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五)

 

1.     阿難見佛。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2.      文殊師利菩薩,將阿難帶回,阿難迷夢初醒,見佛即頂禮悲泣(悲泣是悲至極點,泣不成聲,形容人悲痛之極),恨即悔恨,好在有‘恨’字,有恨即有開悟的表現,如果回來不坦白、不悔恨,若無其事,那就是假面具,永遠不能開悟。

 

3.      阿難不戴假面具,坦白向佛悔過,恨自己從無始以來(無始即無人能知其開始,亦即最初做人的時候),多生多劫、生生世世,都注重多聞,所以記憶力特別強,但未全道力,沒有修定力,才被邪咒所迷,因此殷勤,很誠懇地啟請佛開示,請求釋迦牟尼佛說一說:十方如來怎樣修持,才能成正果,證菩提的道理?從這三種妙定:妙奢摩他、妙三摩和妙禅那,哪一種是最初開始而易修的方便法門呢?

 

4.      佛聽阿難問這三種定,已知他尚不清楚,不知道成佛的正是楞嚴定,所以才有以後的種種發問,阿難幸虧有悔恨心,知道錯誤,知道改過,故經世尊逐一征問和解釋,他才易於領悟而證果。

 

5.      有人生出偏見,以為阿難一向多聞還要墮落,如此多聞無益,不如不修多聞而多修定力,但這也是偏見,不合中道,中道是不偏不著、不左不右、不前不後,阿難注重多聞,是屬偏見,專修定力,不重多聞,亦不能成就,故要學行學解,行解雙修,才能濟事。

 

6.      我在未講經前,已告訴過你們:研究了一個時期的經典,就要開始學打坐,把萬緣放下,摒除妄想,全副精神一心一意放在佛法上,不要把寶貴光陰空過,不要說閒話、打閒岔,不要做無意義之事——要遵守規矩,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專心學楞嚴經,專心打坐,誠心誠意,行解雙修,那就保證你們不會把時間空過。就算不開大悟,亦會開小悟的。

 

7.      阿難為何已得了初果,終不能抵抗邪咒?因他過去所修,只用心識,而心識是有生滅,不得徹底,用心識思想來修定,好像天台修止觀一樣,是屬於識,而不是不生滅性。

 

8.      要用不生滅性,來修不生滅定,才是真定,才不會被外境所動搖。阿難盡用心識來處事,甚至聽經,都用心來強記,這都是識,不是根本辦法,因此遇邪便不認識了。修道一定要認清境界,便不為境所轉,而能用定力轉境,一切善境、惡境、順境、逆境發生,都能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喜怒哀樂,全無動於衷。若輕易為境所轉,就是沒有定力。要像鏡子一樣,‘物來則現,物去則隱’,始終光亮,不受染污,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正定力、真正智慧,好像鏡子光亮,就能徹底明淨了。

 

9.      妙奢摩他:意為寂靜,寂然而靜,只是抑止心識,使不打妄想,不是徹底之定,這是佛最初為二乘所說之方便法門。妙三摩:即觀照,觀照十二因緣,或觀四谛法,而修成的定。妙禅那:是思維,用心來思維觀想,如修止觀。三止三觀:觀空、觀假、觀中,本來亦不錯,但比楞嚴正定,則相差太遠,禅那亦即靜慮,現在坐禅,亦叫禅那。修禅有徹底和不徹底,若用識心來修,訓心有生滅,當然不徹底,不能得到正定,要用楞嚴定來修,但楞嚴定如何修?如何下手?下面經文便會逐一分釋。

 

10.  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11.  就在阿難請問佛定的時候,又有恆河沙數不盡的菩薩,及諸十方,十方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和上方、下方共十方。本來依我說:則一方都沒有,只是圓的,因地球是圓的,哪裡有方呢?但佛經說方,所以就說方啦!我說圓的理由,就不成立,其實世界是一元化,都在大光明藏、如來藏性裡,哪裡還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是我的見解,或許不對。

 

12.  大阿羅漢,不是說長得高大,而是法性大、道德大,阿羅漢上面好像還未講過,現在再補說一遍。阿羅漢有三個意思:

(一)應供:應天人供養,比丘時為乞士,乞士為因地,應供為果地。

(二)殺賊:不是殺外邊的賊,是殺內邊的賊,殺無明賊,殺煩惱賊,殺眼、耳、鼻、舌、身、意六賊。這是怎麼說呢?本來眼神很是充足,但因用神過度,眼睛看得太多,就會消耗你的精神。耳也一樣,耳朵聽得太多,就會消耗你的聞性,所以它們都是偷竊你內心的真寶、無上法寶的賊,不要以為它們是你的好幫手,其實它們偷竊你的無上家珍,這是連錢也買不到的真寶,而你還不知道呢!還以為我的眼睛多好、多銳,看得多遠!不知你愈看多,愈消耗精神,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們不丟東西,不耗神消精,老早已成佛了。你們現在還不明白,以為我說的都無理由,         但等到你們明白,才知道我說的都是真理。

