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觀人生死情斟己信願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觀人生死情  斟己信願心

東林寺淨土雜志

作者:劉津 

2013年3月4日  16:46:54

        

末學出身於佛教世家,1993年皈依三寶,修學淨土宗。由於根性陋劣,誤認為只有在世間做大事業、修菩薩道的聖賢才能往生。抱著這樣的心態,末學先去北京大學讀完醫學碩士和博士,又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做研究學者。過去10年間,末學參與了衛生部包括《國家精神衛生法(草案)》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精神衛生重要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培訓工作。末學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國家精神衛生服務模式改革項目的主要設計、立項及管理者之一,夜以繼日地工作嚴重損害了末學身心健康,一度令末學幾近喪命。2009年底,末學第一次到東林寺閉關,才知道淨土宗是特別法門,縱然凡夫俗子,憑仗信願行力,一念投誠即得往生。2010年夏,末學再次到東林寺閉關,10月在此受“在家菩薩戒”並成為東林第三屆研究生網絡班學員。在此期間,末學遇到了諸多困難,對許多事理的知見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轉變。尤其是20113月底,末學不到三十歲的師父突然捨報,令末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死疲勞,了悟到百千萬億世不過是夢幻泡影,作為淨宗行人,最關鍵的是要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末學咬緊牙關對彌陀發誓:余生唯一重要的事就是仰靠三寶、仰靠彌陀,不惜一切代價解決生死問題!速度要快,因為生命無常!

為多了解他人臨終信息,了解往生過程,末學於2011年秋天開始參加亡者助念。末學第一次助念的是一位生前持名念佛多年的女居士,助念24小時後探查,最熱處在腹部,並且雙手握拳。經與家屬溝通,猜測可能是放不下老伴。於是,子女兩次為其開示,並承諾一定孝養父親,幫助父親好好念佛,將來父親臨終時也給他助念,助他往生。5個小時後,再探查時,亡者頭頂潮濕,全身柔軟,表情安詳。大回向後,末學也去觸摸了老菩薩,當下感覺非常不可思議,真如佛經所言!本著科研工作者收集信息、尋找證據、總結規律的求真務實精神,末學在輪班助念的過程中抓住時機向幾位助念經驗豐富的師兄請教:

1.居士自在往生的多嗎?

答:大多數需要助念,也有少數自己走得很好。

2.為什麼亡者聽到開示和不間斷的佛號還不能提起正念,快快跟阿彌陀佛走?

答:因為有事放不下。

3.放不下什麼?

答:幾乎什麼都可以成為掛礙。如,生前沒能解決或沒來得及交待的錢財、事業、學業、答應過別人的事等,最常見的是情執,放不下某人,甚至寵物。

4.要是放不下怎麼辦?

答:找准原因,想辦法勸其放下,這需要家屬協助推測和開示。

5.得到助念的居士多嗎?

答:不多。一是許多居士不知道有助念這回事,或者不知道哪裡有助念團;二是即使能獲得助念機會,也常有家屬阻止,或助念時間不夠即被中斷的情況。

師兄們所答令末學大為震驚。末學見到助念室氣氛莊嚴祥和、助念人員認真有序,不禁深感贊歎,對助念的同修們慨言:“如果自己給別人助念時也一同往生了該有多好!”沒想到現場頓時鴉雀無聲,大家都以異樣的眼光看著末學。末學進一步解釋:“我們整天希求臨命終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果助念時得以往生,不是正好實現了願望嗎?”話音未落,對面的一位師兄便忍無可忍地大聲打斷末學:“快別說了,多不吉利呀!”這位師兄還沒有真正面對臨終境界,只聞末學一句話,就當下內心反感,變了臉色,實在是出乎末學意料。這讓末學猶如當頭一棒,滿腔悲傷。這說明居士們雖然長期參與助念,積極幫助別人往生,但很多人並未做好自己往生的准備,也就是往生西方之願不夠深切。由此可以推測,大多數淨宗行人臨終很可能因意念不堅定而隨業力再次墮入輪回。這將是多麼令人痛心的結果啊!以此前車之鑒,末學下定決心直面生死,為遲早會到來的死亡做好最充分的准備,以確保臨終時絕不手忙腳亂、牽三扯四。

