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唯證方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空法師:唯證方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七五講)  2007/1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187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經本「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清涼大師注疏裡面給我們講的,「將釋此品,四門分別,初來意」,這是四門裡頭的第一門。為什麼佛在十信圓滿的時候,在講十住菩薩之前,要講升須彌山頂品?先把來意交代清楚。「來意者,先辨會來」,這是第三會。前面第二會是講十信位的菩薩,講信,「前信」,從此以下,這是講「解」。清涼大師把《華嚴經》分作四大段,就是信解行證,解這一段經文很長,內容非常的豐富,所以前面講信,從這以下講解,「義次第故」「又答十住問,總有二段」。前面一段,「信是住之方便,此明正位,故次來也」,接著一定要說升須彌山頂品。這裡頭有句話很重要,信是住之方便,這個住是十住菩薩。我們知道,十住菩薩,講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是真的成佛,不是假的。賢首菩薩,這是十信位裡面的佛,也就是說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判教,說這個位次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也就是說他很像佛,無論從哪方面去觀察很像佛,智慧、神通、道力、弘願、利生真的很像佛。為什麼不是真佛?無明沒斷,也就是說他還有起心動念,《華嚴經》上說妄想沒斷,所以他是相似即佛。相似是必經之路,哪個人修行都要從名字、觀行、相似,然後才到分證。分證是真的,但不是圓滿,為什麼不是圓滿?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斷干淨。無始無明習氣斷干淨了,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我們要想證果,要特別重視十信的學習。我們今天這個信到底有幾分?這個事情不必問人,要問自己。信心到底有幾分,從哪個地方去看?從放下,你把執著放下多少,分別放下多少。賢首菩薩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不但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沒有,所以那是入住之方便。到那個境界,再向上提升一步,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會有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十法界達到最高峰,往上去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說在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邊境上,向前再邁一步就脫離十法界,就入初住。我們要認真的修行,認真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可是放下還有方便,就像楞嚴會上世尊所講的最初方便,最初方便就是我們現前真正想用功下手之處。我們從哪裡下手,這不能不知道。為什麼放不下?對於事實真相了解的不夠。譬如我們凡夫跟聖人不能比,四聖法界叫外凡,六道之外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外凡,真正的聖人是在一真法界,所以十法界裡面的四聖,那是相似的聖人,叫相似即佛。迷了之後,迷失自性就是你起心動念了,一起心動念,十法界依正莊嚴就現前,叫一時頓現。這裡面立刻就有染淨兩分,六道是染污,四聖是清淨,染淨就出來,就對立了。染裡面又出善惡兩分,染是六道,六道諸位都知道有三善道、有三惡道,三善道是善,三惡道是惡,你看善惡對立了。我們必須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這叫最初方便。

怎樣才能搞清楚、搞明白?只有一個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一門是佛門,不是說其他的,佛門。佛門裡面有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也不能說那麼多,說那麼多自己就迷惑了,我們只講現前在這個世間最流行的,現在大概只剩三門,這三門就是禅、密、淨土。你看現在學佛,不是參禅就是念佛,不是念佛就是學密,現在只剩三門。三門當中你要選擇一門,一門深入。我們今天選擇了淨土,這個選擇是有智慧的、是有依據的,依據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裡面給後世弟子做了選擇。他老人家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現在是生在佛滅後二千五百五十一年,這是世界上公認的。在我們中國史書上記載的比這個長,老一代的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都用中國歷史所記載的,今年是佛滅度三千零三十多年,跟世界承認的大概相差五、六百年。這個事情不要緊,沒關系,無論是中國記載的,或者是外國人所說的,統是末法時期,那這就沒錯,末法時期選擇淨土,這是最正確的選擇。

修淨土成功的人不少,修不成功的人更多,幾乎不成比例,這個原因在哪裡?我們找淨宗最初方便,最初方便還是要找佛陀,佛怎麼指示我們的,怎麼樣教我們的,我們不能不知道。佛陀教導我們,淨土經典裡面所說的淨業三福,這是我們修淨宗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從哪裡下手?「孝養父母」,你要從這裡下手,「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什麼?這叫最初方便。這不是佛法,這是世間法,這一條四句你做到了,佛說你是世間的善人,善惡就清楚的辨別,你是世間善人;換句話說,你不會墮三惡道。

