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輕松學佛法摘要:佛學篇 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原來通家是一門成就的
八萬四千法門,你選擇一門。有人選擇二、三門,沒有老師指導。有老師指導,老師一定叫你選一門,不會叫你選很多門,選很多門不會成就。像我們這一個房子,四面都有門進來,無論走哪一個門都能走進來,你同時要走兩個門、三個門,你是決定走不進來。
你要想走進來,你必須把其他的放棄,只走一門。不肯放棄的變成什麼?變成學者專家,把佛所講的都變成知識,不是智慧。走一門,一門生智慧。諸位要曉得,一心那個心是定的,有妄想就是三心二意了,有雜念那心想的就多了,那是煩惱、是知識,不生智慧,智慧的心永遠清淨永遠平等。只許一個念頭,不能有第二個念頭,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們看自古以來開悟的,都是學一門開悟的,沒有學很多。這些話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老師曾經跟我們講過,我們自以為聰明,沒有依教奉行,到晚年後悔莫及。我們勸別人,別人也不相信。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廣學多聞,學的經論太多了,以為宗門教下,我們樣樣都懂。我到香港來講經,有法師問我,你有沒有學過五教儀?學過;有沒有學過四教儀?學過。五教儀是賢首,華嚴宗的;四教儀是天台,法華宗的,法相唯識宗的,統統學。這是什麼?這是知識。
現在才曉得。年輕的時候好高骛遠,想做通家,結果一樣也沒通。古聖先賢教我們做專家,不要做通家。一門通,沒想到他一門通了門門都通,真是個通家,原來通家是一門成就的,不是從很多門成就的,專家搖身一變就是通家。
古人表演給我們看的,非常可惜,我們年輕,功夫、道心不夠,智慧沒有能現前,吃虧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我到晚年專門搞一部經,《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一部注解,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別的全放下了,心清淨,這有一點智慧。這一部經真通了,一切經全通了,你拿到手裡沒有障礙,全通,智慧現前。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90集2013/10/25

般舟三昧是初住菩薩修的
我聽說國內現在有修般舟三昧,一定要知道,般舟三昧是初住菩薩修的,不是我們修的。善財參訪吉祥雲比丘,是初住菩薩,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不是凡人。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日夜不間斷,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著。九十天,不是九個小時,你能受得了嗎?你受不了要修那個法門,那個法門是好,太高了,不是你修的。所以有同修來問我,他想修般舟三昧,我說你可以,我做不到,我對你尊敬,沒有話說,我不敢。
我說我學鍋漏匠,谛閒老法師教他的徒弟鍋漏匠,我學他,他我學得到。谛閒老和尚教鍋漏匠,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求生極樂世界,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不分晝夜。這個我可以做到,一點壓力都沒有,累了,累了就躺著睡一下,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這個做得到。
這個法門要介紹給往後九千年末法眾生,為什麼?沒有壓力,功夫決定不間斷,什麼時候都可以休息。休息的時候要是有念佛堂,念佛的時候穿著海青,休息的時候不要脫衣服,躺在那裡睡一會,醒過來了趕緊去念佛。這個我有把握修成,般舟三昧沒有把握,如果一倒下,困倒了休息了,那般舟三昧就破了,還不如鍋漏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程度,不能躐等,不可以好高骛遠,做不到的硬要去做,肯定失敗。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88集2013/10/23

靈性是自己
靈性是自己,靈性不是物質,靈性也不是念頭,這個不能不知道。靈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靈性有覺有迷,覺了是佛菩薩;少分覺,阿羅漢;迷了是六道凡夫,十法界凡夫。明心見性,把自己的靈性找回來了,靈性沒有消失,是忘掉了,雖然它一切處一切時都在,把它忘掉了。
注意力只注意這個身相,物質的色相,充其量到念頭。念頭是妄心,念頭是第六識跟第七識,執著的念頭是第七識,分別的念頭是第六識。我們把六、七當作自己的心,把阿賴耶的相分當作自己的身,全搞錯了。阿賴耶的相分也是遍法界虛空界,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從念頭來的,那麼由此可知,我們的念頭是遍法界虛空界。
《還源觀》上講得好,給我們講三種周遍,這三種周遍是說起心動念,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所以對覺悟的人,他全知道;只有六道眾生,跟十法界裡面眾生,他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不清楚。我們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那在修淨土的,起心動念就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這一念周遍法界。《維摩經》上說得好,常修淨土,教化眾生,這是真的,真實功德、無與倫比的功德。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85集2013/10/21