(三)無生:無生就無滅,也即不生也不滅,證到無生法忍,不再受生死,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應該做的事已辦妥,不再受生死,不再墮落輪回六道中。

 

13.  在四十二章經裡,佛說:‘慎無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這都是妄想,汝若相信妄想為真,那麼就要墮落六道,受生死輪回之苦。那麼何時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呢?佛說:‘證四果阿羅漢,方可信汝意。’要等到證了四果阿羅漢,才可信自己的意思,故未證四果,最好還是要聽善知識和明師的教導。

 

14.  辟支佛等,都很喜歡踴躍來聞密法,大家退歸本位而坐,專心一意,靜默地聽佛所說的聖教。承受即恭敬領受。

 

15.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16.  (這段經文本來是在後面,但圓瑛老法師,認為與前文貫通,故移在此。我亦同意,認為這樣行文比較通順,比較恰當。)爾時世尊,這時世尊(即當眾阿羅漢,及諸眾大菩薩要領受教旨的時候,亦即阿難啟識破十方如來,應修何法門,而得正果的時候),在大眾中,舒即伸開他的金色臂,而摩阿難頂。摩頂在佛教裡是表示慈悲愛護之意,並使其消除魔障,這種愛護是普遍一切眾生,不像世間之情愛,只限於男女之間,世間最大之愛,莫如父母之愛,子女不肖,打父罵母,父母還是愛護,比夫婦之愛更深。佛愛護一切眾生,則比父母愛子女更深、更大,因為佛之愛是慈悲之愛,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即是除愛護外,還要救度其離苦得樂。

 

17.  用手摩頂,亦可說是,以佛光照除其心裡之黑暗,使諸惡消除,眾善增長,可惜我們生於末世,沒有佛來摩頂以消災難,但千萬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後悔。佛雖然已入涅槃,但佛的法身是遍滿十方世界,我們行住坐臥,吃飯穿衣,都在佛之法身裡,只是肉眼看不見而已,不過假如能誠心祈求,佛亦會來摩我們的頂。

 

18.  佛摩阿難頂後,告訴阿難,及諸大眾、大菩薩、大比丘、長者居士,以及國王等:‘有一種定,名叫三摩提,也叫大佛頂首楞嚴究竟堅固定王,具足萬行,即包括無量無邊,一切之禅定,所有十方如來,皆從這首楞嚴王定,一門超出,而達到最莊嚴,最微妙之路。你們現在一定要注意,不要分心,不要打妄想,要專心一意,集中精神來聽。’

 

19.  阿難聽佛說後萬分感動,即起身頂禮,以伏受如來大慈悲心流出來之法旨,恭謹敬誠聽佛宣講楞嚴密法。

 

20.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

 

21.  佛告阿難:‘你我同氣’——即同祖宗之氣脈血統,阿難與佛是堂兄弟。情是情分,均是平均,在情份上,實同兄弟,可以均分天倫之樂,什麼是天倫?倫亦輪回之意,父母、兄弟、子女、祖孫,互相輪遞,做完子女,就做父母;做完父母,就成公祖,天然的倫常,亦是天合之倫。中國有敘天倫之樂。中國最注重孝道,要孝敬父母,將來子女才會孝順,如不孝敬父母,則子女亦不會孝順,故有‘百善孝為先’的古訓。

 

中國又有二十四種孝故事,如唐湘哭瓜,他父親有病,想吃甜瓜,但在冬天冰天雪地,怎會有瓜?他就用一粒瓜籽種在地上,日夜伏在上面,哭禱祈求早日長出瓜來,讓我可以孝敬父親,他這種精誠,真的感動了不知是佛菩薩?還是天神?瓜籽終於長出芽來,而開花、結果了,這是他一念真心孝心,而得感應。還有孟宗哭筍,雙親要食筍,他就在竹的旁邊哭禱,果然竹筍生長出來,得以孝敬雙親。還有王祥,其母親生病,思食鯉魚,當時也是冬天,河水已結冰,無法得魚,王祥只得臥在冰上,求獲鯉魚,果然不久,冰融而得鯉,其母因數孝心而得鯉魚,恐為龍王賜,終不敢食,將魚放生,而病亦愈。不要以為這些事太奇怪虛渺,這皆是一念孝心,真誠而獲感應。例如舜因大孝,感動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孝感動天,歷史常有記載,所以為人子者,一定要注重孝道,孝敬父母,才能得天倫之樂!

 

22.  在美國,子女十八歲便能獨立,不依賴父母,父母亦不管,雖然,子女能獨立,不依賴人,這是一種好習慣,但有時未免因為年紀小,經驗淺,很易誤入歧途,被不正當朋友誘入歧途,或被世風染污,現今很多青年人,都不知道家庭的含意,未免太可憐。

 

23.  佛問阿難:‘你最初發心出家時,在我佛法中見到什麼特殊境界?才即刻把世間的恩愛捨棄而出家呢?’世間父母之恩最深,夫妻之愛最重,能把這深恩重愛之心轉過來學佛法,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在這段經文中佛問阿難,怎能放下一切而跟佛出家?