可是佛說這四句就像四本書一樣,那是題目。孝養父母要怎麼做?在中國有《孝經》,古聖先賢教孝的教誨很多,都在四書五經、十三經裡面。古大德為了教童蒙方便起見,把經論裡面關於教孝的東西都把它抄錄下來,編成一本小冊子,叫《童蒙須知》,流傳很久。到清代又有人把《童蒙須知》再修訂重新編輯,寫成更簡單、更容易記誦的教科書,這就是《弟子規》。所以你要曉得《弟子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的標准,標准的課本。這部東西你要是學不到,你要沒有學好,在佛菩薩心目當中你不是善男子、不是善女人。這不是佛對你的責備,對你的批評,不是的。你要是說佛對我的責備、對我的批評,那你錯了,那你就冤枉佛菩薩,這個罪很重。

佛菩薩好心,時時刻刻提醒你,你要不認真學習;換句話說,人生確實很苦短,數十年寒暑一瞬之間,你將來到哪裡去?善男子、善女人,他生三善道,出不了輪回;如果不善,那三途有分。所以善惡要問自己,不要去問別人。我的心善不善?我的言語善不善?我的行為善不善?要常常自己檢點,拿什麼做標准?《弟子規》是標准,這真正是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再學下面一句,慈心不殺。那我把這句定在《太上感應篇》,道家的基礎。你必須要了解事實,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決定沒有殺害眾生的念頭,蚊蟲螞蟻那也是一條命,它也有靈性,它也是人墮落變成這種畜生,它的神識跟我們沒有兩樣,這一定要知道。你殺它、吃它,要不要償還?因果典籍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一生吃它半斤,來生要還它八兩,八兩就是半斤,所謂殺生那是欠命,欠債的要還錢。因果通三世,知道因果不敢做壞事。有《弟子規》的基礎、有《感應篇》的基礎,你才能進一步修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佛法的基礎,有這個基礎你才有條件去學佛,就是受持三皈五戒;沒有前面基礎,你受三皈五戒是假的,天台大師講名字位中人,不是真的,有名無實。你是在家佛弟子,就是名字在家佛弟子,不是實質的。你做真正在家的佛弟子,那一定是你具足《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統統做到,然後受持三皈,它會起作用,受持五戒,那真是有功德。這都是我們要很冷靜自己思惟,要真干!

你要不真干,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很多,真正有成就的兩種人,這兩種人都是真干,都不是假的。一種是按部就班學出來的,明了,真的是一門深入,他明白了,真干;另外一種是災難現前,雖然不明了,他過去生中善根深厚,我們現在講底蘊很深,不是這一生修的,前生修的,所以他有真誠的信心。像我們最近遇到一個同修,也是得了末期的肺癌,醫生宣布他的壽命頂多只有一個月。他宿世有善根,所以他也不找醫生,也不吃藥,念佛求往生。他每天拜佛,每天拜一千八百拜。前兩天拜得很痛苦,他告訴我,第一天只拜了一百多拜,忍痛也要拜,拜到四、五天才正常,能夠一天拜到一千八百拜。拜到一個星期之後,別人知道,他自己不知道,他身上的汗流出來是黑色的,而且很臭,他自己聞不到,別人聞到,那都是他的病毒排出來了。拜到兩個星期十五天,他感覺到很輕松,身上衣服換下來很髒,裡面的病毒全排出來了,人好了,現在很正常。遇到我的時候,胡居士說「你是再來人」,那是真的。這是什麼?這就是過去生中的善根,他有堅定的信心,他並沒有求病好,他只求往生,沒想到他的病毒全部排出來。這是最初方便。