佛是你的本來面目
大乘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你應當要作佛,佛是你的本來面目。換句話說,你本來有大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現在智慧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你有煩惱,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些東西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障礙住了。
你這些東西去掉了,它就現前了,不是你新得來的,不是的,你本來有的。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證到佛果了,有沒有得?沒有。你所得到統是自性有的,完全恢復作用了,沒有一樣是新東西。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83集2013/10/20

小乘是大乘的根
修行確確實實,要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下手,不要以為這是小乘,小乘是大乘的根,沒有根怎麼能成長。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有這個智慧,你才能放下。你沒有看破,你放不下,真正放下表示你真看破了。你說我看破了,沒放下,那是假的,根本就沒有看破。
我們不能看破,就不能往生;真看破了,隨時可以往生,我們跟阿彌陀佛是通的,我真想去,佛就來了。彌陀接引十法界一切往生的人,是化身,他能化無量無邊身,同時接引無量無邊念佛人,一個都不漏,蓮花化生。我們淨宗,正道法就是信願持名,蕅益大師講的,印光大師佩服得到極處。
你看我們《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講了八個字。蕅益大師把這八個字濃縮成四個字,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就用四個字「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必定得生,一點懷疑都沒有。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506集2013/11/08

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
佛門講的六種神通,六通是本能,佛有,菩薩有,羅漢有,人人都有。那我們這個能量為什麼沒有了?我們有煩惱,我們有業障,煩惱業障把我們的本能障礙住了,不能現前,是這麼回事情。
把這個障礙除掉了,放下了,能力就現前了。見思煩惱,學佛從這個地方開始,把我們錯誤的見解放下,證須陀洹果;然後把我們的念頭,錯誤的想法放下,證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六道輪回不見了,沒有了,這個時候才真正體悟到,佛在經典裡面常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所謂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動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這全是生滅法。生滅法都不是我,生滅法全是假的,一場夢,夢醒了全不見了。
阿羅漢的夢醒了,六道不見了,醒了以後是什麼境界?佛說了,醒了以後那個境界好,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我們這個世間,這是在夢裡頭,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就是染污,五濁惡世,五大類的染污、嚴重的染污,這個生活很苦。
四聖法界這些苦沒有了,它的環境清淨,稱為淨土,你所看到的是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陀,你看到是這個境界,這些都是覺悟的人,都是修行人,無論示現在家出家身分,都有德行。但是這個境界還不是真的,為什麼?它有生滅,它也是無常的。
它怎麼來的?六道我們知道了,是見思煩惱變現出六道輪回,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回沒有了。四聖法界是塵沙無明變現的,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斷了,四聖法界不見了。由此可知,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不但這個世界不能留戀,四聖法界也不能留戀。
可是要出六道難,比登天還難;出十法界更難,要真正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無量劫的修行才能辦到,才能超越,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說這樁事情。每一個法門都能達到這個境界,所以《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以達到。要怎麼修?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你走路走一條路,你不能走兩條路,走兩條路走不通。一定走一條,一條路走到底,決定走到。不要看到岔路又去換,你要改變你的道路的時候,那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走到,愈岔愈訛愈遠。只能走一條,一條是直路,一條是捷徑。連做學問都不例外,你一門專攻。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505集2013/11/08

