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識別正法、像法、末法、滅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林千景居士二00七年講於湛江佛光禅寺

阿彌陀佛!大家好!

非常感謝大眾!今天大家能共聚一處,更應該感恩我們的師父,有這樣的因緣把我們聚在一起,還要感恩所有為這次聚會作出努力和貢獻的師兄們。

剛才師父已介紹了一些情況,我就不再重復了,因為時間到12點,只有兩個半小時,而佛法不是三言兩語能講得完的,也不是三兩小時可講好的。

佛法無人情,是指對事不對人,我所講的都是對法,而不是對人,佛法是公理,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故它是通指,因為所有人的習氣都是共同的,包括我在內,故所講的及所指的都不是特指某個人或者是誰,而是指對事情的本身。學習的過程更為了修行,而修行就是在於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和行為。

我們平常對正法、像法、末法的理解,也許會出現一些誤差,為什麼很多居士對這樣根本性和原則性的概念問題會出現誤解呢?導致我們修行起來難以入道,原因就是在大家沒搞清楚正法、像法、末法的定義。

我在北京接觸了很多居士,他們學佛的心都很虔誠,佛教的經書、光碟也看了不少,許多法師他們都熟悉,學佛的時間也不短,還有一部分文化程度都很高的,可是講到這根本的問題時,都容易出現誤解。

現在屬於末法時期,而“在末法時期處在末法當中”,大家都認為是很正常的。我問他們什麼是末法時期?什麼是末法當中?時期與當中有何區別?大家都認為是差不多的,沒有多大的區別,其實不然,時期指的是時間,是泛指;而當中呢?它是確指,指的是部分,是人群,可是我們很容易的把它們混為一談,就造成大家認為:“現在是末法時期而處在末法當中”是很正常的。可我告訴他們,這是佛教的悲哀。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對這些基本的概念沒有弄清楚。

什麼是正法?有教、有行、有證,三者具足,才是正法;像法呢?有教、有行、而還未證的,三者缺一,就是像法;末法就是只有教、沒有行、更沒有證,三者缺二,就叫末法;而教、行、證三者都沒有的就屬於滅法。然這四法在前三種法的時期裡面都是同時共存的,只有到了滅法的時期,才只剩下一種滅法,沒有前三種。打個比方講,正法時期,就是佛陀當年住世的時候,也有像法當中,末法當中,滅法當中。怎麼講呢?

正法當中是指那些依教修行而且能證道果的聖人;像法當中是指那些未證道果而能依教奉行,仍在路上的修行人;末法當中是指那些只有經教而不知怎樣入道或者行錯道的人群;滅法當中是指那些不看不聽不信經教的人群。

正法時期是指能證道果的人數相對比較多的時段,比如說有十個人依教修行,能有一兩人得證道果,這數量的比例已相當多了,這就屬於正法時期;而一萬人修行僅有一兩人得證道果的這段時間,就屬於像法時期;而萬萬人修行當中,罕有一兩人得證道果的時候,就屬於末法時期;所謂滅法時期是指只有世間法而沒有出世間法的時間。所以當中是確指部分的人群,而時期是泛指大概的時段。

