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莫棂鷹:寫給初修行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給初修行者

每天都有很多初學習佛法的初修行者向我問各種關於修行上的問題,我在有空的時候,一般都會盡量解答。與眾多初修行人交談多了,發現了一個問題:
什麼是修行?怎樣修行?
根本就很模糊,不明方向,故特作此文,告初修行者。
一:什麼是修行?為什麼要修行?
修行修行,顧名思義,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行,言行,身行,淨身口意三業。
《華嚴經》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此即修行。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那為什麼要修行?
佛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天地分六道四生三界,從無始以來,生死輪轉於此六道四生三界,或貴或賤,或天或人,或畜或鬼,或樂或苦,周而復始,無有盡期。今既得人身,應專心修行,以了生死,解脫輪回,出離苦海,證無上道,方不枉此人身。行者當知,畜道鬼道等眾生是很難成道的,唯人身修道,最易成就,今既得人身,應珍之惜之。功名利祿,如過眼雲煙,陽焰空花,電光火石,一閃即逝。轉眼即人老珠黃,死期近咫,有何值戀?能填飽肚子,不至餓壞家小,能合家平安,已是幸事。所余時間,應專心修,莫管余事,莫動他心。
什麼功成名就?古往今來,有多少帝王將相之身,今盡化泥土,每天靜臥我輩腳下,任由踩踏。是故當知,功名利祿,不過是陽焰空花,不值枉費生命追求,唯了生脫死,方為人生大事。故欲證無上道者,了生脫死者,不可不知。
二:要真修行,就應捨棄俗求,做一名隱士。
如何是隱士?
放下俗求,與世無爭,默默修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即是隱士。能為隱士,方為真修人。
古德雲:“大隱隱於市,小隱隱山林。”
隱士不一定要隱於山林才叫隱士。你如能放下俗求,默默修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即是真修行人,真賢者,真隱士。與隱不隱出林,毫無關系。
什麼叫俗求?什麼出將入相,什麼大富大貴,什麼功成名就,就是俗求。
修行者,能放下求大富大貴一類俗心,但求平安溫飽,余時默默耕耘,方為真修行,至於是否隱於山林,不過形式而已。你若隱於山林,食思山珍海味,臥夢抱群芳,那與身置於色聲犬馬又何異?修行以修心為要,夫若捨所求,即是真菩薩,天人禮贊,諸佛所護。
三:明修行方向,莫執指為月。
我見眾多修行者,一生窮究經典,終老無實修真證,浪費光陰,實是可惜。
佛經,乃佛證佛果後,於佛境所說,非凡夫能於書面所能解,乃修證方能實見實知實悟。若光讀經不實修實證,盡恆河劫不能解佛旨。世眾多凡夫一大錯誤,即把佛經當世間凡書來讀,認為讀讀就能懂,不配實修實證實悟,此等人即是謗佛謗經。
那是不是不要讀經念經?當然不是。佛經若於眾生無益,世尊又何必說?而是要一方面讀佛經,一方面依佛經修證,一方面依佛經修正行為,三管齊下,方為真佛弟子,真修行人。
有人光窮究經典,不修禅定,不修六度萬行,此等人非真修行人。
有人光修禅定,不依經典修,不累積資糧,如盲人探路,前面是懸崖竟不自知,此等人乃瞎修,亦不可取。
有人光做善事,不懂經論佛旨,不修禅定,乃純修福報,天人小果而已,亦不究竟。
應把修行的時間做個規劃:
三之一時間讀經修智慧。
三之一是時間修四禅八定,五蘊解脫,親證道果。
三之一時六度萬行,積累福德資糧。
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尚福報不修福,亦愚見。釋迦如來為利眾生,尚不捨穿針之福,君福德幾何,敢如此狂慢?!
此修行三要,乃南懷瑾大德所雲的:見地、修證、行願。
見地,對應法身。修證,對應報身。行願,對應化身。三要不可缺一,如鼎三足不可缺一,否則站不穩。
此三要初修行者具體要達到什麼樣的境地才是初步的開始?
1:悟佛旨,見本來面目。
所有的大乘經典,主要說的不外一乘佛法,心即是佛,自性不生不滅,無邊無量。當你真正解理自性不生不滅,無邊無量,無時間,無空間時,是謂悟道。悟道不是修行的終結,一悟便休,而是修證的開始。因為悟道後要轉化色身,滅三毒,斷八十八結使。故《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有人先修四禅八定,後開悟,此即先漸後頓。
讀經讀至知道什麼是自性、什麼是法身時,經書可放一放了,因為即使是大阿羅漢也不見得能把《大藏經》背下來。象佛親傳的大阿羅漢也只能解佛旨,證道果,不見得能背下眾多經典,唯獨阿難尊者博聞強記。如果你把有限的生命去強記無窮盡的經律論,是沒必要的。
2:了悟佛旨,了悟法身自性,那就應把重放在實修上,當然不是說絕對不讀經典了,只是重點在修證,而不復停留於僅讀究經典。
至於深入禅定,首先應證到光明,證到光明才算進入修證大門,進入五蘊中的色蘊區宅,步步解脫。在實修的四禅八定中,應知二個基本的常識,一個是五蘊解脫的開始,另一個是四禅八定的開始。五蘊解脫從證到光明,進入色蘊區宅開始,那證四禅八定中的初禅從那裡開始?