智慧才能夠真正明了一切法的真偽
「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偽」,這是很重要的,沒有智慧你就沒有這個能力,其實這個七覺支裡頭,後面會學到三十七道品,老同學對於這些法相名詞,應該都熟悉。所以智慧非常重要,智慧才能夠真正明了一切法的真偽。
真的、還是假的?世間一般人都看錯了,把假的看作真的,真的不認識。真的在不在?在,但是對真的一絲毫感覺都沒有,這是沒有智慧。現代人所學的是知識,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它的根源不相同。
智慧是從定生的,定是從規矩裡頭來的,所以佛法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佛陀教學的理念跟方法,跟現在社會教學不一樣,現在教育裡頭沒有定、沒有慧,所以方法發生錯誤,沒人知道。古人用的這方法,現在人不用了,不但你沒有看到,你聽都沒聽說過,這才是問題結症之所在。如何讓現在人相信?只有一個方法,把它做出來。
他必須看到了才相信,他沒有看到決定不相信,這是現在要恢復聖教最困難的一樁事情。可是聖賢教育不能不恢復,不恢復,人類永遠離不開痛苦,這是大事,不是小事。要學聖賢要用真心,誰肯用真心?真心人人都有,迷失了,起心動念一定有我,我的利益要擺在第一位,別人的利益對我來說不重要,這個麻煩就大了。
幾個人知道人生一場夢?說的人有,說的人醒不過來,要醒過來才管用,才知道真的是夢。沒有醒過來的話,他還是執著那個夢境,不肯放松,跟迷而不覺的人沒有兩樣。所以佛家的教學,完全是以開智慧為第一個目標,所有一切方法都是幫助你開智慧的,跟現代的教學不一樣。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503集2013/11/07

佛法的修學不同世間
佛法的修學不同世間,世間講求的是廣學多聞,佛法聖賢教誨講求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方法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要講求意思,你只管讀,讀到若干年之後,豁然全經的意思都明白了。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明了。
現在為什麼不明了了?是有煩惱障礙習氣把你的智慧障礙住了。你現在一心,修一心,一心就把真心裡面的煩惱習氣障礙化解掉了。這個化解掉了,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智慧現前,義統統都明了了,道理就在此地。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501集2013/11/05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古時候講經注疏的標准都是定在大徹大悟之後,你講經不會有差錯,注解不會有不妥當的地方,跟現在不一樣。現在人沒有開悟,完全憑著自己知見來講經,他講的不是佛經,是他自己的經,麻煩就出在這裡。
戒定慧三學必須得開慧,開慧要修定,定是什麼?在我們的經題上,清淨心是定,平等心是定,定沒有得到,怎麼可能開悟?不清淨的心生煩惱,不平等的心也生煩惱,我們的心起心動念生煩惱,不生智慧。
但是你要曉得,清淨平等是自己的真心,你的真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平等的;換句話說,本來是大徹大悟的,本來是明心見性的。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染污,心浮氣躁,像海水起了大風大浪,清淨平等失掉了。
現在佛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平等,自然就覺了,用什麼方法?剛才我說的是方法的一種,知識分子大多采用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千遍,意思不明白,兩千遍;兩千遍不明白,三千遍,要有信心,不能改變,一定要這個意思統統明了,自然明了,沒有絲毫勉強。
有信心是什麼?你決定會明了,你就相信我自性裡頭本具般若智慧,我今天用這個手段,一門深入的手段,長時薰修的手段,讀書千遍的手段,這都手段,都屬於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千經萬論,佛慈悲,常常掛在口頭,希望我們能夠明白,知道這個方法是真理,許許多多阿羅漢菩薩都依這個方法開悟了。讀經讀得多開不了悟,為什麼?他心不定,心是浮躁的。開悟的心,心是沉定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才能開悟。
這些菩薩修行的祕訣,我們不是聽了就算了,聽了多想想,想通了依教奉行。我也這麼干法,我干上十年,看看開不開悟。十年不開悟,我再干十年。過去古大德裡頭有,根性比較鈍的,障緣比較多的、比較雜的,二十年開悟,三十年開悟,四十年開悟,都有。
根利的,根利是什麼?煩惱輕。少煩少惱這就是根性利的,他觀察能力非常敏銳,一看,他能體會到,一聽也能體會到,所以他能生信心,願心能發得出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501集2013/11/05

