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文化論壇
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能彼此尊重、彼此敬愛,互助合作,共同來維系社會安定,創造全人類幸福美滿的生活,這個理念與願望,是任何宗教家及學派領導人共同的目標。澳洲政府對於多元文化非常重視,在昆士蘭有一個「少數民族宗教局」,局長尤裡先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每個月都舉辦一次「多元文化論壇」,請這些宗教領袖及社會名流一起研究討論。而且在格裡菲斯大學,計劃興建一個「多元文化活動中心」,每個宗教都能分配到一個修道的場所;而活動中心的大廳,是公共集會的場所。我建議學校當局,能設立一個「多元文化研習所」,研是研究,習是實習,實習就是要去做。佛家講「解行相應」,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就是不但要知,還要做到。「多元文化研習所」是培養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將來的使命,就是化解族群中各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誤會與隔閡,使一切眾生都能互助合作,和睦相處,這是一樁非常有意義的好事。(981205早餐)
二、地球村
當今世界已經走進民主、自由、開放的時代,信息發達,交通便捷,地球彷佛變成了一個村莊--「地球村」,這說明了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民,往來越來越密切了。這樣密切的關系,隨之而來的是與各各族群,以往不同的傳統文化、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的沖突與矛盾,這是一種自然現象。這種現象要以合理的方式消除,才能達到不同的族群,多元文化彼此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同來創造全人類多元文明的社會福祉,這是全世界各階層領導人,以及志士仁人共同向往的目標。(981213早餐)
三、整個大宇世界是一家
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的局長尤裡先生說,現在大家居住在一起,如何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創造澳洲美好的生活環境和安定繁榮的社會。這個想法非常合理、非常難得,佛法裡所說的真實智慧,無過於此。
譬如一顆大樹,這顆大樹是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大樹比作宇宙,比作法界,自己比作樹上的一片樹葉。葉葉相看就產生對立、對抗,彼此猜疑。如果深入觀察,原來好幾片樹葉是從同一個枝條生出來的,是屬於同一族群,這就不會和其他的葉產生沖突了。如果再往下尋找,條條同生一枝,枝枝同生一干,干干同生一本,本本同生於一根,找到根本,才曉得整個大樹是一個整體,一個大我,一個真實的自己,這才真正把自己的生命根源找到了。於是一切對立、矛盾、沖突煙消雲散,大慈大悲的心油然而生,愛護一切眾生跟愛護自己一樣,真正契入自他不二。
真正體認到整個大宇世界是一家,整個地球是一家,人與人的紛爭就沒有了,所以任何族群團體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個體,這是我們必須認知的。
徹悟虛空法界裡所有的星球是一個整體,一切問題才能圓滿解決。此一事實真相,《華嚴經》講得最詳細、最明白,所以多元文化最理想的教材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即是表虛空法界無量不同的族群,「嚴」即彼此無礙,共存共榮,和睦相得的莊嚴美好圓滿的境界。凡是具有如此認知的人,佛法中稱為「佛知佛見」,此人即稱為菩薩、佛陀。
《大方廣佛華嚴經》開端,我們看到參與佛陀說法的聽眾,就有二百二十八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社團,此是一會,若通說十方,則有無數無盡之族群。這正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的大匯集。佛經上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指這些無量無數的族群,不同的文化思想集合在一起,大家皆享有各種和合圓融的真善美慧生活。世尊和諸佛菩薩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采取了教學的方法,就是要讓一切眾生認清宇宙人生的根源、真相。(990117早餐)
四、何謂多元文化
何謂「多元文化」?恆順眾生就是多元文化。要聽命於一個,那就是統一文化,是一元的。
一個大型的聚會場面,全世界的國旗都掛在一起就很美;若全世界的國旗是一種顏色,就不美了。花園裡,百花盛開很美;若只種植一種花,就沒有欣賞價值。所以,文化根本上就是多元的。
以一個身體來說,眼能見,耳能聽,這種組合就是多元的。若要統一成一元的,只要眼睛就好了,耳朵、鼻子、嘴巴都捨棄,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身體的每個器官都是多元文化的組合,世界也是多元文化的共同體,怎能強迫成為一元化?
