可以得到清淨輪相。但是多是冥益,冥就是感應還不是很明顯,暗中感應。
“中至心者,即是成就勇猛,須在觀行後心,多分兼得諸余好相”。中至心就是第二個,成就勇猛,他勇猛精進成就了,這個必須是在觀行後心。觀行已經是觀行即佛了,前面是名字即,名字即後心,這裡是進入觀行,而且是觀行的後心了。就是觀行位他功夫已經很深入了,我們一般講觀照功夫他得力了,有得定了,得到禅定了。所以,多分兼得諸余好相,多分就是會比較多的,大部分他會兼得這個好相,見到瑞相。
“上至心者,即是相應至心,須在相似初心,能感菩薩現身說法,故得究竟不退也”。上至心就是相應至心,相應至心須在相似初心,就是相似即佛最初相應的這個心,也就是最起碼要斷煩惱。斷煩惱起碼像圓教菩薩初信位,小乘初果須陀洹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個是相似初心,最起碼要斷見惑的煩惱,這入了相似即佛,還不是真正佛,還在十法界裡面。最少要相似初心才能感菩薩現身說法,這個時候能跟地藏菩薩,其他你念任何一尊諸佛菩薩都一樣的,就能感應諸佛菩薩現身給你說法。譬如說我們修淨土法門,你見到阿彌陀佛給你說法,見到觀音菩薩給我們說法。所以見到佛菩薩給我們說法,我們就能得到究竟不退,得不退轉,現在這一生就得不退轉,這功夫就高了,這上至心功夫就高了。
“然應之冥顯亦不須論,但必第三至心,方證不退。則前二種雖獲善相,急須修行禅定智慧,令與二觀相應可矣。不然,故業雖滅,新業還生,亦可懼也”。蕅益祖師後面這個註解再給我們說明,必須要得到第三至心才證得不退轉,前面兩種至心雖然得到善相,但是還沒有得到不退,還是會退,所以必須修行禅定智慧。《占察經》修兩種觀道,要再把這個境界提升,提升到不退,這個是講我們一般通途修行的法門。我們修淨土法門,有前面那兩種我們就可以把握往生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了,我們只要能夠做到前面講的一心系想不亂,我們帶業往生就沒問題了,這是最起碼的。這個至心,我們以經解經,以其他的經講得比較詳細的來解釋這一段,這兩個字。我們對於至心有一個概念,不至於含糊籠統的念過去。至心,我都很至心!恐怕念到最後沒有達到經上講的效果,又再怪佛菩薩不靈,實際上是我們自己沒有真正搞懂,沒有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