我們學佛真的是不容易放下,有人在人表面上看起來不錯,可是背後他就不行,他就受不了,偷偷的,還是有貪瞋癡慢,放不下,吃長素不是吃給別人看的,他吃給別人看的,人家沒有看到的時候他又去吃肉、又去殺生去了。這個罪很重,這是假學佛,不是真學佛。在人面前很恭敬,言行都很善,但是心地不善,對佛法懷疑,對善人、善行懷疑,這是什麼?這是宿世的惡業習氣。怎麼辦?聽經、讀經,長時薰修,要認真忏悔,克服自己不善的習氣,改過自新,這個人才有救,否則的話不行。可是人的習氣也是各人不相同,甲用這個方法有效,乙未必有效。我自己本人就是個例子,懈怠、懶散,習氣很重。用什麼方法對治有效?我嘗試過之後,講經。講經你要准備,我跟諸位說過,我最初出來講經,在講台上講一個小時,我要准備四十個小時,你沒有充分准備,上台那就很難看。用這個方法來對付自己,克服自己懈怠懶散的毛病。這個方法用了一年就有效,可是一年之後,我講經准備的時間就縮短,講一個小時,原先要四十個小時去准備,現在大概十幾個小時就夠了。三年之後,我預備一天八個小時,讀一天的書可以講二、三天。但是能不能懈怠?不能懈怠,養成一個讀經的習慣,所以一直到現在,我每天大概都能保持四個小時讀經。

讀經是親近佛菩薩,聽佛菩薩教誨。真的,經卷展開,古人講的「開卷有益」,他有悟處,體會到法味,法喜充滿。真正明白古人所說的「世味哪有法味濃」,在佛法修學上其樂無窮,常生歡喜心,沒有比這個更快樂。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得到了。但是這種得到,到這個境界,我常常講我是中下根性,什麼時候才真正有法喜,生喜悅心?二十年锲而不捨你才能得到。境界年年向上提升,怎麼會不歡喜!煩惱年年輕,智慧年年增長。所以最初方便,在現在我勸大家聽經,讀經讀誦要沒有恆心、沒有毅力,因為你要想十年、二十年才能得到法喜、得到不亦悅乎,這麼長的時間你能熬得過去嗎?這是個問題。但是聽經就不一樣,文殊菩薩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聽比看方便。現在有講經的光碟,科技發達,使下下根人都得到方便,這種科技我們要會用,我們不能放棄,多聽。聽要專聽,聽一部,不要聽多,聽多怎麼?雜亂了,就不是一門深入,聽一部,是你主修的科目。修淨土的同學多半是聽《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很好,為什麼學得還是那麼困難?那你就要想到,你最初方便疏忽了。最初方便是什麼?培養自己的善心、善行,身口意三善,你就會得法喜,你就會得佛力加持,三寶加持你,所以最初方便太重要!

現在講到十住,第三會是十住菩薩會,這是分證即佛,這是真佛,不是假佛。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做過詳細的報告,初住菩薩他所得的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圓滿佛果沒有差別,究竟果佛在十方無量無邊世界裡面,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初住菩薩亦如是,沒有兩樣,所不同的就是究竟佛果無始無明習氣完全斷了,他無始無明習氣在,但是那不礙事。所以這必須要知道,這真正得大自在。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他統統具足。

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成就,我們的成就是往生淨土,生到淨土,即使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滿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神通、道力不亞於初住菩薩,這個很特別,為什麼?你的煩惱習氣並沒斷。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能力?那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特別加持,搭上阿彌陀佛的便車,你得自在,你也有能力應化在十方世界,可是你要曉得,不是自己的道行,完全是佛力加持。自己一面修一面往上提升,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教學相長,慢慢提升。果然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到什麼時候真的是自己能力,不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觀經》講十二劫,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到十二劫之後你自己成就,這成就是什麼?你自己真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你自己真正證得,這是西方彌陀淨土無比殊勝之處。我們除這個方法之外,那就要真修,《華嚴經》上真修,這很難,這太不容易。