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
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阿羅漢亦如此,為什麼?他身見破了,我執破了,我執法執統統都破了,他哪裡有相?相是眾生心在想,順著眾生心想現相,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到這個六道裡頭來度眾生,這叫入生死,六道有生死輪回,到這個地方來幫助有緣的眾生。什麼是有緣?他善根成熟了,他能接受,能信,能發願,肯念佛,這緣成熟了,他就來了。緣不成熟他不來,來了沒用處。
但是菩薩非常慈悲,你不相信佛法,你相信基督教生天堂,他就現基督的身,他就帶你到天堂去,其實是誰?全是觀世音菩薩。所以我好像是記得,二00四年訪問日本,跟中村康隆老和尚見面,那個時候老和尚那一年一百歲,前幾年過世了。二00四年跟他見面,他告訴我,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統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說得好,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眾生想什麼菩薩就能現什麼,其實一體,我們一定要了解,要把這個執著打破,把這個分別放下,一體。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97集2013/11/01

修行修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大乘經教裡頭給我們說得很透徹,凡夫跟佛沒有兩樣,《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不說得這麼清楚嗎?為什麼會變成凡夫,變成六道眾生?迷失了自性,你現在有三類煩惱,這三大類。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無明是什麼?你自性本來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通達明了,那是正常現象,你沒有不知道的。
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本來是全知全能,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無明煩惱障礙你了。無明煩惱是什麼?起心動念。你見色,眼見色起心動念了,迷了,什麼都不知道了。耳聞聲也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統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迷了。不但起心動念,還分別執著,這變成凡夫了。如果只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不錯,你是什麼?菩薩,雖然迷,迷得不深,還有一些你知道,一些不知道,一些還知道。等到有分別執著時,你什麼都不知道了。
所以佛告訴我們,修行成佛要不要念很多經?不需要。很多菩薩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惠能大師就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不認識字的人能成佛,一天經沒有聽過的,也沒有念過一句佛,也沒有參過什麼一支香,沒搞過,人家為什麼衣缽給他?他煩惱斷了,就這麼回事情。他的修行很神祕,其實他修行每個人都看到,修什麼?舂米破柴,他修這個。舂米破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成就了。我們有沒有本事在見色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在這個境界裡面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跟惠能平等了,你就成佛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97集2013/11/01

執著身是我是所有煩惱的根本
佛教修行人,真正用功怎麼用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先學不執著。首先放下身,不要執著身是我,執著身是我是所有煩惱的根本。所以能夠真正不執著身是我,那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要怎麼說法?我的身,不是我身,是我的身,要這樣說法。
說得更清楚一點,我所有的身,這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我的衣服,我所有的衣服,要搞清楚。為什麼?身有生滅,有生死;我沒有生死,我不生不死。如果把身當作我,那身死了我也死了,那還修什麼行?不必修了。所以一定要知道,自性是我,自性是什麼?真心。
我們有一個真心,真心是自己;起心動念會胡思亂想的叫妄心,妄心不是我,這個要搞清楚,妄心不是我,妄心是我有,我所有的妄心。所以要用真心,用真心的人就叫菩薩,就是佛,佛菩薩;用妄心的叫凡夫,差別就在此地。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97集2013/11/01

