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周瑞金先生:一代宗師的教化:感念南懷瑾先生(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周瑞金先生:一代宗師的教化——感念南懷瑾先生(中) 

 

199586日,南懷瑾老師與汪道涵先生在上海會談時的合影】

********************************************************************************************************

 

作者:周瑞金(《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

知君兩件關心事,世上蒼生架上書

早在七十多年前,南師才二十歲出頭,四川一位患難知交錢吉先生就贈詩南師說:俠骨柔情天付予,臨風玉樹立中衢。知君兩件關心事,世上蒼生架上書。能概括南師一生行誼的,就是關心蒼生、關心文化兩件大事,這位知交可謂有眼力,善識人。南師不忘當年恩德,五十多年後在美國多次派人、托人到四川打聽、尋找老友下落,後來得知老友在變亂中已故多年,南師不禁淚落,並賦詩感歎:蜀道初登一飯難,唯君母子護安康。肯知蘇季非張儉,不信曾參是項梁。徒使王陵有賢母,奈何維诘學空皇。千金投水淮陰恨,今古酬恩枉斷腸!

幾十年來,人們評論南師視蒼生如子女,視子女如蒼生,這是南師的真實寫照,也是對友人詩吟最好的回應。如對子女他從無特殊照顧,也與一般學生一樣聽演講讀著作,接受教化。而長期追隨南師的李素美、李傳洪姐弟,接受南師教化,人生道路起了變化,南師待他們如子女一樣。因此,南師終其一生,弘揚文化,有教無類,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蒼生。他心中裝的,筆下寫的,講壇講的,禅堂開示的,都是關於蒼生的冷暖、安危、覺迷與福祉。

例如從祖國統一大業來說,南師剛剛由美到港,賈亦斌先生、楊思德先生就代表北京登門拜訪,反復敦請南師出面,協調兩岸和談。為了國家民族大義,為了兩岸蒼生福祉,南師只好出面,協調兩岸會談。一九九年底,在兩岸代表第一次會談中,南師即提出建議:我編一個劇本,你們審查。我建議成立一個中國政經重整振興委員會,包括兩岸兩黨或多黨派人士參加,修改歷來憲章,融合東西新舊百家思想,以及中華文化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憲法、國號、年號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委員會內商量,成為全中國人的國統會。這是上策。中策是大陸劃出從浙江溫州到福建泉州、漳州和廈門一塊地方,台灣劃出金門馬祖,兩岸合起來搞一個經濟特區,吸收台港等地百年來的經濟工商經驗。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做一個新中國的樣版。最重要的是為國家建立南洋海軍強有力的基地,控制南沙及東沙群島,對東南亞——太平洋海域建立管制權力。下策是只對兩岸經濟、貿易、投資、通與不通的枝節問題商討解決辦法。大家談生意,交換煤炭石油。

會談結束後,南師分別給兩岸領導人寫了一封信,表達自己及時抽身、樂觀其成的心願。信中說:我本腐儒,平生惟細觀歷史哲學,多增感歎。綜觀八十年來家國,十萬裡地河山,前四十年中,如陰符經言,人發殺機,天地翻覆。後四十年來,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及今時勢,吾輩均已老矣。對此劫運,應有總結經驗,瞻前顧後,作出一個嶄新好榜樣,為歷史劃一時代之特色,永垂法式,則為幸甚!但人智各有異同,見地各有長短,一言興邦,豈能望其必然,只盡人事以聽天命而已。我之一生,只求避世自修,讀書樂道了事,才不足以入世,智不足以應物,活到現在,已算萬幸的多余。只望國家安定,天下太平,就無遺憾了。目前你們已經接觸,希望能秉此好的開始,即有一好的終結。惟須松手放我一馬,不再事牽涉進去,或可留此余年,多讀一些書,寫一些心得報告,留為將來做一點參考就好了。多蒙垂注關愛,寵賜暫領,容圖他日報謝。

兩岸領導人並未讓南師如願。雙方密使又陸陸續續在南師香港寓所會談了多次。其中,一九九一年春季,在兩岸代表第三次會談中,為打破僵局,爭取機會,南師提出和平共存,協商統一八字方針作為備忘錄,建議雙方代表簽署。南師的意思是,簽了,回去雙方領導人認可,就有法律效力;有一方不認可也沒關系,放在口袋裡想用時就可以拿出來用。這看似一句文學語言,但妙就妙在這裡。台灣代表當時表示馬上可簽字,大陸代表因未有授權,不敢簽字,失去了這次機會。此後,很多情況逐漸變化,雙方雖會談多次而未獲進展。

