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祥法師:觀音菩薩所體現出的慈悲精神——悲智雙運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與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世人的心中,大概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他慈悲為懷的精神,與中華民族素以仁者愛人的教化相融會,所以已經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生守則。以慈悲心而濟事利物,以犧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懷抱,時時救苦救難的精神,這個是所有華人世界的寶貴的思想財物。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左右,中國唐朝時期,觀世音菩薩的思想與教化,同時隨著中國的佛教文化傳播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到現在已有千多年的歷史。所以說,它又是東方精神文明的坐標。遠在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創立佛教,以及正在創立佛教的初級階段,觀世音菩薩的教化精神在印度的宗教——婆羅門教當中,就已經存在有典范。在佛教的大乘經典當中,釋迦牟尼佛有這麼說,觀世音菩薩在遠古以來早已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他與密宗的大日如來,有同樣悠久的歷史。他也是密宗蓮花部的本尊,修行密宗的居士都知道,馬首明王、准提佛母、四面觀音、千手千眼大悲觀音等等,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分身所現。由此看來,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不但在人類歷史上早已成為亞洲文化的中堅信仰,同時也可以說人類文化多方面的榮耀。因為東方的佛教文化的慈悲,與儒家思想的仁義,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博愛,雖然只有在名詞的含義和解釋的內容上,意義略有深淺的差別,但是在指出人性本有善良和光明的一面,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這就同樣恰好說明了一點:觀世音菩薩千百億化身的意義,剛好相吻合。
下面簡單地舉出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這個精神的要點:慈悲濟世的精神。在中國大乘佛教思想裡面,雖然說慈悲是兩個字,但是卻有不同的含義。
第一,慈。它具有父性的慈愛,父親的慈愛,它在濟世、救人、利物的過程當中,含有威德莊嚴的意義;好象太陽,陽光普照大地的時候,利益眾生。但是,同時火熱的陽光,也會產生震懾力,讓人望而生畏。
第二,悲。它具有母性的慈愛,含有包容萬物,而不辭其勞的作用。這個悲好象月亮,總是在黑夜中默默的放出寧靜柔和的光芒。所以母性的慈愛悲心,如果能夠徹底的擴充,也就發揮了人類母愛的偉大。事實上,女性在人生中雖然付出了無比崇高的母愛,但是所遭遇的人生痛苦與災難,比男性更多、更大;這個是大家應該具有的認識和了解。同時,這也是東方佛教當中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常以女性的化身站在茫茫的苦海中,救世利民的深長寓意。此外,我們更要了解觀世音菩薩慈悲救世利物的精神,不但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慈愛,而且在慈愛悲憫眾生的時候,又不失威德。因此,佛學解釋慈與悲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慈就是無條件,無要求地慈愛一切眾生;同體悲,就是無時間,無空間地悲憫一切眾生。因此,佛教把觀世音菩薩作為無限慈悲的代表者。
第三,我們要談一談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在傳統的佛教藝術雕塑品上面,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姿勢與形象,以及手中的法寶,都有特別的意義。比如,腳下的蓮花,蓮花的純潔特性是“出淤泥而不染,著清漣而不妖”,這象征修習觀世音菩薩法門的行者,生長在這個污濁的世間,不應該被物質和環境所迷惑,這樣才能拓展人性原有的清靜智慧。淨瓶和甘露,表示修行者應該學習菩薩的信願,先落實於自我心靈的提升,然後淨化人心。佛經上所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而其佛土淨”,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培養良知,淨化心靈,理想的社會,清淨的人間淨土,絕對有實現的可能。千手和千眼,象征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與大智慧力,縱然是所有的眾生在同一時間,同時祈求,觀世音菩薩也能夠善巧方便,不分彼此的給於不同方式的救濟,並且從來不望回報。這是三輪體空的布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顯現,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由於我執,我見的緣故,往往只顧慮自己的要求,而忽略他人的感受。