所以取淨土基本的條件,你要記住,淨業三福。特別要記住,孝親尊師在《弟子規》,慈心不殺就是因果在《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佛經裡面的基礎,這是真正最初方便,你要從這裡認真下手。基礎奠定了,你才一門深入,那就一帆風順,沒有障礙。現在我們學佛障礙重重,都是基礎沒打好。所以我們的信心,祖師大德們常常批評說露水道心,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有的時間很短,斷掉的時間很長,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這是說信是住的方便,第二是講會,先講第二會。第二講「品來」,講這一品,「前品說信究竟,此品趣後說住,故次來也」。前品是賢首品,我們剛剛學完的賢首品,賢首品那個信講到究竟圓滿。所以古大德也有這麼一說,信滿成佛,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信圓滿了,信圓滿就是初住菩薩,他怎麼不成佛?所以說信究竟。這一品呢?這一品是趣後說住。住有學位了,像現在讀書,你拿到學位了,前面信位沒拿到學位,現在拿到學位。

下面第二段「釋名」,這是四門裡面的第二門,前面是來意,第一個是來意,第二個是釋名,解釋品名、會名。清涼大師說「釋名者,亦先辨會名」,先說,這是第三會。第三會「約處」,就處所來講「名忉利天會」,佛在忉利天講的。在處所上來說,就是地點,這會在哪裡開的?在忉利天宮開的,叫忉利天會。就人來說,人就是這一會的主席,這一會的主席是誰?法慧菩薩,所以我們也可以稱「法慧菩薩會」。這個會的內容是什麼?這次大會的主題討論些什麼?「約法,名十住會」,這都是「依主釋」。我們這樣一講,諸位就很清楚,會在哪裡開,什麼人做主席,討論些什麼,這你就很清楚,這是第三會。

第二是「品名」,品名就是升須彌山頂,品名。「須彌,正雲蘇迷盧」,這是梵文音譯的,這是什麼意思?「此雲妙高」,這是一個高山,加上一個妙,妙裡面所含的意思就太深太廣了。「如來以自在力,不起覺樹,應機現彼,故雲升也」。這句裡面確實有最高的哲學、有最高的科學,這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這叫自在力。自在力得大自在,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學不到,也不需要學的。怎樣才能得到?佛說了,這在後面「出現品」裡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自在力是德,得大自在,自性裡本來具足。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五句話,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佛法是平等法,一切眾生統統都有,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現在搞成這個樣子,搞得這麼可憐、這麼淒慘,什麼原因?因為你有了妄想分別執著,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佛。《大方廣佛華嚴經》上字字句句都是說的你自己,不是別人,與別人無關,全說自己,所以你看到毗盧遮那佛,那就是自己。

不起覺樹,覺樹是菩提樹,也就是說十信是佛在菩提樹下說的,沒離開。天宮,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你說這是不是哲學?是不是科學?我們人間看到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大眾在講經說法,天人有感,佛在那邊應。佛在那邊應,這邊沒離開那邊就應了,我們講分身、化身。我們凡夫一定都是這麼說法,化身、分身。實在講,在四聖位置裡面是可以說分身、化身,那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但是在一真法界裡頭,分身、化身講不通。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境界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現身,感應道交。感應的快速,佛在經上把它比喻為海潮,海的潮水是很有信用,什麼時候漲潮,到那個時間它一定就漲,什麼時候退潮,一定的時候它就退。佛用漲潮、退潮來比喻應機,就是說眾生感的時候,佛就應的那個時候,決定是相等的,沒有絲毫差誤。

我們今天求佛,好像佛菩薩都沒有感應。其實有,你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你煩惱太重,你妄念太多,不是沒有感應。如果你能夠把妄想、雜念放下一些,讓你的心清淨,那你就很明顯的感到。由此可知,修行修什麼?修清淨心、修真誠心。法身菩薩,這裡講到入住,入住就是發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打的是滿分,圓滿了,叫發菩提心。這個心一發,就是初住菩薩。由此可知,十信位的菩薩有沒有發菩提心?有,他只能打九十九分,還差一分。賢首菩薩九十九分,法慧菩薩一百分,往上都是一百分,都是圓滿的。我們今天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有幾分?有個一分、二分就不錯了。要不斷的向上提升,年年向上提升,月月向上提升,你行佛道,你行菩薩道。