在像法時期,同樣有這四法當中,末法時期也一樣有這四法當中,只是到了滅法時期,才只剩下一個滅法,全部都在滅法當中。

然法無定法,這四法現在究竟在哪裡?其實都存在我們的一念當中,我們每一個念頭都超不出這四法。

有些修行很好的老居士,在遇到我的時候,我說他們還沒有真正的信佛,他們乍聽之下當然不服,其實我也是故意讓他們不服氣的,然後才告訴他們,佛法是真正的辯證法,是可以證實、證明的,修行是真的,是可以驗證的,是不能假的,最後令他們自己明白屬於那個法當中。他們說修行要修忍辱太難了。我說如果不從忍辱開始修起,那還有什麼可學可修的?人家罵我一句,我回罵兩句,這每個人不用學都會的,我從小就會。所以說忍耐不是修行的最高要求,而恰恰是修行的起步。我問他們什麼是佛教?他們答得很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其實“諸惡莫作”就是忍辱,但是大家不會這樣去理解,以為自己不去做一切惡,就行了。因為平常我們都是心外求法,不知修行只有自己的事情而沒有別人的事情,一切都是考題而不是問題,所以理解“諸惡莫作”就只是依文解字。但其深意是指一切惡都不能在我們的心性當中起作用,這才是諸惡莫作。要是只停留在表面的行為上才去理解,那就是“太後”了,因為表現為行為的,都是滯後的事情。修行即修心,如果能把握好自己的心念,那才叫“皇帝”,才叫自在。要是停留在行為現象當中,那就“太後”了。太後是皇帝他媽,已經是滯後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行為是你心念的具體表現形式。《地藏經》說“閻浮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故知一切因果都是從心念來計算的,就象所有的人同樣做一件事情,為什麼結果會不一樣?原因就在於每個人在做事時的心態不一樣,所以因果報應,是不看你做什麼事的,而在於你存什麼心。修行若是僅停在行為上,還沒有入心的話,那屬於心口不相應。即使人家罵你,你不能有報復,就連這種心態也不應該有,不然的話,那無名之火就在心裡悶著,自己悶自己,因果開始算。明白了就該忏悔,因為“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空時罪亦亡。”

其實六道是同時存在的,而且還有因六道和果六道之分。可我們凡夫只知道果六道,不知有因六道,故說“凡夫畏果”。而菩薩明白因與果,有遠見,才道:“菩薩畏因”,就是不敢造因。

我們起無名火的時候,心裡面就是現前的因地獄,因之果報立馬現前,即時報的屬花報,花表因,花報在心中報,果報在現象報。你起煩惱的時候,就是地獄,而你地獄的倉庫就馬上開啟存檔。六道在因時就象六個無形的大倉庫,而我們所有的念頭都會自然歸類。誰幫我們歸類?就是“鐵筆判官”,而鐵筆判官就是自己的記憶力。記憶是無法更改的,故說鐵筆無情。我常告訴大家:你可以騙天下人,“天作孽,猶可違”,但絕不能騙自己,“自作孽,不可活”。因為因果規律是無法作弊的,所以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百分之一百的責任。可我們經常都是在因果報應現前的時候,不願意接受負面的事情,所以就煩惱。我們對親人、對父母、對兒女,在他們出現負面果報時,總想幫他們改結果為零,可事與願違就難受。鐵筆判官講的是地獄的狀態,而閻王是誰?閻王是指自己的心性在嚴格執行因果規律的主管,是指鐵面無私的因果法則。法本如是,就像1+2=31-2=-1,其結果無法更改。我們不願意接受負的,常把1-2=-1的結果改為零,總妄想這樣交答卷,考題永遠成問題。法則不會因為主觀上曲解而改變,客觀上的結果是必然的現象。

因之果報是同時的,果之果報才是異時的。我們以為沒報,其實已經在報中,報到自己都不知道,故不懂把握好當下的因。我們的身體為什麼會越搞越壞?就是沒有保護好自己當下的心態,要是知道從因上保護自己的話,那個老與病就會遠離你,而我們每天都用無名火在燃燒自己,哪有不老得更快,病得更快,死得更快的道理,所以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這“諸惡莫作”是小學,是學佛的開始,不是學佛的終止;“眾善奉行”是進入中學;“自淨其意”才是大學。那什麼叫“眾善奉行”?我們平常都理解為多多的做好事。可實際上,“眾善奉行”是指不能讓已做完的善行停住在心裡面。應該把已經做完的善事、好事通通從心裡請走,清除干淨,你才會進入到大學——“自淨其意”。你要是讓善的停住在心裡,做了好事不放過,總放在心裡念念不忘,那就白做了。善馬上會轉變為惡,叫惡住。“有心為善,其善不善。”一切不住,才叫善住。為什麼呢?因為做一件善事,說了一遍,等於好的名聲已報出來了,再說到十遍百遍,那是倒欠,欠了九十九個善,所以說:“虛言折盡平生福。”我們不懂得惜福,常圖口舌之快,不知“口乃禍福之門”。那倒欠的九十九件因果,還要自己背的。打個比方,就象在公司,我們為公司辦完事所產生的費用已開票報銷了,過一段時間,你偷偷的把發票拿出重報,又過了一段時間,你再把發票偷出來再報,這是違犯財務制度的,要負因果責任的。