佛家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一元,多是多元。一元是講自性,多元是講現相、作用。《華嚴經》講:「體、相、用」,體是一元,相、用是多元。這是真理、事實真相,若違背了就不吉祥,必定有凶災;你能順從,就會非常幸福美滿。(990224早餐)
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在參加「論壇」時提出,他希望每個宗教在傳教、講道時,不要攻擊別的宗教。這個理念很好,這是真正有自覺。我聽了之後說,我們不但不能攻擊別人、批評別人,還要禮敬贊歎別人。希望全世界所有宗教領導人都能覺悟,把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落實到信徒上,這個世間才有真正的和平安定。
我們最近訪問了伊斯蘭教、回教、印度教(即婆羅門教)和天主教。新加坡有九大宗教,我們往來很親切。他們有需要幫忙的,我們全心全力主動的幫助,這是前所未有之事。
我們籌備將培訓班擴充到佛學院,佛學院將來的課程,是每個宗教的課程都有。我們請各個宗教的傳教師,來為我們介紹他們的宗教教義,他們的生活習慣、禮儀。我們先學習他們,讀他們的經典,以後,他就會讀我們的佛經。彼此互相了解,誤會、摩擦、隔閡就消除了,這才能做到大同,才能真正落實到共存共榮,互助合作。
《華嚴經》一展開,列出二百二十八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族群都在華嚴海會。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許多不同的族群生活在一起。我們要向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學習,我們這個世界才會美滿,大家才能幸福。(990412早餐)
五、訪問伊斯蘭教
我們在新加坡訪問了伊斯蘭教,這是我們第一次的接觸,希望彼此能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消除誤會隔閡。將多元文化工作做圓滿,對社會是莫大的功德,是真正的好事。
我過去曾親近過中國邊疆佛教與伊斯蘭教的領袖,他們相處得非常和諧,互助合作,互相尊重禮敬。希望這個理念與精神,能推廣到全世界,使全世界的人,和睦相處,互助合作,共創幸福美滿的一生。這是做為一位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之事。換句話說,我們一生就為這樁事,佛法稱為「佛事」,就是覺悟眾生之事。
這樁事我們要認真推廣,發揚光大。特別是與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社團與人物交流,以佛法來講,這些都是具有善根福德之人。所以,在世間具有影響力,或居領導地位者,都是過去生中修福積善所獲得的果報。若我們能以佛法與之交流,必定對他們產生影響,增長他們的善根福德,這就能為世界帶來安定和平,繁榮興旺,消除一切人為、自然的災害。(981215早餐開示)
我們參訪伊斯蘭教會,有很好的回響。由此可見,社會大眾不分種族、不分國界、不分宗教信仰,每個人都渴望社會安定繁榮,世界和平。這印證我們的想法、做法是正確的,所以應當更加精進努力,將多元文化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的事業,努力去推廣。(981220早餐)
六、伊斯蘭教的老人院及孤兒院
我們去訪問伊斯蘭教的老人院及孤兒院,他們的管理方法,辦事精神,態度誠懇,令人敬佩。在高科技方面,利用計算機教學,最小的學生僅四歲。由此可知,他們對於教義的傳播,比我們做得更完善,許多地方值得學習。尤其是團結精神,力量之凝固,是其他團體所不能相比的。三皈依第三句「皈依僧,眾中尊」。眾是團體,僧團是世出世間所有團體中,最值得人尊敬的,因為它做到「六和敬」。我們看到伊斯蘭教,他們雖然沒有六和敬的條文,但是他們的團結、做法符合六和敬,這值得我們深省。(981216早餐)
七、多元文化的統合
澳洲政府各階層的領袖人物,在尋求安定社會、和睦人群的方法。如何將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融合成一體,使居住在澳洲的人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創造繁榮的社會,幸福的人生。這個目標、想法,就是尋求多元文化的統合,希望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人互相尊重。(981116早餐)
八、生命共同體
所有一切眾生,就像身體每個部位的細胞;不同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少一個族群,人就會生病。所以才曉得,各種不同的族群,組織起來是一個圓滿、美好、完整的生命共同體,這樣你就會愛一切不同族群的眾生。所以,我們對於各種不同的文化、族群、宗教,以真誠心去愛護,全心全力去幫助,這就是《華嚴經》的落實。所謂落實,就是《華嚴經》的證果。「信、解、行、證」,證就是落實,完全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現實的生活就是「佛華嚴」,我們才得真正的受用。(99220早餐)