千萬記住,貪瞋癡慢不能增長。為什麼?貪瞋癡慢是三惡道的心;貪心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傲慢是羅剎、修羅。你自己多反省就覺察到,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貪的念頭多,還是癡的念頭多,還是瞋的念頭多,還是慢的念頭多,這要反省。如果有,要改,痛改前非;否則的話,人命無常,佛經上講的「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有沒有想到一口氣不來我到哪裡去?這是大問題,其他的都是微不足道,都是小事,這才是大事。你這一口氣不來,你到哪裡?西方極樂是你向往之處,你未必能去得了,什麼原因?業障太重。我這麼多年來常常勉勵同學,你要想入佛門,我教人放下十六個字,這講了多少年,幾十年,放下自私自利,這是大障礙,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只要有一個,你就入不了佛門。換句話說,這十六個字都有的話,只要有一個,極樂世界你去不了。所以自己想想,有沒有資格到極樂世界,不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嗎?經聽多了,真聽進去了,你自然就覺悟,就曉得怎麼修法,不再迷惑顛倒,不再自己欺騙自己。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別人欺騙我們無所謂,沒有關系,自己欺騙自己這個麻煩可就大!別人欺騙我們,我們歡喜接受,消業障;自己欺騙自己,那是造罪業,那不是消業障;還欺騙別人,那業障更重,叫自欺欺人,業障更重。

尤其中年以上,中年在中國標准的說法是四十歲,中年,中國人看人是看到八十歲。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講,二十歲是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用春夏秋冬來說。所以中年是四十,四十以上要常常替自己來生著想。四十之前想現前的多,來生少,四十之後要想來生多,現前可以過得去就算了,這才叫有智慧的人,這才叫真正聰明人。所以我們看佛陀,在經上看到佛陀,你看哪個地方有感,他那裡就有應。天上有感,天在我們上面,所以說往上升。

下面說「表位漸增」,地位漸漸往上漲,「不處人間」,升到天上了。「顯位清淨」,天清淨,你的心地清淨就跟天相應,而不是說我信了天神,將來我就會生天,不是的。天是清淨的,你的心達到一定清淨的水平,自然就生天,你具備了它的條件。這也是孔子在《易經.系辭》裡所說的,他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真的,譬如森林,你到野外看原始森林,一片森林,只有一種樹木,它不雜,這是類聚。人以群分,一個團體一個團體,喜歡學佛的,就是佛教團體,大家都到這裡來;喜歡跳舞的,他一定在跳舞廳,他不會到佛堂來,人以群分。歡喜清淨的,天上,他自然就去了,我們世間人講俱樂部,他自然就入了那個俱樂部。

下面提了個問題,「若天表淨,何獨妙高」,為什麼說妙高?下面就講「妙」字的意思。「妙有十義,如於法故」。妙裡頭有清淨,這裡頭給我們說了十個意思。第一個是「體妙」,這是講須彌山,須彌山的體妙,「謂四寶所成」,這個四寶是金、銀、翡翠、水晶。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大家好懂,那就是說這座須彌山,這是很大的一座山,它是眾寶所成,說四寶,這四樣東西最多,不是說除這個四寶之外就沒有其他的,這四樣東西最多。像地球上這些高山一樣,這裡有很多礦,我們講礦產,須彌山也是如此,這四種礦物非常豐富,其他的是雜寶莊嚴,它不是泥沙。那我們要問為什麼?你就想到是果報,果必有因。住在須彌山的都是天人,須彌山半當中是四王天,須彌山的天頂上是忉利天,我們講清淨心,一層比一層殊勝。四王天人的心比我們世間清淨,雖然他也是欲界,他比我們高,比我們清淨,忉利天就更清淨。由此可知,環境真的也是從人心所感應的,真是七寶具足,無量之寶沒有一樣不具足,這是體妙。

