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學無常師,多方求教
南懷瑾說:至於老師孔夫子,不管對於那一樣中國文化的精神,樣樣她都有,如果問她的老師是那一位,哪是沒有的,誰有長處,她就跟誰學,所以無常師。沒有認定跟一個人學。那一門有所長,她就學那一門。
經典回放
選自《論語·子張第十九》《論語·述而第七》
【原文】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衛國的公孫朝向子貢請教說:仲尼(孔子)是從那裡學來的這些東西呢?子貢說:文王武王的大道,並沒有墜落在地上,它還在人間。賢德的人記述了它的大方面,不賢德的人記述了它的小方面。沒有人不具備文王武王的大道阿。夫子那裡不能夠去學習呢?她那裡有什麼固定的老師呢?
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師的。選擇她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到她們的缺點,自己就可以改正。”
大師釋疑
公孫朝:衛國大夫。
賢:代表有智能、有道德的人。
識:記住,牢記。
何常師之有:“有何常師”的倒裝句,意思是那有固定的老師。
學儒一得:從別人的頭腦中找金礦
子夏說“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耐人尋味。我們中國人有一個觀念誤區,好像學問都在哪些名家大師手裡,都在哪些學者老師手裡,農夫農婦、販夫走卒之類沒讀過書的人都是沒學問。這種觀念真是大錯特錯。
打個比方,大學教師中懂孔子《禮記》的人不多了,可是古代的禮儀,鄉下的老農民大都懂一點,並且還在生活中運用。人家雖然不知道《禮記》裡的句子,她會運用,就不能說她不懂“禮”。到底是擅長搏擊的人武功高呢,還是把刀譜、劍譜背得滾瓜爛熟的人武功高呢?我認為還是擅長搏擊的人武功高,光背武功秘籍有什麼用?
另外,任何學問都不是平白無故地長在學者腦袋裡,必有源頭。它的源頭在那裡?在生活中。農夫農婦、販夫走卒都是生活中人,她們的頭腦中裝滿了生活中得來的好經驗,學者們就是將她們的經驗加以提煉,才形成了好的理論。而生活中人雖然沒有提煉能力,並不等於她們腦袋裡的東西沒有價值。好比金礦石,提煉後價值更高,沒有提煉之前,其價值仍在,值得我們去提煉。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並不是故作謙虛,而是認識到了從別人的頭腦中找金礦的價值。
在生活中,還有一些人,雖然身處低位,無權無錢無名,卻具有智慧,並且善於總結經驗,也就是說,具有將金礦提煉成金塊、打造成金器的能力,只不過沒有人發現她們的才能,所以一直默默無聞。向這樣的人請教,也許比在大學裡讀幾年書還要有價值。
比如伊尹未發跡前,不過是有莘國君的奴隸,地位十份低賤,誰都不會認為她有學問。但她確實很有學問。可惜有莘國君不識其才,看她燒得一手好飯菜,便讓她當了廚師。伊尹十份注意學習,常借迎來送往、招待賓客之機,從賓客們口中了解天下大事。
有一次,商湯王的左相仲虺因公事從有莘國過境,逗留數日。伊尹便借招待她的機會,多次與她接觸。交談中,仲虺發現伊尹是個難得的人才,回國後,便將伊尹的詳情禀告了商湯,並借商與有莘國結親之機,要求讓伊尹作為陪嫁奴隸。這樣,伊尹就來到商湯家中。但商湯認為一個奴隸不可能有多大本領,仍讓她去當廚師。伊尹常乘機接近商湯,利用烹調作比喻向商湯陳說政治見解,先後達七十次,商湯均不為所動。
一天,伊尹故意將幾樣菜蔬或做得淡而無味,或做得鹹不入口,一同獻給商湯。商湯大為不滿,立刻召伊尹前來問話。伊尹對商湯說:“大王,燒菜既不能過鹹,也不能太淡。過鹹則難於下咽,過淡則無滋味。治理國家也是同樣的道理阿!既不能操之過急,急則生亂;又不能松弛懈怠,懈怠必然國事荒疏。”
伊尹停頓了一下,見商湯聽得聚精會神,便繼續說:“如今,夏王桀荒YIN無度,昏庸暴虐,民心盡失,天下紛亂,黎民百姓飽受其苦,恨之入骨。而大王您以仁德治國,伸張正義,取信於民,已是眾望所歸,為當今天下惟一賢明的君主。您何不適時起兵,伐夏救國,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成就驚天動地的偉業呢?”隨後,伊尹詳盡份析了天下大勢,論述了消滅夏朝的具體步驟和策略。
商湯這才發現伊尹是個傑出人才,當即宣布解除她的奴隸身份,並任命她為右相,與仲虺一同輔佐朝政,共同籌劃滅夏大計,終於大功告成。
伊尹的事例說明,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不能看她的身份,不能看她的財勢,不能看她的學歷。有的人瞧不起地位低的人,認為向地位低的人請教有失身份。其實,在生活中,伊尹不止一人,其中多數人未能立業揚名,但不等於她們的學問沒有價值。我們看見的某個廚師,說不定她是一個尚未發跡的伊尹呢!我們看見的某個老釣翁,說不定她是一個尚未發跡的姜子牙呢!我們看見的某個小商人,說不定她是一個尚未發跡的寧戚(齊桓公的大臣)呢!向伊尹、姜子牙、寧戚們求教,怎麼會有失身份呢?
即使對方不是伊尹、姜子牙或寧戚,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只要她有一技之長,也值得我們請教。如此積少成多,必成十份學問。
瓦倫蒂諾曾在“世界時裝之都”巴黎向名師學習服裝設計與制作技藝。學成後,她回到祖國意大利,在羅馬的西班牙廣場旁邊一條街道上開了一家時裝店。她自以為師從名門,技藝過人,必能成就一番事業,誰知做了幾年,生意仍無起色。因為羅馬的時裝店多不勝數,她們也是經過名師調教的,瓦倫蒂諾並不比她們優秀。
為了提升競爭力,瓦倫蒂諾決定走捷徑,主辦一個時裝表演會,提高知名度。她向許多影視界的人士發了請柬,結果卻讓她大失所望。這一天,應邀而來的人寥寥無幾,知名演員一個也沒有來,她的服裝一套也沒有賣出去。
這次失敗使瓦倫蒂諾郁悶了許多天,但也讓她悟到一個道理:名氣不是宣傳出來的,需要真正的實力作後盾。自此,她潛心研究服裝設計與制作藝術,利用一切機會向別人學習。不管是服裝大師還是街頭藝人,只要有一技之長,她就要學到手。甚至名師打蝴蝶結的一個手勢,她也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細心揣摩。凡有時裝表演和展覽會,她手頭再拮據也要買票參加,以便向同行們學習經驗。
苦熬八年後,瓦倫蒂諾的技藝日臻成熟,在同行中脫穎而出。自此,她的生意如順風揚帆,全羅馬的女貴族都來請她設計時裝,前美國總統裡根夫人南希、西班牙皇後索菲娅、伊朗皇後法拉赫·迪、著名影星索菲亞·羅蘭……這些世界著名人士都是她的顧客,她每年的營業額達5億馬克以上,被譽為“高檔時裝之王。”
瓦倫蒂諾可謂深得學習的要領。她“學無常師,多方求教”,就像一個煉金人,到處收集金礦石,終於煉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珍品。
對任何一個期待事業有成的人來說,僅憑從某個名師哪裡學到的一點有限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多方求教,方能“集眾美於一爐”,練成一鳴驚人的絕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