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疏》曰:願是萬行之先導,慧即佛道之眼目。願以導因行,慧以照佛道。願慧成滿,即名如來,故謂得為三界雄。」
我們看這一段,這是念老總結這一句經文的義趣。他說這一段是大願的總結,上面講無礙智,求智慧,慈愍行以下這是表誓願。《會疏》裡面說:願是萬行之先導。願就是我們的希求、希望,我們的方向,我們的目標。有願,努力就有成果,如果沒有願,就像船在大海航行,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它到底到達什麼地方?人生在世,如果有方向、有目標,他一定有成就,無論是世出世法,無論是哪個行業,他一定有可觀的成就;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一生再努力、再發憤,最後是一事無成。這些事實都擺在我們面前,中年以上會看得很清楚。凡是成功的人,從小一定有先人教導他,有善友幫助他,他自己確定了方向目標,一般古人所謂十年有成,肯定有成就。學佛也不例外,如果遇到真善知識,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十年轉凡成聖,在歷史上大有人在。他們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冷靜的去思惟、去觀察、去反省,就明白了。明白之後,如果是確定方向目標,再過十年還是能成就;如果錯過大好光陰,成就就有限。
所以人學佛不能沒有願,世法裡面說不能沒有志,志、願是一樁事情。孔夫子十五有志於學,他就有方向,他就有目標;三十而立,三十歲就成就了。成就什麼?聖人。古人謙虛,稱聖賢君子,從一個凡夫,平凡的人,能達到君子這個層次,君子就是聖賢,再提升,賢人,再向上提升就是聖人。有志,這志太重要了。學佛要有願,真有願他就真有成就。發願弘法利生,續佛慧命,我相信許許多多年輕的同學發心出家,都有這個志願,為什麼十幾、二十多年過去了,沒成就?不能說沒有願,原因是願沒有認真去兌現。我們再要問,為什麼不能兌現?情欲,這是大煩惱,沒放下。世出世法裡面的扎根教育沒有學過,這樁事情至少可以敘說到兩百年,兩百年前面的一百年還有人說,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少,後一百年連說的人都沒有了。可是這兩百年當中,還是有成就的人,不過數量跟過去相比是大幅度的減少,這是真的。由此可知,古人說的話沒錯,事在人為。換句話說,還得要自己負起責任,不能夠怨天尤人。這就是你的志願堅不堅定、遇到挫折你會不會變心?這是關鍵。無論什麼挫折都不會灰心,都不會改變,這個人成功了,他就注定成功。遭遇挫折就變心,遇到障緣就怨恨,這是一般人有始無終、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素,無法將自己的志願堅持到底。所以願是行之先導,慧是佛道的眼目,這個重要。特別是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有慧眼,你能夠辨別方向,你能夠辨別邪正,你能夠辨別利害,所以你能夠趨吉避凶。
下面說,「願以導因行」,因是因地,初學它來引導你。「慧以照佛道」,這個成佛之道你掌握到了。成佛之道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最困難的,佛法法門很多,哪一個法門契合我的根機?這個選擇不容易,這是智慧。自己沒有這個智慧,也沒有真善知識來幫助你,這個時候我們對每個法門可以嘗試一下,看看適不適合自己根性,不能勉強。順自己的根性,適合自己的程度,學習不十分困難,就可以嘗試。一樣一樣的嘗試,用個幾年的時間,大致上就明白,摸清楚了。然後下定決心選一條,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大多數同修必經的一個過程,要浪費若干年的時間。決定心愈早發,成就也就愈快速。
現在我們知道了,一切經裡頭最殊勝的是《無量壽經》。但是《無量壽經》真有困難,在夏蓮老這個會集本沒出來之前,佛門弟子專攻《無量壽經》的不多,即使專攻《無量壽經》,一般都采取王龍舒的會集本,並不很多。而絕大多數的,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他們所采取的《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的最多;再其次的,蕅益大師的《要解》也不少,這兩種都采取的人就更多了,這修淨土的。這個會集本出現之後,對淨宗的貢獻太大了,真的是第一超勝,無與倫比。那是什麼?近代眾生有福了。他要沒有福,他怎麼會遇到?夏老居士十年的苦心,會集成這一本。黃念祖老居士,先後我估計至少也有十年,蘊育、搜集資料,在病苦之中完成這部新的注解,稀有難逢。我們今天讀這部經、讀這個注解,真的是在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的精華本。我想從今而後,學佛的同學想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那就是這個法門,就是這一部經典。