比如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否則,這善事就變成不善。都是自己不放過,變成的煩惱。因為我們平常什麼事情都不放過,好事不放過,壞事也不放過,而不放過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那叫難過,難過就是過不去嘛,要是你讓它過去,就沒事了。而這種沒事的境界,才能進入大學——自淨其意。自性清淨了這才是一切覺悟人的教導和教育,“是諸佛教”就是指這是一切覺悟人的教導和教育。佛是什麼?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呢?是未覺悟的佛。所以說:“眾生皆佛”,都是佛嘛。可我們從來不相信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叫成佛念輕,不敢擔當。其實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佛,如果不是為了成佛,我們學它干嘛?既是為了成佛,我們為什麼不敢承擔?其實只有覺悟這件事,才是你人生中最本分的事,所以說:荷擔如來家業。所謂家業,就是指自己本家的事業。人人都有責任,自己先做好,才能自度度他。可我們修行都是菩薩發心,自己沒度,老度他人,自己不修自己,專修理別人,自己不願成佛,總是要求別人成佛,所以盡是煩惱。

自度度他。自度,就像自己要學會游水。度他,就是有能力下水救人。否則便是自誤誤人,兩者都有事,並且溺水者,死得更快。他自個兒在那掙扎,可能還有一分鐘、兩分鐘的活命,而恰恰這一、兩分鐘就可能有會游水的人經過,假如你是在岸上喊救的話,溺水者得救,自己也得救。要是自以為是跳下水的話,兩者皆墜。所以我們學佛,不論是為人為己,自己一定要精進,成就自己,勇於承擔,才能成就他人。

剛才所講的四法,為什麼大家會認為“在末法時期處在末法當中”,是理所當然的事呢?我給他們說明這樣就等於說你自己只有經教,而沒有奉行,更談不上證得。這是自己給自己的定義,不是別人強加於你的,我只不過把你不清楚的定位給標出來而已。

我們佛法的正法經典是區別一切外道的典籍,這是表法的正法。而我們裡法的正法呢?能否得到啟發?要能,才有表裡如一,才能引發起大菩提心。就是說把表法的正法啟發心中的正法作相應的修行,這才叫如理如法。能依教奉行,才叫像法。依教奉行並且能走到目的,到家的,就叫正法。所以一切經教是什麼?是地圖。我們只看地圖而不明路線與目的就等於不會上路,也就是說不知怎樣進入像法。所謂像法就是要做到像模像樣。所謂如教,就是要像經典所教導的方法去思考,去體驗,而不是僅僅讀完經就了事。我們天天的早晚課做足4個小時,經也讀得很溜,讀完了就象完成了任務,這樣的結果頂多屬於末法。修行是每天24小時的事情,而我們只有4個小時勉強在末法當中。那另外20個小時在哪個法當中呢?答案是在滅法當中。我們知道了規則之後,等於自己有了計算機,隨時都可算一下。我們每天上課時都有祈求正法常住,而實際上等於每天20個小時在祈求滅法,還有4個小時在祈求末法,沒有一分鐘進入像法,那正法就更無緣了。所以說,我們還沒有真正的信佛,也沒有相信自己。

佛說了千經萬論,目的是讓我們相信自己,恢復真我,所以佛證道後的第一句話就驚奇的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真信了,明白了,就不用勞駕他老人家49年的說法。他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既然具足如來德相,那為什麼我們不知道呢?“皆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所謂證得就是返回來,就是還原。所以學佛就是還原我們本具的德性、佛性。禅宗裡面經常講到“還你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就是這意思。