「二者相妙,謂八方四級」。八方是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方,四級是四個階級,一層比一層高,這裡面諸天很多,天人很多,總的來說都是歸忉利天主管轄,忉利天主下面這一級像四方諸侯一樣。像中國中央政府是忉利天,省的這些領導那就是四王天,那是屬於諸侯。這裡面天王很多,天王有大有小,四天王這是大的,小天王還很多。「三者色妙」,色與四寶相應,「謂四正色」,北方金色的,東方銀色的,南方琉璃(琉璃就是翡翠),西方一般講水晶。這是清涼大師《疏》裡,跟李長者《合論》裡面講法有點不同,下面我們會看到。《合論》裡面講,東方是金色,西方是銀色,南方是琉璃(就是翡翠),北方是瑪瑙,說法不一樣。我們也不必去計較這些,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而且我們要著重它的表法,自己才真正學到東西,不必執著這些名字相。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就教給我們,聽經學教要記住三個原則,第一個「離言說相」,文字是語言的符號,不要執著言說,也就是不要執著文字,這是正確的,不要在這裡面起分別執著;不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像此地講的四寶都是名詞術語,懂得它的意思就好;第三個要不執著「心緣相」,就是你怎麼樣去想,不可以去想它,一想就落在意識裡去,智慧不開。所以聽,聽懂就懂,聽不懂不想它,為什麼?還會聽到第二遍,還會聽到第三遍,這是佛說法的慈悲。這跟我們中國教學有點不一樣,中國教學老師不願意講第二遍,你聽不懂不再給你說。佛很慈悲,一遍聽不懂,兩遍,兩遍聽不懂,三遍,十遍聽不懂,二十遍。佛是很有耐心,不厭其煩的來教你,慈悲到極處,只要你肯學。佛這個說法也都是教導我們,我們要學佛的慈悲心、要學佛陀的耐心。

下面講「一切草木鳥獸等物,隨所至處則同其色,自常不變」。這是給我們講天上那些物質環境跟我們人間不同,人間這些東西有,但是它的顏色常常變,尤其現在變化更大。什麼原因?境隨心轉,現在的眾生心浮氣躁,妄念、妄想太多,所以外面境界都是不定的,都產生變化。為什麼天人他變化少?他心比我們定,他妄念比我們少。實在說這些事情我們能體會,不難懂,我們如果細心觀察歷史,中國人常講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前的人,就以香港來說,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香港人很可愛,還挺厚道的,這三十年起了很大的變化,不一樣了。可是六十年之前的人更純更厚。這是講香港這個地區,那時候是英國人統治的。到中國內陸,愈是偏僻,人愈純厚、愈老實,妄念少,他每天生活的圈子就是他那個小范圍。農村裡面的人甚至一生沒有進過城市,到城市裡面去,這開世面,開了眼界;確實像古人所說的老死不相往來,你就曉得他的生活多麼簡單。妄想少,所以他居住的環境變化不大。現在變化大,連香港這個地方,兩年沒有來,再看的時候,很多變得就不一樣,甚至於年年不相同。從前人常講,古人常講,河山依舊,可是人事全非。但是現在河山不依舊,河山跟人事一樣的變化。只有找到很偏僻的地方,還是過原始生活,跟外界不相往來,那個地方還是依舊。我們如何在這個眾生妄念紛飛中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如如不動,這叫功夫,這是修行。

你看現在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他把目標、方向失掉了。人到世間來為什麼?中國古人懂,現在我們看到美國魏斯醫生的幾本書,他那個報告都說得很好,你來到這個世間是提升你自己,你這一生有很多功課要做,做到功課及格你就上升。就好像在學校念書,你上學校來干什麼?是要把你這學期的功課做好,下學期升級。到人間來,人的功課是什麼?是倫理、道德、因果;在佛法裡面,十善業道、三皈五戒,你統統能夠修好,來生生天。不斷向上提升,這就對了。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方向目標,你染上不善的習氣,自私自利、貪瞋癡慢,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那你就下降,你很可惜,不但不能提升,你自己在人道都保不住,來生再到人道是留級,你墮落你到三途去了。這個事情很可怕,總要曉得。人跟畜生為什麼不一樣?人懂得倫理、道德、因果,畜生不懂,愚癡。人要不懂,那跟畜生有什麼兩樣,造的業比畜生還重。換句話說,那真是佛門古大德所說的,來生想做畜生都沒有分,到哪裡去?地獄、餓鬼,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四者德妙」,德是道德,「謂八方猛風不能令動」,四面八方的風,須彌山能禁得起考驗,不會被風吹壞。這也就是說明我們信心清淨,不會被外面環境誘惑。外面環境是境風,你能不能禁得起誘惑?自己一定要做得了主宰,你才會有成就。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在定力,定力是德行。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外不受外面境界影響,內不會起心動念,內如何能不生煩惱,外面不受誘惑,這是真功夫。順境不貪,逆境不怨恨,所以順逆境界都是我們學習的增上緣。不能說這個好,那個不好,那你完全錯了,你不會修行。真正會修的,古來祖師大德測驗學生常說,「你會麼」?會的人,無論什麼境界,如如不動,統統成就自己;不會的,那就是在境界裡面有選擇,他會分別執著,特別在佛法裡頭,要懂這個道理。