鑒於此,南師提議大陸方面增加汪道涵和許鳴真(即後任國安部長許永耀的父親)二人為密使,參與會談,提升會談份量,增進會談效果。由此,促成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成立,汪道涵被江澤民主席委任為會長。一年半後,即一九九二年六月十六日的一次會談,南師親自披掛上陣,為兩岸密使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式兩份,交密使分別送達兩岸最高當局。建議書內容如下:有關兩岸關系未來發展問題,適逢汪道涵先生、楊斯德先生、許鳴真先生等與蘇志誠先生等,先後在此相遇,廣泛暢談討論。鄙人所提基本原則三條認為:雙方即應迅速呈報最高領導批示認可,俾各委派代表詳商實施辦法。如蒙雙方最高領導采納,在近期內應請雙方指定相應專人商談,以期具體。如未蒙批示認可,此議作罷。基本原則三條:一、和平共濟,祥化宿怨;二、同心合作,發展經濟;三、協商國家民族統一大業。具建議人南懷瑾敬書。此建議書由汪道涵直接送達江澤民等中央領導,獲得肯定。而台灣方面由於蘇志誠深知李登輝意圖,竟私自將建議書壓下了,終因李登輝沒有回應而失之交臂。從此,南師退出兩岸密使的會談。

後來,在汪道涵先生的努力下,本著在南師寓所會談的精神,兩岸密使又另辟管道,分別在珠海、澳門、北京等地密會多次,中共高層曾慶紅先生也介入會談。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以汪道涵為會長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以辜振甫為董事長的海峽兩岸基金會,在香港舉行了成功的會談,雙方達成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的共識,這就是後來所謂的九二共識。這個共識一直成為兩岸對話與談判的基礎。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備受矚目的第一次汪辜會談,終於在新加坡正式舉行,共同簽署了四項協議。雖然協議只局限於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的范圍,但它畢竟具有濃厚的歷史象征意義,標志著兩岸關系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一九九五年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就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問題,發表了著名的八項主張,即江八點。汪道涵當即向江主席舉薦南師,並將我當時在一家雜志上撰寫的介紹南師情況的《奇書、奇人、奇功》一文,推薦給江主席參閱。同時,汪道涵又代表江主席邀請南師回大陸,交談台灣社情與推動兩岸關系方略。兩個多月後,南師到上海探望病危的老友許鳴真先生,期間應邀與汪道涵先生會面,用了四個多小時,向汪闡述台灣歷史沿革,民心民意所在,台灣政情黨情社情,強調文化統一領先。

就在兩岸關系渡過危機、處於微妙階段的時候,一九九八年十月中旬,辜振甫先生應邀率領海基會代表團訪問上海和北京,與汪道涵再度聚首,並同江主席進行坦率交談,最後達成汪道涵應邀訪問台灣等四項共識,使兩岸關系春意初現。恰在一九九八年十月下旬,我應台灣中央通訊社的邀請,率領人民日報社新聞代表團訪問台灣。汪道涵先生得知此事,殷殷囑咐我專程去拜會辜振甫先生,代他致意,並了解台灣政界對剛達成的汪辜會晤四點共識的反應。同時要我返程途經香港時,前去拜會南師,聽取南師對兩岸關系的高見。到達台北的第二天,我便拜訪了辜老先生,貫徹了汪先生的意圖。代表團從台灣訪問歸來途經香港時,我特地去拜見南師,聽取他對汪辜會晤的反應。

這是我第一次去南師香港寓所拜訪神交已久的南師。當時他八十一歲高齡,精神矍铄,稱我為南書房行走來了。一語雙關,既說我是中央機關報主持言論的副總編,常跑中南海,又戲稱今天我是到南懷瑾書房行走來了。當我代汪先生向他致意,並問起他對汪辜會晤的看法時,南師不假思索,心直口快地說道:現在兩岸都說好,我看不會有結果。汪辜閩南話是黑鍋。而李登輝這個人你們都沒有看透。他在執政初期,權力基礎未穩,利用密使會談,緩和兩岸關系,取得大陸對台灣地位的認可,得以騰出手來將李煥、郝柏村、林洋港等政敵消除掉,鞏固自己權力。現在,李登輝不同了,他會容忍汪道涵去台灣講統一嗎?我一回到上海,汪先生馬上會見我,聽我匯報台灣之行。他特別關注南師的反應,我當時隱諱黑鍋之說,只說南師不看好兩岸關系的改善,認為汪訪台機會渺茫,李登輝已經發生變化了。

果不其然,南師一語成谶(chen4聲)。一九九九年七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致使汪先生台灣之行終成泡影。此後,汪辜兩老,對隔海峽,咫尺天涯,無緣再見,抱憾終身。