劉素雲居士做榜樣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了。她能成就,我相信你也能成就,我們大家都能成就。她用了十年時間。我們發願盡形壽堅持這一門,只求深入,放下萬緣,包括佛法,我在佛法裡只取這部經,只修這個法門。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古人說的話一點都不錯,「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又何況第二十願末後講得非常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那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要不求往生,在這個世間希望得大徹大悟,那要到哪一輩子、到哪一劫?太難了。我們得有自知之明,靠自力斷煩惱,我們肯定做不到,我們只有靠他力才能辦得到。他力,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沒有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就苦了,那個成就真是經上所說的到無量劫,要在輪回裡面受無量劫的苦楚才能得救。而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堅定志願,依教修行,我們這一生就解決了。所以這個法門,古大德說「當生成就的佛法」,不要等來生,一生成就,只有這一門。
願慧成就圓滿,這叫如來。如來叫二足尊,足就是圓滿。慧圓滿,福圓滿,這個人就成佛了。故謂得為三界雄,這稱贊他為三界大英雄,三界六道眾生不能辦的事情,他辦到了。這個不能辦的事,就是徹底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釋迦牟尼佛放下了,諸佛如來放下了,法身菩薩放下了。底下這一句話很重要,「蓋誓願與智慧,成佛正因也。兩俱圓滿,從因得果,故為三界之雄」。特別在這裡提醒我們,誓願跟智慧是成佛的正因。我們一定要發度眾生的願,要發求生淨土的願,這兩願是大願的總綱,要求智慧,這兩個願才能夠圓滿;沒有智慧,這兩願是空發了。為什麼?你做不到。有願有智,下面才能夠弘護正法。
「說法師子吼。願己說法,能如世尊,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自己成就,就應當要幫助別人,自己有一分成就,幫助別人一分;自己有兩分成就,就幫助別人兩分。幫助別人是自己修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學,為什麼?教學相長。每個教學的老師,我相信都有這個經驗,有許許多多的悟處都是從教學裡面來的。在課堂當中,或者跟學生問對當中,不知不覺悟出許多道理,這就是教學相長;你要不肯教學,這種機會就失掉。現在人所說的交流、分享,對自己的利益太大了,每次交流,每次分享,都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我們要想提升自己,這個事情不能不干,天天要干,遇到一個人也跟他交流,遇到兩個人也跟他分享,只要你歡喜講,你就有悟處。古大德說,積小悟就成大悟,常常這樣講,講上三個月、半年,大悟了,積大悟就大徹大悟。這是教下的方法,都值得我們學習。
這個作師子吼,什麼叫師子吼?「師子吼,喻也」。此地講這個師子,就是野獸當中的獅子,獸中之王。「師子一吼,百獸畏懼」,真的。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看電視喜歡看「動物奇觀」,我相信不少人都看過,「動物奇觀」裡面,你看那個獅子,獅子一吼,小動物腿都軟了,跑都跑不動,有那麼大的威勢。「故稱世尊決定無畏之說法,為師子吼」,用這個來形容、來贊歎,佛說法決定無畏。「《涅盤經廿七》曰:師子吼者,名決定說。」我們學佛,特別是年輕初學,不能不信,要信受奉行。為什麼?決定說,這三個字太難得了。決定說,說的是什麼?真理,他所說出來的永恆不變。誰敢說這句話?沒有明心見性,絕對不敢說這句話。我所說的,提供大家做參考,請大家指教,不敢決定,也許我看錯了,也許我說錯了。佛跟法身菩薩不如是,他所說的字字句句就是決定說,你不能更改他一個字。
所以佛法難,真難。《華嚴》跟《大智度論》裡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是說佛法,也就是佛的經典,沒有人說,世間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他不能夠理解佛所說的這一切法。佛法要什麼人來說?有修有證,這個人可以說。現在找這種人找不到了,有證的人找不到,那不得已而求其次,找有修行的人。什麼叫修行?佛經上所講的他都能做到,這是有修;佛經上講的道理他采納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佛經上這些教誨他接受了,變成了自己的言語行為。我們真的看到一些人,特別是修淨土的,老太婆、老阿公,他們沒有受過教育,甚至於很多不認識字,他會背《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什麼意思他不懂,他背得很熟。他的心地清淨,他沒有疑惑,他沒有雜念,一天到晚拿一串念珠,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在念,一生他不改變,就是這麼老老實實過了一輩子。臨走的時候,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佛來接他,瑞相稀有,他成佛去了。這種人,李老師非常佩服、非常向往。老師曾經跟我講了很多次,他想學這些老太婆,學愚,他說學了幾十年都學不到。愚不可及,你比不上他,你以為你很聰明,比不上他。心地多清淨,人家對他好,好,感謝,人家對他不好,他也很感謝。你看他那種真誠慈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一樣不好,你欺負他、侮辱他,他都叫好。給我們做榜樣,成佛了。真正成佛修行就是那個樣子。