「五眷屬妙」,眷屬是說它的四周,「謂七金山,七重圍繞,及七香海,海印旋流」,這是它外面的環境。七,諸位要曉得不是數目字,你要把它看成數目字那就錯了,七代表圓滿。為什麼說七?它是講四方、上下,這是六,還有當中,七是這個意思,從空間上來說的。《華嚴》常常用十來代表圓滿,十是從數字來講的,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所以它不是講數目字,它是代表圓滿。大山旁邊有小山,有很多小山圍繞著它,有山必有水,所以它有海水。這在我們的地球上,現在科技發達,我們就很清楚,陸地,如果把海水統統抽干了,你就曉得我們都在高山上住。海還很深,往下面看,我們都在當中,或者在山頂,確實是這個樣子。所以有山有水圍繞著它,這個山才不至於是孤立的一個山,它有很多圍繞著,它有依靠,這是眷屬妙。

「六依持妙,唯天依住,得通者居」,只有天人才住在那個地方。天人有神通,有五通,如果沒有五通的人,這個地方他住不住,住在這個地方要有神通。這裡頭又講到科學,我們現在沒神通,從香港到美國去,我們坐飛機過去,這是工具,要靠人工制造,天人不需要,天人有神足通。我們看到古人筆記小說裡面,看到有修行人得神通,他要遠游,他化一道光就走了,你說那個速度多快。我們知道光速一秒鐘三十萬公裡,繞地球很多圈,他化一道光,光落下來之後,他看到是個人身。要有這種能力,也就是說要有神足通才行,沒有神足通他達不到上面去。神通,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有修得、有報得。天人的神通、鬼道的神通都是報得,你生到那一道,他自然就有,人道要靠修行。我們在《閱微草堂筆記》裡面看到有這個記載,有人看到一道光從空中下來,落到地上,走到那地方去一看,看到一只小兔子,或者看到一只小動物。它是不是兔子那就不知道,變化的。天人、天神,這裡面也有善惡,像修羅、羅剎都有這個能力,他變一個小動物。像《西游記》裡面寫的孫悟空七十二變,孫悟空也有這個能力。不但有能力變動物,他還有能力變樹木花草,這是屬於修得。我們這個世間,人有修得的,畜生裡也有修得的。畜生裡修得的,最普遍的,一般都是說大仙,北方人叫「大仙」,狐狸、黃鼠狼,修成的。我們一般聽說狐狸要修能夠變成人身要五百年。所以它們對於人很羨慕,人是報得的,你一來就得人身,它們從畜生身修到變成人身要花五百年的時間,得人身之後才能修道,才能學佛。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常說,而我們人聽了當耳邊風,沒在意。畜生道裡修行對這個話很敏感,它們聽到之後的確是感觸很深,確實時時刻刻提醒它們要認真努力的學習。在從前,像這些高山,妙高山,沒有飛機,沒有直升機,沒有電梯,你沒有神通上不去。