所幸汪道涵先生最終見證了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歷史性場面,二○○五年五月他強撐病體在錦江小禮堂會見了來訪的國民黨主席連戰,不久與世長辭。正在閉關中的南師,得知汪道涵先生辭世,遂在關中超度老友,並撰挽聯一幅:海上鴻飛留爪印,域中寒盡望春宵

通過共同努力,台海兩岸關系協同破冰,三通恢復了,對話順暢了,寶島自由行的大門打開了,兩岸經貿關系、文化交流擴大了。南師十多年來關注兩岸關系的改善,推動祖國和平統一事業的心血,終於沒有白花,他生前所期望的春宵已經悄然到來。

兩岸談判的這樁事,只是南師數十年來隨緣所做的無數功德之一。南師在台灣三十六年,在香港加上回到內地共二十四年,在美三年,期間有機緣能登門拜訪求教於他的各界精英無數,其中當然也包括不少政要。南師心無所求,一視同仁,應機設教,終極都指向一個目標——造福國家民族,造福天下蒼生。

(原文刊載於《文史參考》、《新周刊》)

 

附:

南懷瑾:國共合作的信使

作者:周瑞金

【一九九零年十二月三日,南懷瑾老師與賈亦斌(左一)、楊斯德(左三)、蘇志誠(右一)在香港會談時的合影。】

 

2011年迎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人們非常關心國共兩黨第三次合作的事。大陸與台灣在20世紀80年代有過多次秘密接觸,而擔任兩岸合作信使的不是黨政高層,也不是商業巨賈,而是南懷瑾先生。

就在兩黨談判有望開啟的重要關頭,蔣經國於19881月溘然病逝

20054月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實現和平之旅,與胡錦濤總書記會談,國共兩黨領袖暌違60年的首次握手,實現了國共兩黨的第三次合作,開創了兩岸關系的一個新時代。

國共兩黨第三次合作來之不易。在兩岸關系起起伏伏之中,1982年中共對台工作負責人廖承志以個人名義給台灣蔣經國先生寫了一封以情感人的公開信,倡議國共合作,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最早看到這封信,並向國民黨當局通報的,正是身居台灣、長期關注兩岸關系的南懷瑾先生。在他建議之下,一個月後,由宋美齡出面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長信,給廖承志作訓誨式的答復。雖然兩信針鋒相對,南轅北轍,然而開了國共兩黨隔海對峙30余年後文字對話的先河。到80年代中期,海峽兩岸又開始了秘密接觸,擔任密使穿梭兩岸的是蔣經國的前機要秘書沈誠。

1987年由楊尚昆主席出面致函蔣經國先生,經沈誠秘密轉呈,邀國民黨派代表到北京舉行和平談判。就在那一年,蔣經國先生宣布廢除台澎戒嚴令,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打開了兩岸交流的大門。然而,就在兩黨談判有望開啟的重要關頭,蔣經國於19881月溘(ke4聲)然病逝,痛失了和平統一契機,令人扼腕。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南先生是唯一合適的國共合作信使人選

李登輝接過蔣經國權力後,沈誠被高檢涉嫌叛亂罪名起訴,後雖被判無罪,卻從此失去兩岸傳話人的作用。這時,大陸選定蜚聲海峽兩岸的南懷瑾先生為居中牽線人,在香港開辟新的兩岸秘密溝通管道。

南懷瑾先生一生行蹤奇特,常情莫測。抗戰時投筆從戎,躍馬西南,旋返成都中央軍校任政治教官。後與校長蔣介石政見不合,遂離軍校,遁跡蛾眉山閉關學佛,遍讀大藏經三藏十二部。後又入康藏地區參訪密宗上師,經白、黃、紅、花各教派上師印證,成為密宗上師。

1949年初抵台灣設帳收徒,講授中國傳統經典,並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教授,先後創立東西文化精華協會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化機構,門生遍海島,在台灣思想文化界影響極大。台灣高層一些上將、中將、秘書長、主任,以及李登輝的兒子、兒媳和後來成為密使的蘇志誠三人,都成了南門弟子,可謂冠蓋輻辏,將星閃耀

然而在上世紀80年代,台灣發生十信案,蔣經國借機將一批黨政軍要人整的整,貶的貶,調的調,抓的抓,連南懷瑾先生也被懷疑為新政學系領袖1985年南先生不得已避跡出鄉邦,離開了生活36年的台灣,到美國華盛頓隱居3年,直至蔣經國逝世後的1988年秋才途經日本返抵香港定居。不想在香港剛住下第6天,南先生當年在成都軍校的老同事、全國政協常委、民革副主席賈亦斌突然找上門來,幾個月後賈又介紹中央對台工作負責人楊斯德主任與南先生接上關系。