九、認識伊斯蘭教
回教(伊斯蘭教)的簡介中,開宗明義說得很清楚,其精神何在?教義是什麼?就是「隨順真主,和睦待人」八個字。「隨順真主」,就是我們常講的隨順佛陀教誨。他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隨順真主的教誨,真主教誨都在《古蘭經》裡,就是要和平待人。「伊斯蘭」,這是阿拉伯文的音譯,意思就是和平。
今天我們看到伊斯蘭裡,好像有很多人發動戰爭、聖戰,他們的傳教師跟我們講,這不是《古蘭經》的教義,《古蘭經》裡沒有教人要發動聖戰。《古蘭經》裡的聖戰是抵抗侵略,別的國家發動戰爭來侵略我們,我們應當要奮起抵抗,決不是去侵略別人,他們的精神是和平。現在由於一些好戰分子,把伊斯蘭的形象破壞了,全世界人一聽說伊斯蘭教,就覺得很可怕,好像他們都喜歡打仗,造成這種錯誤的觀念。他們也不斷呼吁世人,要真正認識伊斯蘭,不要對他們產生誤會。這些誤會的產生都是謠言,而且傳播愈傳愈訛。他們的經典並不普遍,一般人很少能夠接觸到,所以聽信外面的傳說就當真了,造成對他們的誤會、錯解。世出世間像這一類的事情很多,我們都要懂得。
(節錄自《華嚴經》第12-17-0336卷)
十、溝通重要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時代,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必須要互相溝通。這個「通」非常重要,譬如我們身體,穴脈如果都能暢通無阻,這個人就身體健康。如果血氣不通,毛病就出來了。地球就像一個身體一樣,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與人要溝通,要常常往來,彼此了解,然後才能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於是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真正對於各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學說、不同的宗教,都能通達,通達就平等。因此,真正通達決定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如果說我的高,你不如我,這還沒有通。
這個事情就像一棵大樹,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就像這棵大樹上的枝條一樣。枝條很多,你深入去觀察,幾個枝條生在一個樹干上,再往下觀察,幾個樹干生在一個主干上,我們稱之為「本」,再往下,這幾個本原來是一個根生的,找到根本就貫通了,才曉得是平等的。佛法常講「徹法底源」,就是找到根了。然後才曉得整棵樹是一體,每一片葉子都是整體的一部分,決定是平等的。這就好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由此可知,一切的不平,是由於你所學習的深度、廣度不夠。
十一、佛菩薩與神的關系
前不久有二十多位回教的朋友到新加坡居士林來參觀訪問,有來自中國、澳洲、日本、菲律賓和泰國,想多了解佛教。他們說,佛教道場供養的佛菩薩這麼多,他們只相信一個真神。我用簡短的時間做了一個介紹,我告訴他們: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裡面所供養的諸佛菩薩,都是含有高深教育的用意,表法的義趣。像我們供養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最初創立這個教學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因此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所以不是宗教。菩薩都是佛的學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早年佛的學生,我們是現在佛的學生,因此這些菩薩都是我們的學長。老師、同學都是平等的,所以佛法是平等的教學。
他們又問:「你們的佛、菩薩跟神的關系是什麼?你們敬不敬神?」我說:「我們敬神。」我就舉個比喻:世間有一些宗教,只承認有一個唯一的真神,也有許多宗教尊敬許多的神,有沒有沖突?沒有沖突。佛教導我們,這些眾神就像現前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這個國家地區唯一的真神,就是國家的總統,這是一神論。而多神論就是除了總統之外,還有部長、省長、縣長。佛菩薩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裡的義工,他不是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不是總統,也不是部長、縣市長,所以他不是神。但是我們尊敬神,我們為神服務,我們也接受佛的領導。所以,諸佛菩薩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唯有教育才能安定社會,幫助眾神,幫助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這個工作很偉大,非常有意義、有價值。只有真實智慧、慈悲的人,才肯這樣做法。
