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受眾生有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共事和同行。前兩點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共事和同行,即要和眾生做同樣的事,有同樣的行持,這樣才能幫助眾生,才能度化眾生。否則,就如同鹦鹉學舌。你教鹦鹉說:“不要殺蟲,不要吃蟲……”它也會說:“不要殺蟲,不要吃蟲。”但是它一邊說一邊殺,一邊說一邊吃。
佛菩薩是不會這樣做的,不是在那邊只享受,只做“老大”,指揮眾生做這個做那個,而是應該更精進,對自己要求更嚴格。現在有的人說:“沒有事,那是大成就者了,可以吃喝玩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的菩提樹下示現成佛以後,是不學不修,只在一邊吃喝玩樂嗎?沒有!所以這裡面有很深的含義。
為了解脫而修行不是大乘行者,為了成佛而修行也不是大乘行者。一個大乘行者要修解脫,也要修成佛,但這是為了度化眾生。“我不解脫,沒法讓眾生解脫;我不成佛,沒法讓眾生成佛。”現在沒有能力,心急如焚啊!為什麼晝夜不停地精進修行?就是為了度化眾生。對於一個大乘行者來說,度化眾生是他唯一的心願和目的,眾生的解脫比自己的解脫還重要,所以應該更嚴格、更精進、更勤奮地學修,讓自己盡快解脫,盡快圓滿,這樣度化眾生就有能力,就有方便了。
也許有人會想,“解脫了、成佛了,還要學修嗎?”是的,但也可以不叫學修。這是你利益眾生的一種事業,任運自成,所以沒有難度。成佛以後,做什麼都沒有難度,都是以不可思議的神通去做,在一念當中就能究竟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