法無多種,而人有多心。總結一下,佛法有五種形式同時存在。第一種是最普遍的最多的,只求福報,求保佑,不知修行修心成大道,這叫迷信的佛法;第二種是指披著佛教的外衣,行貪、邪之事,就叫邪信的佛法;第三種是指把佛法當成哲學、學術來指導和研究的,這叫科學的佛法;第四種是宗教的佛法,是指能具深信願,能行菩薩道,能遵佛教誨,但存門戶之見。第五種是正信的佛法,是指有教、行、證,三者具足,具同體心,萬法盡通,這才是真正佛法的代表。

順便說一下,宗教這個詞的本義與現代意義的區別,現代意義的宗教是指各門教派的通稱。而原義的宗教是指宗門與教下。其中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禅宗才獨稱為宗門;其它的門派都是依照經典,並在經典的教導下而修行的,都統稱為教下;只有佛教,才有宗有教,故簡稱宗教。禅宗的禅不是學的而是悟的,與禅定是兩回事,禅定是六度中的第五度,屬於教門,禅宗的禅是六度,是般若,屬於悟門,具足六度萬行,故叫禅宗。所謂教下是指依教而行的,就象走在路上,還沒到家;行到家時,達到目的時候才叫宗,就是萬法歸宗,才與禅宗相應。所以禅宗為佛門的正宗,正法的表率。這是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印證迦葉時的明朗告示,就是怕後人糊塗不明而紛爭,故說:“我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傳與迦葉”。所以好多人都誤解了,其實不管你學哪一門,哪一宗,天台、華嚴、淨宗、密宗、律宗,只要在學中的,通通都稱為教下,包括禅宗裡面,在開悟之前的修行都屬於教下的范圍。

所以各個門派都沒有矛盾的,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就象咱們來湛江,可以從水路來,可從空中來,可從東南西北的陸地來,選擇哪條路就看自己適合的,只要目的明確,方向不差,就很快能到達,到了、進來了就一樣了,就是萬法歸宗,這才有正法,這才叫真正的皈依。所以皈依到最後就是一切都要歸到一,正就是萬法歸一。古大德造字時就告訴我們“正”字就是一切“止”於“一”的會意。故“止一”即是“不二”,正法即是不二法,正門即是不二門。

這也是學佛的第一門,要怎麼學呢?心量要大,心量不大就不能包羅萬象,佛法是包羅萬象的,並且它沒有邊際,也沒有極限,所以叫“佛法無邊”。有邊的是世間法,時間與空間就是你的邊,而你突不破時空。其實我們的心是可以突破一切的,是可大可小的,要多大有多大,要多小有多小,要什麼有什麼,自性具足一切,要難受有難受。為什麼會有難受?因為心小,肯定難受,心大包容萬物。佛門的一切都是在表法,為了喚醒我們的心法。所有寺廟一入門就看到彌勒菩薩在表法,在表學佛第一入門,並用對聯昭然告示:“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眾生顛倒可笑,菩薩慈悲笑完了給我們開一藥方:“大肚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你要是不照方抓藥,就是容不下東西,說明你的心量有限,有限的量再大也是小,無限的量再小也是大,故知心量可大可小,量大處處是學佛的道場,量小處處是煩惱。學佛入門,打開心量,你才能學到東西,才能用上生活。

學佛學活就是學習怎樣生活。活學活用,把學到的用在生活上,就叫學生。不然就叫學而不生,就是不會用在生活上。所以人生的一切都在一念當中,都是一念之差。要學會算帳,算我們的每一個念頭落在哪一法當中,這不是誰來給你判定的,是你自作自受。法本如是,你自己的心要是意念紛飛,在六道裡打轉,就是落在滅法當中;心要能安住在經教上,才算落在末法當中;然後,依教奉行,心口相應,像模像樣,表裡如一,才屬於像法當中;若能安心行道,遲早定能到家,才能得證正法,才是在正法當中,才是自皈依佛,就是皈依自佛,才是真歸依處。師父幫我們作皈依,是屬於表法的皈依,等於給我們辦了一個有入學資格和條件的證明。知道怎麼入學了,但學到哪年哪月畢業,就全看自己了。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修行是假不了的,不是領完一個皈依證就完事,這只辦了一個入學證明而已,更要有相應的方法,機緣,條件,走上覺醒的大道,這才叫入道、上道。否則,就是學了一輩子,還是不知怎麼入道。為什麼?因為現在的誘惑太多,自己沒有要求自己,也不願意要求自己,老是要求別人,不知有求皆苦,所以苦惱是自己貪心求來的。我們整天只知道向外去求、去要,而不知道可以求自己不要,其實要與不要都在你一念之差,俗話說:“求人不如求自己”。所以修行的人要記住:能不要的盡量不要,能捨的都要從心上捨掉。我們平常合掌就是表恭敬,合掌即是“合十”,而“合十”是表示把一切雜念通通清除、捨掉,還要把十法界都通通放下,達到純淨的狀態,這才叫捨。“合十”在表意上是捨,而“捨”在造字上就“合十”。