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耶稣、穆罕默德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都沒有做過政治行業的領導人。所以,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有宗教都勸人斷惡修善。可是對於這些事理講得最透徹、最詳細的是佛教,佛教經典之豐富,這是大家都承認的,任何一個宗教經典都比不上佛教。佛教就像一所完整的大學一樣,所有的科系都具足,一樣也不缺乏。佛教裡有講到宗教,但是佛教非宗教;佛經也有講到哲學,但佛教非哲學。佛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唯有真實智慧,我們貪瞋癡的念頭才能斷除。
(節錄自《無量壽經》細講第2-34-093卷)
十二、大乘佛法對現時代的重要性
當今天災人禍頻繁,而且災害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嚴重,這是很多人所擔心的社會問題,也有不少志士仁人,希求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我也曾經接觸過一些具有菩薩心腸,深慈大悲之人,想解決這個問題。可是,他們卻始終想不出一套為每個國家、民族,都願意接受的有效辦法。在七十年代,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先生提出了,「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矛盾、沖突的方法,只有大乘佛法與中國的孔孟學說」。這是很有見地,很有智慧的言語,給世人帶來了一個好訊息。當時,台灣的於斌樞機主教參加這個會議,回台後提倡祭祖。而且當時天主教教廷也發出文告,鼓勵神父與修女跟佛教對話。這都是非常開明的做法,真正是在做社會安定與世界和平的工作。
一九九六年,我在澳洲認識了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的局長尤裡先生,我們一見如故,有共同的理念,而且很認真積極的在落實。當時他辦了一個「論壇」,參與的人都是當地各個宗教的領袖,他們每個月進行一次討論,研究如何幫助社會消除一切歧視、誤會與隔閡,使社會達到真正的和諧。
澳洲政府計劃在格裡菲斯大學,建一個「多元文化活動中心」,將來所有的宗教有一個固定的活動中心,這是宗教界的大團結,可以說他們已經普遍建立了共識,實在值得贊歎。我向校長建議:有了硬設備之後,要真正將多元文化的思想理念落實,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養,最好能開一個「多元文化研習所」,不但要研究,還要認真學習、落實。當然,最理想的是辦一所「多元文化大學」,上課的教材就依照湯恩比先生的提議,選用大乘佛法與孔孟學術。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孔孟學說最重要的是《四書》,不必搞得太多。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得力助手趙普,他向大家說,他以半部《論語》幫助趙匡胤建立政權。他當宰相時,又用半部《論語》輔助太宗趙光義治理天下。我想這樁事,湯恩比先生一定很清楚。一部《論語》能夠平治一個朝代,也就能平治整個世界,這是孔孟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如果要達到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協調融合,《大方廣佛華嚴經》最有效果。展開《華嚴經》,自始至終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不同族類的大集合。這個問題在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解決了,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也解決了,在一切諸佛如來的世界,這個問題都解決了。諸佛用什麼方法解決的?教學,教化眾生,讓一切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人人覺悟,問題就解決了。為什麼不同族群有這麼多的誤會、沖突?都是因為迷而不覺。