綜合分析末學耳聞目睹的實際情況,不難得出結論:現實生活中,平常人如無助念得以往生的難度不小。末學關起門來仔細思考這一慘痛的現實——是阿彌陀佛那邊出了問題嗎?阿彌陀佛發願臨終接引“如果不能兌現,就不成佛”,他的無量光盡虛空遍法界,只要眾生發出真信切願,必定立刻感通,當下隨佛往生。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所以,問題肯定不是出在佛那邊,而是出在我們這邊!那麼,我們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淨宗第九祖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可見,我們的問題出在“信不真願不切”!平時聽到“你有真信切願嗎?”“你能往生嗎?”之類的問題,相信包括末學在內的大多數淨宗行人馬上會點頭回答:“我真信有極樂,我願意去”,“我肯定能往生”,或者干脆說“我已經搞定了”。其實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頭是不是點得太快了?如果有真信切願,必定會把極樂世界當作唯一向往欣求的地方,把現在的人世看作無可留戀、暫時不得不忍耐居住的地方。但是,看看常常為他人助念的師兄們的情況,他們雖然總是面對亡者,也知道很多人都因為心有所牽而阻礙了通往西方淨土的腳步,可自己還是沒有做好時刻往生的准備,認為自己的壽命還遠遠未到,對這個世間還有所留戀,捨不得走,甚至反感早日往生之說。這不就是沒有真正認知生之無常、沒有真正發出厭離心、沒有真正生起欣求極樂的切願嗎!師兄們的情況尚且如此,那些不經常甚至從未見過亡者之人的情況就更加令人擔憂了。事實證明,如果信願真的那麼容易生起,釋尊就一定不會在《佛說阿彌陀經》中感歎“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也不會在《佛說無量壽經》中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如果不在真信切願上下足功夫,即使勤奮持名及廣施善行,在臨命終的關鍵時刻依然可能面臨往生障礙。蕅益大師有判言“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那麼,如何才能培養真信切願呢?祖師大德們苦口婆心強調和示現的就是做鈍功夫,再做鈍功夫。一是要不斷讀誦和禮拜淨土宗的根本經典,看祖師們的論著;二是要努力持佛名號;三是要不斷練習看破放下。如果不熟悉佛言祖語,怎麼可能知覺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妙和娑婆世界的穢惡、知道往生的標准、知曉教理及實修中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如果不持名,怎麼能夠在阿彌陀佛十二光的照耀下,得佛加被,與佛感通?如果不練習看破放下,怎麼能在有限的時間裡,讓自己的內心無牽無掛?

反觀自己,雖然半生歷經磨難,對人生有較強烈的厭離心,但厭離程度還不夠強烈,而且末學對佛言祖語也沒有下過苦功,欣求心不足。與彌陀的感應道交就更不顯著,只是偶爾生起過感恩心和慚愧心,終究不深刻。在放下對世間的掛礙方面,末學還沒有想過自已的財產、親情等該怎麼處理。如果現在真的就一口氣不來,估計沒人助念的話,末學順利往生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且末學不知道自己累世有沒有種下被助念的因緣。想到這些,末學立刻感到火燒眉毛、如坐針氈。於是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以確保在大限到來之前,成辦大事:

一、修學:每天要持名五萬,讀《淨土五經一論》至少半小時,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一字一字拜完《淨土五經》三遍、看《印祖文鈔全集》三遍。通過讀經和拜經,末學體會《佛說阿彌陀經》由於簡短,對極樂世界的勝境描寫得也簡略;《佛說無量壽經》講了極樂世界的建立過程,對勝境的描寫詳細得多,其中尤以漢吳兩譯的描寫更為詳細,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對勝境的細節描述則更加細膩。不學後兩部經,不易了解極樂世界的勝妙。這麼做了一個月左右,末學感覺到了極樂世界的美好,但仍是覺得那是已經往生了的菩薩們的世界,與自己關系不大。又過了一個月,末學有一天突然就明白了極樂世界就是自己未來要生活的地方,欣求心大為提高。從此,末學看世間一切景物與境界,再無任何值得貪愛之處。2011年年底,末學參加了東林寺21天冬季閉關,之後又是晝夜經行。由於全身心仰靠三寶和彌陀,在經行過程內心產生了數種強烈如排山倒海般的體驗,突然不由自主地痛哭了兩小時,認同了與彌陀的父子關系。

二、放下:末學主要針對兩方面著手。首先,和丈夫一起立遺囑。原想自己不過是普通老百姓,立遺囑會很簡單,沒想到真正落到白紙黑字的時候,才發現有一大堆後事需要安排,比如父母由誰贍養,收養的殘疾貓怎麼辦等等。考慮到末學和丈夫有可能同時往生,也可能分別往生,為把這兩種情況的遺囑分別表達清楚,我們不得不采取了表格形式。最令我們始料不及的是,在兩個人思維完全清楚、毫無矛盾的前提下,對於某些問題的處理,我們居然反復討論也拿不定主意,而且沒能一次把情況想周全,遺囑居然改了好幾版。當遺囑終於交給遺囑執行人時,我們不由得大發感歎:活著立個遺囑都這麼復雜,如果沒立遺囑,突然大限到來,怎麼可能真的放下?其次,把今生的親眷屬變成法眷屬。末學倡議家庭成員在今生就把彼此視為師兄弟;後命終的人要為先命終的人好好送往生、辦後事;先往生的要反過來護持、督促後往生的,還要與彌陀一起來接後往生的;在盡未來際,大家在極樂永為師兄弟,並且要去十方剎土救度那些與我們共同有緣的眾生。漸漸地,家人不同程度地放下了對彼此的情見。末學與丈夫成為了金剛哥們兒,基本上不再以情見愛這世上的任何一個人,也不再以情見恨這世上的任何一個人。

緣於以上兩點,末學現在對往生有非常堅定的信心,確信臨命終時,無論自己有多不自在,末學亘古以來唯一真正的父親阿彌陀佛——宇宙中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必以他無比的慈悲、願力、智慧和神通,將末學接回那最極光明美好的故園!

(完)

 

 

上一篇:達真堪布:怎樣看待物質的發展
下一篇:周筆暢:學佛讓我學會看淡名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