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不但是佛菩薩所說的,世間聖賢所說的,都有大道理在。我們要深信不疑,要依教奉行,你會得到大利益,幫助你開智慧,幫助你積功德,幫助你消業障。古時候人都學,不管認識字不認識字,與識字不識字真的不相關,像惠能大師所說的,都學,都真干,都相信,都真干。我在童年時候住在鄉村,鄉人遇到事情在爭執,怎麼辦?找私塾,鄉村有私塾,找私塾先生來評評理。私塾先生一說孔老夫子怎麼說,大家都沒話說,馬上就擺平了。這是什麼?相信聖人,聖人說的話還能有錯嗎?你問這個鄉下人,他也沒有念過孔子書,他知道有個孔子,孔子是聖人,對孔子尊敬,這夫子先生一說孔老夫子怎麼講的,個個都服了,這個爭執立刻就化解,比現在的法庭有效。佛說的話更不必說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爭什麼!《大般若經》上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爭什麼!你真的了解、明白了,自然就萬緣放下,對待一切眾生柔和質直,肯定是這個樣子,不是從哪裡學來的,法爾如是,自自然然,一絲毫不勉強。
「又《維摩經佛國品》曰:演法無畏,猶如師子吼。肇公注曰」,肇公是僧肇大師。鸠摩羅什在中國弘法的時候,僧肇大師是羅什的學生,非常優秀的學生。他的注解,就是《維摩經》的注解,「師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學,喻師子吼,百獸下之。」他所說的是真理,他所說的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所以那些邪知邪見,與聖賢教誨相違背的,這叫異學,正法都能夠折服他們。甚至於這些邪知邪見異學之人,遇到真正正法,他們也很乖巧,也表示恭敬,不說話了。我們見過!那些人也很聰明,他知道辯論不過你,不如不說話。百獸下之,這也是比喻,獅子獸中之王,獅子在那個地方,其他的野獸都回避。這就是形容佛說法的所在,那些邪知邪見之徒,異學之士也都服了,或者他就離開,不離開,他也不敢說話。
「如是說法,故能廣度諸有情」。這裡頭含的深義,就是要明心見性,你說法才能跟諸佛如來一樣,有這麼大的攝受力,沒有見性做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兩個方法,一個是廣學多聞,那要很長的時間,至少二、三十年的時間,深入經藏,你記得很多,讀得很多、記得很多可以應付人。另外一種方法,一門深入,十年薰修,一部經,不雜不亂。這是什麼?戒定慧。遵守這個方法,絕不改變,叫持戒。這一個方法,一部經、一句名號,在一般人講,普通人,三、四年,頂多四、五年,你就得定,心就定下來,清淨;六、七年就開悟,十年,沒有到大徹大悟,也是大悟的境界,有這個能力應付疑難雜問,能夠面對群眾,解答他的難題。沒有這樣的能力,不容易,做不到,人家出幾個題目,把你難倒,看你的笑話。我們自己功力達不到這個境界,學的也不多,出去講經,要知道,找你麻煩的人很多,這些人是有意的。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暢懷法師就警告我。我住在他的道場,他說香港有一批居士研究佛學,他們有相當長時間研究,常常看到外地到香港來講經的法師,講完之後提出難題來問他,把法師問倒,問到無話可說。有這麼一批人,專門來找碴,叫我要小心。他說你還沒有什麼名氣,年歲還輕,沒有什麼名氣,要防著。我那一年去講《楞嚴經》,所以我就小心了,上台講經先謙虛:我學得很淺,學得不多,知道的很少,都是講古人的注解,我自己沒有東西。講古人注解講錯了,注解要負責任,我沒有責任,請大家多批評、多指教。先把話說在前面。果然沒有出事,在那裡講了四個月,沒人來找我麻煩。那些人在不在?常常在現場聽經。有一天,大概是講了將近兩個月,這一批人邀請我吃飯,在香港也是出名的,是專家學者,他們對我很客氣。自己一定要低姿勢,不可以輕慢人,要謙虛,要恭敬。最怕的是自以為是,那種傲慢態度起來,人家就來找麻煩了。「且此廣度有情之句,正是法藏大願之根。故雲:四十八願,願願皆是為眾生也」,眾生無邊誓願度落實了。明心見性之後,真的是說法度生。雖然自己證得諸法實相,說法跟如來差不多,你入了如來境界,可是教誡初學還是要謙虛,為什麼?這是利他。學生跟老師學,小孩跟大人學,大人要給小孩做好榜樣,老師要給學生做好樣子,一個道理。謙虛從哪裡學來的?跟大人學來的,跟老師學來的,所以不可以有絲毫輕慢的態度,那就錯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26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