證初禅從證初禅十六觸開始。初禅十六觸分八正觸八副觸。八正副觸不外是氣脈初通的不同階段變化。
八正觸即:動、癢、輕、重、冷、暖、滑、澀。
八副觸即:掉(動搖)、倚(依靠)、冷、熱、浮、沉、堅、軟。
八正觸與八副觸,合起來就是十六觸。在十六觸發生之前,會發經過欲界定、未到地定。欲界定與未到地定要證得並非很難,凡夫心靜久,很快就可證得此二定,不談也罷。四禅八定中的八定從欲界定開始。而四禅從初禅十六觸十功德開始。欲證道者,當先明白什麼叫初禅十六觸。初禅八正觸是修證的大門,是內外道共法。而八副觸是近似八正觸的禅觸,在此不談,在此要談的什麼叫初禅八正觸,簡稱初禅八觸。
證初禅八觸十分重要,要證初禅八觸當先明了什麼是初禅八觸,其意義何在?假使有人以一城七寶布施與你,不及告知你什麼叫初禅八觸更珍貴。網上及書上關於四禅八定、初禅八觸的資料數以萬計,但有多少真正說到點上的,我從未見過。
南懷瑾大德說:“當今世上有誰證到了初禅?我孤陋寡聞,從未見過!”以南老訪遍天下高僧名士尚未見過真正證初禅者,由此可見,證四禅八定是何其艱難!
阿羅漢有慧解脫阿羅漢及俱解脫阿羅漢,而慧解脫阿羅漢很多都未證得初禅及神通,唯俱解脫阿羅漢能證四禅八定,得三明六通。連很多慧解脫阿羅漢都未證初禅,君敢狂言雲已證初禅?
初禅八觸的過程與人死時四大分離是近似的。初禅八觸說白了,就是凡夫四大轉換成天人聖賢之四大的過程,是“投胎換骨”的過程。
成凡成聖,初禅八觸是一個重要的關口。對心性見地而言,悟空境,證三際托空為見地第一關,而證四禅八定而言,初禅八觸為凡聖二界關。是不是證初禅就是聖人?那不一定,因為還要配合見地,斷了多結使及習氣來印證果位的。
初禅八觸對應地水火風四大而現。很多人都把初禅八觸解釋成很輕松,很容易的,有點輕安就是初禅八觸了,胡說八道。古往今來為什麼很多修行人都空有見地,證不到果位?因為沒有正確了解初禅八觸,沒有經過初禅八觸十功德這一階段。
你如果要證二禅三禅四禅以上,必須先經過初禅。要證初禅,必先經過初禅八觸這凡夫四大換成天人四大的階段。要經過初禅八觸,是活人換皮換骨,是很痛苦的。但你不經過這換皮換骨的階段,你很難證果的。
在發起初禅八觸前,經過了欲界定及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常見會定在海邊水面上,或湖面上,或泉邊,或月亮邊,不上不下,又因已近初禅又未到初禅,故雲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久了,精氣充足了,三毒習氣也薄了,定力也漸深了,便發起初禅八觸。初禅八觸發起時常見的手腳腫如桶,或現青紫色,或皮肉生瘡而爛,拉肚子,拉完肚子後不想吃飯、辟谷,等等。
如動觸發起時,是由定久氣足,氣機發動。初時由脈輪發起沖力,漸至全身不由自主手舞足蹈,時似舞蹈,時似打太極拳,氣功界雲“自發功”。
如癢觸發起時,由心頭開始發癢,漸由心到身,由裡到外,由肉到皮,奇癢難忍,想抓卻又不知那裡癢,這是代表真氣正進入氣脈,正在打通氣脈。此時真氣正在打通久未通的氣脈,沖出無始以來的宿邪氣陰氣濕氣病氣毒氣,迫出全身皮肉表裡,由此生瘡或發爛或腫或烏青紫,痛苦萬分,如活人換皮換骨。
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這樣?不是的。每個人從無始以來,心性根基不同,所造宿業不同,起心動念不同,習氣不同,所積累的寒濕熱邪毒陰氣不同,所以所發出的禅觸,迫出的寒濕熱邪毒陰氣不盡相同,故所經歷的禅觸是苦是樂,是快是慢也不盡相同。
如輕觸發起時,先是心喜樂,漸遍全身輕安,自覺身輕如燕,甚至身體騰空,離地三尺。如有些人能在水上飄,能水上坐禅,在定中能身體騰空,沒什麼希奇,乃初禅八觸中輕觸也。
如重觸發起時,先是自覺禅心穩定,感全身發脹發重,漸至身重如千斤。如民間有奇人會千斤墜之法,一個人坐下,幾輸汽車拉不動,初禅八觸中的重觸也。
如冷觸發起時,心靜久如止水,心身冷如冰,即便是六月酷暑,亦清涼如冬,此乃初禅八觸中冷觸也,乃水大的現量。
如暖觸發起時,乃定久心中發起三昧真火,真火代取凡夫之凡火,從心而暖,漸至全身,甚至火光透出肉身。如目蓮尊者在修禅時,火光從禅房之窗透出,燒掉了禅房外的木柴。此等現象乃初禅八觸中暖觸也。