諸佛菩薩不是將多元文化變成一種文化,更不是強迫你要放棄你的文化,而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異不礙同,同不礙異,同異不二」,這才顯示出文化的多采多姿,共存共榮,美不勝收。在經論中,我從來沒有看到「同化」這個名詞,都是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發揮各個文化的特色,讓大家共同欣賞,共同享受。佛法講的宇宙人生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有許多部分組成的,每個部分有每個部分的美,所謂「真、善、美、慧」。我曾以人身做比喻,人身是多元文化,頭有頭的美,手有手的美,各個部分的美集合起來,就是一個完美的整體。
所以「同化」,是錯誤的觀念,錯在把另一種文化消失,這樣使得整體美就有了缺陷。儒、佛講完整的真善美慧,就是集合每個族群各自的真善美慧,成為盡虛空遍法界總體的真善美慧。佛家有這個理念,儒家也有這個理念;佛法對這個理念的落實在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我們有這個認知,就會對任何一個眾生起恭敬心,知道每個眾生都有他的優點,都有值得我們尊敬贊歎的地方。人人能夠養成尊敬別人,贊歎別人,社會就和諧,許多不愉快的事自然就消失,哪裡還會有天災人禍!
新加坡伊斯蘭教邀請我參加他們的齋戒節後的盛大宴會,我會去參加。我們對任何一個族群、任何一個社團,沒有分別執著。一些不了解的人,對其他宗教有界限、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很喜歡與其他宗教交流往來,決定沒有要你放棄你的宗教,要信我的宗教的念頭,這個念頭是迷、是錯誤。當年釋迦牟尼佛接觸印度許多宗教團體,世尊給他們的是智慧,決定沒有要他們捨棄自己的宗教,來信佛教。
《華嚴經》記載,佛的學生有婆羅門、有外道,《四十華嚴》上有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他們都是宗教家,也是宗教領袖。佛門當中,都把他們當作菩薩。何以說他們是菩薩?菩薩不一定是佛教裡才有,各行各業、任何宗教都有。對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清楚明白,真正覺悟的人,就稱作菩薩。譬如他是天主教的神父,他明白了,就是神父菩薩;基督教的牧師,他通達明了,就是牧師菩薩;不需要改變身分,不需要改變工作,不需要改變行業。我們在《四十華嚴》裡看到,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各個都是菩薩,是多麼圓滿融洽!我們今天講「異中求同」,實在講還是隔靴搔癢,真正的大圓滿是「同異不二」,這才達到真正的大圓滿。
佛法教學是以智慧為中心,佛所說的一切經論,字字句句無一不是充滿了圓滿的智慧。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單單「諸法實相」就講了二十二年,這是真實智慧。如果能對「諸法實相」有相當的認知,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不但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過去從哪裡來,將來到哪裡去,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清楚明白,再將這個事實介紹給別人,讓大家都了解明白,這個世界就變成多采多姿的華藏世界,和樂融融的極樂世界。迷悟在一念之間,禍福也在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這是福不是禍;念頭轉不過來,這個世間的劫難如何能夠避免?這是現前非常迫切嚴重的一個問題,有待我們大家共同來努力。
十三、萬善同歸
我們訪問澳洲圖文巴的一個多元文化組織,主席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在圖文巴,信奉基督教的人占很大的比例,也相當保守,但他們已經意識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澳洲政府近年來采取開放政策,移民、投資的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國家地區,於是他們想到,這些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共同生活,互助合作,達到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目標。這個理念非常之好,在這個時代,即使很保守的宗教徒,也逐漸覺悟到有拓開胸襟容納別人的意向。因此,我們談了之後,將我們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及新加坡的種種想法、做法,介紹給他們,他們也非常歡喜。真正有志之士,無不如是。