生活在中國真是很幸運,諸佛菩薩以種種方便為佛事,以音聲為佛事,以文字為佛事,音聲文字都是智慧的具體符號。但我們在合十拜佛時,不知要捨掉心中的一切煩惱,回到清淨的老家,清淨平等覺這才重要。這是《無量壽經》的經題,點題的東西是最重要的,而平常我們都把它忽略了,且不敢發心。具體表現在哪裡?特別表現在《地藏菩薩本願經》,既是本願,就是我們應該發的如是願,可是我們不敢發。我們認為這是地藏菩薩您的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們的心裡是這樣想的:“地藏菩薩您太偉大了,您下地獄吧,我不下地獄,我還沒這麼偉大。”故不敢發如此的大本願。這都是我們表層理解“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緣故。其實這句話有三層意義,它不僅僅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能為眾生代受苦難,這是到家的功夫。可還有兩層表法的意義我們沒有把它讀出來,其一新意:“我不下地獄,就沒有地獄可下,就是說如果我不造地獄之因,就不會有地獄之果。”另外一層新意是:“我不下地獄,沒人代替我下地獄,就是說如果我造了地獄之因,就必然要受這地獄之果,沒人可替。”因果報應,沒人能代替的,總是自作自受。

還有好多人把《地藏經》看成小乘經,或是剛入門的初學經,故知我們小看了《地藏經》,也說明我們不懂深入經藏。說它是學佛的入門經也沒錯,因它是佛門的第一孝經,學佛從孝學起,可到最後成佛還是地藏之本願。不發地藏願,誰都成不了佛,我們不知道,所以不敢也不願意發,因為怕吃虧,不知成不了佛才是吃大虧。地藏願是代表人人成佛之本願。故說“入了地藏圓滿願”。一切都不能代替的,所以看看哪一部經像《地藏經》,一開始,一切諸佛到場,不能派代表。佛講其他經時,諸佛可以派代表參加,只有《地藏本願經》一切諸佛都親自到位,不可代替,就表示成佛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本分的事情,誰都無法代替的。而我們把“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麼響亮的誓願,讀讀就算了,不入心,不當真,還老怕它,故離經文就很遙遠了。當然就不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真實意義。此話告訴我們:“你心中的地獄要是不空的話就等於你自己不願意成佛。”所以說是你自己發誓不願意成佛的,叫“誓不成佛”。眾生要是不度盡的話是不可能證得菩提的。為什麼?因為你的心中還有眾生之相。而六道是同時存在的,你的地獄空了,六道就沒了,你心中的眾生度沒了,十法界通通都放下了,你才能證到菩提。這是必然的道理,也不是諸佛菩薩創造發明的,只是通過菩薩的行為來表示給我們看。引發起我們心中本有的願望,這才能相應。不然的話,即使你讀了一輩子的經,還是有口無心,就等於有教無行,那就是停留在末法當中,進不了像法,所以我們還沒有真信佛。信佛、拜佛這麼久,原來自己的信心還存有問題,為什麼?因為我們不敢完全相信佛說的都是真話。也不敢嘗試去驗證,去體悟。我們應該像金剛經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你要是有這幾種信心的話,那看經讀經就能深入經藏,就能從末法當中進入像法當中。才能隨文入觀,依教奉行。然後,只有在像法當中,才有可能走近、接近正法。要不然,正法就跟我們沒關系。可我們天天說自己有正法,有正信,而實際上連像法都進不去。