「七作業妙,不離本處而鎮四洲,映蔽日月而成晝夜」。不離本處而鎮四洲,須彌山在當中,這個四洲就是四大部洲。在過去我們都把它看作是在地球上,須彌山在哪裡?大概就是喜馬拉雅山,這是地球上最高的一座山,雪山。喜馬拉雅山的四面是不是四洲?我們是在東面,東勝身洲;北面,喜馬拉雅山的北面是西藏,那西藏是不是北俱盧洲?而佛在經上說,北俱盧洲人的壽命一千歲,福報最大,衣食、一切用具都是自然的,很少短命的。那我們看看北面西藏這些人,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曉得佛在經上講的不是我們的空間。這個說法幾千年了,實在說還不止幾千年,因為講六道輪回、講宇宙之間一些狀況,婆羅門教講得最早。婆羅門教的後身就是現在的印度教,我跟他們接觸,他們告訴我,他們的教至少有一萬多年。可是印度人不重視歷史,現在世界上承認他們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五千年。為什麼這種說法沒有人質疑?而是古時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學派都修禅定,佛經上講的四禅八定,他們都有這個能力,都有這個功夫。換句話說,禅定當中所看到的,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突破了,他所看到的世界,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所以佛法裡有一句話說得最好,「唯證方知」,要怎樣證得?要修定。《華嚴》講得最究竟、最圓滿,它不跟你講次第,它講頓超、頓悟,教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如來的境界,那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一絲毫錯誤都沒有。阿羅漢只放下執著,菩薩放下分別執著,不是究竟圓滿,但是正知正見。這三樣東西放不下,你就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你出不了六道輪回,你在六道輪回裡面摸索;換句話說,你看錯了,你想錯了,你說錯了,你做錯了,所以才有善惡果報。

至於映蔽日月而成晝夜這句話,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間的晝夜不是什麼映蔽,是地球的自轉造成的。佛在當時為什麼不說出來?這是我們一個質疑的地方。我們可以能想像得到佛為什麼不說,這不是學佛人所求的,學佛人所求的是要超越六道,不但超越六道,要超越十法界,這是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不足以為道。而且晝夜有沒有映蔽?沒有,如果你在禅定當中,在定中的境界,日月常明,沒有黑暗。這個事情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就看到,有一段記載老和尚走路也在定中,他沒有分別執著。譬如說,他五點鐘黃昏的時候,從寺廟回到他的小茅蓬,那段路也很長,天黑得也很早,離開時候回去是黃昏,雖然太陽下山,但是空中很明亮,就回去。走到半路上,碰到兩個出家人手上拿著燈籠,老和尚沒起心動念,結果他們兩個就問起來:老和尚,天這麼黑了,你怎麼燈都沒有一個?他一聽天黑了,天馬上黑下來。這是什麼?天黑是什麼原因?你分別執著,你沒有分別執著,天是明亮的。我們讀這段文字,相信老和尚不是妄語,不是欺騙我們,是真的事實。這是說晝夜不是真的,是假的。

第八「生果妙,謂波利質多,能益天眾」。波利是周遍的意思,質多是講無量珍寶交錯的莊嚴,用我們的話來說,它的礦產非常豐富。天人需不需要開這些礦產?不需要,他們一切用的東西真是心想事成,天衣無縫。我們生活很累贅,四季衣裳一大堆,天人不需要,就在身上穿,他要想換一件,念頭一動,馬上就換,他變化所作,他要這個干什麼。所以能益天眾,天人的享受,益是利益,用現在話說,他有享受,天上人的享受是自然的,是隨心所應,有這種意思。不像人間,生活起居、飲食起居都要自己去經營,要操作,天人不需要,就是心想事成,這屬於科技、科學。現在科學家懂得,確實物質跟能量是可以互相轉變。如果你有能力把能量轉變成物質,那就跟天人一樣,所以我們從這裡講,他的科學技術比我們高明。我們現在沒有辦法轉變,他有辦法轉變,能把能量轉變成物質,不需要這個物質的時候,又把它恢復成能量,就沒有了,所以他們居住的環境干淨,一塵不染。飲食起居都是自然的,需要的時候它就來了,不需要的時候就沒有。這是我們科學家夢寐所希求的,還沒有辦法做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上一篇:宣化上人:“業”和“因”不同:隨時造業就可能隨時受報
下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