早年,北京「中央印經院」出版的《十善業道經》,前面沒有序文,而是以雍正皇帝的一段開示代替序文。這段序文,是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寫的,其內容就是多元文化的理念。從雍正這段話中,我們認識到統治一個國家,賢明的領袖如何教化眾生。那時,中國是儒、釋、道三教,而一般人是以儒為正統,雍正說出他對於三教的看法,「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可以各行其道,但並不相違背;不但不相違背,而且能夠相輔相成。他說一般教徒不能貫通這個道理,於是每個人都以很深的成見,狹小的心量,即佛法講的「自贊毀他」,違背聖人的本意。仰慕道教的人,認為佛沒有玉皇大帝那麼尊貴;向佛的人,認為玉皇大帝雖然尊貴,沒有佛那麼偉大;而儒家學者,則說佛、道是異端,不是正法。於是,三教學者不能夠貫穿,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雍正說這都是私心,爭勝負,彼此不能兼容,不但不能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本宗,對自己所信仰的經教,都沒能深入。
雍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對三教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看法是三教平等。就是今天講的「和平」,和平就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如果覺得我比你高,我比你強,已經不平等了;不平等就決定不能和睦;不和睦就有爭論,有爭論就有流血,就有戰爭,就造種種惡業,受種種苦報。大乘佛法是平等法,《華嚴經》講「生佛平等」,眾生與佛平等,佛沒有說他高高在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得真平等。
真正得到了平等,再看芸芸眾生,外面的形跡雖然不一樣,如《華嚴經》講的「種種形色」,「形」是形狀,「色」是相貌,這個世界有各個不同族類的人,不同族類的畜生,都是平等的。我們在澳洲看到袋鼠,那是一個族群,無尾熊也是一個族群,都是眾生,佛眼睛裡看全是平等。除了畜生之外,還有植物,也屬於生物。這是說明形跡雖然不一樣,理是同的。理上說,有情眾生都有佛性,有情是指動物,這是同的,佛性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牠的形狀不一樣。植物的種類,更是不勝枚舉!種類不同,顏色也不一樣,可是性相同,一切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個性才能同圓種智。
既是同圓種智,我們就應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彼此照顧。不但人與人之間做好朋友,與動物也要做好朋友。聽說中國從澳洲進口了一批牛只,飼養人員跟牠們講話,牠不理,因為牠聽不懂中文,講英文牠就聽得懂。所以,負責養育牛群的人,要到澳洲學英語。從這個小例子就能體會到,動物也是通人情的。
由於信息發達,交通便捷,人與人之間往來愈來愈密切,地球變成了一家,所以必須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共存共榮。目前一些宗教家、政治家都有這個認識,二十一世紀就是趨向於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轉變時期。這就講的「同」與「異」,異是形色不相同,同是體性相同,體就是哲學講的本體。所有宗教無非是教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善,就是同歸於善,佛門講「萬善同歸」,就是這個意思。佛家講的「五戒十善」,這是引導人向善;儒家講的「五常德行」,也是誘掖講勸,引人向善。
雍正在序文中舉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的一段話,宋文帝說:「六經本是濟俗」,六經是儒家的;「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如果儒與佛的教學,能夠普遍推行,人民信受奉行,社會安定,國家繁榮,人民幸福,沒有作奸犯科之事,我這個皇帝不是坐享太平嗎?何尚之回答說:「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有一百戶人家的小鄉鎮,有十個人學佛持戒,這十個人就是小鎮的模范,就能夠化民成俗。「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邑是小城,如果一千戶人家的小城市,有一百個人修十善,就有百人和睦。能以這種風氣教化這個地方,就是所謂「賢人國之寶」。這個比例是十分之一,一個人就能影響其他九個人。人能斷惡向善,國家的刑罰就不需要了。這個帝王,甚至地方官吏,可以垂拱坐致太平!