還有這個“度”,我們只理解為幫助,可“度”的本意是度量和看待,它不僅僅是幫助的意思。你怎麼看待我,我怎麼看待你,而對人最大最尊敬的幫助就是尊重人,看得起人。如果你給人一百萬元,而把人當奴隸看待,這不算是尊重和尊貴。你要是真能把人看待成佛才是最尊貴的尊重。其實我們度人成佛是很簡單的事情,只要真的把一切眾生都看待成佛,就是最大的幫助,這才叫看得起人。要不把一切眾生看待成佛,都叫看不起人。所以對眾生最大的幫助,就是把眾生度量成佛。其實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只是我們顛倒,把一切佛看待成眾生。所謂“度眾生,度眾生”,我們總是把佛度成眾生,這叫顛倒。所以拜托大家往後別再把佛度成眾生,就沒有眾生了,眾生就度盡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當下就可以證得菩提。若我們鼠目寸光,只看現象,就沒有遠見。如果真能把一切眾生看待成佛,才叫正知正見,才有遠見。為什麼?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眾生看一切佛都看待成眾生,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麼佛者見佛,眾生者見眾生。我們天天在念 “十方三世一切佛,”可念完之後眾生還是眾生,煩惱還是煩惱。不知煩惱就是眾生,菩提就是佛。把佛度成眾生就是煩惱,把眾生看待成佛就是菩提,故說:煩惱即菩提。修行的人生,只有考題而沒有問題。因為一切問題都屬於修行、修心的考題,這樣一天24小時都在做考題,就是在修行當中,就在交卷,就在“度”中,就屬於像法當中。

故知《地藏經》可通《金剛經》,其實與《金剛經》無二無別,“眾生度盡”就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為什麼?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形相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誰是如來?如來即是自己的本來,看似有來,實則無來,所以叫“如”。“如”就是像、似的意思;“來”就是本來,一切現象都沒有離開當下之本來,其實所有現象都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只不過我們的心浮躁,停不下來,感受不到而已。所以我們小看了《地藏經》,有的還把它判成小乘佛經,請問小乘聖人能發如是大願嗎?我們要信佛言真語,讀經要發如是本願,要不發大願、真願,你是嘗試不到經典的味道,就是得不到法味。

就是我們平常念佛,也是有教無行。好像在行,天天在念,可是沒有落入真念。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在“喊佛”,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是聲音在喊,屬於口說,還沒有心行。念佛不一定用口,口只是心念播音的喇叭。念有六個門,除舌一門外,另有五個門。大家知道,身體最具影響的兩個就是眼睛和耳朵,真正的念佛應該落實在眼睛和耳朵,做到眼中有佛,耳中有佛,看到的聽到的一切都是佛,這樣佛像、佛號就自然落在念中,念中有佛,佛在念中,這才屬於像法當中的念佛。假如只停留在口頭上的喊佛,那屬於末法當中。所以我們要學會“影響”念佛,眼睛看到是影,耳朵聽到是響,簡稱“影響”。可我們的聰明反被聰與明所誤,耳朵聽明白的叫聰,眼睛看清楚的叫明,簡稱“聰明”。平常我們總向外求,不知內省。

我們要是學會轉境,當下就如處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一定要等到死的時候才去的,是可以提前訓練的,練好才有把握。生到極樂世界是怎樣修行的?就是這樣修行的,看到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聽到一切聲音,如百千種樂,同時具作,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就是極樂世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修行方法。那我們也可以把極樂世界修行的方法,搬到眼前來修行,這裡當下就是極樂,練好了就自在,就等於拿到簽證,拿到極樂國的護照,日常當中就沒有煩惱了。“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在你一念當中,都在你的所知所覺當中,為什麼?因為諸佛都伸廣長舌相,遍復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我們任何一念都是十方諸佛的廣長舌相。所謂遍復,就是無微不至,無所不包。故經文裡面,字字句句都在表達一個真實的意義。可我們只把文字的意境當成平面來理解,這叫死讀書。若能把平面的文字讀出立體的意境,才叫讀活書,才能體會。所謂體會就是用立體去會意,這樣才能深入經藏。