聞思修是菩薩修的
聞思修叫三慧,菩薩所修的,用這三個字來代表。聞是接觸,眼看也叫聞,耳聽也叫聞,身手接觸都叫聞,就用這一個字來代表,代表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思是明了,不是真的去思想。一接觸就明了,這是真的明了;通過思想,不是真的明了,通過思想就染污了;不通過思想是真的,用真心,不是妄心。
修是什麼?修是一切的障礙煩惱,統統不起。為什麼?你沒有通過思考。煩惱從哪來?煩惱從思考來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思,一般世間人,有問題必須要思考他才明了。所以思代表明了,但是不能有思的這個行為。所以這個思的意思很深,千萬不要搞錯了。
我大概四十多歲將近五十歲的時候,在台灣大專佛學講座裡面擔任教學。有一天有一個學生來跟我說,她說法師,我今天聽這堂課,聽完了我下一次就不來了。我說為什麼。她說我聽了兩年了,我不想再聽了,我聽到懂得很多了。
我就想到,聽了兩年了,是不是回去研究?她說是的。我說,妳學菩薩的聞思修。對,我學菩薩聞思修。我就告訴她,妳這兩年所聽的是胡說八道,妳不聽了,回家去胡思亂想,胡思亂想一陣之後,妳盲修瞎練,我說妳把聞思修完全解釋錯了。
聞思修是菩薩修的,戒定慧是羅漢修的,妳沒有從戒定慧,妳哪來的聞思修?聞思修是高等修行方法,不是初學的,妳才初學,戒定慧都沒有搞會,怎麼去搞聞思修去了?
所以那天那堂課,我就把聞思修三個字講清楚、講明白。下課的時候問她,下次來不來?來。來就對了,可不能把這個東西搞錯了,真的很容易引起人誤會,一定要講清楚。所以接觸就明了,明了就是思,明了就不迷惑,不迷就叫修。
所以它是一樁事情,聞思修不能分開的,接觸、明了、不迷,從不迷上說是修,從明了上說是思,從接觸叫聞,這麼個意思,菩薩三慧。戒定慧你看,小乘三學,菩薩三慧。觀世音菩薩用聞思修的方法,這是真智慧。眼接觸明了不迷,耳接觸,耳聞明了不迷,鼻嗅香,舌嘗味,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面境界就明了就不迷,這叫聞思修。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94集2013/10/29

凡夫跟佛的差別是迷悟之間
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死的,全是活的,因為體是一個。最明顯的《六祖壇經》,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宇宙從哪裡來的?萬法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裡頭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
我們的自性在,沒有失掉。佛經上說失掉,失掉叫迷失,迷失是什麼?你迷了,它不起作用了,是這個意思。你覺悟了,覺悟它就起作用。凡夫跟佛的差別是迷悟之間,凡夫覺悟了就成佛,佛菩薩迷了就變凡夫,迷悟不同而已。悟了以後會不會再迷?佛告訴我們,真正悟了之後不會再迷。
這樁事情,大乘經上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把宇宙、萬物、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我們才會決定要走一條正道,正道當中的正道,就是念佛往生成佛之道。這部經、念老這個注解對眾生的貢獻太大了,我們不能不感恩,依照這部經去學習決定不錯,諸佛都贊歎,所以感得有情無情統統來供養。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93集2013/10/28

我們想什麼干什麼佛菩薩都知道
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決定接我到極樂世界。我們念他,他不知道嗎?知道。為什麼現在還沒來?你在這個世界上還壽命沒到,壽命是你的業報,你這個地方報報完了,他就來接你。如果你要知道,我們想什麼干什麼佛菩薩不曉得,那就完全錯了,你這種僥幸的心理,佛不會來接你往生。為什麼?你還在造業。
既造業就要受報,極樂世界沒有果報,哪裡有果報?六道裡有果報,你還得在這裡把那些報受盡了,你再來。所以古大德教我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真理,這是真實智慧,你要知道那麼多干什麼,自找煩惱。
為什麼修行人在山上挖個洞,住在山洞裡頭,那是什麼道理?那就是避免這些擾亂,我不需要見的不要見,不需要聽的不要聽。古人又說「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人多是非就多,知道事多煩惱就多,為什麼不肯放下?放下沒事。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93集2013/10/28