這段話說明幫助社會,去惡向善,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方法。而佛教勸導眾生斷貪瞋癡慢,勸人希聖希賢,都是這個道理。如果能夠信受奉行,確實可以為社會的典型、模范。凡是執著成見,自贊毀他,決定是不了解別人,也不認識自己。雍正的這一段開示,實在是多元文化的理念,應當將之擴展到所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國土。佛家的教誨,經論雖然多,但是為了濟世,五戒十善比什麼都重要。首先,勸人要懂得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才能勸導世人。
十四、大乘佛法就是多元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古聖先王治理國家,領導人民,皆以教學為中心理念,這樣社會才能安定、繁榮、興旺,國家長治久安。歷史就是最好的左證,太平盛世決定是文化教育辦得很好;凡是亂世,一定是朝廷與地方人士,疏忽了教學與教化(社會教育)的工作,才招致社會動亂。近百年來,整個世界可以說是亂世。一些領導人士非常希望社會安定繁榮,世界和平,人人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因此都在追求如何能達到此目的的方法。
在七十年代,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先生說:「唯有『大乘佛法』與『中國孔孟學說』,才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這位外國學者很了不起,有這樣的遠見、認知,非常難得。他的這句話,引起天主教發起向佛教對話。當時天主教的於斌主教開始在台灣提倡祭祖,這是史無前例的。我也由此因緣與他們接觸較多,當時亞洲主教團辦了一個「東亞精神生活研習所」,邀請我去講「佛教精神生活」。從此,大家開始著重多元文化的融合,這才是解決世界紛爭唯一的方法。
澳洲政府、學校與知識分子,幾乎都有「多元文化」的共識,他們不但討論,而且付諸實行,有不少人士在推動,其目的是希望社會安定繁榮,世界永久和平。他們問我有什麼方法,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我告訴他們,佛法中的《華嚴經》和孔孟學說的「四書」,就是最理想、最好的多元文化教材。
多元文化是一個自然現象,文化的根本就是多元性、復雜性,這不是一個新問題,也不是一個新發現。人的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頭與手不一樣,手與足不一樣,不一樣就是多元文化。眼與耳不同,耳與鼻不同,各有各的功能,能融洽的結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身體。一個家庭,夫婦來自不同家庭,經道義的結合,就有父母、兄弟、兒女,成為一個家族。一個家族是由許多個體組合的,由家族再延伸到社會、國家與世界,才曉得人類本來就是多元文化的綜合體。所以,人類必須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才能創造安定繁榮興旺的社會,和平安樂的世界。
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的?釋迦牟尼佛與中國的古聖先賢是用教學的方法,效果顯著。唯有讓團體中的每個成員,都能認識「我們是多元的共同體」,才能消除異見,化解一切隔閡,融合成一體,才能看到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慧」。《華嚴經》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說整體,多是講局部,各種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可以並存的。《華嚴經》又雲:「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異不二」,同異不相妨礙。清涼大師解釋《華嚴經》的「四無礙法界」,四無礙法界最小的范圍,就說到我們自己本身,眼耳鼻舌互不妨礙,頭足身手互不妨礙,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從我們身體就能看到。然後延伸出去,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事事無礙,這是多美好!
現在世間有種種歧視、誤會、隔閡、猜疑,到最後變成斗爭,處處都是障礙。障礙從哪裡來?由不了解事實真相而產生的。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每個人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當人人都為自己的利益時,一定會發生沖突,這是病根。儒家講「大同」,佛法講「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我們細細去思惟,佛的話有道理。《華嚴經》講,虛空法界森羅萬象、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佛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自己的整體。如果有這樣的認知,不僅世界大同,更是盡虛空、遍法界成一體。在中國古代修行開悟的聖者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只眼」,這才是真正的覺悟。還有是非人我,彼此對立,這是沒有開悟;沒有開悟就沒有見性,沒有見到事實真相;見到事實真相,虛空法界決定是一體。
佛法講法身,哲學講「宇宙萬有的本體」。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一切眾生也有三身,只是不能證得;你要是證得了,就是成佛。什麼是法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你何時肯定、認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就證得法身,你就成佛了。又說:「一切眾生即是法身」,一切眾生是廣義的,眾生的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一切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虛空法界,無一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眾生就是虛空法界,那才是真正的自己,如果能清楚認知這一點,對一切眾生自然生起大慈悲心,知道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傷害一切眾生是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
諸佛菩薩為什麼無條件的慈悲?他看清楚了事實真相,所以他對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沖突。看芸芸眾生,就像看自己身上的每根汗毛、每個細胞一樣,是自己不是別人。這是究竟圓滿的教學,唯有這種教學,才能達到多元文化融合一體的目標,才能真正達到人人相敬相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真正是愛人如己。把「愛國如家」的范圍,擴大到虛空法界。佛法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的家園,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多開闊,人多自在!多幸福!
