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六)

 

1.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2.      阿難對佛說:‘這種愛樂,是用我心和目看見的。由目看見如來,相好莊嚴,遂心生歡喜,所以我就發心,願捨離生死輪回,來跟佛出家修道。’

 

3.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4.      佛告阿難:‘如你現在所說,你的真實愛樂,是來自你的心和目。假如你不明白、不知道,心與目之所在,那你就沒有力量,來降伏塵勞。’塵是染污心性,勞是擾亂心神,識心即塵勞,亦即煩惱,若不能降伏它,便被它擾亂,就不能了生脫死。

 

5.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6.      譬如國王,被賊所侵擾,國王要發兵討賊,但出兵前,應該知道賊在何處?才能擒其賊首,斬草除根。我們無始以來,不能了生死,就是不知自己真心所在的地方,反認為由目觀見,而取愛樂為心,這就是迷真認妄,執妄為真,執了妄心為己心才生出種種的顛倒!

 

7.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8.      這種妄心使你不能了生死,而流轉於生死,在六道輪回中輾轉不停,這都是你的心和目的過錯,我現今再問你:你之心和目,究竟在何處?

 

9.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10.  阿難被佛追問,手足無措,不知所雲,只得委諸眾生,做不負責任,沒有把握的答復:‘世尊!一切世間,即三界之內,十種異生(本來是十二類眾生,下文有詳細解釋,現除去無色和無想,這二類都無心目,故說十類;而業報形體,各各差別,故曰異生),他們都將識心——即分別心,居在身內(阿難不說自己,而說眾生,含有狡辯之意),我現在再看如來之眼,清淨長廣,好像青蓮一樣,亦是在如來面上。’用亦字,含意明明在佛面上,還要問我,但不敢公開說出。

 

11.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12.  我現在再觀看,我之浮根,即眼根——乃四塵,即色、香、味、觸所形成,非常明顯的,是在我的面上,而能分別美丑的識心,實在是住在我的身內。

 

13.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只陀林實在堂外。

 

14.  佛聽阿難說:‘心在內,目在面。’並不答復對或不對,只再問他:‘你現在坐在如來講堂,你看只陀林,究竟在何處?’阿難答:‘世尊!此廣大重疊樓閣,及清淨不染講堂,實在給孤獨長者之園,而只陀太子之林,實在講堂外邊。’

 

15.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16.  佛對阿難說:‘你現在講堂中,先見到什麼呢?’阿難答:‘世尊!我在講堂中,先看見如來,再見大眾,然後向外瞻望,便見到只陀林,和給孤獨園。’

 

17.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18.  佛問阿難:‘你看見只陀林和給孤獨園,是怎樣能看見呢?’阿難答:‘世尊!這大講堂,門窗開通,所以我在講堂上,便能望見外邊景物。’

 

19.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園。無有是處。

 

20.  佛反問阿難:‘假設就如你剛才所說的一樣,身在講堂時,窗戶打開,便可以看見外邊園林,但是否亦有眾生,身在堂中,而沒看見如來,只看見堂外之物呢?’阿難答言:‘世尊!身在堂中,沒看見如來,而能看見外邊之林園,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21. 阿難。汝亦如是。

 

22.  佛說:‘阿難!你亦是這樣的。’你既然說心在身內,但不能看見內邊,只能看見外邊,豈不是同一個道理嗎?

 

23.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

 

24.  心靈是指心為萬物之靈,及心有靈知之用,佛說:‘你的心靈,如果一切都能明了,那麼你現在這個明了心,實在是居在身內,應該知道身內的一切,可否有眾生,先看見身中之物,然後再觀看外邊之物呢?’

 

25.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雲何知外。

 

26.  你說心在內,見在外,為何心在內而不能先見心、肝、脾、胃呢?縱然看不見,那亦應該看見指甲的生、頭發的長、筋絡的轉、脈搏的搖,你心應該明了,如何亦不知呢?既不能知內,如何反能知外呢?

 

27.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28.  所以證明你所說的,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是不合道理的,是錯誤的。

 

29.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30.  佛給阿難一個當頭棒,打破他的執著,他那‘心在內,見在外’之理論不成立,於是阿難又說:‘我聽聞如來說法之音,明白我的心,實在身外。’

 

31.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32.  什麼道理呢?好像燈燭在房間燃著,這燈燭便能光照室內,再從門口,照到外邊庭際,一切眾生,看不見身內髒腑,只能看見外面,就如燈光,居於室外,便不能照亮室內一樣。

 

33.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34.  這道理一定是對的,不會再起疑惑,並和佛所說之了義一樣,大概錯不了吧?

 

35.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歸只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眾飽。

 

36.  阿難用燈光來譬喻心是在外,以為佛一定說他對,但佛不答復,只問阿難:‘剛才眾比丘,跟從我在室羅筏城沿門乞食(乞食是佛制,為除貪慢心,乞食資身,隨所化緣,不貪好食。抟食是以手指抟菜飯來食),回來只陀林,我已宿齋(即止食),你現在看眾比丘,一人食時,眾人會不會飽呢?’阿難答言:‘不會飽的,世尊!什麼緣故呢?因眾比丘,雖是證果阿羅漢,但究竟身軀還是不相同,怎能一人食而大家會飽呢?’

 

37.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38.  佛告阿難:‘假如你的那顆覺察明了之心,實在是在身外,那麼,身和心自然分開,沒有連帶關系,毫不相干,則心所知之事,身便沒有感覺,如果感覺是在身處,心亦不會知道。’(因阿難說,心在外,那麼心有所知,身當然不能感覺。)  【待續】

 

 

上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五)
下一篇:永遠是自己錯:修行的入手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