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慈悲喜捨”,“慈”就是想辦法讓別人快樂,想辦法讓別人離苦,想辦法讓別人歡喜,想什麼辦法呢?佛就想了很多的辦法,教你怎麼樣離苦,離開苦,你就得到樂,你對別人慈悲,照樣是對自己慈悲。首先,你不煩惱,我們大家知道,如果說你經常笑臉迎人,對誰都不煩惱,誰惹你了,你也不煩惱,總是歡喜心。如果你看到一位向你瞪眼睛的人,你的心情如何呢?你看到人家恭恭敬敬的,歡歡喜喜的對你,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喜”就是歡喜,就是你對人內心永遠保持歡喜,這就很難了。任何的憂愁事,任何的煩惱事,你知道這都是假的,是現象,會損害你的慈悲心,損害你的智慧心,這就要觀照了。當你觀照的時候,自己就能看的破,看一切事物是無常的,能夠忍受,不去爭不去計較,能看破這個就不容易了。看破了、明白了,還得放下,不要去執著,這樣才能生起歡喜心。如果你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捨。佛教我們的方法,“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你要盡量的發揮這個心情,受用會是無窮無盡的。
我們一聽到“捨”字,大家可能說:給別人幾個錢!捨一點衣物!這是最基本的捨。我說的“捨”不是這個,而是捨去你的知見,當你看問題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說的都是對的,聽聽別人的聲音,這也叫“捨”。捨掉自己財物的時候,你得量力而為,有些人捨完了,就生煩惱了,這就是自不量力,不要過份了,因為你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甚至於捨身,捨自己的家庭,捨自己的眷屬,就更不容易了。
就拿我們出家人來說,哪位師父未出家之前不是男眾女眾?單是這第一步的“捨”,就很不容易了。大家想想看,“捨”容不容易?當你落發的時候,最初落發的那一念,就很不容易了,但是這個“捨”就夠了!我們和尚跟在家人差不多,煩惱照樣在、照樣增,照樣貪名貪利,當這個“捨”沒有全捨,只是換個環境,換個跑道,不在原來的跑道上跑。雖然是走上方便道,還是走得不夠好。如果真能捨掉一切,不貪著,是很不容易的,大家可以試著做,特別是跟人家爭執的時候,能夠放棄己見不生氣,是很難的,跟人家發脾氣,你不要看成是小事。
在我們學佛的人來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百萬個的障門都開了,因為這一念瞋恨心,一發脾氣,丟身家性命多的很,你要捨呀!為什麼把“慈悲喜捨”的“捨”字放到最後呢?就是因為“捨”不容易,特別是捨我們的身體,捨自己的看法,我們的主觀意見通常是很深的,以為自己都是對的,我說這話是不是說看到別人不對也不爭,不是這個意思。你得看因緣,你得有方便善巧、方便智慧,能幫助人得適當幫助,讓別人能接受,不適當的幫助,更增加他的煩惱,還不如不幫。
是不是有另一種方法可以調?使你的身心能安頓?少貪、少欲、知足,這些方法都是可以用的。佛教我們“觀身不淨”,觀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你一天洗多少遍澡,你洗完了,一出汗就又髒了,一定要觀它是不淨的,你能觀成功了,確實認識它是不淨的,你就不會另有貪求了,就不會為它作無謂的忙碌。
“觀受是苦”,你盡量的減少享受好的,當你減少受的時候,你的身體可能還健康一些。你最初開始能這樣子想,觀就是想,你要先這樣去想,想完了去做,做完了你就印證一下。佛教導我們飲食要知足、要定量,你就練習一下!練練看是不是這樣子?我們要是有病的時候,感覺不舒服就少吃,甚至不吃,試兩天確實很好,你還可以再做下去。當你有病的時候,用饑餓療法,使你的腸胃空一下,不讓它成為負擔。
這只是一種方法,我只是舉例,不是每個人都適用。你也可以從很多的教導方法來試,但是領受多了,就知道確實是苦的,不論哪一種受,你受多了都是苦的,我們認為很快樂,快樂一過去,苦跟著就來了!樂是苦的因,苦是樂的果。那可不是種高梁長高梁,種豆子結豆子,你種的,你認為是樂的,以後產生的是苦果,你可以這樣觀想一下,想一想是不是這樣。
“觀心無常”是說我們的妄心,妄心不是住,不是常的,它的變化太大了。我們每一個人如果從早晨睜開眼睛,醒了之後一直到晚上睡覺的時間,你生起了好多的念頭!你都想些什麼!你自己也弄不清楚,不論是誰,除非是有定力的修道者,他才能定的住,不然的話,我們都會隨著這個環境轉!客觀的、外面的環境是什麼,你就變化成什麼,隨時在變,所以要“觀心無常”。
第四種是“觀法無我”,“法”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包括我們的身體在內。我說這個法是“有法”,不是“無法”。“法”者就是環境,各式各樣客觀的事物,不要把“我”擺進去,沒有“我”,平常你在生活當中,我們也承認“一切法無我”的意思,但是就是不能悟入,不能領會,為什麼說我們承認呢?我們說話當中,“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耳朵”或者“我的,我的,我的”,全是“我的”啊!並不是“我”!“我的”並不等同於是“我”。
所以說這個身體是我,這是整體的我,但這是因緣和合的,你不得不承認,“我的眼睛”不是“我”,沒有眼睛成了瞎子,“我”還是存在的,聾子沒有了耳朵,他只是聽不見而已,那是“我的”耳朵聾了並不是“我”聾了,是不是這樣的涵義呢?整個的身體,“我的”心、“我的”眼睛,不論哪一部份都是“我的”,每個人說話都是這樣的,為什麼呢?如果耳朵、眼睛不是“我”,這身體不是“我”,沒有了這些,“我”在那裡呢?因為這就是“無我”,根本就沒有“我”,“我”是怎麼來的呢?是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緣起的,這個不是真實的,當緣散滅了的時候,“我”沒有了,如是觀一切無我,“我”還貪什麼!“我”還執著什麼?
這樣能使你看破一點,幫助你看的破、放的下,你能看的破、放的下,在日常生活當中會活的愉快一點,不必很煩惱。我們如果起煩惱了,就坐下想想,為什麼我這麼苦?為什麼我要煩惱?都是自己找的,心裡不安定的人、煩惱很重的人,都不肯靜下來想一想,如果他靜下來想一想,就不會煩了。最初學佛的時候不要貪多,也不要貪大,也不要貪一下就能成就,不可能的,不是說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嗎?不是說念一個咒就立即成佛嗎?這就是貪求快!我們應該自己先認識一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根器,如果你不是這樣的根器,你要認識自己,就得一步一步來、漸漸來,不是一下就能成就的。
希望大家要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鍛煉自己,使自己的心能夠變得純善,使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這有什麼好處呢?能減少你的煩惱,你也不去希求非份之想。和人接觸的當中,有人要是冒犯你一點,你就忍受,不跟他計較,你煩惱能輕一點。如果別人說你兩句,你還他三句,越說越多甚至動手動腳,這類事發生的太多了。我上面所講的這些都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保護自己什麼呢?保護自己真心的清明,使你明白的快一點,不糊塗,不胡塗就不做錯事,你自然就與佛心相合,“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你的心跟佛心、眾生心都沒有差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