我們修學何以不能契入這個境界?就是被自私自利的念頭障礙了。因此,要想證得自己的清淨法身,一定要將自私自利捨棄。佛說:「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能證得法身;證得法身,三身就圓現。現前這個身是圓滿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然後和光同塵,將這個身體留在世間為一切眾生服務,那是應身。應身是他受用身,報身是自受用身,法身是本體。多元文化必須要達到這個境界才究竟圓滿,世界才稱為一真法界,一切紛爭、天災人禍全都消失了。
我非常期望澳洲能有一個多元文化大學,來傳播多元文化的思想,這個思想就是佛法。我們今天講佛法,大家會認為這是宗教之一,與其他宗教就產生隔閡,而不能接受;如果我們換個名詞講「多元文化」,大家都能接受。其實,大乘文化就是多元文化,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我們理想的目標,我們從事這個文化工作就非常有意義、有價值。佛法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尤其在技術上講「善巧方便」,接觸廣大的群眾,一定要懂得觀機,才能真正利益一切眾生。
希望同修們都有這個認知與共識,大家發心,集中一切人力、財力、物力,將這個工作做圓滿,帶給世界和平幸福,這就是「存菩薩心,行菩薩道」。只要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決定得諸佛菩薩加持,龍天善神擁護。「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這麼興旺,就是我們誠心誠意的做,沒有絲毫私心,感動諸佛菩薩得的感應,才有如此氣象。如果稍有一點私心,這個感應就沒有了,所謂「誠則靈」,一定要用真誠心才行。
十五、宗教就是愛
有一次我們參加伊斯蘭教的座談會,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伊斯蘭教講天園(天上的花園),基督教和天主教講天堂,而佛教講極樂世界,名稱上不一樣,其實都是一個地方。我們修淨土的講極樂世界,學《華嚴》的講華藏世界,伊斯蘭教講天園,基督教和天主教講天堂,這是一不是二。《華嚴經》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方便說,一是真實說,一多不二。如果這些道理與事實都清楚明白,心就清淨了,妄想、分別才真正能放得下。否則,分別、執著永遠不能破,智慧不能開,就不能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不二法門。
現在我們希望聯合全世界各個宗教,推行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有一個共同點,「仁慈博愛」。許哲修女說:「宗教就是愛,愛就是宗教。」這句話說得不錯。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回教講:「阿拉確實是仁慈的」,因此「仁慈博愛」是宗教共同的根本。
宗教的目的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根本相同,目的相同,只是教學方法、手段不相同,所以宗教可以合作,攜手挽救社會,消除世間天災人禍的劫難。不僅是彌補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之不足,還要全心全力去輔導恢復家庭教育,恢復學校與社會的倫理道德聖賢的教育。
現在國際上有宗教會議,希望這些會議最後都能夠落實到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但一定要將社會的病根找出來,從根本上下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根本是什麼?家庭。社會就好像一個人的身體,家庭是身上的細胞,細胞要是壞了,命就活不長。每個細胞都健全,身體就健康,社會就健康,世界就健康,所以家庭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中國自古以來,沒有一個領導人不重視家庭教育的。(節錄自華嚴經第34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