所有經典,字字分明,故知法無頓漸,而人有快慢。所謂慢者是指把立體的意境讀成平面。只停留在法上還以為完成了目的,這就是執指為月。這個典故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說沒有見過月亮的人問見過月亮的人,月亮在哪裡?見過的人用手指頭給指明方向,可沒見過月亮的人只看著手指頭,沒有再往上、往所指的方向去看月亮,把手指頭看久了,就誤認這指向的工具為目的,所以就永遠見不到月亮,達不到目的,這就是執指為月,執著工具手段為目的。

就像現代人,開口講科學,閉口講科學,還把科學與迷信相對立起來,以為不是科學的就是迷信,不是迷信就是科學。其實不然,好多人都沒弄清楚科學的概念,就連科學家還都沒有搞清楚,這就麻煩了。我們過分的去依賴堅信一個還沒有搞清楚的東西,這才叫迷信。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謂科學,簡單來講就是探索真理的工具。可我們都錯把科學這個工具當成真理已久了,這就等於迷信科學為真理,就是執指為月。故現在“崇尚科學”這一口號應該改一改,應改為“利用科學,崇尚真理”才符合道理,才不會本末顛倒。

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因果規律,否則,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只是停留在現象上的認識而已。就像我們平常只接受好的、善的、對的、是的,不接受壞的、惡的、錯的、非的,這些是非對錯從感性現象來講是一種分別,從理性的認識來講是因果規律。可我們的習慣只要善的、正面的,不要惡的、負面的,好的、是的屬於三善道,壞的、非的屬於三惡道。等於說我們的習慣只要三善道,不要三惡道。這對學佛的人來講,還是在六道中,沒有出離六道的輪回圈。所以不要停住在三善道才對,要讓一切善奉行,就是把做完善事的心請走,清除干淨,不去分別,你的心才能安,才不落入六道裡頭。要是一有分別馬上落入是非當中,故俗話說:“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把關的關鍵全在自己,關閉住自己的分別意識,就叫閉關。這從感性的認識上可能比較難以做到不分別,要是用理性的認知,就容易多了。我們可借用數學代入法,來解決我們意識認為不好的,負面的事情。其實一切的好與壞都是自作自受的結果,凡事出必有因,應當坦然去接受和面對已經出現的一切。然後,我們把認為好的、對的、是的代入正數,把認為壞的、錯的、非的代入負數。這時候從理性的數學角度來講,你就能跳出善與惡的六道分別,就不會說我只要正數而不要負數。因為正數、負數都同樣在表達相應的數理,並且是不能亂改和否定的,法本如是。所以我們落在感性的分別時,就認為那難受、那不好。特別做父母的看到兒女受到負面作用時,就幫忙改答案,把結果為負數的改成等於零,以為可免去負數的果報,就象“3+6=93-6=-3”,這是因果法則,不是誰能創造發明的,法本如是,誰也更改不了,一切都是符合因果的客觀性,所以說佛法是客觀的、辯證的、真實的。

所謂的“經”就是路,是千古不變的大道,是找回自性的路標和明燈。所以我們看完經要知道怎樣上路,就是進入像法當中,遲早都能達到目的。如果上不了路,不知怎樣入道,那就永遠不會到達目的地,原地踏步和走錯路都叫沒修行。我把這些規則給你們講清楚,你們自己對照、計算,看看有沒有修行,落在哪一法當中。不用別人來監考,修行的考題是活考,是生活當中的真考,是不能作弊與朦人的。因為修行是每個人自己的本分事,跟別人無關,有道無道,自己知道,可以騙別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故壇經說:“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現在時間差不多了,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心得,也可以提提問。

 

 


 

上一篇:淨空法師:經文裡面有一些比較深的地方用“至誠感通”就能明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貪圖享受,那就錯了,就墮落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