南懷瑾這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隱士式人物,為什麼會被選中作為兩岸關系的傳話人呢?一是他與李登輝能夠說得上話;二是他在兩岸政治圈中有廣泛的人脈關系,了解兩岸的政治和歷史;三是南先生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威望。應當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南先生是唯一合適的國共合作信使人選。為著民族統一大業和兩岸人民的福祉,南先生抱著買票不入場的態度參與其中,不久即應李登輝的邀請啟程從香港重返台灣,與李當面商討對大陸政策。1990123日,在南懷瑾先生的香港寓所,兩岸密使重開國共兩黨會談。

為兩岸密使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

第一次會談結束後,南先生分別給兩岸領導人寫了一封信,表達自己及時抽身、樂觀其成的心願。信中說:我本腐儒,平生惟細觀歷史哲學,多增感歎。綜觀八十年來家國,十萬裡地河山,前四十年中,如陰符經言,人發殺機,天地翻覆。後四十年來,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及今時勢,吾輩均已老矣。對此劫運,應有總結經驗,瞻前顧後,作出一個嶄新好榜樣,為歷史劃一時代之特色,永垂法式,則為幸甚!但人智各有異同,見地各有長短,一言興邦,豈能望其必然,只盡人事以聽天命而已。我之一生,只求避世自修,讀書樂道了事,才不足以入世,智不足以應物,活到現在,已算萬幸的多余。只望國家安定,天下太平,就無遺憾了。目前你們已經接觸,希望能秉此好的開始,即有一好的終結。惟須松手放我一馬,不再事牽涉進去,或可留此余年,多讀一些書,寫一些心得報告,留為將來做一點參考就好了。多蒙垂注關愛,寵賜暫領,容圖他日報謝。

兩岸領導人並未讓南懷瑾先生如願。雙方密使陸陸續續在南的香港寓所會談了多次,但未獲進展。於是南先生提議大陸方面增加汪道涵和許鳴真二人為密使,參與會談。由此,會談分量和效果有了明顯的增進,終於促成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成立,汪道涵被江澤民主席委任為會長。一年半後,即1992616日的一次會談,南懷瑾先生披掛上陣,為兩岸密使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式兩份,交密使分別送達兩岸最高當局。建議書內容如下:有關兩岸關系未來發展問題,適逢汪道涵先生、楊斯德先生、許鳴真先生等與蘇志誠先生等,先後在此相遇,廣泛暢談討論。鄙人所提基本原則三條認為:雙方即應迅速呈報最高領導批示認可,俾各委派代表詳商實施辦法。如蒙雙方最高領導采納,在近期內應請雙方指定相應專人商談,以期具體。如未蒙批示認可,此議作罷。基本三原則三條:1.和平共濟,祥化宿怨;2.同心合作,發展經濟;3.協商國家民族統大業。具建議人南懷瑾敬書。此建議書由汪道涵直接送達江澤民等中央領導,獲得肯定。而台灣方面由於蘇志誠深知李登輝意圖,竟私自將建議書壓下了,終因李登輝沒有回應而不了了之。從此,南懷瑾先生退出兩岸密使的會談。

雙方達成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的共識

在汪道涵的努力下,本著在南先生寓所會談的精神,兩岸密使又分別在珠海、澳門、北京等地密會多次。19921028日至30日,以汪道涵為會長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以辜振甫為董事長的海峽兩岸基金會,在香港舉行了成功的會談,雙方達成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的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這個共識一直成為兩岸對話與談判的基礎。1993427日,備受矚目的第一次汪辜會談終於在新加坡正式舉行,共同簽署了四項協議。雖然協議只局限於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的范圍,但它畢竟具有濃厚的歷史象征意義,標志著兩岸關系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5年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就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問題,發表了著名的八項主張,即江八點。汪道涵當即向江主席舉薦南懷瑾先生,並將我當時在一家雜志上撰寫的介紹南先生情況的《奇書、奇人、奇功》一文,推薦給江主席參閱。同時,汪道涵又代表江主席邀請南先生回大陸,與江主席直接見面,交談台灣社情與推動兩岸關系方略。由於南先生抱有傳統的士大夫氣,對國共兩黨始終抱著買票不入場的態度,沒有得到江主席正式的書面邀請,終不為所動。一直拖到兩個多月後,南先生才以探望許鳴真為由(當時許在上海醫院處於病危狀態),動身來上海與汪道涵先生見面。他用了四個多小時,向汪敘述台灣歷史沿革,民心民意所在,台灣政情、黨情、社情,以及國民黨近況與李登輝的變化,強調攻心為上,文化統一領先。