觀世音菩薩慈愛世人,並不是因為我們能夠為他做一些什麼,而是他悲心真切的救度有情眾生,離苦得樂。如果我們在履行布施濟貧等等這些慈善事業的時候,卻無時無刻地期望回報,這個不是在真正學習菩薩的慈悲精神。很多人做布施,希望所有的電視媒體都來報道,做了好事希望全天下的人知道,這種心態是希望自己揚名利萬,名垂青史。這種布施,如果你告訴別人,我是在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那你是自己在騙自己、騙他人。因為你是有所求地布施,你是為名聞利養,你是為了一己之私,所做的布施,不叫大慈悲,不是在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能夠無條件,這麼善巧方便的救度眾生?《楞嚴經》上面有說“而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爾時有佛出現於世,我於彼佛前發菩提心,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出於文中,入流完說,記錄所記,動靜二項,了然不生,獲二殊勝,一者上和十方諸佛,本妙絕心,於佛如來同一智利;二者:下和十方一切六道眾生,以助眾生同一悲仰”。 這個是《楞嚴經》第六卷所說觀世音菩薩最初的修持法門,是耳根不向外聞,而能自聞耳根中能聞之性。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觀世音菩薩常常在聽自己內心所發出的聲音,分析內心聲音的虛妄假象,不受所動而證清靜大解脫境界。所以說觀世音菩薩是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這個是在本身修行的因地來說,觀世音菩薩的這個稱呼是最適當。而在《悲華經》上說“寶藏佛授記雲: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諸安樂故,今當自汝為觀世音”。所以說,可以看得出來,《楞嚴經》是依觀世音菩薩自修自度而言;《悲華經》是依觀世音菩薩度他而說。反過來講,我們要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就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大慈悲心。依音聲修持而證菩提的觀世音菩薩,能夠徹悟萬法根源,十方世界,來去自如,無不自在,所以觀世音菩薩又稱為觀自在菩薩。這個是唐朝的時候,玄奘大師所翻譯出來。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證。中國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曾經說過,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夠救苦救難。反過來就是告訴我們,平常人執著五蘊為我,有執有他有人有我有分別,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如果要是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那麼所有的人我是非就能夠消除,就能為眾生的苦難感同身受,這樣能夠成就無我的大慈悲心,同時,完善自己最偉大的人格。
另外,觀世音菩薩也是顯密兩教共同重視尊仰的一位大菩薩。在眾多關於觀世音菩薩的經典中,以《法華經》第二十五品《普門品》,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兩部經典最受世人尊崇和受持,流傳最廣。《普門品》的內容著重在觀世音菩薩化跡示現,是對凡夫眾生現實生活以及實際苦難的救濟;“心經”則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是從觀照人生宇宙的緣起性空,而證入究竟理體發出的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由此可見,我們之所以不能夠無條件的善巧方便救度他人,主要是因為我們常執著假象為真實,產生顛倒夢想,在貪嗔癡等心 魔的做祟下,一切的行為造作,都以自私的假我為出發點。如果我們能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長養智慧心,我們便能濟世利物,犧牲小我,而成就大我。如果我們要更進一步的去學習和了解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法門,學習菩薩的悲心和願力,那麼當我們在落實慈悲行的時候,就要學習觀世音菩薩如何用心傾聽自己內在聲音的呼喚,並且時時生起觀照,自我反醒,自我對比,唯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象“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夠度一切苦厄”。可能大多數人會讀誦經文,但不知道它內在所表達的含義,因此要明白,只有照見了五蘊皆空,才可以度一切苦厄眾生,我們的情感和智慧才會有所突破。所以,大家請記住,能夠聆聽自己的心聲,是智慧成長的特征;能夠傾聽別人的聲音,並且給予以真誠的幫助,是慈悲行為的表現,也就是說自利利他,出自觀音,觀照聲音。總之,如果我們在自度度他的過程當中,遇到困難,能夠一心的稱念觀世音菩薩,一定會得到菩薩的救濟。摘自主講:開祥法師《觀音菩薩的慈悲含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