 

24.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

 

25.  阿難對佛說:‘因見佛有三十二相好莊嚴(三十二相可查佛學辭典,因時間關系不能詳說),殊勝無與倫比,同時身體透明,光輝皎潔,猶如琉璃內映外徹。’

 

26.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27.   ‘我自己心裡時常思惟(這思惟就是用識心來想),這種妙莊嚴相,絕對不是世間情欲及愛念所產生。欲氣粗而濁,男女交媾時,氣味十分腥臊,膿血雜亂,非常不潔,所以父精母血所造之身體,是不會發生勝淨妙明,莊嚴佛相,紫色金光聚集,光輝無比的佛身,是故我心裡非常渴仰愛慕,因此從佛剃度出家。’

 

28.  阿難用思惟——即第六識思想分別妄心,來仰慕佛相好,此亦是愛心,捨愛從愛,把一個愛心捨棄,又執著另一個愛心,雖不屬情愛,但還有愛心,這與家庭愛無異,所以他的錯處,便在不是為佛法而出家,而是為愛佛陀相好而出家。阿難不學佛之智慧德行,修定覺悟,而只要相好,可能過去世中,喜歡著相,愛佛相好便滿足了,故有愛心而無定力,他又恃佛是堂兄,將來一定會幫他得定力,但不知心身本不相代,這亦是他的錯處。那麼是不是不愛人,便討厭人,什麼人都討厭,不喜歡,要自己獨自修行?不是的!修道要不憎不愛,覺得人人都和我一樣,平等不偏,你我如一,怎會有愛和憎呢?所以說平常心是道,平等心才合乎道。

 

29.  學佛法一定要專心,要得真正定力,一定要把愛心放下,念茲在茲,朝於斯,夕於斯;朝參禅打坐,研究經典,晚上亦如是,不要妄想及說閒話,否則空費時間。希望你們,在這九十天的暑期班裡,應盡量用功,犧牲一切,專心一意來研究佛學,參禅打坐,行解雙修,到明白時,才得真正智慧,方不枉此一行。

 

30.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31.  阿難因為喜歡佛之妙相莊嚴,就捨離世間之深重恩愛,落發出家,當佛住世時,所有比丘出家落發,不必用剃刀,佛只說:‘善男子,汝今捨俗出家,須發自落,袈娑披身。’佛只需這樣說,出家人就須發自落,袈娑披身,這是佛用神通,為他們披剃。佛入涅槃後,出家就用剃刀落發,還要到戒壇去受戒。

 

32.  佛聽阿難說出家因緣後,便贊歎說:‘真好,阿難,你是大丈夫,能捨俗出家,但你應該知道,一切眾生,從無始至今,即是從最初做人到現在,生死連續不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脫白骨如山丘,不知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這都是因為不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是不動不搖、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是常住,不增不減是真心,自性是清淨,光明遍照的,但是你們不知道,都把它忘記了!’自身雖有無價寶珠,但自己不知道。好像法華經上說:有富家子,捨家遠游,父母恐他流浪異鄉,窮因無錢,便將寶珠,暗藏在他的衣裡。但兒子不覺,依然過其流浪生活,雖身在窮苦中,而不知自身藏有無價寶珠。

 

33.  我們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便如無價寶珠一產,不知道便不能利用,又因妄想生滅心——識心——把我們支配得顛顛倒倒,弄得昏昏迷迷,這妄想根本是不真實的,但人不明白,便在生死苦海中,輪回流轉,沒有休息的時候,不能斷妄想,便不能了生死輪回,這是佛對阿難說明,不認識真心,才受生死輪回之苦。

 

34.  心字是最不好的,中國心字:‘三點如星布,彎鉤似月芽,披毛從此起,做佛也由它。’我老早已告訴你們:十法界不出一念心,心是萬法之源,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心止念絕,就是成佛作聖;心念紛飛,就墮生死輪回。

 

35.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36.  你現在欲研究明白,怎樣才能得到無上菩提,即佛的果位?你必須要真實明白發現,你自己本具不生不滅的根性,即六根種性,亦即如來藏性,亦是成佛之道。你現在應該用直心,來答復我所問,不要用曲折妄想心。維摩經上說:‘直心是道場。’在未想——即一念未動之前,是第一念,是真心直心。若加以思惟,便落第二念,便是妄想心。第一念,即直心,即道心,亦即第第一義谛,要即問即答,不要思前想後;若思前想後,便不是直心。為何要用直心來答我呢?因十方如來,皆用直心,才能成佛,才能出離生死苦海,佛皆是用直心,不用彎曲心。這是佛要阿難,捨棄偏計妄執心,而用直心來答復他的發問。

 

37.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38.  能愛之心,即攀緣心,佛要破阿難之攀緣心,所以再問他:“阿難!我再問你,當你最初發心的時候,是因為你用攀緣——即愛慕之識心,來見如來三十二相,究竟是用什麼來看見?誰愛如來之三十二相?” 【待續】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什麼是惡念?貪嗔癡慢疑
下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