就在兩岸關系度過危機、處於微妙階段的時候,199810月中旬,辜振甫應邀率領海基會代表團訪問上海和北京,與汪道涵再度聚首,並同江主席進行坦率交談,最後達成汪道涵應邀訪問台灣等四項共識,使兩岸關系春意初現。恰在199810月下旬,我應台灣中央通訊社的邀請,將率領人民日報社新聞代表團訪問台灣。汪道涵先生得知此事,殷殷囑咐我專程去拜會辜振甫先生,代他致意,並了解台灣政界對剛達成的汪辜會晤四點共識的反應。到達台北的第二天,我便拜訪了辜老先生。他在台北台泥大廈自己的辦公室與我們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無拘束的交談。一開頭他就談大陸之行與汪先生會晤的感想。他說:我有五十五年未到北京,五十三年未到上海,再到大陸我有驚世之感,和以前的情況不能比。大陸二十多年來改革開放成功的景象,令我印象深刻。這次與汪老會晤是在兩岸關系冰凍很久後舉行的,顯示了兩岸以協商代替對立時代的來臨。我看,兩岸只要多接觸,以中國人的智慧一定能找出一條解決問題的路子來的。辜老談起自己在台灣立法院報告大陸行時,有三位立法議員高興得唱京戲,還有人獻花,這是前所未有的。他說行政院長蕭萬長急於了解大陸情況,特請辜老共進晚餐,台灣政界大都正面看待四點共識。各方都將作出規劃,推動兩岸關系。

南先生心直口快地說道:現在兩岸都說好,我看不會有結果……李登輝這個人你們都沒有看透。

我們代表團從台灣訪問歸來,途經香港。汪道涵先生事先交待我到香港應去拜見南懷瑾先生,聽取他對汪辜會晤的反應。這是我第一次去南先生香港寓所拜訪神交已久的他。當時他81歲高齡,精神矍铄,稱我為南書房行走,一語雙關,既說我是中央機關報主持言論的副總編,又戲稱今天我是到南懷瑾書房行走來了。當我代汪先生向他致意,並問起他對汪辜會晤的看法時,南先生心直口快地說道:現在兩岸都說好,我看不會有結果。汪辜閩南話是黑鍋,李登輝這個人你們都沒有看透。他在執政初期,權力基礎未穩,利用密使會談,緩和兩岸關系,得以騰出手來將李煥、郝柏村、林洋港等政敵消除掉,鞏固自己權力。現在,李登輝不同了,他會容忍汪道涵去台灣講統一嗎?

我一回到上海,汪先生馬上會見我,聽我匯報台灣之行。他特別關注南懷瑾先生的反應,我當時隱諱黑鍋之說,只說南先生不看好兩岸關系的改善,認為汪訪台機會渺茫,李登輝已經發生變化了。真想不到,南先生對我說的話,竟成谶語。19997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致使汪先生台灣之行終成泡影。此後,汪辜兩老,對隔海峽,咫尺天涯,無緣再見,抱憾終身。

所幸汪道涵先生最終見證了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歷史性場面,20055月,他強撐病體在錦江小禮堂會見了來訪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見後,他經歷了一次大手術,從此臥床不起,不久與世長辭。正在閉關修煉的南懷瑾先生,得知汪道涵先生仙逝,遂在關中超度老友,並撰挽聯一副:

海上鴻飛留爪印

域中寒盡望春宵

此一聯表達了對國共合作信使同僚的哀悼之情。南先生的弟子當時在場,問老師這第二句是什麼意思,南先生說汪道涵走了,汪辜會談也畫了句號,希望兩岸關系的寒冰期早日結束,開啟新的時代。

南懷瑾先生六年前所期望的春宵已經悄然到來

六年過去了,可以告慰汪道涵先生在天之靈的是,海峽兩岸關系協同破冰,三通恢復了,對話順暢了,寶島自由行的大門打開了,兩岸經貿關系、文化交流擴大了。如今已94歲高齡的南懷瑾先生,在大陸創辦的太湖大學堂,在推動和促進兩岸關系交流與合作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了。

南懷瑾先生六年前所期望的春宵已經悄然到來。

(《文史參考》2011年第20期)

 

 

上一篇:周瑞金先生:一代宗師的教化:感念南懷瑾先生(上)
下一篇:周瑞金先生:一代宗師的教化:感念南懷瑾先生(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