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誠敬心是學佛最大的障礙
摘自淨土大經科注(二次講)-第424集(淨空法師)
「禅宗三祖《信心銘》曰」,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三祖一個簡單介紹,僧璨大師,中國禅宗第三代的祖師。「生年、籍貫」,歷史上記載不詳細,「或謂徐州人。初以居士身參谒二祖慧可;二祖識器,收受為徒。著有《信心銘》,後人視為禅宗要典之一」。《信心銘》不多,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是他明心見性的著作,像現在大學博士論文。《信心銘》上面有這句話:「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信跟心,不二就是一,信就是心,心就是信,心是信之體,信是心之相。由此可知,人的信,五常仁義禮智信,佛法,十善裡面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這叫信。這是什麼?這是自性的性德,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我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不講信用,這是違背了性德。迷失了自性之後,我們的性德變成欺诳,欺騙眾生,诳妄而不實在,變質了。那是什麼?用的妄心,妄心是阿賴耶,阿賴耶裡頭有這個東西,就是這四種口過。這個口過從哪裡來的?是性德迷了之後變現出來的。
讓我們真正相信,人性本善,沒有一樣不善。迷了之後,我們的性德受了扭曲,它還在,不是說不在了,性德在,變質了。你看看,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變成煩惱,自性本具的德能變成惡業。從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是非人我,這是德能扭曲了變現出來的,性德裡頭沒有。果報,自性現的果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也稱它為一真法界,這個裡面的人,身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迷了之後變成什麼?變成六道輪迴,變成十法界;我們的性德沒有丟掉,扭曲了,變質了。一覺悟,覺悟就恢復原樣子,就是智慧德能相好,就恢復原狀。這就是經上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一念淨信,恢復正常了。一念的反面是多念,無量無邊的雜念,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那就壞了,那個信就不清淨了。不清淨就變成口裡頭的這四種過失,意裡面的三種煩惱貪瞋癡,身造殺盜YIN,這都是把淨信丟掉了,才會干這些十惡。
當知此之信心,則在百尺竿頭又進一步,非思量之所能及。跟《信心銘》裡講的,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言語說不出來,非去來今。去來今是時間,時間跟空間都不可得,空間是十方,時間是三世,去來今是三世。「正與此一味」,我們這經上講的一念淨信,跟三祖所說的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同一個境界。《會疏》裡頭說,「謂為往生正因」,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正因。印光大師講誠信,真誠的誠,誠信,跟這個地方一念淨信是一個意思。印祖告訴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現在學佛研究經教、聽講、讀誦、念佛,為什麼感覺不到效果?所以念念人就灰心、就懈怠、懶散了,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沒有誠敬心,用這裡話,沒有一念淨信。這是學佛最大的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經上講的業障。業是什麼?業是動,心動就造業。這個業障我們自己覺察不到,你看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一秒鐘,我們照這個來推算,一秒鐘至少可以彈五次,乘五,一千六百兆,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由此可知,一念不容易,這是往生的正因。
「《教行信證》」,這都是日本的大師,「稱為清淨報土真因」,跟《會疏》裡面講的往生正因是一個意思。日本這些祖師都是唐朝在中國留學,親近二祖善導大師的,他們是直接跟善導大師學的,回國之後在日本興起淨土宗,歷代成就的人不少。近代,他們也疏忽了,沒有認真去學習。中國在抗戰時候還有印光大師,提倡跟修學淨土的人還不少,這段期間當中,日本淨宗不如中國,現在差不多了,扯平了。正在這個時候,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出現了,這是淨土中興的大德,沒有這兩個人現前,淨宗可能衰微下去了。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崇尚科學,科學處處講證據,如果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講不清楚,在理上、在事上、在修學、在往生,往生是證,講不清楚就沒有人相信。真正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我們用黃念老的這個註解、跟古大德的註解,《無量壽經》的註解日本比我們多,《觀經》的註解、《彌陀經》的註解、《往生論》的註解,沒有黃念老講得透徹。
經本,過去翻譯的本子、會校的本子也比不上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簡要詳明,會得真好!連經題都是會集的,現成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後面「清淨平等覺」是漢譯的經題,上半段是宋朝時候譯的,最後一個譯本,兩個題目合起來,去掉重復的,自自然然、圓圓滿滿,古大德會集沒想到。王龍舒會集,宋譯本他見過,魏默深的會集本,五種原譯本都看過,當然他都看到過,就沒有把這個經題融會這樣子圓滿。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夏老居士的智慧,夏老居士修學的功夫。淨宗修行的綱領,「清淨平等覺」,淨宗的果德,「大乘無量壽莊嚴」,全在經題上。這部經講什麼?就是講大乘是智慧,圓滿的智慧,無量壽是圓滿的德行,莊嚴是美好,就是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修來的?清淨、平等、覺,清淨信心,這裡講的一念淨信。經題上有因有果。
念老在此地插了一句,「並謂」,就是這兩種同時都說到,「一念即一心」,一心就是一念。「《止觀五》曰:一心具十法界。故知一心者,乃萬有之實體,亦即真如也」。這個說得好,這個地方講的一心就是十法界,就是惠能大師在《壇經》上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怎麼生的?一念生的。念念不變,生的這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念念起變化,那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跟十法界是相似相續相。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正的相續相,它沒有念,還不能說相續,它就是一念現的,就是一心,一心淨信;只能用這個話說,一心淨信,它不是相續的,阿賴耶是相續的。故知一心是萬有的實體,就是自性,就是真如。
「復稱為金剛真心,皆能開人心目。茲不多贅,以免蛇足」,就是下面就不再多說了,這都是經論、古大德為我們開示的。金剛真心,金剛永遠不變、永遠不壞,不生不滅,能開人心目,幫助人開悟。一念、一心真的就大徹大悟,三心二意就迷了。世出世法,老師要找學生,標准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此地講的一心、一念,這是好學生,這個學生是法器,可以傳法的。念頭多了,他不是法器,他很聰明,反應很快,意見很多,就是妄想很多、妄念很多,不好教。老師遇到這個學生,往往就很婉轉的拒絕了,告訴他,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到別的地方去參學。所以真正的大道是傳給老實人的,老實人有真智慧,聰明人有知識,豐富的知識,不是智慧,是兩樁事情,不可以把知識當作智慧。
淨土大經解演義·科注及精華節錄(添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