怎樣修福慧?
「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第一個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初因圓德」,因圓德裡頭有四種,第一個,「無余修」,什麼叫無余?「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修無遺故」,他修圓滿了。
修福修慧,福慧雙修,這是我們一定要記得的。我們學佛怎麼會這麼困難?原因在哪裡?有人知道智慧重要,修慧,對福德疏忽了;有人修福德,對智慧疏忽了,不知道福慧是同樣的重要。怎樣修福慧?六波羅蜜裡頭前五種是修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是修福,只有最後的一條是修慧。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
布施就是歡喜幫助別人,別人生活上有缺乏的,我們有多余的要幫助他,叫財布施;他不了解的我們知道,細心講給他聽,教導他,法布施;他身心有所不安,安慰他,護持他叫無畏布施。要真干!喜歡的人,要幫助他;討厭的人,也要幫助他。討厭的人,幫助他,修的福更大,為什麼?難能可貴,這一般人做不到。
這個人是你的冤家對頭,你能夠對他行布施,這個福德特別大,特別容易成就。對於冤親債主一般是忌恨、怨恨,帶著怨恨決定不能往生。怨恨怎樣化解?就在怨恨境界裡頭不再執著了,不再分別了。這不但能化解,把它轉變成功德。那這是無余。福慧統統要修。
第二,「長時修。經三大劫阿僧企耶,修無倦故」。這麼長的時間不疲不厭,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能修。看到、聽到、接觸到了,手就到了,觀音菩薩現千眼千手,眼到手到,那個手就是布施。見到人滿面笑容,這是布施歡喜,這不是小事,這種布施歡喜,到你成佛的時候,所感得的就是無量的莊嚴相好。長時間修。
第三個,「無間修。精勤勇猛,剎那剎那。修無廢故」。這是精進,不但長時修,要精勤去修,也就是說一個機會都不放過。對有情眾生是,有情眾生包括你討厭的蚊蟲螞蟻這些小動物,你真對牠修財、法、無畏布施,這些小動物會聽話,會跟我們以最好的關系來相處,共存共榮,互助合作。要我們用真誠心就能感動牠。
第四個,「尊重修。恭敬所學」,這對自己。自己學習,沒有真誠心,沒有恭敬心,學不到東西。有真誠、有恭敬,你會學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智慧德能。「無所顧惜,修無慢故」。布施,沒有後悔,沒有吝惜,沒有傲慢。布施,常常把布施功德放在口上,那你的功德全部都漏掉了。所以古人教我們累積功德,用什麼方法?所修積的功德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放在心上會變成煩惱,放在口上那叫缺德,你的功德漏失掉了。要放在哪裡?哪裡都不要放,那個功德才圓滿,那個功德才真實。這第四。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92集2013/10/27

開智慧的方法
「無師智」,沒有老師,沒有老師為什麼能有智慧?自性本具有無量智慧,真實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學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佛門教我們開智慧,是佛把開智慧的方法教給我們。方法是什麼?持戒,修定。為什麼?清淨心生智慧,平等心生智慧。你的心被染污了,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癡慢,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癡慢疑,所以你起心動念生煩惱,不生智慧。
你能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放下了,恢復你的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阿羅漢證得,平等心是真心,菩薩證得,平等比清淨還高,清淨心生小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所以他後頭有個覺,覺就是智慧,覺就是「無師智」,就是「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後面還有一個「無功用智」。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92集2013/10/27

佛是無上福田
「若於佛福田,能植少分善。初獲勝善趣,後必得涅槃」。這是假如有個人遇到佛了,佛就是人天的福田,你遇到了,你在這個地方能種小小的善根,你一句稱贊,你一次的頂禮,生恭敬心,這叫少分善,那你的果報?初獲勝善趣,這一點善根,你來生能生人天,不會墮三惡道,這個勝善趣就是人天福報,將來遇到佛法,你會歡喜,你會學習,必定得涅槃,也就是你將來、來生後世必定會成佛。
這個利益功德多大!一些人聽到了,就像前面所說的,他不相信。誰能相信?具足善根、福德的人,能相信,相信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問我,我肯定答覆你,我一絲毫都不懷疑,我認為釋迦牟尼佛這個話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92集2013/10/27

 

 

上一篇:輕松學佛法摘要:佛學篇 三
下一篇:淨空法師:做偉大的事業,他的心情多舒適、多快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