如澀觸發起時,因之前發起三昧真火暖觸,烤干身內精血髓中凡水,故皮干如木皮,身如槁木,此等現象乃初禅八觸中澀觸也,心莫慌亂,非生病也。
如滑觸發起時,因之前發起三昧真火,煉化了身中精血髓,凡水已滅,真水未生,故身干澀如木皮,繼澀觸後,凡夫水谷精氣盡煉,真精真氣真髓充滿於身,故身皮圓滿如球,光滑如蠟,內外透明,血如奶純,至此乃初禅八觸之滑觸也。
在經過初禅八觸後,繼而來的是初禅十功德,至此境,乃名苦盡甘來,離苦得樂,投胎換骨。至於初禅十功德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軟、歡喜、樂、解脫、境界相當。
此十功德及二禅、三禅、四禅等,以後有空再說,先證到初禅八觸再談後面的事。初禅後,呼吸很久才會有一次,常常一定數日,飯不想吃或吃得很少,貪嗔癡也薄了,心如止水。
關於初禅八觸是否每一人都一樣?我前面已說過,因每個人善惡宿業不同,寒濕熱陰邪毒氣不同,起心動念不同,所以所發的禅觸也是不盡相同的。所經歷的禅觸的時間也不盡同,有人僅幾天就經歷了八觸,有人經歷數月,有人經歷一年以上。
本身心性根基及身體素質好,經歷八觸快,本身心性根基及身體素質差則經歷慢。
如何能快點發起初禅八觸?以我個人經驗最快發起初禅八觸不是單雙盤,而是站樁,以樁姿入靜。世上修禅的姿勢數以千數,不獨單雙盤,樁姿入靜也是修禅。如坐禅單雙盤前可先站樁。一口氣單雙盤坐禅一二小時易,一口氣站樁站一二小時就難了。站樁很快就會行氣通脈,如發現那個地方痛或不適,即代表此處有陰寒濕熱病氣,宜以手對此處拍打至烏青紫,很快就通氣行脈,此乃秘法。
四:生活中如何修行。
不問凡聖,凡人在世間要衣食住行,聖人在世也要衣食住行。究竟聖人是如何生活的?而凡夫在生活中又如何修行?
很簡單,在生活上,衣食住行中當如是修行:饑即食來困即眠,此即聖人的生活態度,若成聖者,當如是修行。
也許你會說:“那個人不是饑即食來困即眠?”
不是的,很多人該吃飯時不好好吃飯,該睡覺時候不好好睡覺。要不然就是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不該吃的時候卻又吃飯了,這叫非時食。又如該睡覺的時候不睡,不該睡覺的時卻又睡覺了,這叫黑白癫倒。
不管修什麼門派,學什麼法門,終歸都是要歸到心靜,心不雜,心不妄想這個點上的,故世間一切日常生活所做之衣食住行,若心不癫倒,心不妄想不雜亂,不迷不執,專心致志,即是修無上妙法。故《法華經》雲:“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違背。”
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心無旁念,一口一口的把飯吃好,即是修行,與平時修禅並無二樣。
上廁所就好好上廁所,心莫急,好好拉,莫旁雜,此即修行。
睡覺時候好好睡,好好休息,身心都好好休息,此即修行。
上班干活的時候好好上班,盡心盡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
如果你的做服務行業的,盡心盡力服務好每一個客人,此即修行。
如果你是干技術活的,手藝活的,專心致志的做好技術,做好手藝。
古德雲:藝精必近道,文工心必善。當你專心,精心做手技時,心無旁雜,這不是修行又是什麼?是故,行者當知,為人處世,所食所行所作,若能心無旁雜,遠離癫倒夢想,何處不是淨土?!何時不在修行?!
行者!於日常生活中,當如是修行。
若人解我所說,乃千百劫中常種善根。若能依此修行並心行合一,行者當速證無上菩提,遠離三道苦。
讀者讀至此,或者有很多人禁不住想問我,你證到了第幾禅?五蘊解脫你到了那一區宅?你有沒有大徹大悟?
我常常遇到人問這類問題。我告訴你:如果有人告訴你他證到第幾禅,證到了什麼果位,無異於告訴你他的增上慢人。所以請大家不要問這類問題,我也不會回答。你能看到我的文章,那是我你的緣份。你是否能分辯我所說是對否非,那是你個人的智慧問題,與我無關。
我所言論,不作聖解。是錯否對,君自參悟。
祝君早證聖道,吉祥如意!
永樂居士莫棂鷹,2010年11月18日

 

上一篇:淨空法師:出家人能不能喝酒?
下一篇:念佛方法與釋疑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